第三十三章 入城

徐懷勒馬停在城前,擡頭看鞏縣巍峨城樓,靜待城門徐徐打開。

大越七代先皇陵墓都在鞏縣、偃師以南的山谷之中。

作爲官家率宗室子弟謁祭皇陵的駐蕃之所,矗立於伊洛河畔的鞏縣城池形制不大,卻予人氣勢恢弘之感,除開包砌城牆的青黑色城磚外,城門及城樓整體都用從王屋山開採的一種白石砌就;城外官道鋪有碾碎的砂石,待城門徐徐打開,徐懷看到進城後長街則通鋪條石。

有小御街之稱的主街,也遠比普通的州縣城池寬闊得多,兩側皆是整飭的鋪樓。

由於黃河封凍的緣故,虜兵斥候可以方便的繞過山巒關隘,近一個月來,鞏縣也沒有少受虜騎的侵襲,也有不少民衆死傷,甚至城中也有守軍被虜兵迫近後射殺。

徐懷他們這時候還是虜兵裝束,注意到從城垛探望出來的眼神裡摻雜畏懼、憤怒等複雜情緒,王舉笑着說道:“這些人如此神色看我們,不會誤以爲守將都是軟骨頭,要將鞏縣獻給赤扈人吧?”

“倘若是誤解了,城頭還能如此平靜,這城池怕是不好受啊!”郭君判感慨道。

周景、袁壘、範宗奇、魏大牙、徐四虎皆惹有所思的朝城頭看去,覺得郭君判所言甚是有理。

要是城中守軍還有血性,他們補充進去,鞏縣城池堅固又小,還是能守上一守的,但守軍都沒有什麼血性,僅靠他們身後五百士卒,怎麼夠用?

“一隻綿羊帶領九十九頭獅子,打不過一頭獅子所帶領的九十九隻綿羊,”徐懷淡然說道,“就算城中數萬軍民皆是綿羊,現在有我們五百頭獅子進去,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徐懷不敢與赤扈人野戰,雙方確實存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不是一腔熱血所能彌補,但有堅城可倚,他倘若還不敢守上一守,還不如將兵甲扔到一旁,一頭鑽回柳瓊兒的懷裡去。

城門嘎吱嘎吱打開來,景王趙湍與一干官員就站在城門洞後恭候。

徐懷與王舉、郭君判、周景、牛二先下馬走過去行禮。

“父皇受奸佞矇蔽,使王帥冤死多年才得昭雪,然而王舉、徐懷叔侄這些年對朝廷卻始終忠心耿耿,在邊州立下戰功無數,我這次在鄢陵也幸遇徐懷才得以脫險……”

景王趙湍親切的抓過徐懷的胳膊,給他及王舉介紹守陵使喬繼恩、守陵軍都指揮使陳由貴、知縣高惠鴻等人。

很多事要做之前都需要得到景王趙湍的支持與許可,徐懷當下也是耐住性子,先與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等官員寒暄過一番,便着烏敕海、袁壘、範宗奇、魏大牙、徐四虎等人率部先由守軍武吏引領前往軍營駐紮下來抓緊時間休整。

他與王舉、郭君判、周景帶上牛二,則隨景王趙湍等人直接前往守陵使司。

鞏縣雖然有朝廷任命的知縣、縣丞、縣尉,但除了有庇護皇陵之責外,城內也有官家率宗室子弟前來鞏縣謁陵臨時入住的行宮,喬繼恩這個守陵使在鞏縣,權勢是凌架於地方官吏之上;守陵軍也歸喬繼恩節制。

守陵使司,不僅是喬繼恩平時署理公務的衙署,在官家率宗室子弟謁陵入住鞏縣行宮時,這裡也是隨駕大臣們辦公、議事的地方。

守陵使司要遠比縣衙富麗堂皇得多,也與鞏縣行宮緊挨着;從建築結構上,甚至可以說是行宮的外院。

徐懷他們到守陵使司,也沒有停留,直接穿堂過戶,進入一處林木幽靜之處,看屋舍的形制與普通民房不同,也要高大許多,便知道他們進了行宮裡面。

皇子避難鞏縣,不可能僭越擅用行宮大殿,但臨時啓用前殿、偏殿,則是有制可依的。

官家不便之時,由皇子代爲謁陵,在大越也是常規之舉;要不然的話,官家每年都要往皇陵走一趟,來去一兩個月,就算官家吃得消,沿途的州縣也會煩不勝煩。

衆人走進一間偏殿,除了幾隻盛滿火炭的銅質火盆已經端進大殿四角袪除寒氣外,十數侍女正手忙腳亂的將美酒菜餚擺上桌案。

徐懷看這模樣,心知喬繼恩這是要在日上三竿之時,給景王趙湍安排洗塵壓驚宴。

很顯然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等官員,都以爲景王趙湍在視軍途中遇險,被虜兵攔住無法返回汴梁,纔在徐懷所部的護送下逃到鞏縣來避禍,宴席時他們也妥帖的建議景王趙湍在徐懷、張辛率部護送,前往更爲城堅兵衆的洛陽城暫避。

至於景王趙湍詢問鞏縣城防情況,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等人也都如實回答,但無論是說話的語氣,還是神色,都不覺得景王趙湍應該插到防禦事務。

景王趙湍先不動聲色的將壓驚宴匆匆吃完,便聲稱路途勞頓要先休息。

待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等官員告退後,他便令侍女也都退出偏殿去,徑直問徐懷:“以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等人主持防務事,徐軍侯、王舉將軍你們相助,能守住鞏縣嗎?”

徐懷知道景王趙湍在擔憂什麼。

景王趙湍一方面擔心他勒令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向他交出防禦指揮權,喬繼恩等人有可能會嚴辭拒絕,雙方一開始就起激烈的衝突,將不利後續的城池守禦;另一方面雖然都火燒眉頭了,祖宗法依舊是懸在衆人頭上的一柄劍,景王趙湍不能不考慮事後要怎麼收場,他會不會因此事受到彈劾?

他雖然貴爲二皇子,但此時坐鎮後宮的皇后視他與太子爲眼中釘。

多年來的疏離,官家早就動了廢立太子的心思,趙湍也不知道他這個皇子,在官家裡心目裡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雖說在途中商議過應對步驟,但真進入鞏縣,趙湍也禁不住遲疑起來,不禁想是不是先按兵不動,看鄭州那邊有沒有可能抵住虜兵的強攻?倘若鄭州守住了,鞏縣就不會受到多大的威脅,也就沒有必要採取太激烈的手段。

“殿下倘若惜身,我可以護送殿下前往洛陽暫避!”徐懷說道。

“你說話還真是不中聽啊,有必要說得這麼直接?”景王趙湍搖頭苦笑道。

“形勢危急,徐懷不敢曲意誤導殿下——山河破碎、社稷垂危,殿下非有異於常人之心志、勇毅,不能力挽狂瀾,”徐懷說道,“我不知道殿下爲重重顧慮困住,鞏縣有幾成把握能守住,但我知道殿下能拋下這些顧慮挺身站出,鞏縣數萬軍民衆必然士氣爲之激昂,人人都能爲守城拼盡最後一滴血,無人會屈服強敵刀戈之下!倘若鞏縣終不能守,也必叫虜兵付出慘重乃至慘烈的代價,叫他們從此不敢小窺大越無血性男兒!”

“張辛,你起初是極力阻止我來鞏縣,但看你現在的樣子,應該是被徐懷、王舉將軍他說動了——你說說看,你是怎麼想的?”景王趙湍看向張辛問道。

這兩天來,他們與徐懷從虜敵控制區域通過,景王府四十多名侍衛在他率領下,保護景王趙湍,其實是被桐柏山卒很好的保護在內圍;有時候不得不分開來行軍,也是徐懷安排人確認沿途沒有虜兵斥候,讓他們走最安全的路線。

景王府侍衛都是隸屬於三衙的禁軍,選拔標準當然也是嚴格,平時也自視甚高,卻不想被僅有三分之一不到人數的虜兵殺得落花流水;也恰恰是他們表現太水了,以致遭遇的那隊虜兵都沒有意識到漏過什麼大魚。

往鞏縣行軍時,張辛雖然聽不到手下侍衛敢抱怨什麼,但知道他們自始至終都是心驚膽顫的。

然而桐柏山卒呢?

不要說徐懷、王舉這些人物了,即便是普通士卒在虜騎斥候接近時,也是那樣的從容淡定,至少他們看不到徐懷所部假扮虜兵有什麼明顯的破綻。

而鄢陵、通許、雍丘等城,在虜兵強攻下陷落,是那樣的輕而易舉。

因此,他心裡寧可景王事後會因強行插手鞏縣防務,而受官家訓斥,也不希望將景王的人身安全交給喬繼恩這些人手裡;畢竟又不可能真避往洛陽城去。

不過,張辛謹守本分,說道:“殿下說什麼便是什麼,張辛只知遵從。”

“你這是滑頭啊——你在這裡還有什麼話不能說的,你還擔心徐懷、王舉將軍會將你的話吐露出去?”趙湍搖頭說道,“好咧,張辛你既然不肯說話,那就辛苦你跑腳,去將喬繼恩給我找過來。雖說這些人要一個一個的攻陷,能不出亂子最好,但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浪費,我們就拿最硬的骨頭先敲打吧……”

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十五章 制司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八十五章 龜甲船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一百二十四章 各執己見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十七章 莫慌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零一章 殿議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九十七章 軍怨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六十四章 進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十七章 莫慌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零七章 韓圭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一百七十二章 圍垸之策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十五章 登城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衙第八十九章 市井殺賊如屠狗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九十六章 請援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十八章 洪流難遏第三十九章 捉人熱鬧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六章 殿議
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十五章 制司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八十五章 龜甲船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一百二十四章 各執己見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十七章 莫慌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零一章 殿議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九十七章 軍怨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二十二章 拙計笨策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六十四章 進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十七章 莫慌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零七章 韓圭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一百七十二章 圍垸之策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十五章 登城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衙第八十九章 市井殺賊如屠狗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九十六章 請援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十八章 洪流難遏第三十九章 捉人熱鬧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六章 殿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