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

除了軍功授田外,其他禁軍將卒的眷屬後續也將分批從地狹人密的江東、浙東等地遷出,安置到壽州、光州、濠州等地。

wWW ★ttκá n ★¢〇 到時候州縣官府會將大量無主荒地充爲官田,佃租給將卒眷屬耕種,軍功將卒也可以額外佃租田地耕種,佃租都可以從軍餉中進行抵扣。

包括軍功授田在內,進行廣泛的配田,意義遠不僅僅是保障軍卒的利益,提高軍卒的地位,激勵將卒的殺敵士氣;

也不僅僅是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應募投入戎伍之中,確保諸軍後續能得到源源不斷的新募補充;

更不僅僅是以此有效縮減軍餉的度支。

同時更能將數十萬將卒眷屬這巨大的閒置勞動力充分釋放出來,用在淮河南岸被打殘之地的快速恢復生產上。

將數十萬將卒眷屬填入光壽濠等州,也能有效夯實淮河沿岸的防禦基礎。

京襄這些年承受如此巨大的戰爭壓力,但始終沒有被壓垮,甚至各方面實力還持續攀爬,最爲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十數年如一日,堅持組織、依賴將卒眷屬,積極發展地方農耕及工礦生產。

這不僅有利於地方生產的快速恢復,不僅爲戰事提供廉價充足的作戰物資,在局勢危急時,軍眷子弟組織起來參與地方城寨的防守,也要比普通民衆可靠得多。

這點從牛首山義軍身上,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渡淮作戰,在徐懷看來,從淮河北岸奪取下蔡、淮川、潁水等城作爲橋頭堡並沒有太大的難度。

這些城池控扼汝口、潁口等關鍵位置,乃是渡淮必爭之地,同時又緊挨着淮河。

目前靖勝、宣武、驍勝諸軍駐守南岸潢川、霍邱、壽春等城,天氣晴朗都能看到對岸城池內的車馬走動。

前期渡淮作戰,一方面能依託鐵甲堅船展開進攻,一方面登上淮河北岸可以迅速結成堅陣,抵擋赤扈騎兵的衝擊,物資運輸及傷病卒南返都可以依託水營有序組織,無懼赤扈騎兵的擾襲,甚至還可以組織優勢兵馬將這些城池包圍起來,修築連營,一點點去啃。

不過,奪下這些城池之後,後續還想往河淮縱深挺進,就要困難得多。

赤扈人在河淮最多能組織七八萬精銳騎兵,在一馬平川上的河淮大地縱橫馳騁,將是誰都無法忽視的威脅。

也許天雄軍、靖勝軍及選鋒軍組成龐大的精銳軍團往北挺進,不會畏懼赤扈騎兵正面來攻,甚至徐懷會更期待赤扈人選擇正面決戰。

那樣的話,只要從正面擊潰鎮南、平燕宗王府的主力兵馬,接下來對河淮乃及河東、河北等地的收復,將成探囊取物。

怕就怕赤扈人令降附漢軍據守堅城,而將其精銳騎兵主力收縮起來,有意引渡淮大軍深入河淮腹地,這時候就算強攻汴梁等個別城池,都是毫無意義的。

汴梁與淮河之間數百里縱深地域,後勤補給要如何維持,又要如何確保不會被赤扈人佔據絕對優勢的機動騎兵切斷,這是徐懷此時也

不能立即解決的難題。

這是歷朝歷代數次江淮軍事勢力組織兵馬北伐,最終都無功而返,甚至遭受挫敗、乃至慘敗的關鍵原因。

說到底就是河淮地區被打爛了,人口流失嚴重,千里皆成不毛之地,北伐軍團無法就地獲得充足的補給,一切都依賴從江淮乃至江南地區調度。

過於漫長的補給線,成爲北伐軍團最大的軟肋所在。

就算契丹騎兵都留在京襄不返回邛崍山西麓去,京襄最多也只能組織兩萬騎兵,遠遠不足以保護渡淮作戰後漫長的後勤補給線不被赤扈騎兵切斷。

因此,徐懷最終所定的渡淮方略,並沒有想着一下子就長驅直入。

他計劃用天雄軍、選鋒軍在汝蔡等地吸引鎮南宗王府的主力兵馬,用靖勝軍、宣武軍及驍勝軍在水軍的配合下渡過淮河,除了奪取淮川、潁上、下蔡等淮河北岸城池外,然後主要將沿潁水、渦水、蔡水等縱貫河淮腹地的河流一路往北攻城拔寨,先收復淮河北岸的潁州、陳州、宋州等地。

在恢復潁州、陳州、宋州京南三州的防禦之後,徐懷纔會考慮收復京西最關鍵、目前爲叛將嶽海樓所部盤踞的許州、陳州兩地;而在收復許、陳兩州之後,徐懷依舊不會去考慮暴露在赤扈鐵騎兵鋒之下的汴梁城,而是會考慮從汝州出兵收復有山川之險、限制虜騎發揮的河洛地區,控制黃河中游。

總之,要虛心接受歷朝歷代北伐失利的經驗教訓,不能急於求成。

當然了,照此方略,整個渡淮反攻作戰將曠日持久,很可能會持續兩三年甚至三五年更久,因此更需要把數十萬將卒家小遷到淮河沿岸安置下來,將淮河沿岸的基礎打牢。

後續無論是從淮河沿岸徵購糧秣等物資,還是從淮河沿岸組織大量的民伕隨軍北上,又需要從淮河沿岸徵募義勇,參與北岸城寨的防守,都要遠比從兩江、兩浙地區徵調,要方便、節省得多。

當然,接下來兩三年間,淮河以北的戰事消耗也註定將遠超想象,但徐懷與江東、江西、荊南、荊北以及廣西五路監司約定,五路所出錢糧以及參與輪戍的兵馬規模,將在今年的基礎上削減兩成,不足部分由京襄補足。

不足部分由京襄補足?!

魏楚鈞對此還能說什麼?

魏楚鈞原本挺期待京襄能集結大軍在河淮腹地,與赤扈兩府主力決戰兩敗俱傷,又或者長驅直入,直奔洛陽或汴梁等中原標誌性的城池而去,最終卻因爲補給困難,抵擋不住赤扈騎兵的反覆襲擾而不得不撤兵。

這兩者無疑都能極大消耗京襄實力,或打擊徐懷的聲望、威勢。

那樣他們纔有更多的機會去謀劃一切。

他沒想到向來善用奇兵突襲謀勝的平涼公,這一次的渡淮作戰方略竟是如此的平平奇奇,說好聽點就是步步爲營,實際還是跟赤扈人拼消耗,只不過將原先淮河沿岸的消耗作戰,推進到淮河以北而已。

以往大越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

一是水軍力量不足以控制淮河,甚至還處於劣勢。

二是以往的淮西兵馬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軍事壓力。

雖說兩次淮南會戰累計持續長達兩年半之久,但更爲漫長的戰爭間歇期間,由於淮河這道天塹的存在,守軍所承受的壓力要小得多,主要還是休養生息,僅在淮河短暫的封凍期虜騎會大股越過淮河南下侵襲。

三是錢糧的消耗完全不成比例。

以往對峙烈度較低,又有淮河倚以天險,防線縱深短窄,大部分時間都可以保持較小的兵馬規模,甚至還可以就地組織軍卒屯田補彌一部分軍需。渡過淮河之後,要沿着潁水、渦水攻佔潁陳亳宋等州,將時時刻刻需要防備大股虜兵穿插殺入,整個防禦縱深要廣闊數倍不止。相應的,常備戰守兵馬規模也將激增;也因此每座城寨都隨時有接敵的可能,也就沒有辦法組織軍卒屯種,軍資消耗將激增三四倍都打不住。

現在前兩點限制已經不存在了,京襄所造的鐵甲戰船令赤扈水師吃盡苦頭,目前部署於潢川、壽春以及濠州的水軍,已經令虜兵水師輕易不敢涉足淮河,平時都龜縮在河淮腹地的溪河、湖泊之中,偶爾殺出來襲擾,也跟撓癢癢一樣。

這一次淮南會戰,也令世人相信天雄軍、靖勝軍以及宣武軍、驍勝軍四支精銳步兵正面對抗虜兵不會居於下風。

魏楚鈞原以爲巨量的軍資消耗、錢糧度支,會迫使徐懷選擇速戰速勝,不敢在河淮地區與虜兵打持久戰、打消耗戰。

他沒想到自己還是失算了。

然而京襄在結束中路長達兩年的對峙作戰之後,就迅速造出那麼多鐵甲戰船,他能說徐懷是亂誇海口嗎?

更不要說京襄在中路長達兩年的對峙作戰期間,還瞞過朝廷的耳目,投入不計其數的人力、物力,在邛崍山裡開僻川蜀連接吐蕃的山道,將七八千燕部援騎接了進來……

京襄的強盛以及物資充沛,從這次授田也能初窺端倪。

赤扈水師成功突襲建鄴之後,赤扈鎮南宗王府也同時往汝、伊等河上游增兵,用來牽制京襄精銳,也就是說京襄在中路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年中往後並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增強了,需要臨時徵調大量的守軍參與防禦。

不過,徐懷前後還是從京襄抽調兩萬多精銳步騎參與淮南會戰,更不要說燕部援騎以及最終決定戰場勝敗的水軍力量,也都是由京襄所出。

照道理來說,京襄錢糧也應該入不敷出纔是。

然而淮南會戰剛結束,徐懷就馬不停蹄從汝蔡等地抽調數萬輜兵東進,修繕城寨屋舍以及道路津橋,還從汝蔡等地調集上百萬石的糧食、被服等安置物資東進,根本不就給他們藉口錢糧不足,拖延實施軍功授田的機會。

這一切只能說明之前中路兩年對峙作戰,京襄一度集結三十萬兵馬與虜兵對峙,並沒有觸及極限,甚至還相當的遊刃有餘……

魏楚鈞禁不住想,他們真的還有機會嗎?

第一百三十七章 守如磐石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崗第一百八十二章 晉家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八十章 牽掛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六十章 職事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五十五章 混亂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九十章 對質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四章 嶽海樓第十九章 泌陽第二章 屠城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五十章 貴子第十六章 援至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六十八章 傳首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一十章 世界那麼大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十三章 奪寨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五十章 貴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十八章 奪城第十六章 京襄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零一章 殿議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過一賭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
第一百三十七章 守如磐石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崗第一百八十二章 晉家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八十章 牽掛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六十章 職事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五十五章 混亂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九十章 對質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四章 嶽海樓第十九章 泌陽第二章 屠城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四十六章 左驍諸將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五十章 貴子第十六章 援至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六十八章 傳首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一十章 世界那麼大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十三章 奪寨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五十章 貴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二百二十一章 進宮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十八章 奪城第十六章 京襄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一百零一章 殿議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過一賭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