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聲東

眼睜睜看着楚山數騎將楊從宗、拔格二人首級挑以長竿,於朱雀門前來回馳騁示衆,城頭守軍稀稀落落射箭卻難以形成威脅——隨拔格率部駐守汴梁兩千多騎兵,還有兩名千戶將、十數百戶將,此時也多在朱雀門城樓之上觀戰,看到這一幕氣得“哇哇”大叫,跺足要出兵奪回拔格的首級。

皇城司漢軍將吏以及投降士臣,都拖住兩名千戶將苦苦勸說:

“賊兵勢衆,且詭計多端——泰阿歹、敞思千戶,你們要以大局爲重啊。我們當務之急,乃是緊守內城以待援兵。倘若汴梁城盡失賊手,我們要如何才能對宗王府、對二皇子交待啊。”

拔格之前判斷混入賊軍之中的楚山精銳僅有兩千餘衆,基於這樣的判斷,纔想着與楊從宗所部甲卒聯手,將龍津橋前的賊衆逐走,以振守軍士氣,而不是被徐懷的威名嚇住,徒然守禦內城。

之前衆人還相信他的判斷,但此時拔格、楊從宗二人在楚山軍的進攻下已身首異常,他們哪裡還敢輕信?

就算襲城賊衆之中真真的就只有兩千人馬乃是楚山精銳,但龍津橋前所發生的一幕也證明楚山軍恐怖的戰鬥力,非尋常兵馬仗着人多勢衆所能力敵來。

他們唯一的念頭,就是藉助雄州七八千甲卒以及實力並沒有受到大損的赤扈精銳騎兵,死死守住高逾四丈、守禦戰械完備的裡城,等候嶽海樓、蕭幹及鎮南宗王府及早派遣援兵過來。

至於平燕宗王府,雖說在青、齊、徐、宿等坐擁有二十萬兵馬,但立李汲爲帝,在汴梁建立大楚王國,諸多事務都歸於鎮南宗王府轄管。

衆人會派信騎馳往徐州見三皇子屠哥,通稟汴梁遇襲之事,卻絕不指望屠哥會第一時間調派騎兵馳援過來。

二皇子兀魯烈與三皇子屠哥即便還沒有爲汗位繼承之事惡了關係,但也沒有好到主動幫對方擦屁股的程度。

當然,鎮南宗王府倘若覺得汴梁局勢難以收拾,正式遣使去見三皇子屠哥請援,又或者賊軍進入劃歸平燕宗王府的戰區,三皇子屠哥纔有可能會派兵參與對突襲汴梁賊衆的圍剿。

看拔格首級懸於長竿示衆,泰阿歹、敞思兩名千戶將即便恨得咬牙切齒、眼冒金星,但也知道避免汴梁全城淪陷乃是他們必須要顧全的大局。

“裡城由雄州兵馬守禦足矣!”泰阿歹也是久經沙場的宿將,強行鎮定下來,盯着賊衆於龍津橋北岸佈下陣列,咬牙說道,“此時賊軍還沒有進入東西城,我與敞思率部從東西城出汴梁城,襲擾其後……”

拔格身死龍津橋前,泰阿歹也看出楚山軍精銳騎兵密集突擊的強大威力,而他與敞思所部又以輕騎爲主,在狹窄戰場與楚山突騎交戰,無疑是自尋死路。

不過,他們還有一千七八百騎,只要拉出汴梁城,於汴梁城外馳騁縱橫,可以從側後擾襲賊衆,令賊衆難以全力進攻裡城,同時也能在援軍趕來之前儘可能將賊軍拖住。

“斷然不可浪戰!”楊景臣斷然否決泰阿歹、敞思領兵出汴梁城之想,說道,“拔格將軍爲賊人所殺,泰阿歹、敞思千戶悲痛,但請泰阿歹、敞思千戶想信,老夫悲痛絕不不比二位稍弱!”

拔格倘若還活着,楊景臣還無法如此斷然,畢竟拔格除了身爲副萬戶將軍外,還被鎮南宗王府正式委以監管官的責任。

泰阿歹、敞思僅是千戶將,楊景臣豈敢真叫他們將最驍勇善戰的兩千赤扈武勇從裡城帶走?

楊景臣不管泰陳歹心存不滿,當即下令裡城所有雄州兵馬皆登城,與賊軍決一死——除了派出數十信騎,楊景臣又下令用磚石樑木將裡城諸門統統堵死,以免有人勾結賊軍趁他們不備,暗中打開城門放賊軍襲殺進來!

南薰門失陷的情形很少人親眼目睹,但汴梁守軍在昌泰橋、廣利門、普濟門等處,幾乎沒有什麼抵擋,就接連坐失要衝之地,楊景臣等人則是親眼目睹。

此值危急之時,楊景臣也是徹底失去對汴梁降軍的信任,在堵死裡城諸門之前,也無視汴梁降將的請求,將汴梁降將撤進來,只是令其各據外城諸門、軍營等處固守頑抗、等待援軍趕來。

汴梁降軍諸統將(統制)在投敵之前,皆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都虞候等顯職,投降之後則編爲皇城司親事都指揮使、都虞候。

爲限制諸親事都指揮使、都虞候的權柄,以防他們心存異志,楊景臣要求他們攜家小住在裡城,平時都到皇城司應卯,而將具體的統兵事務交付下面的廂都指揮使、都虞候負責。

汴梁遇襲,南薰門陷落之後,諸親事都指揮、都虞候都隨楊景臣在朱雀門城樓觀望形勢。

楊景臣下令徹底堵死裡城,他們無法將其部(汴梁降軍)撤回裡城,卻也不敢拿腦袋拐在腰帶上去外城坐鎮指揮作戰。

在裡城堵死之後,近四萬汴梁降軍實際被隔絕於裡城之外,其內心惶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僅十數楚山騎兵挑着楊從宗、拔格等人的首級在外城穿街過巷耀揚宣示,沒有一兵一卒殺出來阻攔,靖勝軍老卒潛入營地聯絡故舊,以及有些武吏、兵卒開小差離開營地,軍將也都故作不知……

…………

…………

進入八月中旬,滍水(汝水)已無夏季時洶涌,但過小雀崗受橫水石樑所阻,河道陡然收窄逾半,水流則迅猛如故。

黃昏晚照,水藏金波。

嶽海樓與仲長卿在晚風中,勒馬停在柳花河匯入滍水—汝水的河汊口東岸一座平崗之上,數十侍衛分散左右,胯下的戰馬和着滔滔流水不時嘶嘯着。

嶽海樓神色陰戾的盯着遠處湍急的水面。

數十艘潁州戰船正在小雀崗以東的河面逆流而上。

身穿黑褲的槳手早被激騰的水浪澆得渾身溼透,不斷有水珠從赤裸着胸膛滑落;槳手奮力揮槳,與湍流對抗,驅使戰船一點點往浮橋方向移動。

而身強體壯的力士手持鋒利的巨斧在刀盾兵的護持下站在船頭,盯着一點點接近的浮橋。

潁州水軍此前數次逆流而上,接近浮橋縱火燒之。

然而小雀崗連接兩岸的浮橋,以鐵索釦環舟船、上鋪棧板而成,數次縱火只會燒燬棧板以及少量環扣的舟船,楚山軍也是數次連夜新鋪棧板、換掉燒損的浮舟,重新溝通兩岸。

徐懷用兵詭計多端,不將浮橋摧毀,斷開楚山軍於滍水南北兩岸的聯繫,嶽海樓就算暗中又集結數千精兵於左右,也不敢貿然對楚山軍在滍水北岸的營寨發起總攻。

縱火難燒,嶽海樓便使人重新打造十數把長柄巨斧,準備在戰船逆流接近浮橋時,用巨斧斬斷鐵索。

此時楚山也有百餘將卒守在浮橋上嚴陣以待。

此時除了用弓弩攢射阻擋他們的戰船靠近外,楚山軍將卒還將一截截粗大的原木從浮橋推入湍流之中。

一人合圍粗細的原木,攜激流之勢往下游方向衝撞而去,數量又多,戰船是很難盡數避開的。

嶽海樓他們停在相距數百步的岸邊,都能隱約聽到“砰砰”沉悶的撞擊聲,臉皮子禁不住微微顫跳。

潁州水軍操練到底時日尚淺,逆着湍流而上就已經是十分吃力了,一艘艘戰船不斷被巨木撞上,除了有數艘戰船體被巨木撞斷艙板進水外,還有兩艘戰船在混亂中被水流衝翻,數十水軍將卒及槳水落入水中掙扎。

說起來還是潁州所能打造的戰船太小了,在激流的穩定性太差,接近浮橋太顯得如此艱難。

“潁州新造兩艘巨舶已過上蔡,明日就能抵達召陵投入戰場,或有機會將浮橋摧毀,”仲長卿看着船陣已經上衝無力,此刻天時也不早了,應該要鳴金收兵了,跟嶽海樓說道,“不過,鄢陵、尉氏等地的叛軍異動,我們還是要小心應對!”

昨夜數百艘魚船從鄢陵、尉氏之間的水澤蕩子殺出,載兩三千人馬沿蔡河北上,嶽海樓、仲長卿已於午前得知此事。

事發之地位於鄢陵、尉氏交界,距離許昌、臨潁、西華三縣甚至都不到一百里路程,距離陳州治宛丘也僅一百三十餘里;而蔡河自陳橋驛南下(稍稍偏東南方向),於陳州治宛丘城西匯入潁水。

黑衫軍在鄢陵、尉氏搞出這麼大的動靜,還是直奔汴梁而去,嶽海樓倘若不是午前知道消息,而是多拖上半天,他都能將傳遞消息的信騎直接推出去斬首。

不過,嶽海樓對這事無動於衷。

數日來,他不斷對楚山軍在滍水北岸的營寨加強攻勢,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徐懷在滍水北岸必有重大意圖,他怎麼可能叫如此低劣的聲東擊西之計矇騙?

再說了,楊景臣在汴梁掌握五萬多兵馬,僅僅兩三千缺少兵甲、連飯都吃不飽的叛軍去奔襲汴梁,需要他操什麼心?

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顧氏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五十章 楚山有名甲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五十九章 斗轉星移婦人心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選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一百六十六章 潰兵第十三章 辭行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一百九十二章 獻策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窯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十四章 敵至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十三章 人心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十七章 莫慌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二十三章 黑鍋能否習慣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三十章 落花赴流水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九十九章 交談第二十九章 迂迴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一百四十四章 所謀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四十二章 夜話
第八十四章 對壘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顧氏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五十章 楚山有名甲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五十九章 斗轉星移婦人心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選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一百六十六章 潰兵第十三章 辭行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一百九十二章 獻策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窯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十四章 敵至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十三章 人心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十七章 莫慌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二十三章 黑鍋能否習慣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三十章 落花赴流水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九十九章 交談第二十九章 迂迴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一百四十四章 所謀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四十二章 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