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

“……唐、鄧二州並置南陽府,州軍也合置南陽府軍,泌陽知縣程倫英會以兵曹參軍事提舉軍務,想要用一些人,卻又怕與楚山有所牽涉,找我諮議,但我都要離開泌陽,怎好在這種事上胡亂多嘴……”

晉莊成將晉龍泉召到身邊使用,見面當然要先了解泌陽的近況;晉龍泉便將程倫英欲用仲和等人卻心存遲疑、猶豫等事說給晉莊成知道。

唐、鄧二州並置南陽府,與新編南陽府軍,可以說泌陽地方當下最緊要的事情。

晉龍泉想要在晉莊成身邊表現“合格”,這些事當然要點明,叫晉莊成對南陽府及泌陽的人與事有深入的認識。

當然,晉龍泉不會提程倫英有意舉薦他到南陽府兵馬都監司任職之事,以晉莊成有所誤解。

他同時也有意避開孔周、劉武恭等人在太原被徐懷奪軍等事不提,畢竟他也不清楚晉莊成通過晉老太爺等人的書信,對泌陽之事到底瞭解多少,更不清楚晉莊成本人對楚山衆人是怎樣一個態度。

“你的謹慎是對的,”晉莊成點點頭,說道,“襄陽夾漢水而立,南北沒有太大的縱深,南陽的重要性甚至不在襄陽之下,我所知道的消息,用寧慈出知南陽其實是有爭議的。目前只是姑且用之,但有什麼不妥,隨時都會被替換掉。此時在這種事情裡牽涉太深,沒有必要……”

晉莊成會有這樣的態度,晉龍泉也不意外,畢竟科舉入仕、在宦海沉浮也有小二十年。

他要是連這點見識、城府都無,楚山就算是通過朱沆舉薦晉莊成,也會被其他人否決掉。

“哦,對了,”晉莊成又想起一件事,吩咐晉龍泉道,“楚山那邊你也莫太冷落了,有機會還是要跟鄭屠這些人保持聯絡——你畢竟與楚山還有些私誼,別人這時候是不能非議的。楚山此時也極得殿下恩寵,胡楷、許蔚、朱沆、錢擇瑞、王番、文橫嶽等人在殿下身邊動不動就說楚山的好話,我們現在還不能因爲以往的恩怨,跟楚山搞惡了關係……”

聽晉莊成這麼說,晉龍泉當即明白他是什麼心態了。

楚山勢強,景王一旦登基,胡楷、許蔚等人都是相級人物,他們與景王都信任徐懷,誰吃飽了沒事做,在這個節骨眼上去得罪楚山?

因此晉莊成要暫時摁住晉田等大姓宗族跟楚山衆人的恩怨不提。

不過,晉莊成刻意叮囑晉龍晉與楚山故人保持一定限度、不畏他人非議的聯繫,實則意味着他本人還要與楚山保持距離。

這說明晉莊成除了心裡天然排斥徐懷這樣的人物,也很清楚,楚山衆人與周鶴、高純年以及顧蕃所代表的整個士臣羣體是天然格格不入的。

晉莊成採取模棱兩可的姿態,說白了就是他剛到襄陽|根基不穩,很多事情還摸不透,需要觀望一段時間。

“知道了!”晉龍泉原本就需要一個光明正大的藉口與鄭屠保持聯繫,只是他心裡奇怪晉莊成似乎並不知道是何人舉薦到襄陽任職的,心想應是朱沆正人君子,向景王舉薦晉莊臣卻無意居功,因此旁人都不知道這事。

晉龍泉暗感這樣最好,更不會有人懷疑他跟楚山有什麼瓜葛、牽涉了。

…………

…………

“……這處水澤常年有灰鶴、白鶴、黑鶴百餘類棲息,附近村民稱之爲鶴灘……”

徐懷登上青衣嶺東南麓與南側石門嶺相交的一座山頭上,看到有一座佔地頗高的山湖藏在山後,湖水通過一座三四丈高的矮崖瀑布流泄而出,最終出山匯入吳寨河的一條支流之中。

十數只白鶴在山湖上空翱翔,發出陣陣清吭的唳鳴。

徐忻作爲州兵馬都監司所轄的營指揮使、鶴灘巡檢使,率所部州兵駐紮於此負責建築屯寨,跟徐懷介紹附近的地形。

天雄軍作爲正軍,目前職責就是備戰,主要駐守青衣嶺、周橋、羅山等地,但兵馬都監司所轄的十營州兵,在維持一定量的操訓之餘,還要參與屯墾、營造等事。

目前楚山目前抽不出太多的人手補入鄉司,現在儘可能使州兵駐地與巡檢司結合起來,徐忻等軍將基本上也是軍民事務都要兼顧起來。

鶴灘湖夾于山嶺之間,此時湖域頗廣,水波盪漾,徐懷不是第一次走進這裡,但隨行很多人在登山之前,都很難想象山體並不算有多雄闊、山勢低矮的青衣嶺東南麓深處,竟然藏着一座差不多有近兩千畝的湖泊。

不過,湖牀非常淺,等到深秋入冬時節,溪澗少水,大部分湖牀就會乾涸暴露出來,形成葦草豐茂的灘地,又有鶴羣常年棲息於此,遂名鶴灘。

鶴灘湖牀非常的淤淺,目前計劃開鑿湖水下泄的瀑口,一方面將其拓寬,加上夏秋豐雨期往下游排泄湖水的規模,同時還要瀑口低陷處修築溢流石堰,確保入冬後的枯水季,上游能保證一定規模的蓄水量。

也就是說,儘可能將一座規模較小的鶴灘湖在青衣嶺東南麓深處穩定下來。

然後在鶴灘兩側修建圩堤,這差不多就能從鶴灘湖直接搶出數百畝良田,再加上週邊的山地,至少能安置一二百戶人口;在此新設巡檢司,還能將十數裡方圓的十數座大小村寨都管治起來。

溢流石堰以及圩堤的修造,都要等到入冬之後才能進行,但目前除了巡檢司衙門及駐兵營地外,湖口內側的坡地上還正在修築兩座圍院。

這種圍院以土石爲基,依山勢建成圓形、方形或半月形,可容納數十戶人家共同居住。

圍院與目前桐柏山裡較爲普遍的寨子相比,內部建築要緊湊得多,規模也要小得多,佔用土地少,但同時外牆建得更爲堅厚,還會建望樓、箭樓一些附屬建築,防禦力更強,可以抵禦小規模虜兵及盜匪的襲擾。

最初是在喻承珍的主持下,在青衣嶺北麓修建了十數座中大型圍院,用來安置在青衣嶺附近落戶、開墾荒山坡谷的民戶,又與東面的青衣嶺營城互爲依託。

徐懷這次回到楚山,正式接管信陽等地,除了在師溪河上游增設十一座鄉司,全力推動圍院建設外,同時還對青衣嶺、周橋以及金牛嶺沿線的軍寨建設增加密度。

這也是楚山未來迎接虜兵衝擊的核心防線。

天雄軍俘卒、呂梁山義軍之家小,主要會沿這一條防線軍寨進行安置,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建設,確保一年時間內將這一批軍卒及家小上萬口人都融入楚山。

徐懷往東南眺望過去,越過重重山嶺,蒼穹空濛,淮水依着金牛嶺北麓崖山蜿蜒流淌,而淮水以北則是一馬平川的河淮平原。

說起來,桐柏山裡可以挖掘的耕地資源還是太有限了。

將新編入楚山的軍卒及家小安置下去,桐柏山裡也沒有太多的潛力可以挖掘了。

然而這場劫難,遠非楚山目前一萬五千將卒就能抵擋的。

楚山行營所屬,真正富足的耕地資源,其實在桐柏山之外。

比如說青衣嶺往北、往東的確山、真陽、上蔡以及據師溪河下游兩岸的羅山縣,可耕種的生熟地加起差不多有三四百萬畝,這豈是山多田少的楚山縣、信陽縣所能比的?

然而確山、真陽、上蔡、羅山地處開闊,無險可守,即便城池堅固,守軍意志堅守,但只要敵兵大規模穿插進來,就能很輕易將這幾座城池切割出來進行圍困。

楚山目前就這點精銳人馬,又怎麼可能分散去固守這些城池?

“吳寨河兩岸的繪測結果如何?”徐忻見徐懷眉頭緊蹙的眺望山外平川,問道。

除了一些核心機密,徐懷計劃在楚山要做的一些事情,不會因爲擔心泄密的緣故,就嚴格保密。

他甚至會提前將一些計劃公佈下去集思廣益。

目前喻承珍、丁崇正帶着人手,沿吳寨河緊急測量地形,計算能否在依託青衣嶺營地,在吳寨河上游修造一座超大型的圍堰。

修造圍堰是要將吳寨河上游來水截住,在必要時掘開圍堰,能使大水往確山或真陽、上蔡方向洶涌泄去。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用這座圍堰,震懾虜兵不敢大規模、長期圍困確山、真陽、上蔡三城。

也只有這樣,楚山才能用有限的兵力,將真正的將外圍確山、真陽、上蔡等地納入防線之內。

這個計劃,營都指揮一級的將吏都已知曉,這也是徐懷這段時間最關心的事情。

面對徐忻的問題,徐懷搖搖頭,說道:“青衣嶺以東說是一馬平川,但地勢還是有所起伏,測繪工作太繁瑣,一時半會還難有結果!”

這時候有數騎快馬往這邊馳來,到山腳下,周景棄馬爬上來,稟道:“前日赤扈西路軍遣大將翰思巴率押送官家、宗室及大臣三千餘衆,正式離開汴梁,從青城寨北上了……”

“……”徐懷沒有再追問諸多細節,雖說他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刻,但等到這一日真正到來,也忍不住悠悠一嘆……



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二十九章 故人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五十章 貴子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十四章 促降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擇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二十一章 刀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三章 貴女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十三章 辭行第八十章 議和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戲靠演技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七十九章 司戶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二十四章 九里關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十六章 交接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四十一章 心思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步步緊逼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二章 屠城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一百九十二章 獻策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二十六章 水攻之策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
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二十九章 故人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五十章 貴子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十四章 促降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擇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二十一章 刀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五十六章 避實搗虛去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三章 貴女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十三章 辭行第八十章 議和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戲靠演技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七十九章 司戶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二十四章 九里關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十六章 交接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四十一章 心思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步步緊逼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二章 屠城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一百九十二章 獻策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二十六章 水攻之策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