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

見史軫沉吟着不作聲,這幾天盯住他打交道的鄭屠嘿然笑道:

“史先生,我們這艘賊船,可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破落!你猶豫啥勁啊?你老也預見到劉世中、蔡元攸這些孫子膽怯如鼠,卻又剛愎自用,聽不進半句良言,待驍勝軍、宣武軍在他們手裡折騰光了,赤扈騎兵都殺到汴京城下了,這些孫子連同蔡鋌那狗賊還能再推卸罪責?”

見徐懷等人都眼瞳灼然盯看過來,史軫還是有些猶豫。

他這輩子都謹小慎微、藏鋒斂芒慣了,而他對桐柏山衆人的底細到底不甚清楚,又怎知這一腳踏出去,是火坑還是苦海?

史軫沉吟片晌,才揖手道:“都說百無一用乃書生,史軫乃一介書蠹,所謂略知兵事、有幾分薄見,也都是嘴皮子工夫,但徐軍侯有什麼驅使,爲社稷計,史軫也不敢惜身!”

永遠要比別人慢一拍的朱芝,這時候還在琢磨、回味徐懷剛纔所說的諸多話,有些不確定的問道:“我與史軫不過是兵部九品小吏,之前在都堂議事,那些多的將吏,可沒有幾個正眼瞅我們一下,這要驍勝軍、宣武軍在大同城下,中了赤扈人的圈套,被殺得大敗,他們會理會我們的招呼,往西山聚攏?”

朱芝算不上多聰明,太多事情看不透,但恰恰如此,以及他對桐柏山衆人並沒有多深厚的感情與認同,徐懷不敢提前將詳細計劃透漏給他知道。

徐懷就怕他太早知道這些,只會倍加誤會他們這邊居心叵測——雖然朱芝對此並不在乎。

然而此時有史軫這個之前跟桐柏山沒有牽涉的人,預判到大禍將至,徐懷則相信朱芝不會有太多的胡思亂想了。

當然,諸多事還是需要朱芝、史軫更積極的作爲,纔會有更好的效果。

徐懷說道:“第一次北征伐燕,朱沆郎君與監軍使院二百役卒,在天雄軍潰滅於大同之前,可曾得葛懷聰這些人正眼瞅過?驍勝軍、宣武軍兵敗,劉世中的都統制行轅及蔡元攸的宣撫使司衙門都在,當然沒有你與史先生的事,但這兩個衙門到時候也都人仰馬翻,不知所蹤,甚至包括劉世中、蔡元攸二人在內,都爲赤扈人所殺或俘虜,沒有號令傳出,你與史先生代表兵部傳出號令,對那些藏身山野、惶惶難定的潰兵敗將,卻無異是一盞指明方向的明燈。劉世中、蔡元攸與赤扈人約定十日後從南北夾攻大同,劉世中、蔡元攸他們再蠢,也不可能對赤扈人毫無防備。我推測在赤扈人即便想翻臉,也會在攻打下大同城之後,所以你們還是有時間在諸將面前反覆聲明赤扈人不可輕信的主張,也順帶宣傳一下朔州……”

“你說驍勝、宣武二軍潰敗,曹師雄必會投敵,到時候朔州不就成赤扈人重重包圍之下的孤城了嗎?”朱芝問道,“誰會傻乎乎的往死籠子裡鑽啊?要逃也是往常山、呂梁山、管涔山裡鑽啊!”

“潰兵是會選擇往常山、呂梁山、管涔山等地鑽,即便要忍飢挨餓,赤扈人也確實一時拿他們沒轍——所以才需要你與史先生多做工作。而朔州此時也非孤城一座,朔州以西與廣武、偏頭砦以北以及黃河以東的西山地區,大半都已經在我們的控制之下,至少從朔州前往府州,沒有丁點問題!這些現在都可以說清楚了。”徐懷說道。

“這些都說清楚,潰兵聚攏朔州之後,絕大多數人都會要求經西山、府州,返回涇原、環慶、秦鳳等地,徐軍侯怕是無法勸阻吧?”史軫這時候才插一句話問道。

“我此時說再多,也無法打消先生所有的疑慮。”徐懷淡然一笑說道。

朱芝見徐懷並沒有正面回答史軫的問題,而史軫卻又一副得到答案的樣子,忍不住問道:“你們又在打什麼啞謎?”

“徐軍侯以楚山夜叉狐自號,史軫在汴京也聽到種種傳聞,但又或許有人暗中穿鑿附會太多,又或許徐軍侯打開始就不像別人知道他的真面目,所以朔州兵馬到底是怎麼一個狀況,史軫作爲外人,難窺一二,也就忍不住囉嗦多問幾句。”史軫說道。

“……”朱芝撓着腦袋,史軫看似解釋了很多,但他聽着依舊很糊。

“嗨,少郎君,我們管軍侯與史先生打什麼啞謎,你便想着跟着軍侯,可吃過虧沒有?”鄭屠湊到朱芝身邊坐下,問道。

這時候院子裡有一陣動靜,卻是王峻、範宗奇等人風塵僕僕的走進院子裡來。

王舉、範雍關急的站起來,將他們喊進客堂裡來,問道:“你們都已經將人送到朔州了?”

範宗奇看到史軫、朱芝在這裡,心裡有些疑惑,但見父親並無避諱的問起,也便直接回道:“見到鑄鋒堂在朔州的蘇、柳二位當家,說是家小在朔州,還得來回折騰,直接送往烏敕砦住下!我們怕這邊有事,從朔州就匆匆趕回來了。”

將範王兩家在太原的三十餘口家小直接送回桐柏山是一勞永逸,但從太原到桐柏山有一千六七里路程,路途漫長,而這邊又不知道最後的危機什麼時候會突然爆發,一旦安排太多精銳人手沿途護送,很可能無法及時趕回。

不要看桐柏山卒在朔州有四五千人馬,但大部分人因爲丁字不識的文盲,從出生到現在的人生經歷,主要就是耕種、落匪以及充軍,因此桐柏山卒裡能作爲小隊兵馬喬裝打扮進行獨立行動的人手,都可以說是精銳。

徐懷手裡的精銳還是太有限,又有相當一部分都安排到鑄鋒堂的商隊,越雨樓還正建立情報蒐集隊伍,這個節骨眼,他哪裡還敢往外分散精銳人手?

卻是安排人手隨王峻、範宗奇趕去太原,將三十餘口家小從太原城西南的汾水河谷穀道往西橫穿呂梁山,經府州再折入西山,雖然也有五六百里路,但路程到底要短得多。

更關鍵是將三十餘口家小護送到朔州或西山後,護送人手就立刻騰出來,參與後續的任務當中。

王峻、範宗奇之前也是找上司告假離開應州,即便有範雍、王舉、王憲三人在應州打掩護,但倘若長時間消失不歸,就有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懷疑。

此時王峻、範宗奇在徐懷派出人手協助,將家小都護送到西山,解除掉這個後顧之憂,接下來徐懷會叫鄭屠、範雍、範宗奇及王峻帶一隊人馬,跟隨在朱芝、史軫身邊,協助他們聯絡驍勝、宣武諸將。

兵部郎君劉俊趕往大同勸降反遭射殺,除了史軫找託辭留在應州外,大半兵部司吏及役卒都隨行,大同城下也是慘重,就連朱芝帶着貼身照顧自己起居的兩名家將,也沒能逃回來。

回到應州後,朱芝將範雍、王舉、王憲、範宗奇、王峻等人暫時從都部署司借用過去,也很是正常。

而這幾日徐懷與盧雄、朱芝都共進退,以示桐柏山卒重歸王稟麾下,他擔心朱芝隨兵馬渡河去大同人身不夠安全,多派些武裝甲衛相隨,誰能說他們的不是。

事實上,只要劉世中、蔡元攸不知道王舉、範雍的真正身份,這時候王舉、範雍直接投靠王系,劉世中、蔡元攸他們也只會心中暗恨,想着日後找機會收拾,這時候能翻什麼臉?

所以,徐懷這時候也不再多顧忌什麼,就直接將王舉、王憲帶在身邊。

雖然與赤扈人約定南北夾攻大同城,劉世中、蔡元攸並沒說有朔州什麼事,僅要求朔州方向協助監視駐守金城、懷仁兩地的敵軍,但說到監視、警戒,這個範圍就廣了。

徐懷真要率領幾百騎兵,出現在大同西翼要求協同作戰,劉世中、蔡元攸可能不會搭理他,但還能硬將他趕走不成?

而徐懷也一定從朔州調騎兵過來,親自率領渡恢河前往大同附近以窺形勢。

他不是妄想力挽狂瀾,也不是相要看在驍勝、宣武二軍大潰時劉世中、蔡元攸這些人絕望的嘴臉,他需要更早的尋找機會,與赤扈人接觸,或者說試探性的接戰。

在此之前,除了猴兒塢一戰有十數可疑人物展露一手外,桐柏山衆人還沒有跟真正的赤扈鐵騎接觸過,更不要說交鋒了。

徐懷以爲越早接觸赤扈人,與之越早交鋒,甚至越早吃虧,對桐柏山衆人、對桐柏山卒都越有好處。



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六十四章 進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十章 韓時良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一百三十四章 亂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一百章 風起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九十八章 餘音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三十八章 定策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十三章 辭行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二章 屠城第三十三章 信裡虛情真意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一百六十一章 攔截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十二章 突襲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
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六十四章 進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十章 韓時良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一百三十四章 亂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一百章 風起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九十八章 餘音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三十八章 定策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十三章 辭行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十二章 風月渡河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三十四章 接管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二章 屠城第三十三章 信裡虛情真意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七十四章 夜議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一百六十一章 攔截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十二章 突襲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三十四章破寨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