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藏民致富

“錢錢錢錢!怎麼又沒錢了?!”

“萬歲息怒……”

正月十九,當朱由檢和朱慈燃都在外玩得不亦樂乎時,被按在京城這把龍椅上的朱由校卻拿起奏疏,猛地摔在了桌上。

前來奏事的畢自嚴作揖請朱由校息怒,但他的表情卻十分淡然。

在淡然的同時,他也佝僂着身體繼續奏事:

“去歲廣東、福建、江西、南直隸、浙江、河西、山西、陝西、河南、北直隸等諸省皆遭遇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以浙江爲最。”

“兩京八省被蠲免的耕地合計兩億九千四百餘萬畝,加上各地糧食減產,因此只收上來了五千四百二十餘萬石田賦糧,稅銀三千八百九十餘萬兩。”

“雖京遼鐵路貫通,但漠遼、漠北、遼北、鬆川、山陝等鐵路陸續開工,支出更大。”

“結餘的兩千多萬兩和近三千九百萬兩稅銀都不夠補足文武俸祿,而工部需要支出的數額是兩千六百餘萬兩。”

“兩者合計,國朝今歲年初便要支出八千三百餘萬兩銀子,即便販賣田賦糧,也尚缺額六百多萬兩。”

青年人開口,朱慈燃他們也看到了村裡的一口古井。

所謂的沙灘沼澤渾然不見,能看到的只有緊湊拼在一起的大片水田和遠處被飛雲江沖刷出來的沼澤沙灘。

在山口向下眺望,作爲“兩浙咽喉,八閩脣齒”的平陽縣正巧卡在了出山口的平原上。

也就是說,整個村子基本都是靠打工活下來的,而對於村子的人口數量,村官也在得知錦衣衛的身份後無奈相告。

“三月末?”聽到王安這麼說,朱由校只覺得心裡積壓的情緒有些繃不住。

瞥見朱慈燃和劉順一直在打量村子,青年人小心提醒了一句,而朱慈燃他們也順着他的話看向了前方的祠堂。

對於他們,朱由校和朱由檢都不可能動刀子全殺了,因爲殺了他們,再清理了士紳,那朱由校的位置就不穩了。

他這說辭,似乎每個村官都能用上,歸根結底就是隨大流。

“這《魚鱗圖冊》不是說平陽東邊都是沼澤嗎?這明明就是良田啊?”

說罷,朱慈燃也坐上了自行車,示意邊騎邊說事情。

“去年浙江遷移了多少百姓?”想到這裡的朱慈燃詢問了劉順。

“不!”見畢自嚴問起了常平倉糧的事情,朱由校倒是一反常態的拒絕道:

“齊王出京前已然交代,常平倉糧只有在夏季到秋收前方可開倉,此事無需在議,等齊王回京再說。”

但是到了浙江,朱慈燃他們可以看到許多在鄉道上行駛的牛馬車,甚至還有許多騎着自行車出城遊玩的鄉紳子弟。

十三四文,五口人吃,平均每個人不到三文,這樣的生活並不算好。

“你們是哪裡來的人?!”

畢自嚴如實相告,朱由校聞言卻反問:“齊王在時,缺額應該如何操辦?”

“臣告退……”

“村民要吃,只能去鎮上買,而附近大河鎮的肉價是豬肉二十六文,牛肉二十二文,羊肉三十五文。”

“嗯……”應了一聲,朱由校不再言語,而是煩躁的低頭處理奏疏。

只是五年時間,齊國就已經開墾出百萬畝耕地,按照這速度,最多六年後、齊國的耕地就能突破千萬畝。

只是三日的時間,他們便進入了處州地界。

這樣闊綽的舉止讓朱慈燃印象深刻,但讓他更深刻的還是當他們越過了溫州和處州地界後的景象。

他到了之後,先是用方言和老丈聊了聊天,然後才轉頭看向朱慈燃他們,警惕的用官話說道:“你們跟着我走,打完水就離開。”

大明太大了,比歷史上大了數倍不止。

和朱慈燃他們看到的差不多,小溪村只有千餘畝耕地,而村中男子的最大收入就是農忙之後去溫州、青田等地打工所獲。

對於這樣一個大明,朱由校倒不是沒自信能處理好所有政務,而是他覺得自己再這麼下去,遲早有一天得被累死。

騎車過橋後,朱慈燃看着村頭的石碑有些咋舌。

具有歷史感的老牌樓和青磚石瓦的老建築分佈於道路兩側,隨着他們逐漸深入,目之所及的是古街、民居、石碑坊及塞門、塞牆。

二人來到了鄉道上,緊接着便見到了停在路邊的四輪車。

“盧監察使與戚元輔、戚元弼兩位將軍在北部指揮諸藩及小西洋兵馬抵禦南虜入侵。”

“前面是我們的祠堂,你們最好不要一直盯着祠堂。”

這是他們進入溫州之後見到的第一個縣城,在《魚鱗圖冊》裡,平陽縣是一個被沙灘沼澤包圍的縣城,然而當朱慈燃他們抵達這裡的時候,見到的卻不是這幅場景。

騎行的同時,朱慈燃這纔開口道:“浙江的問題,遠比宮裡傳的還要嚴重。”

在青年人的帶領下,他們終於走進了這個村子。

六年後……天啓二十二年……

“多謝了。”青年人的官話很純正,看得出是系統學習過的,因此朱慈燃他們鬆了一口氣。

“按照蒲門鎮的物價,一桌飯菜應該也就十三四文。”

和朱慈燃走到山頂的劉順有些詫異,但朱慈燃卻冷靜道:

“朝廷派了那麼多村官前來,這些村官在宣傳遷移上卻毫不用力,以至於浙江百姓根本不知道遷移能讓他們富裕。”

朱慈燃用手指了指顏色有些暗的一片田地:“那裡應該就是國朝初年的淤泥沙灘,然而現在它距離海邊卻有數百步之遙。”

浙東方言與大明的江淮官話有些不同,朱慈燃他們兩人聽着有些愣神,但之後他們還是猜到了意思,因而用官話回答道:

“老丈您好,我們是路過的學子,準備去杭州就讀府學的,來這裡是討口水喝。”

“這《魚鱗圖冊》多年未曾更新,眼下雖然推行新政,但各地官員相互推拉,新《魚鱗圖冊》的編撰速度並不是很快。”

“除此之外,齊國有當地土人勞改工十二萬三千餘人,瀛洲勞改工十六萬四千餘人,合計軍民勞工四十六萬七千人。”

劉順小心翼翼的詢問,但朱慈燃卻搖了搖頭:

“進縣城和集鎮已經沒有意思了,沿海也看不出什麼東西,我們改道去處州、金華。”

“不讓遷移,說到底就是因爲人遷移多了,地方鄉紳就沒有佃戶,沒了可使喚的工人。”

這些集鎮能容納的人口,恐怕不下數萬。

村官之所以不上報,主要是縣裡並沒派人來統計,所以爲了避免讓其他村官臉色不好看,他也只能不報。

“南崑崙,眼下有兵馬六營,百姓兩萬三千餘人,勞改工數量不明,耕地不明,消息估計要到年底才能送達。”

當地的房屋牆壁都是用黃泥土夯成的高牆,房屋成建後被人刷上了白石灰,形成白牆灰瓦的建築特色。

“是……”見朱由校沒有同意開倉平抑糧價,畢自嚴只能在回禮後準備退出幹清宮。

等劉順取好水,青年人也不多話,直接送他們出了村子。

王安試探性的詢問,朱由校也煩躁的下令讓人再去爲顧秉謙看病。

朱慈燃嘆了口氣,總算明白了自家叔父爲什麼要靠大旱來移民,來統計江南三省的人口。

正當他們要進入村口的時候,一個坐在村口的老丈用柺杖跺了一下地,大聲質問着他們。

這種時候,他就懷念起了在大定宮和仲夏宮的日子。

“臣領旨……”畢自嚴鬆了一口氣,緊接着又對朱由校上疏道:

“嗯……把人都流放烏斯藏吧。”聽到去年有所收穫,朱由校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坐回了位置上。

“萬歲,今歲各地常平倉存糧已有一億四千餘萬石,是否選擇開倉平抑糧價?”

從上面斑駁的印記來看,這兩頭石獅子在這裡停留的歲月已經很長,而祠堂高牌的“張氏宗祠”也講述着這裡的不凡。

“國朝開國之初,平陽東部確實是沼澤,但二百六十多年的滄海桑田,飛雲江一瀉而下的泥沙將原本的沼澤沙灘向外推進,你看……”

從大明正式設置齊國開始,到如今不過五年的時間。

也在他離開後不久,朱由校纔看向了那一堆奏疏,不由頭疼的抓了抓自己的短鬚。

朱慈燃亮出了一塊作爲學子身份的牌子,他們雖然聽不懂老丈說什麼,但老丈卻聽得懂官話。

“通常是發金融司的庫存海外金銀。”畢自嚴作揖迴應。

王安畢恭畢敬應下,而這時魏忠賢也喜笑顏開的走進了養心殿,拿着一本奏疏對朱由校邀功道:

朱慈燃的話讓劉順氣的咬牙切齒:“這些鄉紳,真該殺!”

朱由校的話意有所指,魏忠賢也知道皇帝說的是成德和燕山派,因此搖了搖頭:“未曾……”

他們二人也在之後下山,緊接着乘騎自行車前往了遍地是山的處州和金華。

“到了!”

與劉順的警惕不同,朱慈燃反而大大方方的對兩側路人示意微笑,同時也數着他們的人數。

“有沒有問他們爲什麼不遷移?”朱慈燃皺眉詢問,錦衣衛點頭道:

“問了,他們說海外兇險,並且不如浙江繁華,害怕遷移後連魚蝦都吃不到了。”

“該殺也沒用,朝廷裡也有人不想讓浙江百姓遷移。”朱慈燃說到這裡時有些不好受。

“到了,你們取水吧。”

“浙江十一府在《黃冊》上的人口是一千四百餘萬,只是這一路走來,恐怕實際人口不下兩千萬。”

“齊王到哪了?什麼時候回京?”

當他們抵達處州青田縣地界的時候,一個依靠着小溪水的村子就出現在了橋的對面。

畢自嚴見朱由校不開口,他便作揖告退,離開了幹清宮。

“是!”聽到朱慈燃的話,劉順只能應下。

“按照王院使的說法,中了風疾,口不能言,身不能動,需要修養一兩年才能好。”

朱慈燃看了一眼青年離去的背影,隨後與劉順向前方的鄉道走去,同時也聊道:“這村子的人口恐怕不下兩千人。”

“錫蘭府有國朝移民三十二萬六千餘人,土民一百六十五萬七千餘人,勞改工二百餘萬,耕地兩千六百餘萬畝。”

從張氏宗祠到取水處是一條長達百來步的水泥街道,街道兩側的屋子大多都是很久之前就修建的,唯一有些新的,便是他們腳下的水泥地。

這裡四周到處是山,只有河谷兩邊有一些土地,但並不多,只有千餘畝。

在這裡,朱慈燃他們隨處可見年齡高達百年、數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古橋。

朱由檢留給他的那兩千多份奏疏,如今還剩八百多份,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蒲門鎮附近的青山村,我記得能勉強加一個地上的肉菜,這裡不行嗎?”

“今年齊國還會從瀛洲引渡二十三萬勞改工前往齊國,齊王在去歲臘月二十三日,已經批發讓新下水的三十艘蒸汽輪船負責運送。”

紙面上,小溪村是九百三十七人,但實際上是兩千二百三十九人。

兩千人,這放在任何地方都能作爲一個集鎮了,但在這裡只是鄉村。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朱由校卻攔住了他,詢問道:“齊國、小西洋、南崑崙、南州的情況如何?”

“再派太醫去看看,如果真的不行,到時候再說。”

他們見到朱慈燃等人乘騎的四輪車時,有人會好奇上前詢問,也有人會問朱慈燃賣不賣,甚至一度出價高達百兩。

朱慈燃看向了被耕地包圍的平陽縣城,城池的規模並沒有擴建,但城池四周卻冒出了向外蔓延數百步的集鎮。

“這平陽一縣,恐怕耕地比起國朝初年,增加了不止萬畝。”

並且和其它地方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它諸省的鄉道,往往行人很少,這其中尤其是雲南和廣西兩省,更是達到了行駛鄉道百里而不見人煙的地步。

“殿下,要進去嗎?”

“小溪村……”

“只可惜他們太警惕外鄉人,不然我倒是想問問他們這兩千人靠什麼生活,那一千多畝地可養不活這麼多人。”

他很清楚,不讓浙江百姓遷移的人,說白了就是皇權治下的守舊派諸黨。

“回萬歲……”畢自嚴腦中過了一遍自己要說的話,確定沒有問題後纔回答道:

“按照去年臘月瀛洲送來的齊國文冊來看,齊國已經開墾出田地一百一十七萬六千餘畝,當地有軍民十四萬,其中十二萬百姓是當地歸化的土人。”

“詢問村子的村官如何?”劉順提議,朱慈燃也欣然點頭。

在他們開口求助的時候,朱由檢也就可以把手伸入江南三省,不管是遷移還是賑災,都方便了許多。

“那村官說的應該都是真的,小溪村的百姓只能通過去集鎮、縣裡打工才能養活一家子人。”

“看了!”錦衣衛點頭道:“此刻正是飯點,我和村官走走看看,各家基本都是河蝦和河魚,然後加上一疊醬油,一桶米飯加上一些湯菜。”

聽到有辦法,朱由校也擺手道:“那就調金融司的海外金銀髮放補足。”

執政不過十七天,他的體重就已經下降了三斤,如果把三個月熬完,恐怕他的體重連一百六都支撐不住。

朱慈燃的話讓劉順不由嚥了咽口水,尤其是當他看到朱慈燃那平靜的表情時,心裡更爲緊張。

有卵石砌築的牆看上去十分堅固,祠堂左側還有一處古老的戲臺子,現在依舊可以用來聽戲,而祠堂門口則是擺放着兩隻大石獅子。

“浙江的人口數,絕對不止一千四百萬,恐怕就算三千萬都打不住!”

過了大概兩刻鐘的時間,那名錦衣衛返回了鄉道路邊,也將自己打聽到的事情全都說了出來。

說到底,地方鄉紳沒有力量來對江南數千萬百姓賑災,救濟,因此只能依託朝廷。

畢自嚴把朱由校要了解的各地事情說了個清楚,這其中尤其以齊國的發展速度讓朱由校最爲心驚。

只是可惜,由於青年人的提醒和警告,朱慈燃只是草草看了一眼便沒有繼續看,而是在青年人的帶領下繼續向前走。

朱慈燃詢問着錦衣衛,但對方卻篤定的搖頭:“不行,標下看了幾個村民的屋子,裡面根本沒有養豬、養家禽的地方。”

這座村子四面環山,建立的地方在一處高地。

同一時間,在浙江地界騎車的朱慈燃等人也抵達了溫州府的平陽縣。

取水的路上,道路兩側始終有許多男人看向朱慈燃和劉順,這讓劉順一直警惕着。

“至於南州,經過齊王殿下設置府縣,加上去年南方大旱移民,眼下有百姓六十七萬,駐紮兵馬六營,耕地開墾一百五十餘萬畝,糧食還需要舊港南海府供應。”

但即便如此,這個村子的規模卻佔據了河谷三分之一的面積,可見到底居住了多少人。

朱慈燃他們之所以對這裡的印象深刻,全賴那規模不下於集鎮的鄉村。

疆域越大,事情越多,越繁雜,對執政人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

上車後,劉順命一名錦衣衛拿上令牌去向村官打聽事情,自己三人則是坐在了車上等待。

說完了齊國的事情,畢自嚴又開始說大明自己的事情:

“至於小西洋,眼下國朝主要控制北部防線和錫蘭府一府之地。”

“顧閣老之子替父上疏請辭,萬歲,這……”

“按照行程,恐怕要三月末才能回京。”

他擺了擺手,用帶着濃厚浙東方言的官話說道:“村裡有井,打了水你們就可以走了。”

“除了這些,都察院還有其它動靜嗎?”

“混賬話!”劉順罵了一句,朱慈燃卻安撫道:“這是地方村官不作爲,不宣傳所致,與百姓無關。”

不得不說,浙江官員在浙江各項工程上花費了極大的力氣。

在得知了村子的實況後,朱慈燃篤定的開口,並追問道:“村民的飯食是什麼?看了嗎?”

劉順等人上了車,自行車也在他們的踩踏下,向着處州府的府治麗水趕去。

朱由校不自覺攥緊了拳頭,眉頭也緊皺,但他卻沒有開口說些什麼。

村子四周只有千餘畝開闢的農田,再往上已經無法開闢田地。

他與劉順等人下了車,讓另外兩名錦衣衛把車順着鄉道騎出村子,自己則是步行向着遠處的村子走去。

“萬歲,都察院那邊去歲處理了貪腐官員及其家眷一萬四千六百餘人,查抄家產七十二萬六千兩。”

“大概是四十六萬,大部分都是遷移到了瀛洲。”

兩丈寬的鄉道幾乎每個鄉村都通了,遇到沒有橋的地方,其它各省往往是用水泥建設,因爲這些地方之前就沒有橋,但浙江不同。

“對了,顧秉謙怎麼樣了?”

儘管水泥地不如青石路有意境,但它並不影響這裡的古樸美。

“土地尚且如此,人口呢……”

儘管有些宅子的白牆已經斑駁脫落,但看上去卻仍然雄偉,那具有歷史感的街道、房屋,可以讓朱慈燃他們感受到這裡的不凡。

朱由校忽的想起來了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前幾日顧秉謙生病的事情。

劉順不假思索的迴應,這讓朱慈燃皺眉。

說罷,老丈對遠處喊了一嗓子,說了一堆朱慈燃他們聽不懂的話,然後他們就看到一名身着短衣的青年朝着他們快走過來。

“怪不得叔父要等大旱……”

王安的話讓朱由校眉頭緊皺,但他接下來的話則是讓朱由校心裡不舒服了起來。

然而古樸歸古樸,對於外鄉人的警惕卻一直刻在這個時代各個村子的村民心裡,尤其是以小溪村這種宗族式的村子。

劉順見狀上前取水,將水裝進水囊裡,而朱慈燃則是打量着四周。

從村口到取水點,三百來步的距離,朱慈燃一共數出了四百多男丁數,如果加上他們的家眷,那小溪村的人口數量恐怕不下兩千人。

他下意識就對王安詢問,王安聞言卻愕然道:“這……殿下剛剛出京不久,眼下似乎剛剛抵達宣府張家口。”

去年浙江旱情如何,朱慈燃是很清楚的,但就是這樣的規模,也不過讓浙江百姓遷移了四十六萬人。

四十六萬人對於各省來說已經很多,但對於江南三省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十七年的休養生息,浙江十一府的人口,絕對在三千萬左右,遷移四十六萬人根本就緩解不了多少壓力。

“叔父肯定知道……不然他不會調這麼多糧食來江南,只是叔父怎麼知道江南會有旱情……”

朱慈燃心裡充滿了許多疑惑,但是他的這些疑惑卻沒有人能爲他解惑。

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80章 少年縱馬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60章 謀劃草原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179章 出兵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620章 國債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164章 事畢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77章 野心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136章 出塞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53章 領兵要點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112章 落幕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15章 攤牌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
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80章 少年縱馬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60章 謀劃草原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179章 出兵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620章 國債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164章 事畢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77章 野心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136章 出塞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53章 領兵要點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112章 落幕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15章 攤牌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