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

“這裡就是齊文王的陵墓,雖然齊文王只是藩王,但太宗破格讓其以帝王之禮下葬。”

正午,在北方炎熱無比的時候,朱觀樓他們正在安靜聽着一個青年導遊的講述。

青年導遊的身高不是很高,長的不算英俊,但是很精神,臉上帶着笑意,很容易讓人親近,所以四周的旅客都圍在了他的身邊。

“文王陵墓裡有什麼?”

忽的,一個穿着圓領袍的小孩子提出了問題。

這個問題在朱觀樓聽來有些大不敬,但對於愛看熱鬧的百姓來說,他們卻都十分好奇。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青年卻笑了笑:“幾具戰馬的骸骨,還有一身甲冑,一些傢俱和兵器。”

“文王下葬的時候是簡葬,當年“武狩之變”的時候,叛軍勢大,逆太子無法節制,因此有人來天壽山把地表明樓的許多禮器都偷走了。”

“到世祖武皇帝這裡的時候,有的人也想來拿,結果被人攔住了。”

“攔住的人說了,世祖武皇帝旁邊是齊文王的陵墓,齊文王對百姓和我們當兵的很好,我們要是拿了就是對不起良心,所以這兩個陵墓地表明樓的禮器才倖免於難。”

“大家現在看到的文王陵禮器,都是從二百多年前傳下來的。”

說到這裡,青年導遊帶着衆人走到了文王陵前的一塊石碑前介紹道:“這是太宗年間立下的聖德碑,記載了齊文王的一生。”

說着,青年導遊從齊文王的一生開始講述,例如十歲扶兄繼位,十二歲率軍平叛,十五歲組織復遼之役,十六歲北伐河套,十七歲……

這一切的一切讓人聽着感覺是天方夜譚,而朱觀樓交好的同窗也不免嘖舌:

“我十二歲的時候還在和我娘要生活費呢……”

“你怎麼敢拿自己和文王比?”朱觀樓哭笑不得,旁邊的同窗也咧嘴一笑:“那倒也是。”

二人說話間,他們的教習上前和青年導遊討論了片刻,隨後帶着青年導遊走了過來:

“同學們,詠芝導遊接下來會帶我們去天閣和長城遊覽。”

“諸位好,鄙人詠芝……”詠芝作揖行禮,齊國學子也紛紛作揖回禮。

進入武寧年間,伴隨着電腦、網絡、網絡實名制出現,大明宗藩境內掀起了稱字稱號不稱姓名的風氣,因此外出往往報自號和表字,只有在工作讀書的地方纔會直呼其名。

因此對於詠芝的稱呼,朱觀樓他們也沒有多想。

他們在詠芝的帶領下走過了天壽山的所有皇陵,隨後乘坐景區門口租借的大巴車前往北邊的長城。

在車上,詠芝將自己的電腦連接了客車的電視,用文字和圖片介紹着大明的風土人情和物價。

這樣萬全的準備讓朱觀樓不免好奇道:“詠芝導遊已經畢業了?”

“沒有……”詠芝笑了笑,對衆人解釋道:

“我家裡時代務農,雖然算是富農,但供我讀書也比較困難,因此我大一來到北京開始,每個假期就來兼職導遊。”

“詠芝導遊是哪裡人?”有人冒昧詢問,詠芝也不生氣,心平氣和的解釋:“湖廣的。”

說話間,詠芝又開始介紹起了大明的風土人情,以及學子們所去景區的正常物價。

“在長城景區,一瓶礦泉水是五文,正常城市購買是兩文,吃的東西也偏貴,所以等會去了長城之後,在去天閣的路上,我們可以在開原縣吃點東西。”

“好貴……”聽到詠芝的話,朱觀樓的同窗忍不住開口,而詠芝也解釋道:

“國朝和齊國不一樣,我記得齊國是房屋包分配,工作包分配,翰林與博士包學費對吧?”

“國朝這邊不是,房屋需要自己購買,工作需要自己找,國家只負責十五年義務教育和每個學期的補助津貼。”

“加上人口需求大,緊鄰諸國,因此物價比起齊國略高些。”

“詠芝學兄去過齊國嗎?”朱觀樓好奇詢問,詠芝卻搖了搖頭:

“想去看看文王待過地方的風采,但一直無緣。”

“國朝的學期補貼和齊國一樣嗎?是多少?”一些學子好奇詢問。

“小學一兩,中學二兩,大學每學期三千文,也就是三明兩,差不多夠一個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

詠芝解釋着,隨後也反問:“齊國呢?”

“我們?”學子們看了看,然後撓了撓頭:“我們是小學二兩,中學四兩,大學六兩。”

“而且我們物價好像比你們的便宜,教習說這是均產製的好處,可以讓齊國百姓享受高福利。”

“嗯……”詠芝沉默了片刻,點了點頭:“均產製度確實不錯,至少少了許多爭鬥。”

詠芝的話讓車上的人不知道說些什麼,因爲他們都清楚,大明由於分配問題,社會上的民怨不在少數。

相比較之下,齊國雖然也有過多次分配問題,但都能被齊王發動百姓及時糾正。

除了齊哲王朱簡燼因爲腸癌壯年而逝,沒有及時糾正外,歷代齊王都會在任內對權貴階級進行一輪輪的清理。

Www▲ Tтkд n▲ ¢○

在齊武王朱靖琨時期,齊國甚至頒佈了“一人爲官,三代不得參軍、政”的制度。

這場制度導致了齊國當時遭受了很大的國際輿論,國內也引起了不小的動盪,“三年政亂”讓齊國經濟倒退了五年,但在現在的齊國君民看來,當時的做法是無比正確的。

在遏制了官商軍勾結後,齊國在武寧十六年推行“四時辰工作制”,然後又在隆武十年推行了“三時辰工作制”。

之所以能進行這些制度,是因爲齊國大部分都是國營機構,少部分的民營機構也會獲得國家財政補貼所致。

好在齊國從武狩年間開始就禁止移民,不然恐怕齊國現在能擠滿十幾億人。

思考間,客車已經抵達了長城,詠芝也爲大家介紹了關於長城的一些小故事。

至於傳統的故事,由於各國教材都大差不差,因此沒有必要講解。

看了差不多後,衆人在長城腳下的高鐵站乘車前往了開原縣,在開原縣吃了一頓便飯後,便繼續坐高鐵前往哈剌溫山的天閣。

雖然天閣建設的很高,但由於有纜車可以乘坐,衆人倒也不覺得疲憊,反而覺得挺有趣的。

隔着老遠,他們就看到了那佔地數畝,經過多次修葺重建後,高達百餘丈的天閣。

“天閣始建於天啓年間,之後經過太宗、高宗、成宗和平、康五位帝王的修葺和重建,規模已經比一開始大了數倍。”

“不過即便這樣,裡面也僅加修到十二層,而裡面由上往下襬放的是太祖、成祖、世祖、憲宗、太宗、高宗、成宗、平宗、康宗九位先帝。”

“武狩末年,玄宗曾經向百官隱晦的暗示,想在自己百年之後進入天閣,但在其駕崩後,哲宗認爲玄宗的功績不能進入天閣,因此將此事作廢。”

詠芝講述着自己對天閣的瞭解,而齊國學子們聽到玄宗想要進天閣,表情比吃了清道夫還難受。

玄宗當年搖擺在逆太子和哲宗之間,不給哲宗名份,又讓其監國,這才導致了武狩內亂。

之後他昏招齊出,讓天下軍民都迷糊,就連齊國都得派楚丘郡王來親自面見他,確定他沒有被挾持纔敢讓齊國下場。

武狩內亂,足足讓哲宗、平宗連續爲其擦了幾十年屁股,大明和齊國本來可以隱藏幾代人的軍備一下子被拿了出來。

諸藩都有自己的科學院,因此這些軍備亮相後,大家有了研究方向,不到五十年就將軍備提升到了永昌年間。

歐洲略慢,也基本摸到幹聖年間的軍備門檻。

可以說如果不是玄宗,這樣的優勢,齊國和大明可以保持數百年,結果最後只保持了一百多年。

現在諸藩和歐洲都已經摸到了弘光年間的軍備門檻,而大明和齊國只保持了兩代優勢。

一想到這裡,齊國學子就忍不住來氣。

在他們氣憤之餘,詠芝也帶着他們來到了天閣的電梯口排隊。

朱觀樓看了看,來天閣的遊客,基本都是去上三層,也就是太祖、成祖、世祖的上三閣,然後纔會去中三閣和中下三閣。

目前下三閣還沒有皇帝入主,以現在的情況來看,隆武帝應該是可以入主天閣的。

“到我們了。”詠芝提醒了一句,隨後帶着朱觀樓他們走進了電梯。

由於朱觀樓他們都是齊國學子,因此詠芝先帶他們去了第十層的世祖武皇帝閣。

當電梯打開門,呈現在衆人眼前的是一個深二十餘丈,寬六丈,高七丈的巨大展廳。

殿內有君王銅像兩尊,文武七十二尊,銅像頭頂還高掛着他們的投影畫像,旁邊樹立着他們各自的功德碑。

在殿內,數百名旅客都在查看這些文武大臣,但更多的人停留在了君王銅像面前。

詠芝見狀也介紹道:“這些銅像是康宗年間加修的,世祖武皇帝銅像高三丈,文王殿下高兩丈九尺,其餘文武銅像則是一丈三尺。”

說着,詠芝帶着他們走到了君王像面前,不過齊國學子的目光都停留在了齊文王像和他頭頂的投影畫像上。

“我發現齊藩這一脈,從文王開始就長得很帥。”

幾個齊國的學子帶着尊敬,羨慕的看着齊文王的銅像和上方的投影畫像。

“我感覺還是襄王長得最好看……”幾個大明的女遊客開口說着,她們並不太喜歡齊文王這種比較英毅的長相。

不過相比較他們,男的大部分都覺得齊文王長得更爲英俊。

至於旁邊的世祖武皇帝……衆人都說長得很平易近人。

聽到這些話,朱觀樓忍不住笑了笑,而後他們又在詠芝的帶領下參觀了魯國公顏胤紹,代國公孫傳庭等人的銅像,看了他們的事蹟。

不過這些事蹟,基本上都在歷史課上有記載,因此他們也只是簡單看了看,隨後便前往了太祖、成祖及其它帝王的天閣。

至黃昏,他們已經逛完了天閣,而詠芝則是帶着他們乘坐高鐵返回了北京城區。

眼下的北京城有人口三千餘萬,但經濟格局與幾百年前並沒有什麼不同。

內城和東城依舊還是最繁華的地方,詠芝爲他們訂的酒店在百王坊附近。

到了眼下的這個時代,百王坊的數百座親王府、郡王府除了各國藩王、世子前來外交的時候會停止遊覽外,其它時候都是付費開放。

朱觀樓他們來到酒店住下,簡單休息了片刻後,詠芝就帶着他們去百王坊旁邊的集寧坊夜市逛了逛。

不過由於宗藩交流頻繁,其實各國的美食都大差不差,而齊國和大明的美食更是直接的複製粘貼,因此隨便朱觀樓他們隨便點了些東西吃。

只是到付費的時候,朱觀樓有些肉疼。

相比較齊國的低物價,大明算是高物價的代表了。

同樣的二百文錢可以讓朱觀樓他們在齊國吃兩頓,但在大明只能一頓。

“國朝消費那麼高,普通薪資是多少?”

飯桌上,朱觀樓看着桌上的飯菜,不免肉疼的詢問詠芝,詠芝見狀也笑着迴應:

“兩京的最低工資是每週兩千三百文,省會是一千五百文,府治和縣基本是一千文到一千二百文,比齊國低一兩成。”

“低那麼多?”朱觀樓有些不敢相信,但詠芝卻苦笑道:

“國朝人口多,能做到這樣的收入和物價已經不錯了,據我所知,印度廝當的諸藩百姓收入只有齊國一半,物價則是齊國的八成左右,崑崙諸藩則是收入只有齊國的六成,物價和齊國差不多。”

“歐洲諸藩則是拿着齊國一半的工資,物價和國朝差不多。”

“所以最近的新聞,歐洲百姓都在遊行,希望各國上漲工資,壓低物價。”

詠芝的話讓朱觀樓的一些同窗點頭:“這幾年諸藩百姓遊行的次數是多了不少。”

“呵呵……”詠芝苦笑道:“這樣的矛盾應該還會繼續加深,除非能解決能源問題,不然……”

話說三分,詠芝沒有繼續再說,而朱觀樓則是深深的看着詠芝,似乎在思考什麼問題。

一頓飯上,涉及政治的話題並不多,畢竟大部分齊國學子來大明,都只是來完成自己的畢業旅遊,因此在吃飽喝足之後,衆人便回到了酒店。

這一夜,朱觀樓想了許多,直到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一早,詠芝就叫醒了他們,帶着他們前往了附近的百王坊,並直接了當的前往了曾經的齊王府。

齊王府作爲大明與齊國友好關係的代表地點,歷代皇帝都對此地多加修葺,對於內部的佈置更是絲毫未改,與當年齊文王離去時無二異。

走上承運殿,走進勖勤宮,朱觀樓他們望着那擺滿的四面書架,以及高掛桌案背後的《大明宗藩坤輿總圖》,似乎在這裡,他們可以感受到曾經的歷史,以及流逝的時間。

詠芝手裡拿着一個平板電腦,對着衆人講解曾經齊王在齊王府內的事蹟。

“齊王府營造於天啓三年,天啓五年九月齊文王入住其中,其規模是百王坊諸多王府之最,僅次紫禁城。”

“文王在此地居住十八年,直到天啓二十三年就藩爲止。”

“根據齊藩起居注官記載,文王每日卯時起牀來勖勤宮處理政務,中間只有午時會休息一個時辰,然後繼續處理政務,直至子時才休息。”

“在這處殿內,文王一共處理了一百六十二萬五千四百三十七本奏疏,平均每日二百四十七本,每日回批所寫字數平均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五字。”

“也因此,現如今庫存的天啓年間奏疏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文王處理的,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文王筆跡。”

“在起居注官的記載中,文王閒暇時喜歡繪畫,習武,練習馬術和武術,平均每日睡眠時間不足三個時辰。”

“一直等去到齊國之後,文王纔得到休息,這也是文王的壽命比較之前帝王較高的原因。”

“不過,這當然也有文王自己的身體原因,這原因就在王府的演武場上。”

說罷,詠芝帶着衆人前往了齊王府的演武場,而這裡放着許多與近代練習健身相似的器械,不過大多都是鐵質和石質的。

詠芝走到一塊練功石面前,對着衆人介紹道:

“這是齊王府的練功石,起居注官記載,文王每日閒暇時會來到這裡使用練功石鍛鍊身體,之後練習馬術和刀槍。”

“這塊練功石的重量是三百斤,史載文王單手可以拎起一塊,上下提動六十餘次……”

“多少?!”聽到詠芝的話,朱觀樓的同窗們忍不住再次詢問,但卻得到了詠芝的肯定回答:“三百斤,六十餘次”

聽到詠芝的話,幾個齊國學子上前摸了摸練功石,只是這一摸,他們就心虛了不少。

顯然,他們對自己的力量有清楚的認知,而朱觀樓也不免感嘆了一會兒。

之後,詠芝又帶着他們前往了齊王府的其它地方,直到黃昏時分,他們纔將齊王府的各地給逛完。

不過,伴隨着齊王府的逛完,這也宣佈詠芝將和朱觀樓他們分開了。

朱觀樓他們接下來的目的地是西北和河中地區,而這些地方詠芝並不熟悉。

況且,大明的社會福利不如齊國,詠芝還需要繼續在北京做導遊來爲自己新學期積攢生活費。

因此,當他們回到酒店後,所有人都開始收起了自己的行李。

朱觀樓的行李很少,因此他簡單收拾過後,便不自覺的走到了詠芝的房間。

房門是開着的,朱觀樓看了一眼,只看到了詠芝收拾東西的背影。

“不住最後一晚?”

朱觀樓對房間裡的詠芝詢問,而聽到他聲音的詠芝也愣了一下,隨後將行李收拾好,背在了後背上。

他轉過身來,笑着搖了搖頭:“剛纔有一對唐國夫婦給我發消息說需要導遊,我今年得搬去他們的酒店住,之後七天陪他們逛完北京。”

“現在就走?”朱觀樓愣了一下,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幕。

“現在就出發吧,日後你們要是大學畢業還來大明旅遊,或者什麼時候去到我老家,到時候我再和你把酒言歡。”

詠芝笑着拿出手機,示意朱觀樓加上自己的聯繫方式,朱觀樓見狀也拿出手機將聯繫方式加上,隨後遲疑片刻,轉而詢問道:

“你有沒有興趣去齊國讀大學?我覺得以你的成績,如果去到齊國,應該可以翰林、博士連讀,之後可以在齊國從政爲官。”

“呵呵……”詠芝笑了笑:“齊國有那麼多人才,世孫何必還需要招攬我一個普通的學生?”

詠芝說出了朱觀樓的身份,隨後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色。

望着那滿城的霓虹燈,詠芝搖了搖頭:“齊國有自己的問題,但齊國自己能解決。”

“我出生在大明,生長在大明,如果人人都和我一樣,爲了前途去齊國,那大明又有誰來解決問題?”

“……”聽着詠芝的話,朱觀樓有些惋惜,詠芝是他想找的第一個幫手,只可惜對方不願意和他離開大明。

“以後我如果成了大明的官員,說不定還要去齊國,到時候世孫別爲難我就是。”詠芝話語間透露着坦然,朱觀樓見狀也不再阻攔他,笑着搖了搖頭:

“很奇怪,我們明明沒怎麼聊過天,但我感覺我們好像見過。”

“是嗎?”詠芝還是一副笑臉,朱觀樓見狀卻讓開半個身子,同時拿出手機給詠芝的聯繫方式加上備註:

“明年我還會來大明,到時候會去湖廣看看,你老家是哪裡的?”

“你去到長沙給我發消息就行,我住在湘潭,離着長沙很近。”詠芝說着,同時整理了一下行李,轉身向電梯走去。

朱觀樓送他走到了電梯口,然後親眼看着他坐上電梯。

電梯門要關上的時候,朱觀樓突然伸手攔住了電梯:“要不喝一頓酒再走?”

“我明天還得做導遊呢……”詠芝哭笑不得,朱觀樓也訕訕撤開了自己的手。

他撤開手後,電梯門緩緩關上,詠芝最後還是沒有選擇他這個齊國世孫,而是選擇了大明朝。

朱觀樓走到了走廊的窗戶前,等了許久,然後纔等到了詠芝從酒店門口走出。

朱觀樓以爲他會坐出租車去目的地,但詠芝卻走到了酒店一旁的公交車站。

不久,一輛印刷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公交車駛來,許多工作了一天的工人拖着疲憊的身體走下了公交車。

或許是末班車的緣故,車上的人都拖着疲憊走了下來,而上車的只有依舊朝氣蓬勃的詠芝。

見他離開,朱觀樓也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第二天一早,他繼續在教習的通知中走下了酒店,不同的是這次沒有了詠芝作爲導遊。

他上車坐下之後纔有時間打開手機,而當手機打開,映入眼簾的是詠芝在清晨發來的一條短信。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還挺有才學……”瞧着這條短信,朱觀樓笑了笑,隨後收起了手機,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了起來。

一刻鐘後,伴隨着汽笛聲響,朱觀樓也離開了這繁華的北京城。

他忍不住睜開眼睛看了一眼,恰好客車此刻駛到了紫禁城前的長安門廣場上。

他直勾勾的望着矗立在長安門廣場上的旌旗,旁邊的同窗瞧見他的模樣,隨着看了過去,卻沒看出個所以然,不免詢問:

“你在看什麼?”

“看日出……”朱觀樓側過頭去,瞧了一眼被樓房遮擋的朝陽。

“這能瞧得見?”同窗努力看了看,卻看不到一點朝陽。

“看不見”朱觀樓迴應的同時收回了目光,隨之打開手機,瞧着詠芝發來的那條短信,情不自禁的笑道:

“有的東西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反正太陽照常升起……”

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40章 海運之爭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164章 事畢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60章 謀劃草原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9章 滿桂到來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490章 師徒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3章 領兵要點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353章 分憂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620章 國債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
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40章 海運之爭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164章 事畢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60章 謀劃草原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9章 滿桂到來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490章 師徒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3章 領兵要點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353章 分憂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620章 國債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