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很多人都有病
秦昭並沒有直接選擇用藥。
曲舍林除了胃腸道反應、頭痛惡心、失眠/激越等副作用。還存在潛在的副作用,比如思維速度減緩、情感鈍化。
她好像很難突然承認自己有病,並且到了用藥的地步。
林見微同意她暫緩用藥、思考後下次治療再給她答案,並告訴她有問題可以隨時聯繫。
秦昭瞭解完這個藥物以後,問她:“吃藥之後會6周左右會感到開心,那個時候究竟是我開心,還是藥調控我的體內的血清素讓我開心?”
林見微:“這類藥物確實是通過調節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水平,幫助大腦神經細胞更有效地傳遞信號。
但並不是“創造“快樂,而是修復原本可能失衡的生理基礎,比如長期壓力或遺傳因素導致的神經遞質功能低下。
就像眼鏡幫你恢復清晰視力,但“看見美景的喜悅“仍屬於你自己。
不妨問問自己:“吃藥後,我對同一件事的情緒反應是否更貼近我理想中的自己?“”
秦昭:“如果是我本身的情緒,那停藥之後的反噬又代表着什麼?”
“你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觸及了藥物、大腦和“自我修復能力“之間的複雜關係。
從生理層面上:這不是“反噬“,而是“重新適應“。
當藥物長期調節神經遞質水平時,大腦會逐漸適應這種狀態,就像長期健身的人突然停止訓練,肌肉需要時間重新適應。停藥後的情緒波動,往往是大腦在重建自身調節平衡的過程。
即使有停藥反應,一般會在2-3周內消退。”
林見微回答地很詳細:“當然,如果在此期間沒有通過心理治療或自我成長來建立良好的心理機制,這種所謂的反噬,其實也可能是原本存在問題的暴露。”
“你描述的“反噬“感,可能反映了這種深層矛盾:
理想化自我:我希望不靠外力就能保持穩定;
現實自我:我的大腦需要輔助才能正常運作。
這種張力本質上和“近視者糾結是否該一直戴眼鏡“是同類問題。”
林見微:“我會通過藥量控制、心理治療幫你減少這個過程中可能帶來的不適感和副作用。”
“你剛剛說理想中的自己。”秦昭重複了一遍,“如果情緒由生化反應產生,吃這些藥讓我體內的血清素恢復到正常水平,所以能感知到正常的積極的情緒。
如果把這些歸咎於理想中的我,那現在的我是錯的嗎?靠藥物維持積極情緒,本質上和嗑.藥讓自己達到一種快樂的狀態有什麼不同?”
林見微怔了一下,秦昭有時候過於清醒,她可以清醒地觀察她的創傷,區分創傷形成的防禦和理想狀態,這種元認知能力是康復的重要資源。但同時也會發展出偏執和痛苦。
“你的問題指向了精神醫學、心理學和倫理學中一些最具爭議的核心議題。讓我們從多個維度來剖析這個複雜的迷思。
首先,這兩個藥用機制存在本質差異。前者是神經質調解,因爲你的器質性損傷本身就存在。它不會製造異常的快感,而是將情緒調解到正常人範圍內。
成癮性藥物是直接劫持大腦獎賞迴路,導致後續自然愉悅刺激實效。
至於你所說的,現在的你是錯的嗎?創傷形成的警覺性防備性等等,這些可能在曾經的環境中保護過你。
但當它發展成持續的身體緊繃狀態,,持續消耗你的心理能量。即使是在沒有危險的時候,它就從生存技能變成了自我囚禁。 那調整這些,就是解放而非背叛。”
“第三個問題,藥物輔助的情緒和“自然“的情緒。我們不會質疑,近視者用眼鏡獲得的真實視覺。什麼要對情緒調節藥物苛求絕對自然呢?”
“這些問題,最終指向的,是藥物是否會改變真實的我。創傷後的受損的我、藉助藥物恢復後的我,哪個才更接近於我想要的我。”
林見微說完,秦昭沉默了幾秒:“我的這些問題,是不是也是有病的表現?”
“恰恰相反。”林見微柔和一笑,“這種哲學性焦慮本身,就證明了你心智的複雜性和完整性。元認知能力也是康復的一大動力。”
“你正在掙扎的關鍵問題。
一、自主性vs依賴性:“如果情緒需要藥物調節,是否意味着我失去了對自己心靈的掌控權?“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真正失控的可能是'絕對自主'的執念——就像拒絕使用柺杖的骨折患者,反而延長了行動受限的時間。
二、創傷認同 vs成長恐懼:
“如果放下創傷塑造的謹慎,我是否會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
其實真正的心理治療從不解構防禦,而是幫你獲得'選擇是否使用防禦'的自由。
三、生化決定論 vs自由意志:“如果情緒只是化學反應,我的痛苦和快樂還有什麼意義?“
但意義恰恰誕生於你如何詮釋這些化學反應。”
“你的問題,不是病理,而是深度自我重構的必經階段。”
林見微掛完電話,在筆記本上不自覺寫下了幾個字:正在經歷痛苦但極具生命力。
她想起秦昭心理諮詢時說的一句話。
她說:“林醫生,你知道嗎?可能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有病。但他們開始犯病,是在確診的那一天。”
林見微頭後仰,靠在椅背上,手指有節奏地敲着扶手,秦昭。
—
林見微確實按照約定,在秦瓊和林政詢問的時候,只透露了部分內容:“我已經獲得您女兒的書面授權,只能向您披露領她同意的信息。目前她授權告知:量表顯示輕度困擾。
但作爲專業醫生,我有責任提醒您們,這僅僅是評估的一部分。”
秦瓊和林政哪能不知道她是什麼意思。在拿到報告的時候,醫生就提示過,她的主觀量表得分會比實際情況低。
林見微在用中立的情況解讀完報告,建議他們不要追問秦昭心理細節,並且每週都參與創傷知情養育的課堂。
秦昭:林醫生,你就是這樣跟我約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