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天,一位窮朋友從鄉下來到京城皇宮門前求見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是以前的老朋友,非常高興,馬上傳他進殿.誰知這位窮朋友一見朱元璋端坐在寶座上,昔日的容顏似乎沒有多大變化,便忘乎所以地直通通地說:”我主萬歲!您還記得我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裡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裡清煮.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着吃,甚至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湯也都潑在泥地上.你只顧滿地抓豆子吃,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裡,葉子梗在喉嚨裡,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裡去”還沒等說完,朱元璋早就聽得不耐煩了,嫌這個孩提時的朋友太不顧體面,於是大怒道:”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後來,這件事讓另外一個窮朋友知道了,心想這個老兄也太莽撞了,於是,他心生一計,信心十足地去見他小時候的朋友,當今的皇帝.這個窮朋友來到京城求見朱元璋.行過大禮,這個人便說:”我皇萬歲萬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關,多虧了菜將軍.”朱元璋一聽,不禁大笑,他認出了眼前的這個是孩提時的朋友,心中更爲此人巧妙地暗示他們小時候在一起玩耍的事而高興,於是讓他做了御林軍總管,留在了自己的身邊.另外明朝還有位大家,讀者朋友們不可不熟,他就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唐伯虎是了。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畫家。他擅長畫山水,兼善書法,能詩文,但稟性疏朗,放逸不羈,少年時恃才傲物。他最終能與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畫家齊名成爲:“明四家”,全仗母親的教育和名師沈周的指導。
少年唐寅的畫畫得不錯,富豪人家常請他作畫,唐寅也就慢慢驕傲起來了。母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天,她對唐寅說:“孩子,你學畫還只是剛剛起步,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她隨手遞給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銀,“當今大畫師沈周離此不遠,拜他爲師吧,畫不好就別回來見我!”
唐寅當然知道沈周的畫很出名,歡歡喜喜上路拜師去了。
轉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點下,唐寅的畫技很有長進。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畫和師傅的畫比了比,覺得已經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該出師回家看望母親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準備飯菜爲唐寅餞行。
飯菜擺在後花園東北角的一間小屋裡。這間小屋平時緊鎖着,誰也不讓進去。唐寅一進屋就四處張望,只見有四個門,卻沒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順着門格子向外望去,見門外花紅柳綠,山鳥飛翔,彷彿那山澗流水聲都能聽到。他想:這麼好的風景,師傅平時不讓我進來,大概是怕徒弟從這裡出去遊山逛水,無心學畫了。他正看得發呆,聽到師傅說話了:“你的畫本來不錯,又學了一年,現在可以出師了。你想到後花園痛痛快快地玩玩嗎?”小唐寅顧不上滿桌的飯菜,站起來就去開門,也許是走得急了,讓門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開另一個門,又讓門格子碰了一下;再去開第三個門,這回碰得更厲害了。原來這三個“門”都是沈周畫在壁上的!唐寅從興奮中醒悟過來,他轉身撲通一聲,雙膝跪在師傅面前,說:“師傅,我不想回家了,讓我再跟您學三年吧!”
從此以後,小唐寅專心致志地跟師傅學畫,再也不提出師回家的事了。
三年轉眼過去了,冬日將盡。唐寅爲感謝師傅的教育,親自動手燒菜,宴請師傅。當他把燒好的魚端上桌時,一隻大狸貓從門外呼呼地跑進來,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罵道:“大膽畜牲,師傅還沒品嚐,哪裡輪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貓“呼”的一聲就往窗上跳,跳了一個窗戶又一個窗戶,就是跳不出去,最後“嗚嗚”地叫着從門口逃出去了。原來,那窗戶是唐寅畫在牆上的。
師傅見了這情景,哈哈大笑起來:“唐寅呀,你已經四年沒有見到你孃的面了,要過年了,快回去了吧……”
明朝賑饑狀元的傳說明朝成化年間,瀆浦橫江有一個人,被皇帝封爲“賑饑狀元”,此人姓章,名仕昌,號正庵。章仕昌家中有百畝良田,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富裕人家。他全家人都十分同情貧民,凡碰到災年,災民們沒有糧食可上交時,他們全家都主動爲災民們代交徵糧。
明憲宗成化二年,年景不好,連續發生颱風、暴雨和乾旱災害,糧食顆粒無收,農民生活極端困難,重災戶更是度日如年。章仕昌實在看不下去,就將家中三百石穀子賑濟於災民,又捐出一百五十石穀子運送邊境作爲軍餉,支援邊軍。
章仕昌賑濟災民、支援邊軍的消息傳到了京都,成化皇帝爲此下詔,封章仕昌爲“賑饑狀元”,並賜他皇銀在橫江村建了狀元府。
有一次,一位巡檢司帶領一班人馬到瀆浦等地巡查,隊伍浩浩蕩蕩,鑼鼓齊鳴,十分威武。瀆浦賑饑狀元章士昌家奴看見了,慌忙稟報狀元夫人,說外面不知什麼大官到此,十分威風。
狀元夫人知道了此事,心生妒嫉,當晚就在狀元耳邊講:“你當什麼狀元?看人家巡檢司都那麼威風,你還不如別人一個巡檢司!”
狀元被夫人嘮叨得有點煩了,隨口說道:“巡檢司算什麼官!我的一隻靴子,就可以叫他三步一跪!”
過了一陣子,聽說巡檢司又要來瀆浦巡查,狀元夫人真的就把狀元轎扛到巡檢司路過的地方,裡面僅放着一隻狀元靴。巡檢司路過此地,遠遠看見路中心放着一頂狀元轎。巡檢司趕緊下馬,三步一跪,一直跪到狀元轎,驚呼:“狀元在上,受小人一拜!”一連叫了三聲,裡面無人答應。
巡檢司上前,通過轎簾,窺見裡面僅僅放着一隻靴子,其他什麼都沒有。巡檢司又氣又惱,心想:你這狀元也欺人太甚了。
巡檢司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治一治這個欺人狀元。
過了半年光景,巡檢司偷偷命人收集了很多刀槍劍戟之類的兵器,派人運送到狀元府附近山邊,把這些兵器偷偷埋到小河裡,狀元府大小家丁無人知曉此事。幹完此事後,巡檢司找人連夜快馬密報朝廷,稱溫州平陽賑饑狀元謀反,已經制造了大量兵器,藏在狀元府附近小河裡。
皇帝聽說有人謀反,派人火速到現場查證。果然,狀元府附近小河裡查獲大量兵器。皇帝大怒,下了一道聖旨,擇日要將平陽賑饑狀元就地正法。
溫州府臺聽聞此事,覺得事有蹊蹺。他想,賑饑狀元因賑饑濟貧出名,被朝廷封爲狀元,怎麼會謀反呢?太府也到京都稟報皇帝,要求再次進行查實。皇帝覺得溫州太府的想法有道理,就下了一道緩斬聖旨,派了另一隊人馬快速趕到平陽,當第二隊人馬趕到離斬首現場僅剩下五里路的時候,聽到鑑斬場三聲炮響,狀元已經人頭落地。
事情查清以後,皇帝覺得冤枉了狀元,就下詔厚葬賑饑狀元,賜金頭一個。爲防止有人劫棺,皇帝還賜給狀元棺木36具,外人根本不曉得金頭在哪一具棺木裡面。後世的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屈死的狀元,就在官兵聽到炮響的離狀元斬首之處五里的地方立了一個牌子,叫做五里牌。
明朝不慕權貴的狀元楊慎“箐口關何險,山頭路更賒。迂迴磨轉蟻,曲折陣蟠蛇。官舍爲孤舍,人家無一家。客心何處切,夕照閃歸鴉。”自清康熙以來,餘慶共編就三部縣誌,每部都收錄這首署名爲明朝狀元楊慎的《箐口關》詩。
每讀此詩,眼前便立即呈現出雄關漫道—箐口來。兩相對照,今之箐口固然早已不是“官舍爲孤舍,人家無一家”的洪荒之景,但喻其“迂迴磨轉蟻,曲折陣蟠蛇”仍不爲過。於是,筆者在歎服這位明代狀元文學功底深厚的同時,頭腦中又涌出了許多問號。譬如:這位狀元是何許人氏,官階多高,著作多少?狀元,何等顯赫的聲威,他到底是何時因何事涉足餘慶這片曾經的“蠻夷”之地的?
翻開《明史》,其內有《楊慎傳》。以傳中九百餘言爲基礎,再結合其他資料,我終於了弄清了:此人並非沽名釣譽的凡夫俗子。他才華橫溢、秉性剛直、命運多舛,但卻堅忍不拔、功勳灼灼,是一位可與戚繼光相提並論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