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除夕晚宴(一)

一晃的時間,崇禎五年就走到了盡頭,這一年是大明突飛猛進,大步向前跨越式發展的一年,經濟、軍事、文化還有教育在朝廷以及地方大量資金的投入下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稅收收入達到了驚人的四千萬銀龍元,加上海洋貿易以及控制在國家手裡的各關鍵行業的收入以及星火基金的分成收入,崇禎五年的國庫總收入居然達到了駭人聽聞的一萬萬銀龍元,這個數據彙總到朝廷各部,驚呆了整個內閣,繼而整個內閣都陷入了狂喜之中!

其實取得這樣的一個成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朝廷開海禁,設立海關,徵收關稅,朝廷在稅收上一年一個樣,幾乎是成倍的爆炸式增長,三百多年前的南宋僅憑江南一隅江山,稅收收入就能達到一萬萬貫,也就差不多相當於崇禎五年大明的稅收收入,那個時候南宋朝廷已經是糜爛不已,還能取得如此經濟成就,靠的就是商業的開放政策以及海上貿易的繁榮,而如今的大明國內已經穩定下來,疆土更是超越了北宋,國內政治面貌正在逐步改善,民心思安,政策也逐步的放開,自然而然的取得現在的成就也就不稀奇了,加上日本、歐洲等國的大量黃金白銀流入大明,換取絲綢、陶瓷、茶葉等物品,驚人貿易順差讓大明賺取了大量的好處,有了真金白銀,那自然不能挖個坑埋起來,尤其在下半年,在東南沿海一些城市形成一股投資風潮,各行各業似乎都開始了整合,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經嚐到了甜頭,形成一個蓬勃發展的態勢。

農業方面,在宋應星的主持下,一步一個腳印,除去受災的府縣,大明的糧食產量已經有了明顯的增長,如果按照總量來計算,大明的百姓的溫飽應該沒有問題,甚至還有不少結餘,當然這是理想的狀態,去年一年大明畝產高大五石的豐產田約佔所有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左右,大多集中湖廣、四川以及江浙等地區,尤其是水稻的產量達到了一個高峰,居高不下的糧價一下子降了下來,而今年部分省份的免糧稅已經到期,朝廷不在需要付出大量的錢銀用於收購百姓手中的餘糧,各地的糧倉也組建的充實了起來,間接的促進了一些與糧食有關的產業的發展,比如釀酒、製造食用醋以及生產味精等等。

工業方面,冶金方面,鍊鋼、鍊銅技術都得到了飛躍式的進步,鋼鐵產量成倍的增長,朝廷陸續的將私人開採礦山的權力收回,將大量的鍊鋼技術人員和工人聚攏,組建了寶鋼、攀枝花兩大鋼鐵生產集團,一南一北,牢牢的佔據了全國鋼鐵產業的百分之七十的江山,煤炭產量也有了巨大的增長,除了用於工業生產之外,民間也開始大量使用,逐漸取代傳統的柴禾和木炭,成爲城鎮百姓生火燃燒的主要原料,不過這種燃料收到地域的影響,關鍵是運輸,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此只能輻射一部分地區,想要在缺煤地區推廣,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其他方面如紡織方面,棉花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有了跨越式的增長,尤其是新的脫棉技術,大大的提高了棉籽脫去的速度,新式紡車的出現,私人作坊到集中式的生產,從原料採集收購到生產銷售慢慢的走上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這裡不得不說的是品牌的產生,當然這裡面也有朱影龍的一點功勞,如果不是他的推動,後宮的那些女人們也不會想到品牌還有這麼巨大的效應,這就如同商家“童叟無欺”的口碑一樣,後宮成立了“相思鳥”成衣集團,憑藉後宮強大的設計和領先潮流的榜樣能力,一大批精美絕倫的女式服裝進入大明的成衣時常,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都推出數款流行款式,令無數大明女子趨之若鶩,成爲一種時常,朱影龍更是下旨放寬了民間對服裝顏色的使用,只是在一些款式和圖案上加了些限制,民間不得擅用之外,更是在成衣服裝上燒了一把火,天下女子無不把朱影龍稱作爲“大明有史以來最開明的皇帝!”

“相思鳥”服裝品牌的成功,讓那些聞到血腥味的商人們聞風而動,緊跟着許多品牌都被樹立起來什麼“布穀鳥”、“啄木鳥”之類的如雨後春筍的冒了出來,霎時間大江南北的商人都有了自己的字號和商標。

教育是朱影龍十分關心的一塊,尤其是啓動了教育制度和科舉考試改革之後,教育是重中之中,朱影龍責令教育部成了了兩所直屬教育部的師範學院,校址分別在北京和南京,按照新的教材模式培養教師人才,後來這兩所學院都成爲大明帝國教師的搖籃。

再接下來就是軍事方面的了,朝廷現在幾乎要拿出國庫收入的四成用於軍事方面,甚至朱影龍四人還命後宮拿出一部分資金來用於武器的研製和開發,朱影龍將後世共和國的“裝備一代,研製一代,設計一代”的方針引入了大明帝國的武器研究,從空中到水下,只要是能對軍事用途有幫助的人才都被籠絡到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就是人多的好處,一個腦袋不行,就三個,三個不行,就三十個,三十個再不行,三百,三千,三萬都可以!

火器這玩意,只要是國家重視,大量的資金投入,發展起來那是迅猛無比,雖然侷限於技術和生產能力的緣故,太先進的火器暫時還沒能夠出現,但經過研究人員的不斷研究,加上朱影龍這個一知半解的槍炮知識的認知,燧發火槍慢慢的從前發向後發轉變,由戴蒼牽頭研發的新式燧發槍不但壽命有了較大的延長,還首次採用了爆炸式點火技術,也就是說初步的完成了擊發槍的研製,不過這種擊發槍製造要求過高,在現有的生產水平下,量產的難度比較大,造價也高昂,不適宜推廣以及裝備部隊,而且子彈的製造工藝也比較複雜,沒有車牀的幫助下,幾乎全部需要手工來完成,這種槍屬於貴族槍,只能將其束之高閣,慢慢的研究它配套的量產工藝,直到蒸汽車牀的問世,這種擊發槍才實現了量產,不過這並不等於火器就不跟新換代了,擊發槍雖然不能直接量產,但是他上面的好處技術以及零部件是可以用到現在的燧發火槍上,比如槍管的生產技術,雖然還達不到後世無縫鋼管的技術指標,但已經是這個時空最先進的鋼管生產工藝了,從鐵管到鋼管,燧發槍的壽命何止提升了一倍!槍管的長度也縮小了許多,準星的應用,射擊精度以及有效射擊距離都有了成倍的增長,值得一提的是,戴蒼等軍械專家在朱影龍的提示下,將望遠鏡成功研製成瞄準鏡,在擊發槍不能量產的情況下,研製成功了狙擊擊發槍,得知這種槍研製成功,朱影龍欣喜若狂,得知這種槍在一定等精細火藥製成的槍彈下,有效射程達五百米,雖然貴是貴了點,不過這可是爲特種部隊量身定做的武器,朱影龍便下旨決定小批量生產,少量裝備部隊,這種擊發式狙擊步槍將會成爲戰場敵人軍官的噩夢!

不過這種槍的造價實在是昂貴,一杆槍的造價能造出現在使用的燧發槍氏杆,算上瞄準鏡的製造,可能還要更高,因爲是全部要靠手工打磨,廢品率相當高,而且基本上每一支槍都有一定的差別,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使用這一杆擊發式狙擊步槍,那今後他只能使用這一杆,換了別的話,他就需要重新適應,而且需要大量的子彈才能找到先前的感覺,絕對是一間十分昂貴的個人物品,按照後世的算法,培養這樣一個狙擊槍手,花費的費用怕是要頂的上一個飛行員了,不過就是這樣也值了。

再說科技方面,科技一直被認爲是奇技淫巧,聖人都不屑,但是偏偏社會的進步是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一直以來儒家治國都是愚民爲主,他們心目中的教化萬民爲己任其實就是教導老百姓如何創造財富供他們揮霍以及成就他們的名聲,但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卻都是社會地位低下的勞動者,雖然中華民族從來都不缺創造力,但在儒家這種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但又欺軟怕硬的壓制下,雖然取得了如同四大發明的偉大成就,卻一步一步的被扼殺了創造力和想象力,找到被茹毛飲血,兇殘掠奪的歐洲人迎頭趕上,他們甚至就只有幾百年的封建歷史,就超越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創造了無可媲美的科技神話,給古老的中華文明帶了沉重的災難,但是從這一刻起,朱影龍絕不允許這種情況再一次重現,因此他幾乎以鐵腕的手段壓制了儒家的反對,在內閣中單獨劃出了一部,科技部,專門負責資助科學技術研究以及相關先進技術的推廣,事實證明,他成功了,星火基金資助併產於推廣的那些技術發明給大明帶來巨大的財富,每年回饋給國庫的錢銀讓許多人閉上了反對的嘴巴,而朱影龍又每年拿出百分之十的收入提供給一些學者名士進行各種基礎理論研究,期待着各種劃時代的“定理”“定律”在大明不斷的涌現,讓牛頓見鬼去吧!

第9章 新的一年(一)第9章 美人婉若(二)第9章 血戰(二)第6章 伏屍千里(四)第2章 盛京風雲(二)第11章 又是刺客(一)第4章 大家一齊開打(一)第9章 東江有變(二)第3章 時局第10章 梟雄遲暮(三)第3章 新土地法(三)第1章 沅州之爭(一)第5章 天子之怒(四)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第11章 明山會晤(一)第1章 赴遼(一)第7章 血戰寧遠上(一)第9章 戰爭的天平(四)第8章 英雄所見(一)第3章 巾幗英雄(二)第5章 血戰長江(六)第6章 半島危機(一)第5章 真病(一)第4章 雙賢第8章 清獄嚴打(三)第12章 黃紅之爭(三)第9章 血戰(二)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4章 福建淪陷(一)第5章 選秀危機(一)第7章 絕代雙嬌(六)第4章 大婚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二)第1章 三問(一)第11章 吳三桂詐降下(一)第4章 被迫遷都(二)第1章 孤身入京(二)第7章 中秋月圓(一)第9章 喋血龍王廟(三)第12章 逼宮立儲(一)第4章 敲詐鹽商(三)第9章 風生水起(一)第12章 黃紅之爭(二)第10章 鄭芝龍的野心(二)第3章 兩淮鹽商(六)第3章 兩淮鹽商(六)第11章 聖駕南下(一)第13章 來信(一)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一)第12章 演變(一)第14章 年關(一)第2章 幕後操控(一)第2章 朱恭枵(一)第6章 特種作戰(三)第8章 星火基金(一)第7章 圍困南京(四)第5章 刺客現身(四)第11章 父女相見(三)第1章 和親聯姻(一)第7章 圍困南京(二)第9章 熊瑚第2章 撐死膽大的(三)第6章 半島危機(二)第4章 黔驢技窮(五)第11章 寧錦再捷(二)第2章 賜婚第9章 滿漢通婚?(四)第2章 北伐伊始(三)第2章 各懷心機(一)第2章 各懷心機(二)第5章 血戰長江(五)第7章 班師返京(三)第11章 促膝長談(一)第12章 匆匆一年(二)第7章 戒酒,可能嗎?(一)第12章 喜事連連(一)第9章 滿漢通婚?(二)第6章 圍困南京(五)第7章 班師返京(二)第10章 岳父周奎(二)第3章 制度變革(一)第1章 停戰和談(二)第5章 省親之路(一)第3章 情爲何物(一)第9章 少數民族政策(一)第11章 風流明帝(三)第9章 苗疆鳳凰(一)第4章 黔驢技窮(三)第2章 天下第一媒婆洪承疇(一)第10章 宴無好宴(一)第8章 湘西長城(二)第10章 佈局天下(三)第2章 豎子不足與謀(二)第5章 真病(一)第5章 大清國亡(一)第9章 美人婉若(二)第8章 破臉(二)第7章 撲朔迷離(五)第4章 大婚
第9章 新的一年(一)第9章 美人婉若(二)第9章 血戰(二)第6章 伏屍千里(四)第2章 盛京風雲(二)第11章 又是刺客(一)第4章 大家一齊開打(一)第9章 東江有變(二)第3章 時局第10章 梟雄遲暮(三)第3章 新土地法(三)第1章 沅州之爭(一)第5章 天子之怒(四)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第11章 明山會晤(一)第1章 赴遼(一)第7章 血戰寧遠上(一)第9章 戰爭的天平(四)第8章 英雄所見(一)第3章 巾幗英雄(二)第5章 血戰長江(六)第6章 半島危機(一)第5章 真病(一)第4章 雙賢第8章 清獄嚴打(三)第12章 黃紅之爭(三)第9章 血戰(二)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4章 福建淪陷(一)第5章 選秀危機(一)第7章 絕代雙嬌(六)第4章 大婚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二)第1章 三問(一)第11章 吳三桂詐降下(一)第4章 被迫遷都(二)第1章 孤身入京(二)第7章 中秋月圓(一)第9章 喋血龍王廟(三)第12章 逼宮立儲(一)第4章 敲詐鹽商(三)第9章 風生水起(一)第12章 黃紅之爭(二)第10章 鄭芝龍的野心(二)第3章 兩淮鹽商(六)第3章 兩淮鹽商(六)第11章 聖駕南下(一)第13章 來信(一)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一)第12章 演變(一)第14章 年關(一)第2章 幕後操控(一)第2章 朱恭枵(一)第6章 特種作戰(三)第8章 星火基金(一)第7章 圍困南京(四)第5章 刺客現身(四)第11章 父女相見(三)第1章 和親聯姻(一)第7章 圍困南京(二)第9章 熊瑚第2章 撐死膽大的(三)第6章 半島危機(二)第4章 黔驢技窮(五)第11章 寧錦再捷(二)第2章 賜婚第9章 滿漢通婚?(四)第2章 北伐伊始(三)第2章 各懷心機(一)第2章 各懷心機(二)第5章 血戰長江(五)第7章 班師返京(三)第11章 促膝長談(一)第12章 匆匆一年(二)第7章 戒酒,可能嗎?(一)第12章 喜事連連(一)第9章 滿漢通婚?(二)第6章 圍困南京(五)第7章 班師返京(二)第10章 岳父周奎(二)第3章 制度變革(一)第1章 停戰和談(二)第5章 省親之路(一)第3章 情爲何物(一)第9章 少數民族政策(一)第11章 風流明帝(三)第9章 苗疆鳳凰(一)第4章 黔驢技窮(三)第2章 天下第一媒婆洪承疇(一)第10章 宴無好宴(一)第8章 湘西長城(二)第10章 佈局天下(三)第2章 豎子不足與謀(二)第5章 真病(一)第5章 大清國亡(一)第9章 美人婉若(二)第8章 破臉(二)第7章 撲朔迷離(五)第4章 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