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與慎子論法

北信君也不着惱,繼續說道:“但不知足下對道家之學如何看法?”小老頭孟子換了一副表情,壓了一下心中的怒火道:“一味避隱深山,不爲國急,不爲國爭,不知義之所在,只知逃避遁世,此做何爲焉?”北信君哈哈大笑道:“這麼說來,足下必然也沒有精研過市農百工了?”小老頭孟子氣憤道:“北信君休要辱我,此微末窮技,孟軻讀書人,豈有自輕墜落之理?”北信君搖頭,嘆了一氣道:“天下各學,有長有短,豈可因一小而道其不足?”

北信君一指道家學子道:“道家智者龐多,因爲他們身處於外,見事高明,正所謂不識此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好比下棋者,當局者迷,而旁觀者清焉,此智學,如何說無用?此大賢?如何說避世?”又拜向慎到道:“法家強國,人所共知,李悝吳起,變法強國,此豈是它學能夠相提並論的?至於說苟政猛於虎,法政在明則強,在昏則苛,這是君主對法學的運用問題,怎麼可以因此罪及到法家學說呢?譬如寶劍,可以拿劍救人,可以拿劍殺人,孟軻你不顧拿劍救人之恩,卻只記殺人之惡的劍,這與劍何關?殺人救人,只在君主。法只爲上所用!怎麼可以因爲曾經有惡君暴政就否定法家?”

慎到大叫道:“北信君此言,大彩!!”一衆慎到的門徒與道家門徒一併高叫:“北信君。大彩——”小老頭孟子臉色鐵青,正要話,北信君哪裡會給他機會,當下就道:“墨家之學,強工精器,此天下顯學,不過兼愛非攻的迂腐,但我們也不能因爲此錯,就罪及全部,認爲墨家一無是處!人無完人,金無赤足,何況一家的學派。兵家決勝負,此國之大事,豈有罪焉?不重兵事,縱強國富國,又能在兵家的鐵血下經得起幾敗?闔閭得孫子而以小國稱霸,此兵家不世之功也,怎麼可以忽視?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當天下還是那部族時代嗎?無軍不成國,此理萬世不變也!至於農者,可以開地利,讓人人可以多耕多種,這是國計民生的大事,醫者治病救人,又怎麼能算成是微末小技?獨獨是閣下大言炎炎的儒家,本君實是想不起它有什麼治國之用,除了教不識字的小孩子識字外,難道儒家還有別的用?本君看來,啓蒙幼童,可以不用儒,若儒家連這啓蒙幼學之事也丟下不管,那可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小老頭孟子手按玉案,五指倒有四個出青白,這是用力過猛的現像。

忽然一個儒學士子飛步站出,從腰間摘下了劍道:“亙步請北信君賜教,一比劍道。”

百里老人曾經說過,把學術問題用劍解決,也就是指這個意思了。

北信君嘴角露笑道:“本君不欺負人,本君以武立功,義渠牛魔,本君一年滅之,本君本人更是百人敵,你若是有信心,可以找上十個人,陪你一起向本君挑戰,本君一人迎敵,你意下如何?”亙步大喜,那太子皺眉,在邊上使了一個眼色。學宮令忙步出喝道:“大膽亙步,學士爭鳴,豈有用劍論爭的,退下!”

亙步卻道:“請學宮令明鑑,北信君帶着學士冠嗎?他是一個學子嗎?無家無學,不是君上,只是遊俠,得君上之位,不以爲貴,自逞口舌,歪理邪說,老師不與爭,弟子卻不能不顧,北信君也同意與亙步比劍,還大言炎炎,亙步怎麼卻人美意?”

北信君道:“本君多日不曾殺人了,他們送死,本君也不好推讓,請太子成全!”

太子又是好氣又是好笑,心道:“本宮本想要把事情壓下去,可是沒想到卻成了這個樣子。正這時田嬰笑着上前道:“許了!”他聲音雖小,太子可是聽見了,猶豫道:“北信君貴客,這怎麼可以,要是無故而死,魏國怕要生事!”田嬰目中放光道:“北信君不同於常人,在路上,我聽說有十步一殺的劍客和他比劍,在須臾之間就讓他殺死,此人在大秦更有一力搏三百之美名,在下斷定,此人的武力必不同常人也。”

太子對慎到道:“慎到大師怎麼看?”慎到笑對小老頭孟子道:“孟軻怎麼說?”

小老頭孟子恨死了北信君,閉目冷笑:“此弟子之爭,與我無關!”那亙步也道:“我等比劍,亦與師父無關!”慎到道:“北信君決意比劍?”北信君冷冷道:“只是本君先把話說明,本君用的是獨門兵器,你們到時可不要後悔!”亙步冷笑道:“你有獨門兵器,安知我就沒有,就是我沒有,我別的朋友們又豈會沒有?北信君,你說的,以一搏十?”

北信君道:“加上你自己是十一人。不過本君時間緊,這樣好了,明日上午,這個時間足麼?本君在稷門下和你們比鬥?太子殿下,還請到時派人維持一下秩序。”太子笑道:“理當如此……本宮也想看看北信君的獨門武器呢……哈哈哈哈……”

是夜,論戰不歡而散。出於給面子,沒有人提勝負的事情,但其實事情已經很明白了。

當時小老頭孟子已經給氣得說不出話來,而最後是他的弟子亙步出面,把好好的一場比劍改成了武比。本來這是絕對不容許的。但所謂的禁令是針對學子,也就是說,稷下學宮的論戰,只以口爭,不以劍對,只是因爲學子而立。北信君從頭到尾,哪怕他是一個貴族,也不是一個學士,只是一個武者,一個國君,一個強人,所以保護學子的禁令是不在北信君之例的。當然,如果北信君不應戰,那也就算了,但北信君是什麼人,他最恨學者,見人家說爭不成,就要用刀劍決了。這也不足爲奇,因爲已經有了前例。

當時,魯國能人輩出,出了兩個牛人,一個麼,自然是孔丘,另一個就是少正卯了。少正卯乃是魯國一位大夫。少正是主管朝堂事務地“正”的副職。魯國兩大聞人,孔丘以博聞強記著名,這位少正卿則以能言善辯著稱,兩人都可謂是才華橫溢、知識廣博的人。

這個少正卯也喜歡聚徒講學,宣揚主張,只是孔丘主張復周禮,爲政以德。而少正卯卻主張革新,以法治天下。因此在當時來講,孔丘受到堅持奴隸制的世襲貴族的讚揚,而少正卯在中下階層的士民百姓中卻更有影響。若要講到君子修養,孔丘地學說在當時算得完美,但是說到治國方略,孔丘夢想復周禮,恢復周公之治,無視當時井田制、奴隸制行將崩潰的事實,他又不擅辯才,哪裡辯得過少正卯,故此兩人的學術之辯,孔丘幾無勝算。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門徒轉到了少正卯的門下,孔丘心裡的怒那是太平洋也是難以填平的。由於當時,孔丘的學問不及少正卯,但他的學術主張卻是符合了當時的權貴利益,在這個基礎上,孔丘得以掌握魯國的大權,最後不教而誅,去殺少正卯。當時的官員問老孔,殺人有個罪名嗎?總得有一個罪名纔好殺人的不是麼?可惜孔丘和秦檜一樣,也回答不出來,但秦檜比孔丘博學,他多活了一段的時間,學得多了,又是一個大學士,宋時的人的才學那叫一個厲害,所以很文縐縐說道:“莫須有。”也許有吧,先弄死了再說。

可是孔聖人不會呀,但不要緊,人家是大才,想也不想的說:“沒有罪名?他的存在就是罪,他的每一口呼吸都是罪孽!”於是不教而誅,不問罪的就把他給殺了。瞧瞧,在古代的孔丘竟然和《達芬奇密碼》裡的作者導演一樣,那句臺詞說的,幾乎就是一模一樣了。

既然已經有了前例,那現在的事也就正常了。亙步是一個少有的高手,他的朋友也多,在孟子出山後,孔家贈給他護身的劍手。爲什麼孔家會有這樣的力量呢?因爲在老孔也就是孔丘的時候,他遊學的時候沒少遇到過高手,連他自己也操棒子戰鬥過,所以在他當大官的時候,給自己的後人留下了一支力量,一隊劍手。人不多,但也差不多了。他們平常在外遊俠,但也響應孔家的徵召。而在小老頭孟子出山,身邊就跟了幾個。

至於十個人,也不是什麼大事,亙步由於劍法高,在稷下學宮也有名號。

他只要肯出面,在劍道宮裡面請幾位高手劍士,那還不是一句話的問題。

丟下了這一切,早就等不及的北信君和慎到一起進入了法家學館。在法學館的慎到居處,很是清雅,幾名侍女拿着香茶奉上。不愧是慎到,深受太子的器重,身邊的用具居處都是上佳,連那侍女也非是一般的姿色。

眼見沒了別人,北信君大喜,他先飲了一口酒,然後對慎到恭恭敬敬的一個大拜禮。

慎到哈哈大笑,連連相扶道:“北信君不要多禮……”扶起了北信君,慎到也是納悶,然後道:“老夫與北信君並無太大的交集,北信君爲何如此重意於老夫?”

北信君道:“自然是厚顏有所求焉!”慎到哈哈大笑:“直來直往,好,老夫喜歡北信君這種直爽的性子,只是老夫身無長物,卻是不知道北信君想要老夫幫你什麼呢?”

北信君笑道:“北信在東騎有國,而國之無法,所以本君此來,就是要請慎到大師幫我訂法,立法,治法,修法!”慎到先是吃了一驚,道:“北信君是說東騎國嗎?”北信君汗顏道:“小國寡民,但也一樣渴求法治!人治可治小,但唯法治纔可治大呀!”

慎到大訝,感嘆道:“北信君果然非常人也,國小不忘法,唯法可自強,若東騎二十年不滅,定當大出於天下!”北信君連連點頭,卻聽慎到道:“可是我那日看見了衛鞅,此人法家大才,在魏國也是執政多年,他的法學也好,執政經驗也罷,天下最強,當之無愧,如果他能幫你,自然無憂,何必再來顧我?”北信君拉着慎到的衣袖道:“小廟哪裡容的下大神,衛鞅這小子,聽說秦國了求賢令,一瘋就要去秦國,如今已經棄我而去了……”

慎到搖頭,他也不知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兒,才道:“只是老夫志在治學,無心問政啊!”

北信君大喜道:“這樣好了,本君所求的不多,只要你能多給本君一些學生就可以了!”

慎到頓時明白了北信君的意思,笑道:“原來如此,只是老夫雖有幾個弟子,但學識不夠……這個恐怕……”北信君笑道:“本君並不是要學魏韓變法,此魏國變法,吳起變兵,李悝變政,韓國變法,也是用申不害一人變法。但本君不是如此,以一人之力,豈可有成?本君要的,是執行一套全面的法律法規,而不僅僅是定立一套法就完了。所以變法不修法,新法成舊法,到頭來還是要再變,與其如此,倒不如先訂法,把法的大框定立起來,在行立法,把法行使起來,之後是行法,把法控制住,不使法有私焉,最後是修法,當法在執行中出現了法律本身的問題時,就立時修改。這樣的大事,不是一個人可以搞好的。”

慎到大爲驚訝,他沉默了一會兒,叫人上來了一些點心,然後小心道:“聽北信君所言,北信君對法並非是一無所知吧,但不知北信君想要訂立什麼法呢?”

北信君信心十足道:“本君要訂立的,是種種法律,天下百姓,分工不同,道理不同,所以不能用一種法來約束,百姓要用民法,官員要用公法,偷盜殺人要以刑法而立,商人要定立嚴格的商法,還有大臣和本君,要用憲法來約束。這樣,民法約束管理百姓,公法規定官員的法紀,不能讓他們貪污受賄,商法要讓商人遵守商業道德,一切唯公。而憲法,則是用來對付本君和國中的大重臣,約束我們,不能亂來。比如不能過於奢靡,不能損公集民之財以自用,未知慎到大師對本君的想法有何感覺?”

慎到陷入了長思,這是從沒有過的一種新的觀念和想法。衛鞅的法學最恐怖的在於那一句“王在法下,舉國爲公,法出無二,行獨一法”。而這樣一來,雖然磨合了法,卻也會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對君權的制約。這一點在秦始皇的時候進行了改,變成了王在法上,所有的法都在秦始皇一人之下!秦始皇錯誤的沒有給自己加一個法,這讓他的一些治國策遇到了順風的坦途,以至於把秦國的國力損耗的太大了。

申不害的法是在原有的法律條文上進行執法的改革,是把那些貪污和給去除了,並且限制了貴族的權利,不讓他們再亂法害人。而慎到講的是,一切以明君立法,也就是說,慎到認爲要用明君來推行法律,如果沒有明君,那法律就很難進行。這是一個必然,而並不是慎到的法學不好,在那種國君的時候,那種封建社會,那種歷史造成的侷限性,這種結果是一種必然。什麼樣的種子種下什麼樣的果,什麼樣的土地會讓種子長成什麼樣。

所以,慎到相信衛鞅的法,那種包容了一切的法纔是法學的根本大家。

但同樣的,慎到也覺得,這種法非常離譜,幾乎不可能實行,哪位君主會願意給自己也打一個法律的牢籠呢。可是……現在還有一個法,一個新的法,北信君的這種在法學上的分工,讓慎到看到了一個新的天地。他擡起頭來道:“北信君想要行使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可以容納這樣的法律?連北信君自己都要遵守法紀?”

北信君猶豫了起來,慎到開始不明白,後來卻是明白了,他笑了一下,先喝退了衆人,然後在沒有旁人的時候,對北信君道:“現在邊上無人,老夫可以立誓,絕對不會把北信君的話傳揚出去,此中之要,老夫也是知道……”北信君忙道:“大師不必如此,本君相信大師……”古人和現代人不一樣,特別是一些的高明之士,一諾千金都是輕的。他們爲了一個信諾,往往粉身碎骨也是在所不惜的。要說守秘,就會死守到底。不似現在,當面誓,背後就出賣人,什麼誓言,比一分錢一公斤的大白菜還要便宜。(今天睡過了,只一章……明天兩章!)

本書。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爲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爲作者加油吧!

第64章 甘龍的試探第200章 重樂聚人心第27章 姓有出第486章 真真假假的北信君第717章 身份曝露第321章 靜極思動之心第402章 大遷徙第778章 齊國找扁第54章 劉羲刺虎第245章 東騎人不可捉摸的下一步第403章 私通贖人第799章 龐老總之死第489章 白雪問罪第390章 家事難寧第649章 北秦的國書第554章 過河、過河第218章 女上將軍第225章 鄧陵子勸兵第267章 河西將軍的墜落第380章 趙茗的出逃第387章 趙軍的追擊第738章 會見秦太子第533章 仗照打,馬照跑第598章 蟻附攻城第597章 戰————第723章 六月裡的大事第17章 殺……公子卬?第477章 兩個公主第492章 老夫人一口應了第125章 鬼第358章 與慎子論法第602章 險被突破第377章 羣P華英宮第190章 雍容典雅大商號第268章 思戀之樂第729章 中山殤第446章 北賽山小會師第215章 兼愛非攻第655章 送親第160章 獻刀第557章 磨刀第794章 魏王稱夏第758章 求救於楚第669章 集團軍時代的到來第166章 殺人吃人第696章 落榜第444章 邊打仗,邊把妹第374章 與第二兵聖相見第93章 大練兵第608章 步軍失敗,戰車出動第144章 猜疑第677章 新的生命第415章 步軍真正的初戰第557章 磨刀第801章 滅齊的議案第126章 烽火狼煙第585章 戰爭來了第369章 再回法學館第691章 各國的反應第89章 嬴渠樑的憤恨第251章 後宮的陰謀第462章 東騎威脅論第341章 王良的工作第550章 《鵲巢》第637章 第五軍團的冬戰第650章 秦國與北秦的軍力對比第198章 要文明,也要野蠻第393章 求仕於墨第492章 老夫人一口應了第357章 與小老頭孟子大鳴第347章 見面不識君第688章 法庭的故事第416章 靜靜的禺支國第20章 生擒老公叔第515章 流金的五月(二)第38章 風雪第571章 三公子的慘敗第157章 劉羲與月勾第404章 又一個新年第494章 周大夫說秦第90章 定族興業第545章 拜見相夫子第613章 大勝之水鏡的迷惘第27章 姓有出第266章 又起反覆第651章 北秦伯好戰第734章 聰明人的選擇第397章 紛亂的天下第793章 衛鞅的舌辯之術第741章 公主多了要爭寵第147章 師徒再會第209章 十一法第268章 思戀之樂第12章 死不瞑目第120章 大總管第273章 軍校第328章 龐涓的鏽銅劍第494章 周大夫說秦第684章 捕奴計劃第392章 家事國事還是家事
第64章 甘龍的試探第200章 重樂聚人心第27章 姓有出第486章 真真假假的北信君第717章 身份曝露第321章 靜極思動之心第402章 大遷徙第778章 齊國找扁第54章 劉羲刺虎第245章 東騎人不可捉摸的下一步第403章 私通贖人第799章 龐老總之死第489章 白雪問罪第390章 家事難寧第649章 北秦的國書第554章 過河、過河第218章 女上將軍第225章 鄧陵子勸兵第267章 河西將軍的墜落第380章 趙茗的出逃第387章 趙軍的追擊第738章 會見秦太子第533章 仗照打,馬照跑第598章 蟻附攻城第597章 戰————第723章 六月裡的大事第17章 殺……公子卬?第477章 兩個公主第492章 老夫人一口應了第125章 鬼第358章 與慎子論法第602章 險被突破第377章 羣P華英宮第190章 雍容典雅大商號第268章 思戀之樂第729章 中山殤第446章 北賽山小會師第215章 兼愛非攻第655章 送親第160章 獻刀第557章 磨刀第794章 魏王稱夏第758章 求救於楚第669章 集團軍時代的到來第166章 殺人吃人第696章 落榜第444章 邊打仗,邊把妹第374章 與第二兵聖相見第93章 大練兵第608章 步軍失敗,戰車出動第144章 猜疑第677章 新的生命第415章 步軍真正的初戰第557章 磨刀第801章 滅齊的議案第126章 烽火狼煙第585章 戰爭來了第369章 再回法學館第691章 各國的反應第89章 嬴渠樑的憤恨第251章 後宮的陰謀第462章 東騎威脅論第341章 王良的工作第550章 《鵲巢》第637章 第五軍團的冬戰第650章 秦國與北秦的軍力對比第198章 要文明,也要野蠻第393章 求仕於墨第492章 老夫人一口應了第357章 與小老頭孟子大鳴第347章 見面不識君第688章 法庭的故事第416章 靜靜的禺支國第20章 生擒老公叔第515章 流金的五月(二)第38章 風雪第571章 三公子的慘敗第157章 劉羲與月勾第404章 又一個新年第494章 周大夫說秦第90章 定族興業第545章 拜見相夫子第613章 大勝之水鏡的迷惘第27章 姓有出第266章 又起反覆第651章 北秦伯好戰第734章 聰明人的選擇第397章 紛亂的天下第793章 衛鞅的舌辯之術第741章 公主多了要爭寵第147章 師徒再會第209章 十一法第268章 思戀之樂第12章 死不瞑目第120章 大總管第273章 軍校第328章 龐涓的鏽銅劍第494章 周大夫說秦第684章 捕奴計劃第392章 家事國事還是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