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陝甘動亂

這個林達標倒是膽子夠大的,四艘五千噸的主力戰艦?這種規模的戰艦在當代而言,即便是在英法等國裡也是名副其實的一等主力艦啊,哪有這麼容易就造出來,即便是三四千噸的戰艦,在當代也是主力戰列艦的行列了,不是那麼容易造的

先不提海軍有沒有錢購買,但是以上海造船廠目前甚至未來數年的技術實力而言,也是很難完成這種巨大規模戰艦的建設的。

當代的戰艦還停留在木製的階段,而要想把木製戰艦造到四五千噸那麼大,所需要的技術不是一般的高,比起十幾二十年後造萬噸的鐵甲艦都要困難。

倒是那些千噸左右的巡洋艦要簡單一些,現在的上海造船廠就能夠製造,儘管造艦成本相當高昂,比進口都要貴得多,但是總能造不是。

今年上半年上海造船廠向海軍方面交付了一艘海軍內最大,同時也是最新式的巡洋艦蘇州號,噸位達到了一千三百噸,比前面的幾艘大了兩百多燉,依舊採保守的木製船體,動力方面採用林德機械公司提供的兩臺專用艦用蒸汽機,純蒸汽動力的最大航速可以達到九節,依舊保留風帆,蒸汽和風帆同時使用的情況下,預計航速可以達到十四節以上,當然了極限航速得看老天的風有多大了。

其艦炮乃是林德機器廠的生產的後裝線膛炮,前後各裝有一門一百五十毫米的主炮,兩側裝備了總計四門的一百二十毫米副炮,火力上比原有的三艘千噸巡洋艦要多一門一百五十毫米的主炮。

值得注意的是海軍採購蘇州號的價格高達二十萬圓之巨,如果是換成當代的世界主流貨幣的話,大概是四萬三千英鎊左右。

但是海軍向幾家洋行詢問向英國訂購戰艦的時候,人家洋行的一艘一千五百噸的巡洋艦不過報價三萬五千英鎊而已。

也就是說。目前中國自造的戰艦在價格上其實是要遠遠超過進口價的!

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造軍艦,尤其是近代軍艦對於中國來說都是新生事務,儘管可以勉強生產出來但是需要比國外更費精力。你想啊人家國外的造艦都有成熟的蒸汽機直接使用,但是中國這邊都是林德機械公司自己新研發的。而且大型的艦載蒸汽機採購量並不高,由於價格昂貴很多民用船隻是寧願直接進口外國,尤其是法國的蒸汽機的。目前林德機械公司的艦載蒸汽機基本都是靠着海軍的訂單支撐着。

這總產量少,無法形成規模效用,無法分攤研發成本以及組建生產線的成本,這單價自然也就高了起來。

此外也和中華帝國海軍目前已經大規模採用後裝線膛炮有關,這後裝線膛炮的好處大家都知道就不用多說什麼了,但是唯獨要重點提一提的就是目前的後裝線膛炮價格實在太昂貴。

由於對加工精度非常高。目前林德機器廠在生產大口徑的後裝線膛炮上報廢率相當高,基本上要一個批次四根炮管進行加工,但是最後的成品最多隻有一根,甚至有的時候四根炮管全部報廢,不得不回爐再造。

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導致目前帝國的後裝線膛炮的價格是相當高昂的,一門幾千上萬圓的價格不是誰都能用得起的,至少陸軍那邊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幾十門幾十門的換裝。

現在帝國購買的遠洋戰艦上,艦炮成本至少佔據了總成本的三分之一!

唯一能夠讓人欣慰的是,就是現在造船廠的工人們工資比國外的同行要低得多了。基本上同樣職位的同爲,上海造船廠的工人工資只有英國造船廠工人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工資。

不過,這薪資差距只限於普通以及低技術工人。高技術職位,尤其是聘請洋人擔任的職位,基本上和國外差不多,都是年薪五百英鎊甚至一千英鎊起步。

海軍方面採購一艘千噸級別的巡洋艦都得差不多二十萬了,而且這還不算後續的維護費用呢。

如果海軍的規模真的擴充到林達標計劃書裡描述的規模,那一年至少得兩三千萬砸下去,而且這還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每年都得持續投入,一年不投入的話就會落得和北洋水師一樣的下場。

每年都投入幾千萬圓的話。這個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要知道中國也不是隻有海軍,還有一個龐大的陸軍呢。而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大陸國家,也沒有什麼需要遠洋戰艦去保護的所謂海外殖民地利益。所以當代中國的核心支柱並不是海軍,而是陸軍。

保持一支龐大規模的陸軍是中華帝國的既定國策,這一點是林哲心中早有決定的。

如果海軍的規模過大就會影響到陸軍的建設,這對於中國而言是得不償失的事!

不過林哲雖然說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陸軍上面,但是海軍的建設也是有所關心的,畢竟中國的漫長海岸線是需要海軍來保衛的。

但是具體怎麼發展海軍,林哲就得深思熟慮一番了,總不能海軍方面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後續怎麼擴充海軍的艦隊規模先不去說,但是目前海軍歸屬於陸軍下面,甚至連作戰指揮的權力都被陸軍所掌控這種情況也是需要得到改變了。

當初打造聯合參謀部,把海軍的作戰指揮權直接整合到陸軍裡頭,那是因爲海軍的規模實在太小,只能作爲陸軍的運輸以及炮火支援力量而存在,然而這種情況以後肯定是不能繼續保存下去的。

所以拆分海陸軍目前的這種混亂的關係就成爲了很有必要的事!

就在林達標上密摺的三天後,林哲召見了軍方施清瑄、林達標以及諸多將領,商議海陸分離事宜。

施清瑄得知林達標要把海軍徹底從陸軍裡獨立出來,到也沒有太多的反對,海陸軍到底不是一個軍種,再者目前的海軍部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獨立性。陸軍方面雖然掌控了海軍的作戰指揮權,但是聯合參謀部下屬的海軍作戰司裡的軍官卻是清一色的海軍軍官。

實際上和陸軍關係不大!

所以軍方那邊很快就是正式提交了海陸分離計劃,其中最爲重用的就是把聯合參謀部的海軍作戰司劃歸海軍部。

同時海軍軍官學校脫離軍訓部。劃過海軍部。

吳淞炮臺、上海海軍基地以及福州馬尾炮臺等沿海的海防設置以及港口正式劃歸海軍,內設的岸防炮部隊也是一柄劃歸海軍管轄。

一系列的調整後。聯合參謀部更爲爲陸軍參謀部,海軍部則是全權負責統轄所有海軍事務,包括作戰,軍訓、軍政、後勤、軍械等事務。

儘管總體上目前的統帥部構架變動不大,但是經過這一番調整後,陸軍已經是和海軍正式分家單過。

但是從統帥部依舊直轄軍械部、軍需部、後勤部等諸多陸軍部門,而海軍則是統帥部的一個單獨部門就可以看得出來,陸軍在中華軍的地位依舊是不可動搖的主導力量。

這海陸分家後。軍費自然也是得分出來,但是這一次林達標就是吃了不少苦頭,比如說今年下半年的三千萬剩餘總軍費裡頭,海軍方面竟然只分了三百萬,區區十分之一而已。

但是這個分配比例也是林哲親自定下的,林達標想要改也改不了!

畢竟現在陸軍還在持續進行西征戰役,已佔領控制區內的非法武裝清剿任務以及整編擴編計劃,軍費的壓力相當大,而海軍這邊短時間內並沒有什麼壓力,甚至連後勤運輸以及內河支援都和海軍沒有關係了。

即便是後續要進軍四川派遣軍艦過去。但是現在海軍的內河炮艦規模已經是足以滿足現有的作戰需求,甚至還有過剩。

林達標知道這些,所以爭取不到之後就是一門心思放在了明年的軍費爭奪上來。併爲此是制定了諸多計劃試圖打動林哲從而爭奪更多的海軍軍費。

就當南京這邊鬧出來了文武之爭,海陸分家這些風波的時候,中華軍的西征步伐也沒有停下來。

當中華軍基本控制了廣西、湖廣等地後,第四軍開始進軍貴州,而第五軍更是直奔四川二區,第三軍也是從廣西開始朝着雲南進軍。

六月以及七月份,中華軍在上述地區陸續和鎮胡軍以及太平軍爆發了諸多中小規模的戰事,但是在這兩個地區中華軍並沒有和敵軍爆發大規模,甚至決定性的戰役。爲什麼?

因爲中華軍還在路上,等什麼時候中華軍跑到昆明。大理了,什麼時候去到重慶、成都了。那麼就會打上一場打仗,現在嘛,主要就是趕路,然後和沿路的抵抗力量小打小鬧。

在西北方向,第六軍也是正在朝着陝甘進軍,其下一步的戰略核心是攻佔西安,攻佔西安後則是進軍蘭州這個陝甘地區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以達到掌控三秦之地,威懾西域地區的戰略目標。

西北地區的戰事雖然爆發的比較頻繁,主要是因爲這一地區殘留了大量的清軍勢力,而陝甘地區的清軍也沒有和曾國藩那麼幹脆投降,而是抱着頑抗的態度,不過該地的清軍實力相當的弱小,過去數年雖然勉力編練的幾千人的新軍,但是基本都送往山西以及河南作戰,最後陸續被中華軍所殲滅。

現在陝甘地區,包括陝西、甘肅、新疆三地在內,其清廷遺留的軍事部隊雖然高達兩萬人以上,但實際上戰鬥力相當之差,根本無法對西進的第六軍等中華軍部隊構成威脅。

因此在西北方向的進軍,如其說是進軍,但實際上就是一場武裝行軍,對中華軍造成最大麻煩的不是敵人的武裝抵抗,而是那漫長到足以讓人絕望的補給線。

整個1859年的夏天,在外征戰的中華軍基本都在行軍中度過,就算八月份攻佔西安的時候也沒有掀起什麼波瀾來,當地清軍只是象徵性的抵擋了半天后,就是向第六軍所屬的第八師宣告投降。

但是這個時候,陝甘地區卻是出現了一些預料之外的變化,爲了抵抗中華軍的西征,陝甘當地的前清官員以及清軍大勢壓榨當地民衆,加上當地傳統的回漢矛盾,直接導致陝甘地區出現大規模的動亂。

這一次動亂在短短數月內就是波及了整個陝甘三省地區,甚至連已經在中華軍內控制下的陝西東部地區都是出現了回亂。

這一動亂不僅僅讓試圖繼續頑抗的陝甘當地清軍陷入絕望之地,更是直接影響了中華軍的後續西征計劃!(。

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120章 先賞後剿第336章 新戰略計劃第643章 方家第79章 主政一方第653章 新式步槍選型第34章 危機!第64章 該走還是留第425章 提親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394章 餓狼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後裝槍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431章 新舊更替(一)第336章 新戰略計劃第247章 沈馳雲的野望第25章 廣德激戰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第68章 十萬兩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27章 刺刀肉搏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90章 騎兵出擊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208章 殘酷肉搏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35章 太平軍的撤退第38章 身陷危機第433章 皇家科學院第285章 勢均力敵第599章 雙方的糾結第176章 銀行和貨幣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330章 後裝步槍的時代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394章 餓狼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183章 上刺刀衝鋒第35章 太平軍的撤退第300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二)第359章 兵臨濟南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369章 太平軍入川第375章 未來的希望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305章 聯軍總攻第38章 身陷危機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441章 鐵甲艦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177章 江南礦務公司第188章 營造皇宮第164章 多方驚慌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30章 救援長興第212章 蘇北大戰初起第185章 揚州城破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181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198章 帝國大學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425章 提親第37章 遭襲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347章 李鴻章面聖第299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一)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673章 內部妥協第397章 史榮椿的抉擇第430章 軍援林成庭第590章 海關艦隊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71章 擴軍五千第89章 湖州之危第331章 噩夢般的慘敗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520章 夏威夷第四百而十二章 獨特的上海第7章 募兵買槍第130章 打到鎮江去第320章 編制改革
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294章 視察江陰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120章 先賞後剿第336章 新戰略計劃第643章 方家第79章 主政一方第653章 新式步槍選型第34章 危機!第64章 該走還是留第425章 提親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394章 餓狼第680章 不同尋常的御前會議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後裝槍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431章 新舊更替(一)第336章 新戰略計劃第247章 沈馳雲的野望第25章 廣德激戰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第68章 十萬兩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153章 懼怕和驚慌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27章 刺刀肉搏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90章 騎兵出擊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208章 殘酷肉搏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35章 太平軍的撤退第38章 身陷危機第433章 皇家科學院第285章 勢均力敵第599章 雙方的糾結第176章 銀行和貨幣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330章 後裝步槍的時代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394章 餓狼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183章 上刺刀衝鋒第35章 太平軍的撤退第300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二)第359章 兵臨濟南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369章 太平軍入川第375章 未來的希望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305章 聯軍總攻第38章 身陷危機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441章 鐵甲艦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177章 江南礦務公司第188章 營造皇宮第164章 多方驚慌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426章 昆明激戰第30章 救援長興第212章 蘇北大戰初起第185章 揚州城破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181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198章 帝國大學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425章 提親第37章 遭襲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347章 李鴻章面聖第299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一)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673章 內部妥協第397章 史榮椿的抉擇第430章 軍援林成庭第590章 海關艦隊第621章 普法戰爭第71章 擴軍五千第89章 湖州之危第331章 噩夢般的慘敗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520章 夏威夷第四百而十二章 獨特的上海第7章 募兵買槍第130章 打到鎮江去第320章 編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