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五章 這就是朕的底氣所在

爲了保證兩淮的發展,大漢就算是在其餘各方面放緩腳步也不是不可以。

不然,若是不能快速振興兩淮,大漢南方先進的文化和思想沒有辦法傳達到北方,或者南方的商品不能快速向北佔領北方市場,那麼大漢就只能通過關中和襄陽對北方施加影響力。

襄陽到南陽這一帶直通洛陽倒還好,再加上荊州久爲漢土,發展的不錯。而關中那邊也不過是剛剛有了振興的苗頭,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心思去管中原的富裕與否?

只靠一個荊州,就等於南北之間有一個瓶頸,當然是不安全的。

鮑興繼續說道:“最後,兩淮巡撫並工部還提出是時候修建運河,從淮水直接抵達洛陽,在兩淮那邊,有穎水和汝水可以利用,而在中原還有鴻溝舊河道,所以真正需要開挖的河段並不算多。一旦運河疏浚修通,從嶺南、江南而來的糧食和貨物就可以經由運河北上,不必再從許昌進行轉運,可以直接抵達洛陽城,甚至進入大河,依託大河的支流支援北方戰事。”

李藎忱的手輕輕抖動一下,即使是見識過太多的風雲,此時他也難以按捺內心的激動。

大運河,終於要來了。

李藎忱雖然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開挖大運河的設想,但是他遲遲沒有在正式場合提出過這個設想,歸根結底還是李藎忱自己有所顧慮。開挖運河,牽扯衆多,尤其是會佔用大量的勞動力並且需要支出高額的錢財,隋煬帝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李藎忱又何嘗不怕自己會成爲又一個隋煬帝呢?

有的時候李藎忱自己也不得不自嘲,自己總覺得華夏曆史上很多明君也都缺少在社會制度上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勇氣,而事實上人坐在九五這個位置上,當真是如履薄冰,誰又願意去冒甚至有可能直接丟掉皇位的風險呢?

李藎忱作爲一個後來人,有着足夠的歷史經驗,尚且不是什麼事都敢放手去做,更何況根本就沒有歷史經驗的古人。

尤其是大運河牽扯太多,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一下子讓大漢的經濟多年一蹶不振。畢竟這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

但是如果這件事由民間、由羣臣一起提出,那李藎忱的處境可能還會好一些,文武和百姓一致認爲大漢需要這麼一條運河來滿足經濟發展以及南北交流的時候,大運河就不再是李藎忱驕奢淫逸的象徵,而會變成一項爲了滿足生民需求的大工程。

同樣名載史冊的鄭國渠,爲什麼沒有引來秦國百姓的憤怒,反而在經過幾度磨難之後成爲大秦一統六國的底氣所在呢,就是因爲秦國的百姓已經認識到了這條鄭國渠對於他們來說意義在哪裡,能夠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好處,所以即使是他們這一代人需要付出更多,他們也無怨無悔,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都江堰。

因此在民智沒有完全覺醒之前,李藎忱不敢貿然有所行動。

而民智覺醒以及經濟也發展到需要這麼一條運河的時候,就算是李藎忱或者李藎忱的繼任者沒有想要挖運河的心思,也必須要採取行動了。

李藎忱看着與圖,幻想着和歷史上一樣的那條運河出現在眼前的情景。那將會是大漢的血脈,將會是李藎忱真正把南北天下掌握在手中的底氣所在!

輕輕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李藎忱叮囑道:“此事還需要從長計議,切不可斷下決定。”

鮑興點了點頭,又補充一句:“另外兩淮巡撫也提到了海運,臣以爲大運河的修建耗費頗多,現在大漢仍然未有一統,的確有些困難,而海運的確可以對現在南北之間貨物來往的需求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短期耗費又在運河之下。”

李藎忱看着輿圖上右側一片白茫茫,那就是大海。

這個時代對於海洋的瞭解並不多,歸根結底還是因爲航海技術遠沒有那麼發達,所以即使是亂世,戰火熊熊,人們也沒有辦法東渡去探索更加遼闊的世界。

大漢已經開始開發南洋,諸如朱崖、夷洲等靠近海岸的大島嶼都已經被發現,而南洋的不少島嶼也陸續出現在大漢的版圖上——反正漢軍戰船和大漢商船所到一處,就是把大漢的旗幟插上去,然後和當地的土著進行“友好”的交涉,他們願意成爲大漢的屬民,那麼大家以後就是一家人了,他們要是不識相的話,那就是火槍開路,擋道的殺掉,不擋道的抓走,南方新開闢的那麼多田地都還等着青壯年勞動力去開墾呢。

李藎忱並不知道這些傢伙是怎麼和語言根本不通的當地土著交談的,他也沒有興趣知道。對於南洋各個島嶼上的土著,李藎忱本來就沒有什麼好感,同樣也不介意他們把這些土著全部抓走。

每個民族的崛起都註定是站立在其餘民族的血淚上的,尤其是在現在,大漢需要更多的財富、需要更多的人去完成變革,因此李藎忱對敵人心慈手軟,就是對自己心狠手辣。

不過這只是南洋,從南洋沿着海岸線向北,後世所謂的東海區域,現在大漢所瞭解的並不多,一來海軍的重點一直在南方,二來李藎忱也清楚,從海岸線向東,得一直到扶桑才能又看到陸地,雖然一路上還有諸如琉球列島的存在,但是對大漢來說,南洋有更多的礦產和財富需要去“尋找”,所以把注意力轉移到東邊去顯然得不償失。

更何況扶桑,李藎忱不找他們,他們也會自己來的。

歷史上日本在漢代也開始出現國家體制,比如在很多三國小說裡面都提及到的邪馬臺女王卑彌呼,就曾經派遣使者前來朝拜曹魏君主魏明帝曹叡。但是那只是派遣使者,日本真正開始大規模和華夏進行交流,要到隋唐,遣隨使和遣唐使的出現,讓日本廣泛地學習隋唐發達的文化和技術,雙方之間的交流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

李藎忱相信,當自己一統南北的消息傳過去之後,日本肯定要開始派遣使者前來,就和歷史上隋唐時期如出一轍。

第一七七四章 求生欲極強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藎忱和陸騰第六百八十章 該信任誰?第一七五二章 被李藎忱噁心到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棋差一招第一二四六章 蕭蕭淮上第二二四零章 汽車?火車?第二二八三章 先建後奏第一八零四章 應戰才能避戰第一七四五章 讓軍神當苦力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人來客第六百二十一章 守好底線第一千七十四章 狐狸精的味道第二零一五章 將士用命,攻破居庸第一五八九章 快了,快了第五百九十七章 可憐第一九七五章 羽林騎威武第六十九章 王軌第九百九十八章 戰俘第一四四八章 元樂尚的目的第一百零四章 親衛第一八九四章 女生外嚮第七百零九章 保護自己愛的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決斷第一九八二章 絕望的進攻第九百八十七章 妥善安排第二一三零章 內府要改制第一百八十五章 隱患第一五五五章 大決心第一一二四章 虛張聲勢第九百零八章 不爲我用第一千四十五章 胭脂井與傳國璽第二百一十七章 北去第二三六六章 自古以來第一二九三章 兩代人之間的爭鋒第一四零一章 宇文述的噩夢第三百二十九章 造化弄人第一三三四章 近鄉情怯第一四二零章 你是要行刺小皇帝啊第一六七六章 揚武軍,死戰不退!第一四三一章 黃沙灣阻擊戰第六百六十章 典禮流程第一一二零章 爲君舞第四百七十八章 洛水上第十七章 弱點第二一一一章 陛下溫柔似水?第一百四十八章 伏脈第九百三十章 錢莊第一四二三章 讀書人的事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第二一九六章 洮水羌人第六百九十三章 風景不殊第二零三四章 以德服人第七十七章 年輕第八百零九章 督戰隊第八百一十九章 與此處何干?第一六四零章 戰爭爆發第一三一三章 有得漁翁之利者第二二九一章 柔情萬種第一七九九章 天助我大漢第一四零七章 國丈受驚了第六十二章 平手第九百六十三章 斥候交鋒第七百五十七章 山南第二三五五章 休對故人思故國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九百六十五章 該來的總會來第六百七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一九八零章 火炮的威風第一七五八章 大漢需要更加穩定第一千三十五章 馮小憐和張麗華第二三零九章 佛道,不足爲慮第一千九十八章 橫刀第二零八八章 他很鎮定第二二五三章 寧靜的晨曦第一二八八章 戰甕城第八百八十九章 無準備的仗第六百三十四章 憔悴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五百六十六章 以靜制動第四百八十九章 切斷第一五零三章 年輕人的較勁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氣第一四三八章 平渡溝第三百三十四章 巧合第一四五九章 背叛與信任第二百八十八章 插一手第一六三零章 面聖第二零七三章 興祖老弟,興祖老兄第二零七四章 黃金的分配第一四七七章 穩坐釣魚臺的皇后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一百七十一章 變天(下)第一五八六章 讓半邊天也動起來第二二四八章 自亂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第一四零零章 震天雷第二二三九章 蒸汽時代的曙光第一九六零章 貫通河淮,再造鴻溝第兩千零三章 席間驚變
第一七七四章 求生欲極強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藎忱和陸騰第六百八十章 該信任誰?第一七五二章 被李藎忱噁心到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棋差一招第一二四六章 蕭蕭淮上第二二四零章 汽車?火車?第二二八三章 先建後奏第一八零四章 應戰才能避戰第一七四五章 讓軍神當苦力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人來客第六百二十一章 守好底線第一千七十四章 狐狸精的味道第二零一五章 將士用命,攻破居庸第一五八九章 快了,快了第五百九十七章 可憐第一九七五章 羽林騎威武第六十九章 王軌第九百九十八章 戰俘第一四四八章 元樂尚的目的第一百零四章 親衛第一八九四章 女生外嚮第七百零九章 保護自己愛的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決斷第一九八二章 絕望的進攻第九百八十七章 妥善安排第二一三零章 內府要改制第一百八十五章 隱患第一五五五章 大決心第一一二四章 虛張聲勢第九百零八章 不爲我用第一千四十五章 胭脂井與傳國璽第二百一十七章 北去第二三六六章 自古以來第一二九三章 兩代人之間的爭鋒第一四零一章 宇文述的噩夢第三百二十九章 造化弄人第一三三四章 近鄉情怯第一四二零章 你是要行刺小皇帝啊第一六七六章 揚武軍,死戰不退!第一四三一章 黃沙灣阻擊戰第六百六十章 典禮流程第一一二零章 爲君舞第四百七十八章 洛水上第十七章 弱點第二一一一章 陛下溫柔似水?第一百四十八章 伏脈第九百三十章 錢莊第一四二三章 讀書人的事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第二一九六章 洮水羌人第六百九十三章 風景不殊第二零三四章 以德服人第七十七章 年輕第八百零九章 督戰隊第八百一十九章 與此處何干?第一六四零章 戰爭爆發第一三一三章 有得漁翁之利者第二二九一章 柔情萬種第一七九九章 天助我大漢第一四零七章 國丈受驚了第六十二章 平手第九百六十三章 斥候交鋒第七百五十七章 山南第二三五五章 休對故人思故國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九百六十五章 該來的總會來第六百七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一九八零章 火炮的威風第一七五八章 大漢需要更加穩定第一千三十五章 馮小憐和張麗華第二三零九章 佛道,不足爲慮第一千九十八章 橫刀第二零八八章 他很鎮定第二二五三章 寧靜的晨曦第一二八八章 戰甕城第八百八十九章 無準備的仗第六百三十四章 憔悴第七百三十一章 告辭第五百六十六章 以靜制動第四百八十九章 切斷第一五零三章 年輕人的較勁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氣第一四三八章 平渡溝第三百三十四章 巧合第一四五九章 背叛與信任第二百八十八章 插一手第一六三零章 面聖第二零七三章 興祖老弟,興祖老兄第二零七四章 黃金的分配第一四七七章 穩坐釣魚臺的皇后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一百七十一章 變天(下)第一五八六章 讓半邊天也動起來第二二四八章 自亂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第一四零零章 震天雷第二二三九章 蒸汽時代的曙光第一九六零章 貫通河淮,再造鴻溝第兩千零三章 席間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