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二章 非一代之功

對於羌人,李藎忱還是期望能夠和對巴人那樣,儘可能的安撫、招攬,逐漸讓他們成爲華夏的一部分。

畢竟單純的殺戮和征服,並不可能把羌人殺得亡族滅種,也不可能讓羌人真心臣服。只有爲他們帶來更加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思想,並且給他們和大漢國民相同的待遇,才能夠讓他們意識到原來漢人並不是想要加害於他們。

隨着這一代人離開,下一代人就會對大漢更加忠誠。一代又一代,逐漸的這個民族可能還被保留,但是從思想上、從血脈上、從認知上,他們都已經和漢人並沒有什麼兩樣,並且認可於華夏民族這個共同的稱呼。

當然李藎忱並不是說之前歷朝歷代對這些蠻夷部落所採用的殺戮和鎮壓的策略至始至終都是錯的。

冷兵器時代,生產力跟不上,搶掠和鎮壓是必然的。

不然的話中央王朝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財力和物力供養駐紮在邊疆的軍隊以及派遣足夠多的官吏在本地建立起來完善的統治。不說別的,單純是後世的廣西啊、海南啊這些地方,實際上都是到唐宋時期才陸續形成中原王朝的直屬統治的。至於吐蕃這些地方,其東部實際上一直到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實際上才正式歸屬於中央,而西部,也就是後藏等地,即後世的西藏所在,長久以來只是聽調不聽宣罷了,到了民國動盪之中又自立爲王、差點了就在英國人的小動作下和華夏說拜拜。

而現在的大漢,至少在李藎忱看來不是單純依賴於冷兵器和小農經濟的封建王朝了。

工商業的急速發展和擴張以及火器的大規模列裝,意味着大漢軍隊可以更輕鬆的戰勝原本佔據地形優勢和人數優勢的本地部落——這個人數又是當然是在局部上的,畢竟大漢進攻邊遠地區也不可能派遣太多的兵馬。同時也意味着大漢能夠通過建設商貿網絡以及開採當地的礦產原材料等等,將這些地方納入大漢的版圖之內,讓當地的百姓同樣能夠在和大漢的貿易往來以及工業生產等等過程中獲利,如此一來,他們自然就會更加傾向於歸屬於大漢。

同時,中原王朝能不能形成對邊疆的有效統治,實際上並不只是看邊疆民族是否配合、支持中央的政策,也要看朝堂上的羣臣以及朝野百姓是否具有“這些土地本就是我大漢所有”的概念。

不得不說,這樣的概念或許在朝堂上還比較濃厚,但是在民間,很難讓那些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百姓秉持這樣的想法。因此朝廷對外征戰很有可能就會被貶斥爲“勞民傷財、窮兵黷武”。

教育的重要性自然在這個時候就完全體現出來了,假如百姓從小就被告知,如此遼遠的地界原本就應該是大漢的地盤,原本就是我們的祖輩們浴血廝殺拿下的土地,那他們肯定更加傾向於支持大漢對外征戰。原來的時候我們弱小、受人欺負,連自家九州之地都保不住,也就來不及計較這些了,而現在既然已經天下一統,那我們去拿回祖輩們曾經開拓的土地又有什麼問題麼?

不過這種思想想要貫徹人心,恐怕至少還得等上一代人。

可是現在的大漢,現在的李藎忱也不是很想等。

敵人都已經打上門來了,假如不反殺回去的話,豈不是顯得我大漢對內強硬,對外卻是軟骨頭?

所以李藎忱還要着手通過勘探和開發這些邊遠地區豐厚的資源來讓百姓充分的認識到拿下西域還有遼東等地的重要性。不過李藎忱也不知道到時候工部是不是就能夠在西域找到足夠多的資源來證實自己的想法,畢竟他對於後世西域還有遼東等地的礦產資源也只是有個大概的認知罷了。

這些礦產是不是露天就能開採、具體在哪片山上,李藎忱還真的不清楚。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有在南洋發現的豐厚資源作爲背書,李藎忱說西域也有,百姓們自然不會再質疑。而不管西域也好,遼東也罷,就算是找不到,等到大漢在這些地方站穩腳跟並且擴張勢力的時候,下一代人就已經成爲社會上的頂樑柱了,自然會比自己更習慣於盯着門口一畝三分地的父輩們更加支持朝廷對外的擴張。

征服這些曾經屬於華夏的邊疆土地,絕非一代之功。甚至可能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屯墾、繁衍,才能讓華夏文明的根深深的扎入這一片又一片土地之中。

不過正是因爲這是一個漫長而持久、需要耐心的過程,所以李藎忱更加傾向於能夠更早的開始。

可想而知,在剛開始的時候,這一切必然都會面臨很多挫折和挑戰,因此李藎忱也期望自己能夠儘可能的在自己在位的時間裡解決掉這些問題,這樣自己的後代們就可以用已經經過完善的政策方針,實現對這些土地的同化和掌控。

而讓羌人成爲大漢的一部分,同樣也是爲大漢創造出更多的勞動力。這麼多人蹲在山上,飢一頓飽一頓,何必呢?假如能夠讓他們去耕作或者讓他們進入工坊,那自然就能夠極大的彌補現在大漢人力的不足。換句話說,這些驍勇好鬥的羌人,如果真的能夠收服並且使得他們認可於大漢,那麼大漢軍中也會再多一支驍銳。

李藎忱的心思,蕭摩訶似懂非懂。

不過他也知道,李藎忱只是單純的先提醒自己一下罷了。

陛下如果真的有心想要讓羌人歸順大漢的話,不會把這種活單純只是交給自己,必然還會派遣文官以及隨軍的主簿配合指導。

到時候在這方面上自己只要乖乖聽話就好了。

之前大漢北伐的時候,武將在前只管衝殺,文官在後只管安民,很快整個北方就安定下來,這已經讓大漢文武們有足夠的經驗並且足以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至少比原來都督一方的官員又是忙着征戰、又是忙着安撫百姓,看着是大權在握,但是實際上卻是手忙腳亂來得好。

蕭摩訶慨然應允之後,李藎忱並沒有多做停留。

本來徵調蕭摩訶上陣,又何必需要李藎忱親自上門。

第一一六六章 童謠第六百一十八章 楊素獻策第一五零零章 如何破必死的局第一九一七章 你想擰朕,還找藉口?第六百七十五章 難得消閒第九百七十八章 天亡我也!第七章 求死第八十二章 女兒紅第一二八五章 倒黴蛋宇文溫第一九九六章 海岸線第一八七零章 我撿便宜了?第九百八十四章 業火第二一三一章 龍門書院的新學生第一五零一章 求死不得第五百六十一章 都在改變第一二一零章 行酒令第一百一十三章 什麼樣的君王第二一一七章 家,越來越近了第四百二十四章 看得起我第二三三一章 今後國策,內擴外縮第二百五十五章 棋差一招第八百二十章 小心夜襲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門第一七三三章 匹馬還第一八八五章 鑿空河東第一四七四章 潁川世家的害怕第六百五十四章 多多益善第二百三十八章 隱約雷鳴第一八三八章 勞逸結合第一八五八章 未戰先怯,不足爲慮第八百七十五章 沒有那麼好心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一二六七章 李衍的選擇第二一一九章 且看門外,風猶未定第一七零五章 都在看着我們第一八四四章 蒲阪津和風陵渡第一三五六章 北周騎兵的突進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八百七十三章 兩個老賊第一四一八章 就算是一羣豬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後的利益糾葛第一六九八章 王軌很羨慕第五百六十一章 都在改變第三百三十九章 池上鴛鴦啄翠羽(下)第八百三十五章 納入名單第二二二九章 漢土第二二零六章 有人知道答案第二零一六章 各有好消息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第一八七六章 匯合白袍,夜襲之計第四百九十五章 小心爲上第二零六一章 明顯的暗示第一八八七章 太尉府的計劃第二零六二章 那就沒得談了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六百八十三章 面聖第二百七十一章 祭奠第七百五十章 日出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六百零九章 來信第一四零二章 短兵相接洛川城第二三零零章 內府的橄欖枝第一九四八章 徐陵和成都書院第一九七七章 甲騎恐有千餘第二一四六章 從制定者到維護者第一二三三章 郡縣與分封第一二一零章 行酒令第五百八十八章 不只是不滿第二三二七章 平西三策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二零七二章 劫後餘生第二零二九章 白溝南北,大戰在即第一千六十七章 鬥志昂揚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一六三九章 大定第一九二三章 提上日程第九百八十五章 沒有近戰第六百九十三章 風景不殊第一百零八章 建康府第一二二二章 他以爲他是誰第一九八七章 輕騎甲騎,剎那交錯第一九五三章 未來,當在他們手中第九百五十八章 歸化第一二四九章 倒春寒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一百零九章 裴忌第一三三八章 未敗已敗第三百六十七章 亂分寸第二百一十九章 紀南第一四八零章 刑部的態度第一九四六章 打掃乾淨好請客第一二九九章 蕭關的弱點第六百六十七章 南方的來客第一八零四章 應戰才能避戰第一九七六章 巡營第一六八三章 步卒戰騎兵第八十六章 三天第二三六零章 上山採蘼蕪第一六七五章 窄窄的棧橋
第一一六六章 童謠第六百一十八章 楊素獻策第一五零零章 如何破必死的局第一九一七章 你想擰朕,還找藉口?第六百七十五章 難得消閒第九百七十八章 天亡我也!第七章 求死第八十二章 女兒紅第一二八五章 倒黴蛋宇文溫第一九九六章 海岸線第一八七零章 我撿便宜了?第九百八十四章 業火第二一三一章 龍門書院的新學生第一五零一章 求死不得第五百六十一章 都在改變第一二一零章 行酒令第一百一十三章 什麼樣的君王第二一一七章 家,越來越近了第四百二十四章 看得起我第二三三一章 今後國策,內擴外縮第二百五十五章 棋差一招第八百二十章 小心夜襲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門第一七三三章 匹馬還第一八八五章 鑿空河東第一四七四章 潁川世家的害怕第六百五十四章 多多益善第二百三十八章 隱約雷鳴第一八三八章 勞逸結合第一八五八章 未戰先怯,不足爲慮第八百七十五章 沒有那麼好心第一九七八章 先連成一片第一二六七章 李衍的選擇第二一一九章 且看門外,風猶未定第一七零五章 都在看着我們第一八四四章 蒲阪津和風陵渡第一三五六章 北周騎兵的突進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八百七十三章 兩個老賊第一四一八章 就算是一羣豬第四百二十五章 背後的利益糾葛第一六九八章 王軌很羨慕第五百六十一章 都在改變第三百三十九章 池上鴛鴦啄翠羽(下)第八百三十五章 納入名單第二二二九章 漢土第二二零六章 有人知道答案第二零一六章 各有好消息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第一八七六章 匯合白袍,夜襲之計第四百九十五章 小心爲上第二零六一章 明顯的暗示第一八八七章 太尉府的計劃第二零六二章 那就沒得談了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六百八十三章 面聖第二百七十一章 祭奠第七百五十章 日出第一五四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六百零九章 來信第一四零二章 短兵相接洛川城第二三零零章 內府的橄欖枝第一九四八章 徐陵和成都書院第一九七七章 甲騎恐有千餘第二一四六章 從制定者到維護者第一二三三章 郡縣與分封第一二一零章 行酒令第五百八十八章 不只是不滿第二三二七章 平西三策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城第二零七二章 劫後餘生第二零二九章 白溝南北,大戰在即第一千六十七章 鬥志昂揚第八百三十三章 差不多了第一六三九章 大定第一九二三章 提上日程第九百八十五章 沒有近戰第六百九十三章 風景不殊第一百零八章 建康府第一二二二章 他以爲他是誰第一九八七章 輕騎甲騎,剎那交錯第一九五三章 未來,當在他們手中第九百五十八章 歸化第一二四九章 倒春寒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一百零九章 裴忌第一三三八章 未敗已敗第三百六十七章 亂分寸第二百一十九章 紀南第一四八零章 刑部的態度第一九四六章 打掃乾淨好請客第一二九九章 蕭關的弱點第六百六十七章 南方的來客第一八零四章 應戰才能避戰第一九七六章 巡營第一六八三章 步卒戰騎兵第八十六章 三天第二三六零章 上山採蘼蕪第一六七五章 窄窄的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