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帝國崩盤

在之前的天下大亂之後,原本佔地不多的劉姓王,就已經死得差不多了--和後來明朝不同的是,劉姓的王,到現在其實也不多,這都得益於漢武帝的推恩令以及削減爵位的舉措,開國時候的那些王,因爲各種原因,都被砍了不少,爵位一路砍下來,祖上是王,後人變成農民的也不少--劉備不就是這樣的例子嘛。

這樣做當然有好處,畢竟這些爵位,說穿了都要消耗多少錢財?這些錢財消耗的也都是民脂民膏,明朝滅亡,倒有一半是這些不事生產的朱家龍子龍孫們給花掉的。

歸根結底就是,特權階級多了,對帝國的財政就會形成巨大的負擔,帝國只能去盤剝小民,等到小民基本上都活不下去之後,就是帝國崩盤。

劉家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後漢的崩盤,是因爲士族和豪強兼併了太多的土地,而不是劉家的子孫們兼併了太多。

可是這樣一來,也讓漢室宗親的力量變得很微弱,沒法幫助皇權,像劉表劉焉劉虞劉繇這些,雖然在各地擔任州牧,可是在本地沒有心腹和支持,劉表算是厲害的,單騎下荊州還能穩定住荊州,劉焉則是原本就帶着強大的勢力去益州,至於劉繇和劉虞就比較慘了,硬生生被當地的勢力給玩死了。

如果這些人在當地本身就是根深蒂固的,有着強悍的實力,也許大漢的天下,還能穩固很長的一段時間。

“封王不可以沒有,可是也不能濫。爵位只是一部分財富,而不能免去所有的賦稅等義務。人活在這個國家裡,不但擁有權力,也需要承擔相應的義務。人與人固然有不同,然而基本的權力和基本的義務,則是理應共同承擔的,不如此,國家不會穩定,不會進步。父親,此次您爲天子之後,不管是封多少王,多少公,多少侯,那都沒什麼問題,可是必須要規定的就是,這些爵位,只代表每年從朝廷拿到的財富,可是理應繳納的稅賦與承擔的義務,都是應該保持的。”王易對劉備道。

“正是如此,雖然我家中落,就是因爲酎金奪爵而來的,可是前漢那種讓各地宗室封土而不治民的做法,確實減少了分裂的隱患,讓郡縣制徹底地穩固起來。”劉備點了點頭。

和高祖、光武一樣,劉備同樣也是起於布衣,所以知道低下的很多事情。

“父親,高祖,光武,和您一樣,都是起於寒微,所以從下到上,很多事情都瞞不過您。可是將來呢?孩兒的後代呢?他們生在深宮,見識短淺。固然可以從書本上獲得很多的知識,然而知道道理,和親身實踐,那是兩碼事。所以將來要形成制度,諸皇子,成年後必須要在各地觀察與巡撫,每年至少下去半年,輪流下去。不參與當地政務,但是所見所得,必須上報。親王可以參與議政而非執政。權力歸於尚書檯。尚書檯人數保持在至少四人多則八人,對各部有約束之權,沒有在地方上有從縣到州執政經歷的,不得入尚書檯,這樣一來,才能上下通達,無阻塞言路之虞。”

劉備詳細地記錄着,本來這些活可以找個人幫着幹,不過劉備還是決定自己記。

類似這種大的政策方針,一般都是劉備父子談得差不多了,然後再去找徐庶等人商談,他們都心知肚明,到時候要設立尚書檯的話,象徐庶龐統劉曄諸葛瑾陳登這些人,多半都是會在其中的。

參政議政,而不執政,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皇室的手中,尚書檯的尚書們,

地位尊貴,有一定的掌控國政的能力,卻無法具備實際的權力。

而具體的事務,則是交給九卿去做。

最高決定的權力,在皇室手裡。

制定政策的是一撥人。

執行政策的,又是一撥人。

權力分散了,政策實行的順暢卻不會因此受到什麼影響。

這樣的制度,放在中樞,就是朝堂,放在地方,就是地方的政府。

中央、州、郡、縣,將三級政府改成四級政府,這樣整個國家的統治和發展更加的深入。

同時各州郡和縣的劃分會更加的細分,畢竟以現在的劃分,一個縣往往地方也很廣大,就算王易增加了官員的數量,一個幾萬人的縣,就靠七個官來管,怎麼管得過來?

古代皇權不下鄉,往往也有這個原因。

所以擴大行政劃分,減少每個縣的範圍,同時也可以拉動基建,將土地上出產的糧食,通過工業來轉化爲生產力,這樣國家纔會迅速地富強起來。

“治大國,若烹小鮮,父親,我們之前在徐州揚州試驗的一些做法,推廣到全國,不是不可以,可是不能着急,只能逐步的推動,不然的話,容易欲速則不達啊。”王易最後道。

劉備深有同感的點點頭。

時間過去得很快,在建安十一年的剩下的幾個月裡,劉備治下的各地,也開始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半年裡,劉備的地盤上都沒有動過刀兵,只是在休養生息,可是所有人都清楚,劉備這樣的做法,只不過是想要積蓄的力量,然後一舉平定整個天下罷了。

之前他們兩父子就一直是這麼做的,現在已經有了這麼大的地盤,再要先積蓄力量再推出去,那隻會更快。

雖然民心思定,可是這麼大的優勢,加上天下一統就在眼前,就算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希望能夠重新建立起大漢的。

自從黃巾之亂開始,已經足足有二十多年了,無數人流離失所,天下的元氣喪失了那麼多,現在也確實到了要安定下來的時候。

而對於曹操來說,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曹操是頻頻出擊,他的麾下也確實能打,夏侯淵、李典、樂進、于禁、張郃、高覽 ……

這些就算放在中原也堪稱名將的將領們,率領着曹操麾下的虎狼之勢,往北壓制了河套地區的南匈奴,將他們的精壯都徵調出來,充實到部隊中,往西直達雍涼,在馬騰韓遂的支持下,凡是不臣服的各部,都被他們快打服了,勢力開始不斷地往西擴展,將大量的人口遷居到雍涼之地下 ……

第708章現在的計劃第603章設下陷阱第41章門閥第242章威懾第247章比刀好第174章一箭三雕第520章準備接下來系列事宜第154章校場演武第7章和曹操的協議第691章更深的興趣第150章重新劃分第416章交織第725章情報來的輕鬆第350章名將對名將第549章胡吃海喝第668章不識時務的結局第461章頂尖的謀士第694章越來越心神不安第687章疑惑的一個點第95章未雨綢繆西北一帶。第356章孤注一擲第650章發揮作用第711章再奮力一搏第348章好的體系第735章選擇了逃跑第506章車馬物資重要第214章知識的財富第180章爭奪第584章如意算盤裡面打的好好的第163章謝謝啊第292章連鎖反應第612章比之前要好第629章越來越不耐煩第561章重中之重第176章分析第255章七軍第120章降維打擊第373章積累了無數的經驗第19章和平與戰爭第528章時不時起伏第310章清君側第252章劉表與諸葛亮第402章沒有反抗的力量第308章田豐定計第21章多麼好的一羣人沒有大的動盪。第559章鎖定目標對象第292章連鎖反應第362章不能做主第512章叛變第638章需要的物資第16章生子當如劉明世第488章無法保持冷靜第345章乃父之風第632章四分五裂第511章全部安排好第404章不合適第206章推斷第518章爲什麼要努力第645章兵臨城下第145章劉勳的好消息第258章聯盟第543章屏息以待第576章在這裡選擇偷襲第75章不丟人第365章組織大戟士第353章天命在我第67章物有所值第230章發散第385章牽制住第166章代表第99章驅民第585章爲了接下來的計劃第733章計劃纔剛剛開始第160章等得起第574章來者不拒第201章攻城下第524章傳國玉璽的真假第483章授受不親第413章詫異第46章真是高人第270章沒法做主第609章被迫放棄第459章名正言順第72章要儘快第683章殘酷第670章肯定會反悔第291章呂布來援第617章越快越好第336章皇帝退位第453章一切就都好說第403章屯田第29章長期任務第598章不在乎了第30章腦補過多徐元直第668章不識時務的結局第174章一箭三雕第422章取捨利弊第632章四分五裂第327章東萊的準備第569章怎麼回去交代
第708章現在的計劃第603章設下陷阱第41章門閥第242章威懾第247章比刀好第174章一箭三雕第520章準備接下來系列事宜第154章校場演武第7章和曹操的協議第691章更深的興趣第150章重新劃分第416章交織第725章情報來的輕鬆第350章名將對名將第549章胡吃海喝第668章不識時務的結局第461章頂尖的謀士第694章越來越心神不安第687章疑惑的一個點第95章未雨綢繆西北一帶。第356章孤注一擲第650章發揮作用第711章再奮力一搏第348章好的體系第735章選擇了逃跑第506章車馬物資重要第214章知識的財富第180章爭奪第584章如意算盤裡面打的好好的第163章謝謝啊第292章連鎖反應第612章比之前要好第629章越來越不耐煩第561章重中之重第176章分析第255章七軍第120章降維打擊第373章積累了無數的經驗第19章和平與戰爭第528章時不時起伏第310章清君側第252章劉表與諸葛亮第402章沒有反抗的力量第308章田豐定計第21章多麼好的一羣人沒有大的動盪。第559章鎖定目標對象第292章連鎖反應第362章不能做主第512章叛變第638章需要的物資第16章生子當如劉明世第488章無法保持冷靜第345章乃父之風第632章四分五裂第511章全部安排好第404章不合適第206章推斷第518章爲什麼要努力第645章兵臨城下第145章劉勳的好消息第258章聯盟第543章屏息以待第576章在這裡選擇偷襲第75章不丟人第365章組織大戟士第353章天命在我第67章物有所值第230章發散第385章牽制住第166章代表第99章驅民第585章爲了接下來的計劃第733章計劃纔剛剛開始第160章等得起第574章來者不拒第201章攻城下第524章傳國玉璽的真假第483章授受不親第413章詫異第46章真是高人第270章沒法做主第609章被迫放棄第459章名正言順第72章要儘快第683章殘酷第670章肯定會反悔第291章呂布來援第617章越快越好第336章皇帝退位第453章一切就都好說第403章屯田第29章長期任務第598章不在乎了第30章腦補過多徐元直第668章不識時務的結局第174章一箭三雕第422章取捨利弊第632章四分五裂第327章東萊的準備第569章怎麼回去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