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斬立決

就在崔家四處奔走之時,翼州的五座糧倉竟查出了三座有問題,就連軍備物資也有倒賣外敵的跡象,這可把劉贇給氣得不行。

而做爲翼州刺史的張郃早已請罪解職,並被禁足在了自己的家中。當朝廷派來了張昭和徐榮時,劉贇立馬任命張昭爲翼州刺史,而徐榮爲撫軍大將軍並鎮守翼州。至於張郃則被劉贇調去了軍營,並在徐榮的帳下聽令。

當劉贇在安撫好翼州的官場時,龐統拿着一疊文書就進來說道:“主公,這次的貪腐案總共抓捕了一百二十一人,其中官員就有三十六人,其餘的除了一些商家外,就是各路諸侯派來這裡的細作了。”說着龐統就將那疊文書是放在了劉贇的面前。

劉贇並沒有急着看那疊文書,而是拿起了桌上的兩封書信說道:“這兩封書信分別是季珪和我母妃寄來的,他們在信中倒是沒有替崔家求情,只是讓本王按國法論處就行。季珪還在信中提到要辭去他那戶部尚書之職,不過他的請求已被我駁回。崔家犯事與他無關,所以我讓他不必爲此事操心。

至於那些犯事的官員們,他們屬於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所以我的批覆是斬立決,並沒收一切的家產。還有那些抓到的細作們,同樣不能輕饒。而對於那些商家們也決不能手軟,正所謂有一半的利潤他們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是一倍的利潤他們就敢踐踏人間一切的律法,而要是有三倍的利潤,他們就敢犯下任何的罪行來,甚至被砍頭也在所不惜。”

聽到劉贇的這番話後,龐統忍不住是豎起了大拇指說道:“主公此言精妙啊,一句話就說出了商人的本性來,這次那些商人可就要倒大黴了,哈哈哈。”

還好這次只查出了一個崔家來,而甄家和蘇、張兩家並沒有參與,這倒是讓劉贇有些刮目相看了起來。當張郃再次帶兵進入崔家的時候,崔家的長老崔密忍不住就大哭道:“攝政王,你果真如此絕情嗎?可還記得當初的盟下之約乎?”

崔密所說的盟下之約就是當初劉贇來崔家尋求幫助之事,而做爲老臣子的張郃也知此事。於是他怒目圓睜地就走上前,說道:“崔長老,王爺從未忘記過崔家的功勞,否則也不會將那造紙術與釀酒之法是傳於你們了。而且季珪兄依然還是當今的戶部尚書,不知崔長老還想討要些什麼好處?今日末將來此只是查抄贓款,而王爺也並沒有趕盡殺絕,你等還想怎樣?真以爲有王爺的眷顧,你們就能橫行無忌了嗎?那你們又將王爺置於何地?王爺的新政裡就有一條,那就是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你等還敢抗法乎?”

張郃的話說得崔密是啞口無言,崔家幹出的那些事情他是清楚的,只是沒想到劉贇會下這麼重的手,讓他一時半會兒沒喘過氣來。要說當年與劉贇交好,也是看在濟南王的份上,可沒曾想那一次的站隊竟然使崔家成了真正的門閥,而且劉贇傳給他們的造紙術和釀酒之法也讓崔家掙了個鉢盆滿盈,因此也越發使崔家的人是驕縱了起來,並且還將手是伸進了糧倉裡。

當崔密一想到這裡,也不由得是滿臉淚痕地說道:“我等辜負了王爺的一片苦心啊,早知道是這樣,老朽豁出這條命也要阻止他們幹出這愚蠢的事情出來。都怪權勢迷失了我等的雙眼,才闖下這滔天的大禍來,以後我崔家子弟務必要謹記今日之教訓,否則滅族就在眼前。”

東漢末年的崔家有兩枝,一枝是清河崔家,而另一枝則是博陵崔家。那崔烈就屬於博陵崔家的子弟,不過自從崔烈去世後,博陵崔家反而不如清河崔家了。特別是崔琰成爲了劉贇身邊的重臣後,也使得清河崔家是越來越興旺了起來,再加上那太王妃的身份,因此清河崔家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了起來,才最終釀成了大禍。

其實劉贇很明白崔家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在這封建王朝的社會裡,只要一朝成爲了權貴,他們就會藐視律法,甚至與衆多權貴連成一系來與皇家共治天下。如那宋朝就是這般的與士大夫們共治天下,才最終倒置了宋朝的滅亡,而劉贇是絕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的。不管是誰踐踏了律法,都得付出血的教訓來,他絕不允自己的新政得到任何人的藐視。

很快刑部就派下了人來審理這樁貪腐案,凡是證據確鑿者,一律依法處置。而那些貪腐的官員們也很快被送上了刑場,等待他們的自然梟首示衆,以整朝綱。

崔家的家主崔泓及長子崔霸做爲這起案子的主犯,依然沒能逃脫罪責,當他們被押赴刑場時,整個翼州都轟動了起來。畢竟崔家與濟南王一家可是有姻親的關係,但當大家看到崔家的家主被押上了斷頭臺時,才明白了劉贇的那句話,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這起貪腐案很快就傳遍了大漢各州郡,使得劉贇控制的地盤上是人人自危。同時有很多人也看出了劉贇在維繫着新政的實施,因此整個官場頓時是煥然一新,再也沒有人敢輕易地去觸碰劉贇的新政了。

而曹操在得知了此事後,不由得是仰天長嘆道:“某不如子安多也,就算當年某設下那五色棒來,也不如子安的新政啊。”當年曹操被任命爲雒陽北部尉時,就親自在衙門外設置了五種顏色的棍棒,而蹇碩的叔父犯了禁令,被曹操用五色棒教訓了一番後,也使得曹操是名聲大噪。可惜沒過多久,曹操就被趕出了雒陽城,並調到頓丘縣當縣令去了,這也是曹操最出名的一次經歷,但依然無法與劉贇的新政媲美,因此才讓曹操不得不是感嘆了起來。

當劉備也得此消息時,便找來了諸葛亮說道:“先生對那劉子安的新政可有看法乎?”

而孔明搖了搖頭,就說道:“劉贇的新政就如同那王莽一樣代漢建新,但終歸不會長久的,等到天下人羣起而攻之時,就是劉贇的末日到了。”

第四百一十六章 截獲糧草與兵器第三百九十九章 赴約第一百二十二章 戰漁陽 (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公孫使者第一百四十二章 酸棗會盟 (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敗袁軍第十四章 東萊太史慈第三百六十二章 巴東水寨第七十六章 鳳舞九式第三百一十九章 五斗米道第六百零二章 終有一戰第八十九章 陷陣營第四百九十八章 順昌逆亡第二百九十九章 隔牆有耳第三百一十四章 火燒博望坡 (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伐徐州 (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奪取綿竹城第五百八十八章 再立新功(上)第三百五十六章 殺雞儆猴第二百九十章 素利撤走第五百三十一章 暗流洶涌第三百三十八章 孫劉結盟 (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城防要塞第五百一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二百九十章 素利撤走第三百六十章“冢虎”司馬懿第二百八十六章 袁術的末日 (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形勢逼人第五百三十八章 欲擒故縱第五百章 孫權的算計第一百八十五章 太原之戰 (上)第二十九章 提親第五百零三章 鼓舞士氣第四百八十三章 三面夾擊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罰第二百五十九章 貿易談判第二百九十七章 折損戰將第五百二十八章 震懾曹軍第三十章 巧遇田豐第二百三十四章 休養生息第三百一十三章 火燒博望坡 (上)第一把五十八章 界橋之戰 (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呂布顯威第七十三章 趙家村第四百五十八章 烽煙四起 (六)第四百二十六章 火燒藤甲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原之戰 (下)第五百章 孫權的算計第一百五十七章 界橋之戰 (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攻伐徐州 (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攝政王第一百三十八章 幷州刺史丁原第一百六十五章 董卓之死第五百一十二章 兵家至聖 (上)第四百九十六章 白毦精兵第九十七章 青州的發展第五百三十九章 九宮八卦陣 (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官渡之戰 (上)第五百九十七章 大反擊第三百零一章 水鏡先生第三百六十九章 捉放曹 (下)第三百七十九章 駱駝騎兵第五百七十一章 疏而不漏第四百四十三章 膽顫心驚第三百二十七章 夷人族第四百五十六章 烽煙四起 (四)第四百一十五章 引軍入甕 (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子不教、父之過第八十八章 初顯鋒芒 (下)第四百七十七章 智取吳郡 (上)第一百七十章 長安之亂 (一)第四百八十六章 廬江城破第四百九十八章 順昌逆亡第三十二章 鍛造師蒲元第四百五十一章 讓出南郡第四百一十八章 渡瀘水 (下)第四百一十九章 借兵第七十四章 西峰嶺第六百零五章 斷其歸路第四百七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三十三章 鍛造手冊第十七章 沮授沮公與第三百七十六章 宣戰第四百五十七章 烽煙四起 (五)第八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第十三章 籠絡人心第二百四十八章 棄城而逃第五百五十九章 建平之戰(上)第五百零四章 攻取夏口第三百五十五章 不堪一擊第二百三十二章 殺雞儆猴第一百五十九章 幽州內戰第五百五十章 逃出重圍第三百四十二章 離間計 (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虞的到來第四百零二章 俠客樓第三百七十六章 宣戰第四百九十五章 南嶽衡山第三百四十九章 綁架人質
第四百一十六章 截獲糧草與兵器第三百九十九章 赴約第一百二十二章 戰漁陽 (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公孫使者第一百四十二章 酸棗會盟 (中)第五百三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敗袁軍第十四章 東萊太史慈第三百六十二章 巴東水寨第七十六章 鳳舞九式第三百一十九章 五斗米道第六百零二章 終有一戰第八十九章 陷陣營第四百九十八章 順昌逆亡第二百九十九章 隔牆有耳第三百一十四章 火燒博望坡 (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伐徐州 (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奪取綿竹城第五百八十八章 再立新功(上)第三百五十六章 殺雞儆猴第二百九十章 素利撤走第五百三十一章 暗流洶涌第三百三十八章 孫劉結盟 (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城防要塞第五百一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二百九十章 素利撤走第三百六十章“冢虎”司馬懿第二百八十六章 袁術的末日 (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形勢逼人第五百三十八章 欲擒故縱第五百章 孫權的算計第一百八十五章 太原之戰 (上)第二十九章 提親第五百零三章 鼓舞士氣第四百八十三章 三面夾擊第四百八十九章 天罰第二百五十九章 貿易談判第二百九十七章 折損戰將第五百二十八章 震懾曹軍第三十章 巧遇田豐第二百三十四章 休養生息第三百一十三章 火燒博望坡 (上)第一把五十八章 界橋之戰 (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呂布顯威第七十三章 趙家村第四百五十八章 烽煙四起 (六)第四百二十六章 火燒藤甲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原之戰 (下)第五百章 孫權的算計第一百五十七章 界橋之戰 (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攻伐徐州 (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攝政王第一百三十八章 幷州刺史丁原第一百六十五章 董卓之死第五百一十二章 兵家至聖 (上)第四百九十六章 白毦精兵第九十七章 青州的發展第五百三十九章 九宮八卦陣 (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官渡之戰 (上)第五百九十七章 大反擊第三百零一章 水鏡先生第三百六十九章 捉放曹 (下)第三百七十九章 駱駝騎兵第五百七十一章 疏而不漏第四百四十三章 膽顫心驚第三百二十七章 夷人族第四百五十六章 烽煙四起 (四)第四百一十五章 引軍入甕 (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子不教、父之過第八十八章 初顯鋒芒 (下)第四百七十七章 智取吳郡 (上)第一百七十章 長安之亂 (一)第四百八十六章 廬江城破第四百九十八章 順昌逆亡第三十二章 鍛造師蒲元第四百五十一章 讓出南郡第四百一十八章 渡瀘水 (下)第四百一十九章 借兵第七十四章 西峰嶺第六百零五章 斷其歸路第四百七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三十三章 鍛造手冊第十七章 沮授沮公與第三百七十六章 宣戰第四百五十七章 烽煙四起 (五)第八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第十三章 籠絡人心第二百四十八章 棄城而逃第五百五十九章 建平之戰(上)第五百零四章 攻取夏口第三百五十五章 不堪一擊第二百三十二章 殺雞儆猴第一百五十九章 幽州內戰第五百五十章 逃出重圍第三百四十二章 離間計 (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虞的到來第四百零二章 俠客樓第三百七十六章 宣戰第四百九十五章 南嶽衡山第三百四十九章 綁架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