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防工委領導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了點兒什麼,然後才擡起頭。
“那你說說看,你覺得那些工業類型可以往三線搬。”
沒想到高振東卻搖了搖頭:“產業可以搬,廠子可以搬,人不能!至少不能全搬。”
“人不能?沒人還怎麼搞生產?”防工委領導覺得這小子是不是腦子轉太快過熱了。
高振東卻是胸有成竹:“我先說說人不能搬的原因吧。把人搬走了,實際上就是把東部發達地區的成熟工人同志給清空了,這對東部發達地區來說是一種很重大的打擊,也會降低東部的經濟活力。”
計劃經濟也是經濟,也有活力問題。
“嗯……好像……是有那麼點道理……”防工委領導在這方面不是很擅長,但是他能跟着話頭想。
“拋開經濟活力不說,這一批成熟的工人同志只是換一個地方工作,實際上相當於拆東牆補西牆,三線省份的羣衆還是不能從這個龐大的國策工程裡獲得太大的好處。”
三線的同志,原來幹嘛,結果還是幹嘛,廠子還是原來那些人在幹,只是花了錢換了個地方而已。
“嘶~~~~~~”,防工委領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好像是啊。
“而且,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把這一批工人同志搬到三線去,是非常嚴重的浪費,這一批工人同志留在一二線,能發揮比他們在三線更爲重要的作用。”
這倒是個新鮮說法,防工委領導洗耳恭聽。
“這批工人同志,可以留在一二線,生產三線不適合生產的、非常急需和重要的產品,三線的同志,生產適合三線的工業產品。”
“啊,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廠子搬過去或者新建,給三線造血,然後一二線做別的。”
“對,我就是這個意思。”高振東笑道。
“可是三線哪裡來這麼多的工人?這可不是地裡的大白菜,隨便一拔就有的。”成熟的工人,這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有的。
“建學校!工程的建設總是要時間的吧?根據規模不同,兩到五年是不是很正常?就利用這些時間,在三線大量開辦技術學校,從一二線抽調師資力量過去任教,初中畢業就能讀,三年絕對能培養出熟練的初級工人,加上部分一二線的老師傅帶教,能夠承擔得起生產任務來。”
高振東聽老一輩說過,曾經80年代,中技、中專也是非常吃香的學校,初中畢業就能考,學制三年,三年畢業就幾乎是合格的技術工人或者專業技術人才,而且在向高級技術人員方向發展的潛力也很大。
“誒,有意思,你這是在打時間差啊,呵呵呵。”防工委領導覺得這事兒有門。
高振東補充道:“經過這十多年的建設,三線那邊可能別的不行,但是基礎教育應該是基本成體系的,能夠提供大量的初中畢業生,而且這些學校一開始,可以把合格的往屆畢業生也接納進來,總體上來說,應該不會有什麼缺口。三線落後不是因爲人笨,而是環境使然,只要有條件,我相信那邊的羣衆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只能說,我們真的有很多看不見摸不着的底蘊在,亂世初定,最先乾的幾件事之一,就是發展教育,這件在我們看來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全世界80%以上的國家都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也做不到。
“嗯,有道理,那什麼在三線做,什麼在一二線做?”這是問題的關鍵。
高振東摸着下巴,自己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一邊寫畫,一邊道:“軍工、電子之類的高價值產品放到三線去,越是高價值的越好!”
如果說軍工放過去,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原本就是三線建設的出發點之一,但是連電子之類的高價值產品也放過去,就把防工委領導給驚住了,這些寶貝疙瘩也往那邊放?
“電子這些高價值的也放過去?是不是搞反了?”
高振東搖搖頭:“我的考慮是這樣,高價值產品,才能撐得住這些地方高昂的交通成本,而一二線這邊,有相對便利的交通,更適合生產普通的外向型產品和大宗產品,這些東西價值不高,只有交通足夠便利,才……方便生產……”
高振東把話到嘴邊的“有利可圖”幾個字吞了回去,換了一種說法。
不過防工委領導還是聽懂了他的意思:“呵呵,有點道理,但是有個問題,這些高價值產品對技術的要求也高啊,對環境要求更高。”
高振東笑了起來:“領導,高價值產品對我們來說,往往都是新產品,在這方面,新老都一樣,老工人也要現學,新的也是現學,同一個起跑線。”
“啊這……好像也是……”領導這時候想起來,要說和高價值產品相關性最高的,就是面前這個笑呵呵的年輕人。
他還真就能一下子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
“而且從環境上來說,這些地方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有着更優越的條件。”
“啊?說說看。”這還能優越了?不是偏見,而是這些地方天生條件在那裡,這是看得見摸得着的。
“以黔山省爲例,那裡搞電子方面的生產其實就挺適合的。”高振東舉了個例子,不能用蜀省,那地兒本來發展就不錯。
實際上,原本在三線建設中,黔山就是承接的光電、電子、尖端武器方面的產業比較多,仿製S-75的改進型導彈最早叫“凱山-1”,這個凱山實際上就是廠子的名字,就在黔山省。
後來我們的兩種五代機,其中一種的發動機也是在黔山研製生產的,只可惜這種五代機的高光時刻實在是短得離譜,甚至還沒有S2高盧人投降前堅持的時間長。
“啊?就那個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地方?那地方能搞電子?”領導覺得今天開了個大眼。
“誒,這您就不知道了吧。”高振東笑了起來。
“搞高價值電子元件的生產,最重要的是電力,因爲這東西的原材料運輸其實是一個很輕鬆的活兒。這麼說吧,現在包括集成電路、光電材料在內,最重要的就是電。現在1274、1218已經受到電力的嚴重製約了,畢竟京城要耗電的廠子實在是太多了,普通羣衆、機關單位也是數量衆多,耗電不小。”
“但是黔山也沒電啊?”領導一想,不對啊,你小子蒙我吧?說,你是不是有個黔山親戚,你才這麼拼命往那邊扒拉這個肥差。
要不是知道高振東不是黔山人,領導甚至要以爲他就是黔山人。
高振東這個建議看起來他可能是黔山人,但高振東是黔山人這事兒不可能。
玩笑歸玩笑,他還是很好奇的看着高振東,想知道他到底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是,黔山現在是沒電,但是它有兩樣東西,煤!水!黔山的煤山地區煤礦可不少,而且他們那裡地形特殊,水能資源豐富,隨便找個山谷,封起來就是個水力發電廠,水煤結合,不需要太大投入,電力是絕對不缺的。”
這時候煤山地區幾個特區還沒成立,但是煤礦是探明瞭的。
隨便是不可能隨便的,但是總之條件是很好的。黔山的水力資源,每一處的總裝機量可能不大,但是勝在方便、投資小,這比後來那些大江大河上的超級工程,更適合現在的情況。
後世粵東有相當一部分電,就是從黔山發了輸送過去的,比如煤山特區的響水火電站。
“啊,你的意思是建電廠?那不能把煤運出來嘛?水……水就算了,那東西也不好運。”
“領導,直接在煤礦附近建設坑口火電站,就能以接近坑口煤價發電,長遠來算,這便宜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只要輸電線路搞得好,運電比運煤可要方便得多。”坑口煤價,指剛從煤礦裡挖出來的煤,沒有長途運輸的成本。
這小子怎麼什麼都懂?這些事情我都不知道。
“這……有點意思,有點意思。但是以黔山爲例,科研力量可能在那邊形不成優勢啊,而且科研環境也的確不好,時間一長,還是發展不動。”
“嗨,這多大個事兒,產、學、研地理上分開,工作上結合就行了,搞學、研的時不時過去出個差總沒問題。”
領導聽着,是真的心動,電力這個問題,的確是個大難題,黔山這些地方有能力發電,但是超遠程輸電也困難,這時候我們的電網,還不是日後那個天下第一的超級龐然大物。
一邊是缺電做不大,一邊是有點用不出,但是按照高振東這麼一搞,這個問題的確能極大緩解。
“而且電子搞在那邊有個好處。”高振東笑得很開心。
“什麼好處?”
“電子元器件的生產,對環境溫度、潔淨度是有要求的,隨着技術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電力來維持環境溫度、潔淨度,而黔山那邊有個天然的好處,洞多!在洞裡想要維持這些,代價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