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滅國”

朝鮮道平壤宮外,“遼東巡撫使”的儀仗擺開,新修的朱雀大街左右,不論高低貴賤,都是敬畏於唐朝的威儀,退避到了道旁,老老實實地行禮。

入駐“朝鮮道黜置大使”的臨時行署,幾十個官吏陸續跟着薛大鼎到了即將要忙碌開來的單位。

略作休憩,開了一個會,實務出身的薛大鼎沒有扯很久,稍微叮囑了一番,隨即就簽發了外派人員的文書。

除辦公人員之外,還有前往各地擔當護衛任務的府兵。

爲了節省人力,很多時候都是招募一定比例的“民間武裝力量”。“域外”不比中國,大部分時候,官方都允許“民間武裝力量”的存在。而因爲唐朝威儀確實好用,江湖人士也鮮有要跟朝廷作對來顯示自己本事的,自從王祖賢成立第一個鏢局以來,“走鏢行”也算是進入了唐朝人民的生活。

“使君,張三郎是江陰人,這渤遼水土,能不能適應?”

前頭張利帶着人馬不停蹄就本府朝鮮道南,這種爽快作風,很受薛大鼎欣賞。便是巡撫衙門中的官吏,也是有些驚訝“南人”北來居然會如此快刀斬亂麻。

“他若是無甚把握,豈會這般?你們莫要忘了,來了遼東,他便招了幫手過來。那黑齒秀原本是倭地先鋒,上過戰場,豈是尋常俗流?”

然後薛大鼎又道,“你們都道這朝鮮道是一鼓作氣拿下,卻不知道舊年平滅高句麗之前,早有‘突厥馬賊’在此間作亂。諸君以爲突厥人如何能翻山越嶺渡江跨海,千里迢迢到了這裡,只爲搶點米麪糧油?”

衆幕僚一聽,頓時反應過來,感情朝廷算計這裡,那都是十好幾年之前的事情了?

唐朝在“諜報”“用間”上十分類似漢朝,硬要說有所不同的話,就是早先不服帖唐朝的土鱉要多一些。而“突厥馬賊”的妙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

至於“河北義商”華潤號,“薛書記”提也沒有提。

“如今回想起來,朝廷布局,可謂深遠……”

地方官吏對於帝國高層的戰略方向,這年頭能夠有直觀概念的不多。但凡能揣摩出朝廷大戰略的,無一例外,都是英才。

說到底,當帝國的皇帝把大戰略“昭告天下”的時候,差不多已經就是要動手,而且把握很足了。

比如上一個朝代,有個皇帝就說了“一衣帶水”……然後就真是“一衣帶水”。

全天下都知道“一衣帶水”的時候,基本就是大局已定,沒有什麼花頭,也不會給對手留下太多的準備時間。

“好了,莫要去想張三郎,‘冬比忽城’的庫房物料,眼下準備的如何?”

所謂“冬比忽城”,其實是百濟舊稱。原本倒也不算什麼,但最近幾年海上貿易越來越發達,這地界位置卡的極好。不但有一片河口平原,而且還臨海,最重要的是,離漢州很近。

如果順風,從文登縣出發,精通航海的船長,能夠一天之內穩穩當當抵達“冬比忽城”的臨時碼頭。

“物料都是齊備了,如今就準備動工。”

“入冬之前,翻修‘冬比忽城’至漢州北的官道。”

“使君放心,各分段已經安排妥帖,‘河南’有些分段,已經開始動工。”

“嗯,很好。”

薛大鼎很滿意,“域外”動工,都是挑揀這種氣候惡劣的時候,可以大量消耗蠻夷青壯。其“減員”的效率,比戰爭還要恐怖。

但這種數字,只會反應在賬面上,人的實際感受,卻是大相徑庭的。

尤其是,唐朝政府會供應足夠的糧食,明面上“徵發民夫”是不假,而且青壯服役也確實拿到了糧食,不但拿到糧食,還能養活不少人。這對於朝鮮道、遼東諸地的底層而言,是非常驚人的“飛躍”。

要知道,高句麗時期,或者說百濟新羅比較活躍的時期,底層幾近奴隸,是真·水深火熱之中。

哪怕每天都有工友重病去世,但整體而言,對唐朝官府,土著底層還是“感恩戴德”。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那個見識去知曉唐朝在這個政策上的“狡詐歹毒”。

“‘冬比忽城’這個百濟故城,須早早改了。老夫記得,早就下派了公文前去實地勘察,怎麼到如今還不見合用的名稱?”

“文書上已經用了,只是還沒有遞到府內。”

“噢?看來下面的人辦事還是勤力。”

之所以薛大鼎這麼說,那是因爲實地勘察很費時間,暫定的名稱就是立馬就用的,但正式遞交,還需要人員返回才行。現在暫定的名稱已經用了,但人還沒有回來,說明辦事的人還在忙。

這也不是中國富庶之地,在外瞎浪的風險極高,搞不好就是要小命玩完,爲了划水這麼拼,是不存在的事情。

“私底下都叫‘冬比忽城’甚麼名字?”

“開城。”

幕僚言罷,又道,“文書上用的是‘開嶽’。”

“想來是有大山在此?”

“山水皆有,大概是在山裡行走的太多,便用了‘開嶽’。”

“就叫‘開嶽縣’吧,叫開城,還是有些小氣了些。”

定下了名字,幕僚們頓時忙着起草奏疏,命名這個事情,“約定成俗”之後,還是要拿到官方指定認證。

薛大鼎要是大剌剌的無所謂,被人蔘一本,也是無話可說。

平壤城內休息了幾天,薛大鼎正準備巡視一下平壤城周圍郊縣的情況,卻見南方來了“捷報”。

“甚麼?!張利居然如此了得,‘萇山國’請求內附!”

“那也是兩萬人的大國,居然就這麼降了?”

“不但降了,還把國內的新羅人,男子殺的殺囚的囚,盡數送到了張利跟前。這可是‘滅國’大功啊。”

“就是‘萇山國’不上臺面了一些,否則,當真是大功。”

朝鮮道黜置大使臨時衙署內,各種消息滿天飛,人們議論起來,有羨慕的,有驚訝的,有佩服的……

畢竟,張利才帶着幾個人南下?結果就滅了一個兩萬人的“大國”,這效率,實在是高的有點離譜啊。

昨天老孃生日,所以沒什麼時間碼字。老衲沒有存稿的,都是現碼,今天爭取爆兩萬。走着!

第七十一章 未來第十二章 人物第二十二章 得寸必進尺第七十九章 杜斷之斷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六十八章 小偏差第七十九章 杜斷之斷第六章 兩事徐王第二十七章 讀書的方法第十一章 不合理第四十四章 祥瑞中的祥瑞第十二章 河北道增員第六十六章 深坑第八十八章 忍者神帝第七十三章 楊六郎的差事第六十九章 做事第二十一章 跳第三十一章 勇氣第四十八章 江陰來船第四十二章 一個誤會第九十三章 口感炸裂第五章 地上魔都第八十七章 兩難境地第七十四章 噴子找不到方向第七十九章 老國公尋歡又作樂第九十一章 太年輕第三十九章 做媒第六十二章 一坊之地第五十四章 體面第三十四章 杜氏生產三要素第九十九章 衝殺第七十八章 進京打牌第八十四章 肥年第十三章 孃舅親第二章 浪裡白條第五十章 數百年風流第三十五章 皇帝的迂迴第七十一章 穩第八十二章 人物第八十一章 簡在帝心(求票)第三十八章 功勞第九十一章 看天子裝逼第七十幾章 從無畏懼第四十二章 不是等閒第三十八章 校書郎(一更求推薦票)第九十三章 神采第六十章 愁啊第二十章 問程老三借錢第三十二章 誘惑力第八十五章 貞觀十年跳蚤圖第七十九章 暴發戶們第二十七章 資本第九十二章 營救之人第三十五章 狼羊論第七十六章 發現第七十九章 不歸兵部管第八十五章 田好牛累第三十三章 另請高明第九十九章 誰的銀元第七十八章 地位第六十四章 講道理第二章 殺第六十六章 開飯了第二十三章 用力舔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八十三章 小本經營第一章 都很精明第四十八章 陽光依舊燦爛第九十一章 罷了第七十九章 長者老司機第五十六章 柴嗣昌的憂鬱第十五章 自由第二十七章 同行即仇人第三十章 這一屆熊孩子第三十五章 不簡單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九十四章 抵達第五十二章 程處弼又來了(一更)第八十二章 斛薛少年曆險記(求票)第二十二章 萬萬沒想到第四十九章 做官第八章 變動第四十七章 良心第七十一章 哄第二十三章 活躍的氣氛第二十四章 都是好詩啊(第二更求推薦票)第十五章 要有良心第三章 千里駒第七十二章 隨意第九十二章 時勢易轉第四章 製圖狗第八十一章 教育工作者第四十一章 專利司不成第五十八章 年獸第三十三章 東海共識第四十七章 階級屬性第九十章 宰第十二章 東風氏第六十四章 自有變化
第七十一章 未來第十二章 人物第二十二章 得寸必進尺第七十九章 杜斷之斷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六十八章 小偏差第七十九章 杜斷之斷第六章 兩事徐王第二十七章 讀書的方法第十一章 不合理第四十四章 祥瑞中的祥瑞第十二章 河北道增員第六十六章 深坑第八十八章 忍者神帝第七十三章 楊六郎的差事第六十九章 做事第二十一章 跳第三十一章 勇氣第四十八章 江陰來船第四十二章 一個誤會第九十三章 口感炸裂第五章 地上魔都第八十七章 兩難境地第七十四章 噴子找不到方向第七十九章 老國公尋歡又作樂第九十一章 太年輕第三十九章 做媒第六十二章 一坊之地第五十四章 體面第三十四章 杜氏生產三要素第九十九章 衝殺第七十八章 進京打牌第八十四章 肥年第十三章 孃舅親第二章 浪裡白條第五十章 數百年風流第三十五章 皇帝的迂迴第七十一章 穩第八十二章 人物第八十一章 簡在帝心(求票)第三十八章 功勞第九十一章 看天子裝逼第七十幾章 從無畏懼第四十二章 不是等閒第三十八章 校書郎(一更求推薦票)第九十三章 神采第六十章 愁啊第二十章 問程老三借錢第三十二章 誘惑力第八十五章 貞觀十年跳蚤圖第七十九章 暴發戶們第二十七章 資本第九十二章 營救之人第三十五章 狼羊論第七十六章 發現第七十九章 不歸兵部管第八十五章 田好牛累第三十三章 另請高明第九十九章 誰的銀元第七十八章 地位第六十四章 講道理第二章 殺第六十六章 開飯了第二十三章 用力舔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八十三章 小本經營第一章 都很精明第四十八章 陽光依舊燦爛第九十一章 罷了第七十九章 長者老司機第五十六章 柴嗣昌的憂鬱第十五章 自由第二十七章 同行即仇人第三十章 這一屆熊孩子第三十五章 不簡單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九十四章 抵達第五十二章 程處弼又來了(一更)第八十二章 斛薛少年曆險記(求票)第二十二章 萬萬沒想到第四十九章 做官第八章 變動第四十七章 良心第七十一章 哄第二十三章 活躍的氣氛第二十四章 都是好詩啊(第二更求推薦票)第十五章 要有良心第三章 千里駒第七十二章 隨意第九十二章 時勢易轉第四章 製圖狗第八十一章 教育工作者第四十一章 專利司不成第五十八章 年獸第三十三章 東海共識第四十七章 階級屬性第九十章 宰第十二章 東風氏第六十四章 自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