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兩難境地

“老弟,依你之見,這皇帝行在是個甚麼章程?怎地虛晃一槍,反而跑去武漢借調官吏去了?這學宮有甚說道?”

揚子縣李縣令一時也沒琢磨出味道來,這皇帝是啥操作啊,人在遼東不好好地盯着環渤海高速公路工程,反倒是要在京城搞個什麼學宮。

謎一樣的操作啊。

和老李不同,李奉誡是“孑然一身”,看待事情可以超然一些客觀一些,畢竟,不做官也不求官嘛。

“兄長是想聽學宮事宜還是皇帝所思?”

“且都說說。”

老李一看李奉誡果然是有點揣摩的,立刻給他添了點茶,然後側着身子,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差遣天下諸道諸省諸州縣官吏入京,都是可以的,朝廷遴選人才,合情合理。只是,獨獨招募武漢諸君入京操持學宮事宜,猶如烈火烹油,少不得鬧出事端來。此間道理,兄長自然也是曉得。”

“知曉歸知曉,但山東人不見動靜,姓孔的姓褚的……都是默不作聲。豈不是要來個關門打狗?”

作爲李客師的兒子,又跟丹陽郡公鬧掰,老李各種奇葩爭鬥都是見過了。將來開門立戶,他是決計不會再去和其他兄弟爭個名分什麼。

一家內部,尚且聲音抹不平,何況“道統”?

原本老李以爲,這事情別說皇帝,上帝來了也不行,必須要打個狗腦子出來,爭個勝負纔算了賬。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皇帝決定開辦學宮,又從武漢借調官吏任用,大約是要授予各等“博士”。開這麼個口子,居然孔穎達、褚遂良之流連半個屁都沒有放。

皇帝操作謎一樣也就罷了,這幫“我注六經”的學閥,居然也是這樣謎一般的操作,就徹底讓老李懵圈,完全看不懂。

“打誰?入京的武漢官吏?”

李奉誡笑了笑,然後對老李道,“既然孔祭酒孔學士不見動靜,那隻能說明,此事皇帝力求促成,阻擋者死。”

嘴炮達人什麼都不怕,就怕死。孔祭酒還沒爽夠呢,現在江湖地位又這麼高,只要李皇帝壽終正寢,或者順利交班,將來史書一翻,君臣之義白紙黑字,還不是美滋滋?

死了那就不一樣了,換老董事長那裡,挨一頓打說不定還能換個名聲換個官位,放貞觀二十年的貞觀大帝面前,騙一頓毒打那就只會打死,沒有別的出路。

孔祭酒是個明白人,換個皇帝,他立刻跳出來狂噴,現在麼,洗洗睡吧。

“老頭子力求促成?這是作甚?如今關中河南盡數爲皇帝掌控,古往今來第一人,不是應該各分其田,安撫百姓麼?怎地還敢讓武漢人進京做事?”

“舊年對付突厥故智罷了。”

李奉誡如此一說,老李來了精神,對付突厥最成功的當然是滅一家趕一家。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不是這個,而是隋文帝微操裂突厥,簡直是神之一手,**的阿史那氏各種**啊嘿顏。

廣大人民羣衆能夠熬到貞觀朝眼睜睜地看着突厥嗝屁,沒有楊堅當年那一手,最起碼還要多熬幾年。

不過如此一來,老李也眉頭微皺:“皇帝竟視江漢如突厥?”

“都‘地上魔都’了,恁般惡名,還待怎地?”

“如此說來,皇帝有意攪渾江漢的水?”

“有個屁用,以前武漢是因人成事,如今處處因事成人。朝廷有多少缺位可以給容納武漢官吏?籠絡天下英傑,沒有官帽子,沒有錢袋子,也只能徒呼奈何。”

李奉誡開了個玩笑,老李卻表情嚴肅,連連點頭道:“武漢官吏數量之多,古往今來,堪稱第一。便是如此,也不見是‘冗官’,而是人手不濟,此間道理,怕是皇帝不懂。”

“皇帝不懂,馬賓王豈會不懂?”

懂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武漢的根基,在於土地又不在於土地。張德使出各種手段,盡數剪除了地方大族的土地所有權,這一切,江夏王李道宗是眼睜睜地看着完成的,當時還把一個兒子過繼到了李道興的名下。

而武漢的耕地產出,又迥異於小農小地主,興修的水利工程和新式的農耕技術,在武漢內部,張德在傳達精神的時候,是直接用“農業革命”四個字來講的。

那麼,除了武漢,還有哪些地方願意嘗試和貫徹新技術,並且願意掏錢投入到水利工程中去呢?

說出來有點扯淡,和華潤系武漢系無關的官商集團中,只有窩在長安的太子李承乾,親自下地帶頭,重新梳理了長安地區的農作方式。

其它地區根本沒有這個意願,甚至還有人帶頭破壞八牛犁,帶頭的人往往就是小農和小地主以及“寒門”。

對李皇帝來說,要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牢固,那自然是小農越多越好。當年“地多人少”還不覺得如何,二十年一晃,人口暴漲,李皇帝才後悔爲了點小錢,把帝王事業給跑偏了。

可誰又能想到二十年後呢?都說謀萬世,謀個屁啊。

讓李董進退兩難的地方就在這裡,要麼得罪貞觀朝二十年來的新貴、新·新貴,要麼得罪傳統小農。

都是坑,踩誰好呢?

每每想起,李董不得不承認,搞皇莊自留地簡直是“神來之筆”,至少還有緩衝的餘地不是?

然而噁心的地方並不是只有進退兩難,如河北諸地新興的棉花種植業,大部分棉農收穫之後,寧肯掏錢補稅,也不願意繳納棉花實物稅。而且收穫之後,也不願意就近賣給河南,反而是寧肯繞道走海路,賣到江南、荊襄甚至嶺南、交州。

爲什麼?朝廷收購價比南方低得多的多。

不僅如此,諸如河東地區有嚴格的糧稅,有些河東大豪,直接借道河北,寧肯從朝鮮道、扶桑進口糧食去繳納糧稅,也不願意種糧食。河東入太原和長安的糧稅,一度出現過交州米……

而這些交州米,他媽的還是漠南用馬隊運過來的。這放眼歷朝歷代,都沒見過這樣奇葩的事情。

一個號稱永遠忠於聖人可汗唐朝大皇帝的蒙兀室韋老鐵,不遠千里,把從河北上岸的交州米,通過漠南商道,運到河東,然後交易給河東的老哥,讓他們把交州米拿去繳納稅賦。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這是唐朝版的國際主義精神!

李董當然可以加徵稅賦,但河東河北老鐵大不了繼續種糧食,然後把多出來的糧食,繼續賣南方去……

歸根究底,這和暴力不暴力不搭界,純粹就是個錢多錢少的問題。

奈何南方不差錢,工商貿易帶來的利潤,讓除了武漢之外的大部分主要城市,都情不自禁地多種經濟作物。

修建環渤海高速公路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要消耗一下“民力”,不僅僅是契丹、靺鞨、扶余、新羅等地的“民力”,河北、遼西、遼東的漢人,同在此列。

朝廷和河東河北諸地的“種田大戶”矛盾,一度嚴重到需要靠羽林軍護衛,然後通過行政命令來強行“徵收”。中央官吏和內府局的陰陽人死太監,明裡暗裡都要威逼利誘不要爲了高價,就把東西賣到南方去。

其中增強的另外一個矛盾,就是諸地農具,一度被朝廷勒令只能從官營鋪面購買。甚至朝廷從諸地收購棉花之後,做成的成衣,也是要賣回當地,賣南方基本是沒人鳥。

質次價高,正常人都知道怎麼選,但行政手段一動,立刻就勾走了大量諸地的收益。可以說一畝地的大部分產出,都被朝廷通過“冠冕堂皇”的手段給抽走。

而原本這個手段,是要用在五姓七望身上的,只是沒曾想,官吏們的下限超出了想象,摟草打兔子,那是兔子也要,草也不能少。

這種情況,李董豈能立刻叫停?一旦叫停,官吏們怎麼辦?而如果不叫停,也就只能提高“技術”,先從“質次價高”的各色“工業品”上繡花做文章。

裱糊裱糊,先應付一下難關,從武漢淘換點“即戰力”,怎麼地也能先咬咬牙挺過去。

李董的想法還是相當美好的,只是一番操作下來,對洛陽那幫人而言,又何嘗不是皇帝對他們沒有以前那麼信任?

這也是讓老李看不懂的地方,於是找來李奉誡,好參謀一番。

“不過,即便馬賓王懂了又如何?皇帝永遠是兩難的境地。”

李奉誡說到這裡,整個人都是興奮的,“不管兄長你信不信,但我以爲,這光景,怕不是真要打上一場,偏偏還和武漢無關!”

第三十八章 幫人搞事第十二章 亂第二十九章 闖關第五十一章 量第五十二章 過招第九十四章 賣到遼東第五十四章 體面第十九章 溫文爾雅第七十四章 穩第五十二章 設計定型第五十七章 執着的人第二十七章 好機會第十六章 荒誕時代第二十五章 放下屠刀不成佛第三十章 “作死”的未來第二十八章 人心思變第四十三章 不必多言第六十五章 杜正倫自救第七十一章 未來第五十九章 沉渣泛起第八十三章 求生慾望很強烈第八十三章 小本經營第四章 傳奇第九十八章 垂涎第十七章 瘋狂的選擇第五十五章 盧照鄰(求票)第三十四章 杜氏生產三要素第十五章 運氣第七十三章 路第九章 套路第七十章 德政(有三江票沒?)第二十六章 流芳百世(求推薦票)第八十二章 令行第二十四章 定胡碑(第二更)第十六章 “老爺爺”第十五章 碰瓷第六十幾章 王氏第七十四章 要敢想第三章 緩衝第四十一章 夜殺第六十章 吾皇聖明第三十幾章 怪癖第五十三章 多一個不多(第一更)第八十四章 消耗民力第九十八章 不能理解第九十七章 地方變化第二十三章 走私品第六十四章 差距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六十五章 農事院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二十六章 君子六藝第三十五章 來個buff第三十六章 震驚第三章 孔祭酒前進第九十四章 鬧公府第七十三章 時機第八章 刨食之輩第八十七章 求人辦事第九十六章 隨口一說第二十六章 提攜第三十三章 煩悶第五十幾章 今天太平無事第二十六章 君子六藝第九十八章 貝州第九十二章 時勢易轉第十九章 人才難得第四十三章 胃口都不小第五十四章 相當粗暴第四十六章 風物第七十五章 感覺身體被掏空第二十八章 無語第三十六章 比帥勝出張叔叔(一更求票)第四十五章 來去兩匆匆第十六章 霸道總裁第四十三章 忠臣(凌晨有票投點俺)第六十一章 隨意第十九章 平淡是福第九十章 宰輔難當(一更)第十九章 認知變化第八章 孺子可教第十一章 一問第十七章 光第二十九章 闖關第三章 躁動第十七章 半日閒第八十二章 令行第四十章 過山東第十七章 馬爾薩斯第十八章 夕陽餘暉第三十六章 以備來年第十九章 需求第六十九章 與人爲善第八十二章 令行第五十七章 官不聊生第七十五章 保護費第四十六章 嚐鮮第九十二章 春雨春雷第五十九章 大縣令第六十一章 回憶狗
第三十八章 幫人搞事第十二章 亂第二十九章 闖關第五十一章 量第五十二章 過招第九十四章 賣到遼東第五十四章 體面第十九章 溫文爾雅第七十四章 穩第五十二章 設計定型第五十七章 執着的人第二十七章 好機會第十六章 荒誕時代第二十五章 放下屠刀不成佛第三十章 “作死”的未來第二十八章 人心思變第四十三章 不必多言第六十五章 杜正倫自救第七十一章 未來第五十九章 沉渣泛起第八十三章 求生慾望很強烈第八十三章 小本經營第四章 傳奇第九十八章 垂涎第十七章 瘋狂的選擇第五十五章 盧照鄰(求票)第三十四章 杜氏生產三要素第十五章 運氣第七十三章 路第九章 套路第七十章 德政(有三江票沒?)第二十六章 流芳百世(求推薦票)第八十二章 令行第二十四章 定胡碑(第二更)第十六章 “老爺爺”第十五章 碰瓷第六十幾章 王氏第七十四章 要敢想第三章 緩衝第四十一章 夜殺第六十章 吾皇聖明第三十幾章 怪癖第五十三章 多一個不多(第一更)第八十四章 消耗民力第九十八章 不能理解第九十七章 地方變化第二十三章 走私品第六十四章 差距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六十五章 農事院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二十六章 君子六藝第三十五章 來個buff第三十六章 震驚第三章 孔祭酒前進第九十四章 鬧公府第七十三章 時機第八章 刨食之輩第八十七章 求人辦事第九十六章 隨口一說第二十六章 提攜第三十三章 煩悶第五十幾章 今天太平無事第二十六章 君子六藝第九十八章 貝州第九十二章 時勢易轉第十九章 人才難得第四十三章 胃口都不小第五十四章 相當粗暴第四十六章 風物第七十五章 感覺身體被掏空第二十八章 無語第三十六章 比帥勝出張叔叔(一更求票)第四十五章 來去兩匆匆第十六章 霸道總裁第四十三章 忠臣(凌晨有票投點俺)第六十一章 隨意第十九章 平淡是福第九十章 宰輔難當(一更)第十九章 認知變化第八章 孺子可教第十一章 一問第十七章 光第二十九章 闖關第三章 躁動第十七章 半日閒第八十二章 令行第四十章 過山東第十七章 馬爾薩斯第十八章 夕陽餘暉第三十六章 以備來年第十九章 需求第六十九章 與人爲善第八十二章 令行第五十七章 官不聊生第七十五章 保護費第四十六章 嚐鮮第九十二章 春雨春雷第五十九章 大縣令第六十一章 回憶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