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兩事徐王

徐王李元嘉改封韓王,往潞州前,李元嘉尋來長史崔弘道:“舊時爲司馬時,多虧崔公維護,元嘉多謝。”

“殿下此行,山高水遠,弘道預祝殿下一路平安。”

“我只崔公近來煩悶,不過,崔氏家事,我雖爲皇族,卻終究是外人,不能幫崔公斬亂憂愁。”李元嘉雖然年輕,可做事妥帖,稱得上賢王,和李恪這等自知廢柴然後混吃等死的,完全不是一路人。

他是個較爲重情義的,崔弘道幫他甚多,不僅僅是因爲崔弘道出身清河崔氏,更是因爲崔弘道屬於徐州坐地戶。年不滿二十就能收穫“精於治理”的稱讚,大半是崔弘道的功勞。

“讓殿下有心了。”

“也是我自作主張,已經上疏,奏請留崔公于徐州。十兄你也是見過的,他也願意你爲長史,此事也不是我一人所決,崔公和清河那邊,總要有個結果。若有十兄在,他到底也是皇族中人,還是能震懾一些小人。”

“殿下……”

崔弘道感慨無比,只好行了個大禮,“弘道……多謝殿下回護之意。”

“前途艱難,崔公還是多保重,留步,告辭。”

年輕的李元嘉上了馬車,在車內又揮了揮手,這才告別。

韓王李元嘉留給崔弘道的不僅僅是繼續在徐州經營的資格,還有一張來自皇室的護身符,原本崔弘道這張護身符,應該是自己女兒崔珏。可惜啊,長孫皇后早就非比武德年那般窘迫……

新封的徐王是原鄭王李元禮,在李元嘉改封韓王之前,就已經接觸過。此事早早溝通,崔珏南下漢陽時,李元禮就和崔弘道打過招呼,張德也是知道這件事情的。

實際上,崔弘道不知道的情況是,李元禮願意開口讓崔弘道繼續留在徐州的原因,是張德在潞州準備廣種棉花。

緊臨太原這個北都的潞州,耕地面積相當的可觀,而且具備畜牧條件,配套青料塔和苜蓿,不僅可以維持州內生計,對潞州土豪而言,只棉花一項,一年收益抵得上二十年種糜子。

至於李元禮,他去徐州之前,就已經混到了兩千石白糖“產本”,掛在了一個濟州商人名下,跟他“合夥”的,則是房天王的逗逼兒子房俊。

眼下白糖不怕多產,因爲不愁賣不出去,問題是總有價錢高低。南天竺土邦王公和高達國一帶的部族頭領,價錢是最豐厚的,這一塊能吃到的人,必須和登萊商團江南船團關係密切。

李元禮能搭上張德是因爲房遺愛,而房遺愛則是靠着他爸爸的面子,老張壓根瞧不上房遺愛這個肌肉棒子,但實在是他爹給力,而且他爹準備在任內動工大運河,要過道泗州。把河北道和淮南道,通過一條由南向北的直線連接起來。

楊二修的那條大運河,就是個大褲衩,轉運效率並不咋樣,純粹是爲洛陽城服務的。

因爲崔弘道和蕭鏗聯手在海州登萊做了一鋪,此時的崔氏徐州六房,絕對算得上富得流油。就一樣,光鯨鬚和鯨油的收益,直接把武城人的田地產出按在地上摩擦。東海的鯨羣極多,而且數量龐大。

蕭二公子投的那一鋪,是“東風”船隊東行,然後繞東瀛一週,順溜南下,再從琉球或者海州上岸。鯨羣的遊動路線相對固定,只要耐得住寂寞,船隊一次出去只針對鯨羣,不對島嶼土著進行劫掠,也能一本萬利。

而且如今幽冀一帶多食鯨魚肉,像石城鋼鐵廠,因爲工作模式不同,基本上要保證工人頓頓有肉,否則就無法維持高強度的重體力活。僅此一項,就讓石城鋼鐵廠附近的肉價堪比長安東城洛陽北城。

可是三地的消費人羣卻是大不一樣,石城鋼鐵廠主力消費人羣是工人,那些脫了賤籍的奴工,爲了更快改頭換面,需要時常地和漢人聯絡感情,酒肉是萬萬不能少的。而長安洛陽,肉食者依然還是達官貴人爲主力,平民中雖然消費能力也日漸增長,卻比例相對較少,無法保證天天都能吃肉,即便是便宜的豬肉,非華潤體系所產的豬肉,味道實在是難以下嚥。

李元禮能那麼爽快同意李元嘉的建議,一起上書把崔弘道留下來,繼續在新的徐王治下做事,自然不會那麼無聊。

此時的徐州,還不是後世的徐州。此時的徐州地理位置,大部分地區深入到了後世的皖北和豫南,屬於正宗的中原富庶之地。

這裡有大量的人口,別人不清楚,崔弘道卻很清楚,因爲寬鬆的人口統計環境,加上當年對山東士族的妥協,徐州本地的隱戶數量,說和在籍人口一比一也不爲過。任山、丁公山一帶,獵戶、石匠、燒炭工等數量,在武德年就有六七千,兵災兇殘,此地有山有水,土地也肥沃,可以說但凡亡命之徒,沒有不往這裡流竄。

再一個,徐州北部地勢平緩,是個大平原,在後世它是微山湖,因黃河決堤而形成,但此時此刻,就是個大糧倉。滕縣到沛縣這廣大的一塊,平均畝產能有兩石半,泗水不發威,達到三石也是有的。

煤鹽鐵銅糧,什麼都不缺,水力資源又極爲豐富,可以說只要狠得下心,李元禮不說一夜暴富,兩年內能在諸王中嗓門大,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只是這一切,靠他李元禮是不可能的,必須有徐州坐地戶,更必須有華潤號和忠義社。

前者就是崔弘道,後者就是張德。

“這個崔弘道,是清河崔氏徐州房?”

長安城中,進行最後裝修的太極宮正在安裝大塊的平板玻璃,和以往的宮殿不一樣,採光非常的好,並不需要內部點多少燈。視察了一遍富麗堂皇的宮殿,李董頗有興致地和大舅哥聊天。

這陣子長孫無忌一直在躲着宰輔們,生怕被逮住了吊起來打,終於等到房玄齡和杜如晦帶着一票幹臣弄了個“產本”出來,老陰貨纔有出來冒頭。

“是,不過聽說和武城那邊,頗有分歧。”

“嗯。”

李董眼睛一亮,點點頭道,“兩事徐王,也是一樁美談嘛。”

“陛下所言甚是。”

老陰貨不着痕跡地拍了個馬屁,心中暗道:這崔弘道,時運真是不錯。

第二十八章 歸去第三十四章 日常驚喜第六十五章 認真做事第十章 禍害鄉里第二十五章 無言第六十二章 心情跌宕第七十二章 辦事第五十三章 掏錢花錢第十六章 開闢第一章 好大的胃口第八十六章 排隊第九十一章 共同認知第二十六章 混人第三十章 生活哲學1第六十八章 販賣人性第七十七章 所爲何來第九十六章 平穩第八十二章 學業霸業第七十五章 因人而興第十章 這是祥瑞第六十八章 不可告人第五十幾章 不是我軍無能第六十六章 威海第四十八章 江陰來船第四十一章 苦逼一家第九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六章 主僕對話第三十章 真有肥缺第七十六章 狂第十三章 舊年福地第九章 禮尚往來第九十一章 年關將至第五章 關係網第七十八章 極品飛馬2(三更)第八章 故人第十章 提督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六十八章 安排第三十五章 瘋了第八十六章 煩心事第六十九章 殺豬看時機(第一更)第六十一章 俱靜第五十四章 文風頗盛務本坊(三更)第五十章 民爲貴第五十六章 擔憂第七十三章 憑本事吃飯第四十三章 喜事第二十六章 混人第四十七章 種什麼第八十章 吳王要來第七十四章 踏浪而行第九十六章 內海第五十章 定局第十一章 大開發第九十六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五十章 數百年風流第九十四章 鬧公府第七十幾張 把李董嚇尿的大新聞第六十章 不行第三十九章 假裝自己是好人第四十九章 正經事要緊第八十三章 推舉第八十一章 冬天裡的一把火第八十七章 魚餌第三章 灑脫第四十六章 “寒門”崛起第二十八章 爲了豬肉第六十八章 現實和想象第七十三章 戲言不戲第十七章 馬爾薩斯第五十六章 不可思議第十二章 人物第三十三章 開導第三十章 這一屆熊孩子第一章 養羊是幹嘛的第七章 命令與征服第三十章 “作死”的未來第八章 變動第二章 溫彥博的刀第六十五章 從未見過第九十六章 會晤之前第五十五章 不一般第八十三章 甜第三十章 進學(求推薦票)第二十二章 逼迫第五十四章 信心第七十四章 穩第二十四章 不同凡響第九十四章 機不可失第五十幾章 惡劣第三十三章 弄潮兒第九十八章 當世名臣第十九章 高手過招第三十七章 禮法第二十九章 福壽第七十四章 土王不土第二十四章 探險家第二十四章 不同之處第十六章 荒誕時代第十一章 備份
第二十八章 歸去第三十四章 日常驚喜第六十五章 認真做事第十章 禍害鄉里第二十五章 無言第六十二章 心情跌宕第七十二章 辦事第五十三章 掏錢花錢第十六章 開闢第一章 好大的胃口第八十六章 排隊第九十一章 共同認知第二十六章 混人第三十章 生活哲學1第六十八章 販賣人性第七十七章 所爲何來第九十六章 平穩第八十二章 學業霸業第七十五章 因人而興第十章 這是祥瑞第六十八章 不可告人第五十幾章 不是我軍無能第六十六章 威海第四十八章 江陰來船第四十一章 苦逼一家第九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六章 主僕對話第三十章 真有肥缺第七十六章 狂第十三章 舊年福地第九章 禮尚往來第九十一章 年關將至第五章 關係網第七十八章 極品飛馬2(三更)第八章 故人第十章 提督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六十八章 安排第三十五章 瘋了第八十六章 煩心事第六十九章 殺豬看時機(第一更)第六十一章 俱靜第五十四章 文風頗盛務本坊(三更)第五十章 民爲貴第五十六章 擔憂第七十三章 憑本事吃飯第四十三章 喜事第二十六章 混人第四十七章 種什麼第八十章 吳王要來第七十四章 踏浪而行第九十六章 內海第五十章 定局第十一章 大開發第九十六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五十章 數百年風流第九十四章 鬧公府第七十幾張 把李董嚇尿的大新聞第六十章 不行第三十九章 假裝自己是好人第四十九章 正經事要緊第八十三章 推舉第八十一章 冬天裡的一把火第八十七章 魚餌第三章 灑脫第四十六章 “寒門”崛起第二十八章 爲了豬肉第六十八章 現實和想象第七十三章 戲言不戲第十七章 馬爾薩斯第五十六章 不可思議第十二章 人物第三十三章 開導第三十章 這一屆熊孩子第一章 養羊是幹嘛的第七章 命令與征服第三十章 “作死”的未來第八章 變動第二章 溫彥博的刀第六十五章 從未見過第九十六章 會晤之前第五十五章 不一般第八十三章 甜第三十章 進學(求推薦票)第二十二章 逼迫第五十四章 信心第七十四章 穩第二十四章 不同凡響第九十四章 機不可失第五十幾章 惡劣第三十三章 弄潮兒第九十八章 當世名臣第十九章 高手過招第三十七章 禮法第二十九章 福壽第七十四章 土王不土第二十四章 探險家第二十四章 不同之處第十六章 荒誕時代第十一章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