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仍留一箭射天山

圍城還在繼續,

炎炎夏日,安市城下成了一個大工地,攻城戰變成了一場大型土木作業,挖土堆山,修魚梁大道。

樸實而無華的進攻招式。

唐軍要直接用土堆出一座山,這魚梁道寬三十步,從山下往山上城牆延伸,最後要比城牆還高,士兵們可以直接沿着這魚梁道衝入城頭。

閻立德閻立本兄弟,還爲魚梁道打造配套的八足樓車,這樓車有八個輪子,車上高懸望樓,上面可以站很多弓箭手,這樣就能對城牆居高臨下放箭。

魚梁道看似簡單,就是修一條堤道,但安市是建在山上的,從山下往上修,工程量就很大了,光需要的土袋就是海量,繳獲的布匹拿來縫成袋子,還有搶收麥子麥得的麥草,也拿來先編成草繩再編成草袋,

好在唐軍現在手裡有許多俘虜,

先派他們來挖土、背土,

魚梁道每天都在向前延伸,安市城也能感受到這魚梁道的威脅,一旦修到城牆前,那他們就再無法阻攔唐軍奪城的腳步。

他們想盡辦法想阻止、破壞魚梁道,

但唐軍也是有備而來,

填土的時候,前面還有盾車保護。

更別說山下布着整齊的步兵方陣,無數的弓弩手,還有輕騎一直在兩側隨時待命。

樑萬春要是敢帶人出城來破壞土山,那唐軍求之不得,一離開那龜殼,他們就是來送人頭。

這邊修魚梁道,

那邊拋車、弩車也沒停着,

仍還在繼續轟擊,持續不斷。

“這麥子都收完了,樑萬春還能頑抗到現在,真是頭倔驢。”

武懷玉在殺牛,老程在幫忙。

“李績和懷義他們在北邊連破七城,已經成功拿下了新城了,咱們倒是讓一個無名之輩攔住了。”

“此戰過後,樑萬春就不再是無名之輩了,雖然沒法跟當年大破隋軍的乙支文德相論,但以後也算是一號人物了。”懷玉笑道。

“也不過是多撐幾日罷了,這魚梁大道馬上就修成了,他拿什麼擋?冥頑不靈的狗東西。”

“別發牢騷了,趕緊把羊弄出來,等着下鍋了。”

戰爭還在繼續,但似乎又有點閒。

挖土背土修魚梁道的都是高句麗降卒、壯丁,唐軍將士們輪流當值,在旁邊守衛,可樑萬春不敢出城,

大家都挺閒的。

“沒有同羊,用這遼東羊,這水盆羊肉能鮮不?”老程笑問,手上動作倒也挺麻利。

關中人好吃羊肉,每到六月的時候,還額外鍾情於水盆羊肉。

上好的水盆羊肉,得用產自同州的同羊,尤其是沙苑的同羊最好,長安人稱之爲繭耳羊。

耳繭尾龐,賽珍須之滴粒,同羊肉肥嫩多汁,味美色鮮,脂尾成塊狀,潔白如玉,食之肥而不膩,瘦肉緋紅,肌肉細嫩,烹之易爛,食之可口。

在長安人眼中,鹽州灘羊都還要排在同羊之後。

水盆羊肉就是清湯羊肉,特點是肉酥爛湯清香。

“這在遼東戰場上,能得閒弄個水盆羊肉溫補一下,你就知足吧,還想要同羊,從同州運一批羊到這來,馬價都變成馬價了。”

古人喜歡講夏天溫補,秋天貼膘。

這個六月盛夏,應市的羔羊正爲鮮嫩,手捧老碗,再配上個燒餅,能喝的人大汗淋漓,神清氣爽。

沒有同州羊,自然也還是能喝上六月鮮的水盆羊肉的。

說到底,只是一碗清湯羊肉,食材只要足夠新鮮,配上足夠的火候烹飪,仍能得到一碗美食。

老程把羊宰殺處理好,武懷玉則熟練的開始烹飪,先把羊肉與羊骨淖水後同煮,

再拿出武懷玉親自調配好的獨家調料包,其實也就是花椒、桂皮、陳皮、草果、良姜等用紗布包成香料包,再與薑片、蔥段、細鹽放入鍋中,

煮至羊肉八成熟,加入花椒水,再煮個把時辰,羊湯就煮好了。

把煮熟的羊肉切成薄片,放入碗中,撒上蔥花或香菜末就成一碗美味水盆羊肉,

搭配上荷葉餅,最是美味。

堂堂太尉,在戰場上,他沒研究兵法,卻花了半天時間做出了一大鍋美味的水盆羊肉。

他正在切羊肉,

皇帝帶着李靖、秦瓊、尉遲恭、長孫無忌、蘇定方、李道宗、劉弘基一干人聞着香味過來了。

“朕聽說太尉今日得閒,做了水盆羊肉,特來嚐嚐這六月鮮。”

武懷玉笑道,“是誰走漏了風聲,”

秦瓊道,“你做這麼大鍋,夠大家吃了,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嘛。”

長孫無忌更是厚着臉皮就先搶了兩碗,一碗借花獻佛送給皇帝,一碗自己的,

“荷葉餅呢,吃水盆羊肉沒有荷葉餅可不行。”長孫道。

“都有,諸公自己動手啊,正好剛弄好,現在吃美着呢。”

李世民坐下,

端起大碗,喝了一大口,忍不住讚道,“肉爛湯清,肥而不膩,美!”

小河邊,大樹下,

捧着老碗喝水盆羊肉,不愧是關中人一直惦記的六月鮮,一個個喝的渾身大汗淋漓,卻又痛快無比。

最後再舀上一碗湯,然後把荷葉餅瓣成細碎的小粒,放在湯裡泡,又成了羊肉泡饃了。

吃飽喝足,

小風一吹,

都讓人有幾分直把安市做長安的感覺。

“這魚梁道還有幾日能成?”皇帝吃幹抹淨,問閻立德兄弟。

“頂多三日,便可堆到城牆上,到時就可直衝城中。”閻立德信心滿滿,這工程量雖不小,但皇帝手裡俘虜多啊。

僅安市城外一戰,最後投降的高延壽等部就有十三萬餘,然後唐軍又掃蕩了周邊的一些村莊城堡,又捉了幾萬。

這還是高句麗人見勢不妙,迅速棄城而逃,後黃城、銀城等全都跑空了,方圓幾百裡都沒人了。

要不然,還能抓到更多。

但現在安市城這裡,有二十萬的降卒和百姓,他們都是要遷往內地的,但上船前,他們被安排修魚梁道,

人多力量大,一人一天扛上十袋土,那都上百萬袋了。

“魚梁道一成,安市城也便能拿下了。”李世民現在很放鬆,北路的李績武懷義連下七城,最後會師新城,並三天就破了新城。

皇帝這邊也在安市城外,圍城打援,阻擊十五萬援軍,一戰斬首一萬多,還將餘下的十三萬多全迫降了。

現在就剩下個安市城硬骨頭,

可城裡也就萬把兵,兩萬多百姓,

但根本無力迴天。

海路水師的吳黑闥、龐孝泰、劉伯英、左難當四總管,分別攻打烏骨、大行城等,也是頻傳捷報。

龐孝泰襲破鴨綠江口之大行城,佔據此城。

攻破此城後,龐孝泰還帶着他八個兒子,來了一出經典的圍城打援,在附近的薛賀水阻擊敵援軍,斬首五千餘,獲生口三萬餘。

此時鴨綠江流域的重鎮國內城空虛,兵出都往遼東增援,結果一去不復。

城中有榮留王舊臣,趁機起事,清洗了淵蓋蘇文的人,然後率國內等六城十餘萬戶人口,向安市城的皇帝李世民請降,送上了版籍。

在此影響下,

又有倉巖城榮留王舊臣投降,以城堡十二,戶七千餘,口三萬五千餘向大唐請降。

如今除了安市城這塊硬骨頭還沒啃下,

唐軍各處都是勢如破竹,甚至不少城主已經開始向唐軍主動投降,有人的打着自己是榮留王舊臣旗號向高桓權效忠,說是堅決跟弒君臣五把刀淵蓋蘇文不兩立。

其實不少人,根本就是見風使舵,眼看着高句麗這次要扛不住了,所以就想着投降了。

對此皇帝倒也是來者不拒。

如此大好形勢下,

也開始有不少人提議,乾脆乘勝追擊,直接打到平壤去,一戰滅了高句麗國。

皇帝似乎都有些心動了。

不過不管是李靖還是武懷玉,也有不少大臣是反對的。

“馬上就七月了,可以開始考慮得勝班師還朝的事了。”武懷玉很乾脆直接的道。

“過完中秋節就可以班師了。”李靖也道。

長孫無忌卻覺得現在就提班師還太早,“遼東早寒,但我們起碼還有兩個月的充足時間,現在積翠山以西,高句麗主全部覆沒,雖還有一些山城堡壘在堅持,但掃滅他們很容易,”

“而如今積翠山以東,鴨綠江以西,也已經十分空虛,原本的守軍,都已經在這幾場大戰中被我們殲滅,

國內城、倉巖城都主動請降,大行城也被攻下。”

長孫無忌揉着大肚腩,“這麼好的機會,我們現在就撤了,豈不可惜?難道要等他們喘過氣來,再繼續一城一池的爭奪?

趁他病,要他命啊,既然通往平壤的道路已經掃清,那我們何必再錯失良機。待拿下安市城後,立即集結十萬精銳,一路殺向平壤,水師也從海路前往會師,

高句麗還如何守?

守的住嗎?”

平壤城號稱小長安,

但隋軍也是曾經攻入過平壤城的,雖說是敵人故意誘敵入城伏擊,但這座城真要論起防禦來,還不如遼東城、安市城等這些城。

皇帝捋須,

這是個很誘人的提議。

現在高句麗人肯定也還是有一定的兵力的,但這幾輪打下來,高句麗人是徹底被打懵了,

不僅遼東防線徹底淪陷失守,他們還把後方鴨綠江一線的兵力也幾乎都搭進來了。

現在高句麗人剩下的那點兵,調動都來不及了。

真要打一場平壤保衛戰,唐軍肯定不怕他們。

但從遼東一線,到平壤,距離很遙遠。

仍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尤其是現在馬上七月了,遼東早寒,留給唐軍真正能夠做戰的時間,也就兩個月。

兩個月,去平壤一個來回,時間都有點緊迫,更別說還要攻打下敵人的這座都城。

時間太緊了,

而且高句麗人也還有抵抗能力。

李道宗也支持打平壤,但他認爲無需全軍前往,他只要皇帝給他五萬兵馬,然後水師配合,足以破平壤。

武懷玉沒吭聲。

水盆羊肉很美味,他挺滿足的。

李道宗可能是之前犯了錯,被流放碎葉,雖說半路又給召回,但肯定也是想好好表一表忠心,再立點功勞。

至於長孫無忌嘛,他純粹就是個軍事外行。

現在遼東的局勢看起來確實很好,但要是說用兩個月時間攻破平壤滅掉高句麗,未免太過想當然。

爛船還有三磅釘,

高句麗人雖說以往在遼東苦心經營重點打造防禦,但在半島上其實也一樣沒少經營的,畢竟高句麗南面有新羅和百濟兩國,三國可沒少亂鬥。

當年新羅和百濟趁着高句麗跟隋大戰,就曾經搶了不少地盤。

而隋軍幾次從海上浮海直攻平壤,也讓高句麗人對平壤加強了防禦,就是防止隋軍來個斬首戰術。

“國舅,今年時間是有些來不及了,”武懷玉笑着道,“從這裡到平壤,一來一回都不止兩個月了,何況還要攻城。

就說句簡單點的,哪怕只海陸各五萬兵奔襲平壤,就算沿途這些還沒攻破、投降的山城堡壘,他們都不來攔截,

可有一個問題國舅想過沒有,糧草輜重。”

“我們如今現在前往平壤,最近的一條通道,就是烏骨道。由遼東城沿太子河東行,經白巖城,然後進入支流細水河,經黎山城,再轉入烏骨河,沿河往東南,抵達烏骨城,再沿江至鴨綠江,渡江至平壤。”

懷玉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簡單的劃了一副地圖。

這條遼東-烏骨-平壤道,是現在最主要的一條交通要道,也是最近最便捷的,但全長也超過千里。

最關鍵的是,遼東、白巖城、大行城都被唐軍所奪取控制了。

可黎山城、烏骨城,卻還在高句麗人手中。

尤其是烏城骨,又叫鳳凰山城,雄踞在鳳凰山上,是高句麗山城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山城,地勢極爲險要,控制着遼東城到鴨綠江畔的必經之路。

這條路,漢魏時代就是往朝鮮半島的交通要道了。

說句簡單點的,不管是五萬還是十萬兵馬通過,或許黎山和烏骨兩城的守軍,不敢攔截,

畢竟他們主力前往遼東損失殆盡,可還是有不少留守兵力。

比如烏骨城此前調集一萬人馬救援白巖城,就是沿着那條道西進,折損了一半人馬後,灰溜溜的退回了烏骨城,

現在烏骨城仍有幾千兵馬,若把周邊的兵再聚集一下,萬把人還是能湊齊的。

這點兵,肯定阻攔不了唐軍南下,但他們要是隻守着山城,那唐軍攻打他們,就要浪費不少時間,如果繞過也不是不行,

但問題是,軍隊本身繞過沒問題,但後勤補給怎麼辦?

不管五萬人還是十萬人的軍隊,不可能全指望在戰場上繳獲糧食,必須得有後勤的補給,也不能完全指望說海上補給,畢竟海上有許多不確定性,萬一風暴之類的,耽誤了怎麼辦?

所以,

僅僅黎山和烏骨兩座城卡在路上,唐軍就很難過。

攻打下來應當沒問題,但可能這兩個月就浪費在這裡了,甚至兩個月可能還不夠。

那寒冬一到,怎麼辦,還要不要繼續進攻平壤,到時大雪紛紛,後勤糧草器械也沒法運輸跟上。

長孫無忌看着武懷玉那副簡易的地圖,

黎山、烏骨兩城,位置確實卡的很死。

如果不走這條路,走北面的新城蓋牟那條路線,中間卻也還有幾座山城卡着,而且北邊繞更遠,路更難走。

終於,

李世民搖了搖頭。

“當年煬帝攻遼東城,派宇文述等九將,統帥三十萬大軍攜兩月糧草,奔襲平壤,欲與海路來護兒軍會師,合力攻取平壤,可惜最後······”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清楚,

這九路兵馬三十萬衆,帶了兩月糧草,不用後勤補給,一路繞過敵人城池堡壘,高句麗人也是一路放行。

就這樣一路過了鴨綠江,到了大同江一帶,最後被乙支文德故意不斷敗撤引誘,在大同江半渡而擊,隋軍大敗,這時距離平壤不過幾百里,卻已經無法過去,

最終只得撤退,但卻沒了糧草,退回遼東的路上,又都是高句麗人的山城堡壘,最終被高句麗人一路追擊絞殺,三十萬人全軍盡沒。

這三十萬人深入敵境,最後全軍覆沒,關鍵一點還是沒有補給,否則就算在鴨綠江一帶也還是能夠支撐的,可沒有糧,那三十萬軍就只是待宰羔羊。

“拿下安市城後,再把黎山和烏骨城一併拿下吧,把這條烏骨道打通,爲以後做準備。”

皇帝說出這話時,意味着皇帝放棄了攻取平壤了。

剩下的這兩個月時間,

北面李績武懷義他們繼續掃蕩北邊諸城,重點目標是拿下北部重鎮扶余城。

皇帝這邊除了把積翠山以西諸城掃平,就是把這條烏骨道打通。

“安東都護府,就移駐遼東城,”

李世民對蘇定方道,“邢國公你擔子要壓一壓,安東都護府升爲大都護府,”

皇帝授蘇定方爲右驍衛大將軍檢校安東大都護,兼遼東都督、遼州刺史。

宰相張亮這個遼東都督遼州刺史,自然是要交接,到時跟着回長安的。

遼東暫設三個都督府,分別是遼州都督府、新城州都督府以及建安州都督府。

蘇定方是安東大都護兼遼州都督、遼州刺史,李道宗是建安州都督、建安州刺史。

新城州都督一職,授給了現蓋州刺史韋挺,給他升遷了。

程咬金也得到了一個新任命,皇帝授他單于大都護,讓他接替之前卸甲風而死的前大都護段志玄。

“班師之日,就定在九月九。”皇帝望着地上那副簡單的地圖,向大家道,“九月九前,還有兩個多月時間,我們務必拿下安市、黎山、烏骨和扶余四城,”

第239章 師弟侯君集第219章 清水衙門第707章 高處不勝寒第1311章 觀滄海第360章 老當益壯再逢春第1042章 無力迴天第849章 元勳病死回朝路第65章 浮子宴上建鄉團第588章 樊川第121章 猛龍過江第974章 一併流放第200章 高處不勝寒第443章 穿着袈裟的門閥第1161章 高擡貴手第890章 出事了第449章 金殿加銜拜宰相第147章 神勇三娘第100章 奏捷請功第1022章 我們武家要造反嗎第1264章 一代新人換舊人第1064章 配饗太廟,陪葬皇陵第154章 登基前夜第218章 太子殺手第777章 事涉東宮第314章 投降輸一半第2章 元從禁軍第416章 陛下,沒錢了第714章 做嫁衣第1289章 太平公主第1197章 五子鎮安西第232章 大嫂第796章 三王一相第847章 封建親賢世相襲第1133章 不慌第1230章 雪中送炭武媚娘第297章 中邪的李三娘第248章 不是猛龍不過江第573章 捅破天第803章 惱羞成怒侯君集第363章 紅袖添香琵琶行第178章 開國縣子第1164章 撞刀口第855章 開拓令第238章 李靖收徒第968章 皇帝又開始折騰了第748章 武懷玉三槍定嶺南第739章 叫武叔叔第202章 揣着玉米進宮第489章 洛陽死城第216章 勾欄聽曲第747章 嶺南三雄第239章 師弟侯君集第720章 步步緊逼第750章 石龍第571章 不好,中計了第832章 以州爲國諸侯王第67章 東宮報道第861章 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第852章 楚女腰肢越女腮第609章 賜婚永樂縣主第999章 武氏牽星術第210章 皇后家的心意第1126章 殺伐第995章 這份忠誠值得嘉獎第959章 朕從沒有忘記第1108章 栽了第80章 李三娘子第260章 喂不熟的白眼狼第119章 只欠東風第1282章 黑賬本第856章 武琉兒第276章 呂梁山第352章 山海爲盟第420章 告你誹謗第868章 大艑高帆一百尺第3章 渭北三原第537章 封邑九百大都督第240章 代師傳藝第789章 武氏之敵第974章 一併流放第153章 開業大吉第1054章 皇后大行第435章 桃園之盟第511章 火槍營第1291章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第1081章 非份之想第1010章 呂宋兩閣三院東西二廠第443章 穿着袈裟的門閥第1215章 節度西域十一鎮第800章 太子昭訓第1057章 姬夫人第125章 聯姻程家第824章 當選新族長第723章 醫院營的舊部第947章 將死第18章 高攀不起第996章 武氏十三義子第218章 太子殺手第295章 風塵三俠第322章 山鹿
第239章 師弟侯君集第219章 清水衙門第707章 高處不勝寒第1311章 觀滄海第360章 老當益壯再逢春第1042章 無力迴天第849章 元勳病死回朝路第65章 浮子宴上建鄉團第588章 樊川第121章 猛龍過江第974章 一併流放第200章 高處不勝寒第443章 穿着袈裟的門閥第1161章 高擡貴手第890章 出事了第449章 金殿加銜拜宰相第147章 神勇三娘第100章 奏捷請功第1022章 我們武家要造反嗎第1264章 一代新人換舊人第1064章 配饗太廟,陪葬皇陵第154章 登基前夜第218章 太子殺手第777章 事涉東宮第314章 投降輸一半第2章 元從禁軍第416章 陛下,沒錢了第714章 做嫁衣第1289章 太平公主第1197章 五子鎮安西第232章 大嫂第796章 三王一相第847章 封建親賢世相襲第1133章 不慌第1230章 雪中送炭武媚娘第297章 中邪的李三娘第248章 不是猛龍不過江第573章 捅破天第803章 惱羞成怒侯君集第363章 紅袖添香琵琶行第178章 開國縣子第1164章 撞刀口第855章 開拓令第238章 李靖收徒第968章 皇帝又開始折騰了第748章 武懷玉三槍定嶺南第739章 叫武叔叔第202章 揣着玉米進宮第489章 洛陽死城第216章 勾欄聽曲第747章 嶺南三雄第239章 師弟侯君集第720章 步步緊逼第750章 石龍第571章 不好,中計了第832章 以州爲國諸侯王第67章 東宮報道第861章 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第852章 楚女腰肢越女腮第609章 賜婚永樂縣主第999章 武氏牽星術第210章 皇后家的心意第1126章 殺伐第995章 這份忠誠值得嘉獎第959章 朕從沒有忘記第1108章 栽了第80章 李三娘子第260章 喂不熟的白眼狼第119章 只欠東風第1282章 黑賬本第856章 武琉兒第276章 呂梁山第352章 山海爲盟第420章 告你誹謗第868章 大艑高帆一百尺第3章 渭北三原第537章 封邑九百大都督第240章 代師傳藝第789章 武氏之敵第974章 一併流放第153章 開業大吉第1054章 皇后大行第435章 桃園之盟第511章 火槍營第1291章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第1081章 非份之想第1010章 呂宋兩閣三院東西二廠第443章 穿着袈裟的門閥第1215章 節度西域十一鎮第800章 太子昭訓第1057章 姬夫人第125章 聯姻程家第824章 當選新族長第723章 醫院營的舊部第947章 將死第18章 高攀不起第996章 武氏十三義子第218章 太子殺手第295章 風塵三俠第322章 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