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朱溫投唐

中和二年進入九月份,淮南道境內逐漸戰火消弭,不論是楊行愍還是薛洋都在忙着處置政事,安撫民生。就連盤踞在泗州境內的畢師鐸此時也放緩了腳步,沒有大舉突入濠州。

“主公,這是阿六送來的十三司西川密報,說是黃巢的大將朱溫率軍在同州歸順大唐。”向傑匆匆而至,打斷了剛剛從楚州回來,正在和嚴明商議楚州和賴同輝的安置問題的薛洋。

“同州?”薛洋皺眉不語,同州可不是其他地方,是長安東出河中和中原的東大門,此地一旦被朱溫獻給官軍,必然導致黃巢亂軍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局勢變得更加艱難,甚至可能一蹶不振。時至今日他已經記不清當初黃巢當初是如何從河中等地退出來了,但是朱溫投唐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催化劑,甚至可以說是,自從黃巢和尚讓不願意援助朱溫抵抗王重榮開始,其失敗的結局就已經註定。

“主公,朱溫連帶同州一起投唐,只怕北方局勢短時間內就會急轉直下,王鐸率領的官軍下一步必然佔據更大的優勢,甚至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將其逼到中原一帶。”袁襲皺眉道:“他這一舉只怕會加速整個北方迎來更大的變局。”

“是啊,要想從中分一杯羹,就要切中插手的時機。”薛洋放下手中的密報,來回走了幾次之後道:“十三司前段時間不是策反了潤州刺史趙宗全嗎?讓他儘快北上揚州,如果可能就將他和賴同輝兩人對調,然後民政部儘快將內政在兩地鋪開,着令第二衛派兵進入潤州,第三衛高濟所部沿白水塘一帶佈防,守住北上通道。着令水師籌備船隻,在揚州等地集結,做好隨時介入北方的準備。”

薛洋這一系列的佈局讓袁襲等人臉色一凝,這無疑是打算提前準備出兵北上了,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袁襲和嚴明兩人對視一眼之後還是咬牙開口道:“主公,是否需要再考慮一二?”

“十三司立即組建中原分部,將沈勇調過去,一方面和吳明配合,探查蔡州秦宗權的動向,另外則是和阿六一起儘快搞清楚黃巢的動向,以及朝廷官軍的部署。”薛洋點了點頭道:“如果年內不出兵最好,但是後勤輜重和情報刺探還是需要做在前面,避免到時候事發突然而陷入被動。”

袁襲和嚴明兩人點頭而去,分別去安排,袁襲和向傑則一方面將十三司的人手儘快派往中原等地,另一方面袁襲則緊急召回陸翊,儘管薛洋放緩了出兵的腳步,但是淮南軍內部的調整還是需要按照這個步驟來進行最後的調整。

這其中不僅僅涉及到南進方略的執行問題,而且北上出兵的第四衛還需要從從舒州換防回揚州,雖然舒州目前的防衛問題已經不需要大量的軍隊駐紮,但是作爲淮南軍的起家之地,此地的興衰關乎着整個淮南軍的成敗,境內有大量的設施作坊佈局期間,一旦第四衛抽調出來,就需要派遣後續的兵馬進駐,這些都需要他和陸翊提前佈置。

“朱溫投唐?”陸翊原本在巢縣和雷凌商議水師的重整事宜,被袁襲的急訊召回之後看着十三司的密報有些發呆,作爲淮南軍操持整個軍政事務的大將,對於目前淮南軍的基本情況他是最瞭解的,在此時北方出現變故,只怕影響的是整個大唐天下的藩鎮勢力。

“軍師,唐皇可有詔令傳來?”陸翊想了半晌之後忽然問道,這一下不僅僅袁襲反應過來了就連薛洋也是面色一變,隨即道:“你的意思是這個朱溫有可能和田令孜預先謀劃好了?”

“末將以爲應該是。”陸翊毫不諱言道:“此前唐皇傳令信使幾乎是每月都會來一次催促主公北上勤王,爲何這八九月份一次都沒來過?阿六在西川那邊也未曾有消息傳來,想來也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田令孜將寶壓在了朱溫身上,他是覺得只要朱溫一投誠,那麼主公北上的意義就變了。如果不能讓各大諸侯在和黃巢亂軍的拼殺當中彼此消耗,那麼就需要另想他法。畢竟一旦唐皇還都,這天下間的各大諸侯必然也會出現新的變化。”

“他是在提前佈局了。”袁襲跟着點頭道:“只怕這個朱溫下一步必然會成爲唐皇面前的紅人,有他在就算是其他諸侯沒有和黃巢同歸於盡,也必會被眼前這位紅人所牽制,從而確保朝廷和他田令孜的權勢地位。”

薛洋看了一眼眼前的兩人,點了點頭,朱溫自從被唐皇改名朱全忠之後,很快就被冊封爲宣武節度使,駐節汴州,位處中原之中,被其他諸侯當成了靶子。只是後來朱全忠自己有能力,在剿滅黃巢之後一點一點侵吞了周邊的其他節鎮,才擺脫了這種被所有人當成靶子的結局而已。但是歸其原因,只怕也無外乎袁襲和陸翊兩人所分析的這樣。

“所以,主公,我軍準備北上是必須的,但是在如今田令孜的謀劃已經鋪開之時,不宜過早冒頭,免得被其他諸侯所窺視。末將以爲,田令孜此舉雖然算計了我淮南軍,但是卻也不是沒有好處,有這個靶子在前面,也能夠掩護我軍真實意圖,甚至必要的時候我軍都可以不用大舉北上,全力經營南進方略即可。”

陸翊的意思薛洋明白,在朱全忠投唐之後,不論汴州之地是否能夠拿到手,朱全忠的這個宣武節度使都註定會被所有人盯上,畢竟執中原牛耳的誘惑力不是誰都能抵擋得了的。而且最要命的是在朱全忠自身實力未能達到極致之前,他還必須配合田令孜將這齣戲給演下去。從後續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陸翊等人的分析也確實說到了點子上,朱全忠在東征西討的同時,一直致力於加強和長安的朝廷的聯繫,這一點比起他的老對手李克用來說,他做的很好,至少在當時他在政治上始終保證了正確性,來自長安的詔令基本上都是傾向於他的。也使得李克用在每次和朱全忠對陣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有束手束腳的感覺。

不過揚州這邊正在因爲朱溫投唐的事情而開始緊急調整部署的時候,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朱溫卻和自己的心腹謝瞳仔細的商議着投唐以後的歸宿。作爲在此關鍵時刻選擇改旗易幟的亂世梟雄,他和他手下的同州兵馬已經成了影響整個河中戰場的勝負手。

“如明公信我,就不要猶豫不決,此時投靠朝廷,必然會讓明公擺脫束縛,從此一飛沖天。”謝瞳見到朱溫在此時尚且有些猶豫,或者說拿捏不定,急忙道。

“黃家以數十萬之師,值唐朝久安,人不習戰,因利乘便,遂下兩京。然始竊僞號,任用已失其所。今將軍勇冠三軍,力戰於外,而孟楷專務壅蔽,奏章不達,下爲庸才所制,無獨斷之明,破亡之兆必矣。況土德未厭,外兵四集,漕運波注,日以收復爲名,惟將軍察之。”謝瞳的一番話終於讓朱溫下定了最後的決心,開始和王重榮派遣過來的特使商議投唐之事,並且當即斬殺黃巢派遣過來的監軍嚴實,,將降表送交西川唐皇行宮。

朱溫的這番舉動讓心急關中戰事的唐皇大喜過望,直呼“此乃天賜上將軍於朕”,立即下達詔令,授朱溫左金吾衛大將軍,河中行營副招討使,同時賜名全忠,由此朱溫也完成了從黃巢叛將向官軍的華麗變身。

而伴隨着朱全忠的投唐,黃巢的局勢變得越發嚴峻,黃巢原本的防禦體系露出了巨大的漏洞,而且最主要的是朱全忠在投降之後和王重榮合兵一處,利用手中兵將的人數優勢,接收了來自河中的大量兵器輜重,搖身一變,聲勢大漲,連續幾戰下來,直接將尚讓率領的大齊軍打的節節後退。而且其潛在威脅也讓黃巢坐立不安,朱溫的投唐和唐皇對他的賞賜,無疑起了一個壞頭,讓他手下的兵將在後續的戰事中必然是有樣學樣。

朱溫在河中的一系列變化帶動了整個北方戰場的巨大變化,原本在北面被壓制的李克用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重新凝聚人手,開始逐步穩住了幷州的局勢,從北面反壓黃巢往雲中一帶突破的勢頭,逼迫黃巢不得不開始考慮往東進入中原的打算。

而王鐸此時率領的勤王軍主力則步步緊逼,在有了朱全忠這支生力軍之後,王鐸原本的方略也開始改變,由守勢逐步變成攻勢。在中和二年的最後三個月時間內,在河中等地大舉進攻,連續收服同州、華州等關中進出中原的要地,徹底將關中平復。

關中收復,西川的唐皇和田令孜喜出望外,行宮上下都在籌備還都的事情,但是這個消息傳到揚州之後,饒是袁襲和陸翊兩人對此有所預料,但是依然被朱全忠的這種連帶效應給驚呆了。

“看樣子北方諸侯要加速崛起,在剿滅黃巢亂軍之中發展自身實力。”袁襲苦笑道:“如此一來就算是如願剿滅了亂軍,只怕唐皇的權力也會因此而大衰,大唐這天下只怕是要到頭了。”

“確實如此,中原大地不會因爲黃巢覆滅而消弭兵禍,只怕會打的更厲害。”陸翊搖搖頭道:“如此一來,我軍的方略是不是要加快腳步了?”

“後勤輜重目前有多少錢糧?”薛洋深吸一口氣之後問道,他雖然對於朱全忠的投降帶來的局勢轉變有所預計,但是畢竟沒有親臨戰場,沒有料到會轉變的這麼快,現如今,潞州等地已經接二連三出現了異變,一旦黃巢被趕出河中,進入中原,只怕變局會進一步加大。王重榮等藉助勤王而崛起的勢力也會跟着互相傾軋,唐皇和田令孜等人根本就無法約束。更何況,在他的記憶裡,田令孜在還都長安之後好像就伴隨着僖宗皇帝的去世而喪失了權勢。

“錢糧倒是不缺,陳燁在整個中和二年一直在儲備糧食軍衣兵器,我軍除擴充第四衛之外,所餘之儲備尚足以全軍作戰半年有餘,至於錢財則更多。如若不是南方各地征戰不斷,商旅往來不便,我軍短時間內就可從湖南和江東等地籌備更多糧食供給軍用。”陸翊點頭道:“主公的意思是?”

“讓阿六去嘗試着和楊復恭接觸一下,爲我們在朝廷埋下一顆暗子吧。”薛洋點點頭道:“有了這些家底,我淮南軍才能夠在下一輪角逐當中佔據頭籌。”

薛洋忽然的轉變倒是讓兩人心頭一動,袁襲更是點頭道:“主公所言甚是,僖宗皇帝還都長安,朝堂之上只怕也會迎來大變,而田令孜對主公又是多有猜忌,此時另尋他人,確實能夠在下一輪角逐之中佔據先機,而且有了淮南軍爲外援,想來這個楊復恭也會一改頹勢,說不得能夠在將來利用他和田令孜的衝突,爲我軍從中漁利。”

袁襲並不知曉田令孜的結局,但是其本身就是才思敏捷,薛洋只是一點,他迅速就想到了其中隱藏的意思,雖然對於薛洋言之鑿鑿的楊復恭有些疑惑,但是卻也猜的八九不離十。

“軍師深知我心。”薛洋一笑,隨即道:“陸翊,督促第四衛加速換防吧,主力兵馬來揚州集結,將原本揚州附近留守的各部調往舒州,等來年再說。”

“對了,趙宗權已經啓程北上,想來明日即可抵達揚州城內。”陸翊點了點頭,第四衛換防的事情他已經在安排,就等着後勤船隊護送來揚州即可,所以想了想之後道:“第二衛目前已經派兵進入潤州。”

“潤州一旦在手,這蘇州等地必然是風聲鶴唳,就算是我軍暫時不南下,只怕這些地方和我揚州的關係也會因此大變。”水師自從何勝將江東各地水道之上盤踞的水賊水匪以及各地的水師清掃乾淨之後,這些州郡的地方勢力對於揚州淮南軍這尊龐然大物就是驚恐交加,此時南下要道潤州被掌控在手,只怕在南境,淮南軍的聲名也會隨之大變。

“此事倒是不得不提前籌謀。”薛洋點了點頭,知道後者心裡在想什麼,微一沉吟之後道:“你去安排陳燁儘快回一趟揚州,我有要事。”

第九百三十六章 三路進攻第六百九十六章 打狗(下)第九百一十九章 石門關之戰第六百四十七章 算計第九百六十二章 子午谷奇謀第二百零五章 宋城之變(下)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打援第七百五十四章 任山反擊戰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燕子樓前第八十九章 潤州之戰第七百三十六章 火龍潛底第六百一十章 南平世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桃陵大火第五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六百九十章 王建的試探第五百六十四章 兵行險招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誠第五百零七章 再戰臨武(下)第七百一十八章 安耐不住(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金陵歷風雨(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金陵歷風雨(九)第三百五十七章 沖天火光第六百七十四章 爭鋒相對(上)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盧壽上門第八百四十九章 出人意料(上)第四百五十章 摧枯拉朽(上 )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六百三十章 反咬一口(上)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放走劉威第七百六十四章 掣肘重重第八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出手(上)第八百五十三章 聯兵作戰第三百六十五章 伶仃洋海戰(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茨河之戰(上)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脣亡齒寒第三百七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第五百八十九章 唐皇的謀算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平定世家(下)第六百八十八章 谷城之戰(上)第九百六十二章 子午谷奇謀第九百一十二章 鐵騎千羣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氣數已盡第八百七十九章 落花有意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五百零九章 桂陽之戰(上)第五百一十二章 勝負逆轉第一百一十五章 公開的陷阱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決戰(下)第六百三十七章 風火連天(上)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道山阻擊戰(下)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坐觀第二十一章 合謀第一千零三十章 智慧不敵神通第八百三十一章 人力之極限第八百三十九章 恩怨兩清(下)第七百八十一章 涪州之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風起第三百六十五章 伶仃洋海戰(下)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潼關之戰第九百七十三章 眉縣大戰(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五百章 最後的決戰(五)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敗塗地(下)第三百零六章 王潮的反應第九百四十九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章 收復廣州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下第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追擊第四百六十九章 內鄉大戰(中)第八十九章 潤州之戰第三百一十六章 修路第九百四十二章 炮擊徐州第一百八十章 霍存軍至第八百八十三章 何以爲家國(下)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馬踏黃河第七百二十三章 入局(上)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決戰(上)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火銃兵攻堅第十二章 太湖縣尉第一百三十三章 茨河之戰(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卞山突擊戰第三十四章 竹林訪賢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二百七十章 帝都大難(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直插楚丘第一百七十章 縱敵而去第三百七十二章 渾水摸魚第二十六章 處置戰俘第九百二十九章 火攻助陣第八百零七章 步騎混戰第四百六十五章 勝負手第二百六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第六百零七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五百四十六章 瞠目結舌第九百三十八章 七裡橋之戰(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硤石山對峙第三百八十六章 激戰第九百七十四章 梅縣大戰(中)第一百四十章 李振出手
第九百三十六章 三路進攻第六百九十六章 打狗(下)第九百一十九章 石門關之戰第六百四十七章 算計第九百六十二章 子午谷奇謀第二百零五章 宋城之變(下)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打援第七百五十四章 任山反擊戰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燕子樓前第八十九章 潤州之戰第七百三十六章 火龍潛底第六百一十章 南平世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桃陵大火第五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六百九十章 王建的試探第五百六十四章 兵行險招第八百四十五章 投誠第五百零七章 再戰臨武(下)第七百一十八章 安耐不住(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金陵歷風雨(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金陵歷風雨(九)第三百五十七章 沖天火光第六百七十四章 爭鋒相對(上)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盧壽上門第八百四十九章 出人意料(上)第四百五十章 摧枯拉朽(上 )第五百四十八章 晉汾大戰(下)第六百三十章 反咬一口(上)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放走劉威第七百六十四章 掣肘重重第八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出手(上)第八百五十三章 聯兵作戰第三百六十五章 伶仃洋海戰(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茨河之戰(上)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脣亡齒寒第三百七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七十一章 威壓下的出路第五百八十九章 唐皇的謀算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平定世家(下)第六百八十八章 谷城之戰(上)第九百六十二章 子午谷奇謀第九百一十二章 鐵騎千羣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氣數已盡第八百七十九章 落花有意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五百零九章 桂陽之戰(上)第五百一十二章 勝負逆轉第一百一十五章 公開的陷阱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決戰(下)第六百三十七章 風火連天(上)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道山阻擊戰(下)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坐觀第二十一章 合謀第一千零三十章 智慧不敵神通第八百三十一章 人力之極限第八百三十九章 恩怨兩清(下)第七百八十一章 涪州之戰第六百一十三章 風起第三百六十五章 伶仃洋海戰(下)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潼關之戰第九百七十三章 眉縣大戰(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五百章 最後的決戰(五)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敗塗地(下)第三百零六章 王潮的反應第九百四十九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章 收復廣州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下第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追擊第四百六十九章 內鄉大戰(中)第八十九章 潤州之戰第三百一十六章 修路第九百四十二章 炮擊徐州第一百八十章 霍存軍至第八百八十三章 何以爲家國(下)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馬踏黃河第七百二十三章 入局(上)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決戰(上)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火銃兵攻堅第十二章 太湖縣尉第一百三十三章 茨河之戰(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卞山突擊戰第三十四章 竹林訪賢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二百七十章 帝都大難(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直插楚丘第一百七十章 縱敵而去第三百七十二章 渾水摸魚第二十六章 處置戰俘第九百二十九章 火攻助陣第八百零七章 步騎混戰第四百六十五章 勝負手第二百六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第六百零七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五百四十六章 瞠目結舌第九百三十八章 七裡橋之戰(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硤石山對峙第三百八十六章 激戰第九百七十四章 梅縣大戰(中)第一百四十章 李振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