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十一:逢儂多欲擿

太極宮中的日子有聲有色,轉眼間又大半個月過去了。眼見的,就快要到年底了。過了年底,新的一年就要到來。

“……昌繼位爲西伯。西伯也就是文王。文王施行仁義,天下人都敬服他,賢士紛紛前來投奔。文王逝世之後,次子姬發立,武王姬發任命賢能,以文王爲榜樣,承繼文王的事業。當時商殷紂王無道,武王姬發率兵討伐,打敗了紂王,這便是西周代商的故事。”

“如今咱們大周皇室姬氏自承是文王嫡長子伯邑考的後人,伯邑考早亡,留下一個遺腹子,名喚佚。這位佚後來做了西周的史官,因着當時世人有以職業爲姓氏的做法,後世便稱之爲史佚。成王桐葉封地的典故,就是史佚勸成王以記載下來。”

鶴羽殿中,江太妃正襟危坐,對阿顧講述西周代商的史事,阿顧聽的十分入神,問道,“聽聞周朝亦是以嫡長制立國,伯邑考雖早亡,卻有遺腹子史佚。史佚乃文王嫡長孫,按嫡長繼承製,繼承順序還在武王姬發之上。爲何文王不以史佚爲繼承人,而立了武王姬發呢?”

江太妃笑着道,“道理雖是這個道理。但有時候事情不僅看道理,時勢纔是最終抉擇因素!史佚若是伯邑考的遺腹子,文王去逝之時,他不過是一個稚嫩少年,他的叔父姬發卻已經成年精幹。當時中原殷商荒淫無道,西周漸漸崛起,若是奉個少年爲王,則大權必旁落,周朝上下不能一心,大有可能就會沒落下去;若擇姬發,則姬發爲壯主,方能夠一統周朝上下之心,一鼓作氣攻下殷商,方能綿延周朝八百年天下。”

“原來是這樣!”阿顧點了點頭,“我曾聽人說起如今本朝祖史佚。本以爲史佚繼承西岐方是正理,如今聽師傅剖開來說,方明白,原來文王立了武王姬發繼位也是有大道理的!”

江太妃低頭淡淡一笑,道,“大周皇室乃是史佚後人,自然是要爲伯邑考一支聲張的。如今天下依舊尊重世家貴族。大周皇室雖幾度打壓,但世家貴族依舊挺立,朝臣中一半以上爲世族子弟。天下可堪稱道的世家集團有兩個,一是西魏北周流傳下來以八柱國爲基礎的關隴集團。姬氏便是依靠着關隴集團起家的;再便是魏晉流傳下來的士族,根基於太行山以東,綿延千年,自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方固定下來,稱之爲山東士族。姬氏以武立國,自認自己一脈乃是文王后裔,歷史綿延數千年,而如今資歷最久遠的山東士族,追溯上去也不過是從東漢末年起。從這一點上說,姬氏遠強過那些個山東貴族,且姬氏祖上自西魏便高居八柱國之一,如今又雄踞天下,乃是天下第一世家;那些清高的山東士族卻認爲姬氏雖自認爲文王嫡裔,但並無譜牒實證,不可盡信;且近數百年來常與胡人交婚,血統不純,皇室子弟作風放蕩,如今雖擁有天下,卻稱不得什麼底蘊雄厚的世家。二者彼此交攻,已有數十年。皇室打壓山東士族,太宗皇帝時修《氏族志》,將皇族姬氏列爲天下第一;應天女帝之時亦修《姓氏錄》,又將幷州薛氏列入上等。”

阿顧聽着太妃說着大周百年來的上層政治軼事,目眩神迷,她自回到阿孃身邊,自詡已經漸漸開闊眼界,如今聽得太妃教授自己史事,方知道自己從前所知曉的不過是一些皮毛,如今太妃教導的方是一片廣闊的世界。她開口問道,“那師傅覺得,大周皇室可算的上是如今的天下第一世族麼?”

江太妃靜默片刻,方道,“姬氏綿延千年,乃帝裔之後,數代身居高位,在天下大亂之時奮起,重新統治天下,要稱得一聲世族,還是夠格的。只是,”她微微一笑,“姬氏自承是文王嫡裔,素崇周禮,尊嫡長繼承製,可他們卻從來也不提,那位伯邑考的遺腹子史佚,可便是個庶出的!”

……

從鶴羽殿出來,繡春已經是領着絹兒、綈兒兩個小丫頭在外頭接着,將一件早已經備好的白色厚重大氅披在阿顧身上。阿顧被北風兜頭一吹,精神一震清爽。昨兒晚上下了一場大雪,今日整個太極宮中被一層厚厚的白雪掩蓋,一輪紅日懸在天上,照在潔白的雪地上,美麗動人心魄。綈兒迎了上來,笑着問道,“娘子可覺得累了?奴婢們和綠雪姐姐坐在耳房裡,聽說(西海池)紫光閣旁的梅花都開了呢。”

“梅花?”阿顧砰然心動,問道,“是紅梅還是白梅?”

“是紅梅。”綈兒比劃道,“紫光閣的梅花是太極宮中開的最好的一處,大片大片的,遠遠看過去,像一片紅雲一樣。”

阿顧想着這樣的美景,只覺得一片心曠神怡,她素性最愛紅梅,聽說紫光閣旁開着大片極好的紅梅花,不由得動了心,笑着道,“既如此,咱們便去紫光閣那邊賞梅,也摘幾枝梅花回去吧!”

絹兒和綈兒年紀還小,頓時歡喜作色,繡春面上怔了怔,也不願掃了阿顧的興,抿了嘴笑着稱是。一行人往鶴羽殿西北而去,走了小半柱香時候,就遠遠望見了紫光閣。紫光閣在太極宮西北,位置有些偏僻,閣外大半畝紅梅在寒冷的冬日靜靜綻放,燦爛如火焰,將阿顧的一雙眸子都照的鮮亮鮮亮的。

“這梅花開的真好。”阿顧讚道。

一個青裳人影從紫光閣後轉了出來,懷中抱着一個青瓷花瓶,中間插着幾束清豔的紅梅。阿顧擡頭一看,認得是蔣太婕妤,自己在永安宮向皇祖母請安的時候曾經遇到過幾次,笑着道了一個萬福,“太婕妤萬福。”

“原來是顧娘子,”蔣婕妤抱着花瓶朝着阿顧微微欠了欠身,瓶中紅梅映襯着容顏清矍,依稀可見少年時的秀美。

“顧娘子也來這兒賞紅梅?”

“是呢,”阿顧點了點頭,“我聽說這兒的梅花開了,忍不住便想過來看看。”

蔣婕妤輕輕笑了笑,“紫光閣的梅花的確開的好,顧娘子便在這兒賞着吧,我有些乏了,便先回去了!”朝阿顧點了點頭,越過她嫋嫋去了!

阿顧望着太婕妤的背影,不知怎麼的,覺得有一種孤涼的情緒。

繡春嘆道,“太婕妤定是想念咸池公主了。”

“咸池公主?”阿顧擡起頭來,黑白分明的琉璃眸在漫天紅梅的映襯之下分外的彌深,帶着些微好奇。

“嗯,”繡春點了點頭,“咸池公主是神宗皇帝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神宗皇帝素來寵愛於她。這位大公主生的美貌,且爲人性情極好,很受宮人愛戴,可惜命不好,青年早喪。據說咸池公主生前住的就是這座紫光閣,生前極愛閣前的紅梅。”

“真是紅顏薄命!”阿顧嘆道。

“娘子,”絹兒笑嘻嘻的過來勸道,“咱們就到梅林了。你瞧,前面那株紅梅開的多好啊!”

阿顧抿嘴微笑,睇着絹兒和綈兒,“知道你們耐不住心思了,去摘吧!”

兩個小丫頭歡笑一聲,立馬向梅林深處奔去,絹兒還記得朝阿顧屈一屈膝,綈兒已經是跑的沒影了。

“這兩個小蹄子,”繡春惱的訓道,“沒一點規矩的。”

“好啦,”阿顧的心情被這滿眼的碩碩紅梅給染的淺淺愉悅,抿嘴笑道,“她們還是小孩子呢,規矩平日裡記得守就是了,這時候歡快點,沒什麼壞處的。”

繡春瞧着阿顧不由好笑,說起來,阿顧今年也不過才九歲,說起十一二歲的絹兒、綈兒,竟然用“小孩子”的說法,實在是有些老氣橫秋了。

好笑之後,便有些憐惜。

若非是吃過苦頭,這般花骨朵年紀的女孩子,又怎麼會沉靜的像是十四五歲的大娘子!

“小娘子,”繡春推着阿顧在滿眼灼灼的梅林中緩步行走,問道,“你喜歡梅花,是因爲受梅妃娘子影響麼?

”江太妃素□□梅,在太極宮中受寵的時候被宮人稱爲梅妃,從前宮中所居在飛霜殿前手植的兩株梅樹,如今已經開滿了花了。

“那倒不是。”阿顧開口答道,回過頭來,枝頭灼灼開放的紅梅將她清淨的琉璃眸都染上了淡淡的紅色,“師傅喜歡綠萼梅的清靈,如絕世獨立的精靈,不沾惹紅塵獨自芬芳;我卻喜歡熱鬧鬧的紅梅,覺得紅梅開的漂亮灼人,生機勃勃的。百花都在春夏秋三季開盡了,到了寒涼的冬天,都收斂了風頭,唯有梅花一腔傲骨頂着風雪開放。我小時候在湖州的時候,住的屋子窗前便植了一株老梅,”

憶起舊事,她眸色靜謐似秋湖,“那一年冬天,雪下的特別大,我在江南好些年,難得見那麼大的雪。第二天,雪停了,太陽出來,照在窗上糊着的紙上,分外明亮。我一個人躺在牀上,閒極無事,便看着窗外。開的灼烈的紅梅映在窗紙上,看起來漂亮極了。我就在想,這梅花真了不起,別的花都在冬天的時候不開了,只有她,頂着漫天的風雪盛開。若做人都和這梅花一樣,能熬過冬天的嚴寒,也就能等到春天了。”

她說的清淡平和,繡春聽的卻心一酸,小娘子那時候在湖州過的定很苦吧。方只能看着窗外盛放的紅梅激勵自己。她低聲道,“如今娘子已經好啦!”

阿顧怔了怔,擡頭朝她抿嘴一笑,笑意泫然猶如燦爛冰雪,和着背後紅梅花絢爛至極的色澤,彷彿能夠直擊人心,砰然心動。“嗯,我也覺得是這樣!”

“娘子,”綈兒她抱着着一大捧紅梅回來,一張小臉紅撲撲的,額頭滲着汗意。“奴婢摘的梅花夠多吧?”

阿顧從她捧着的手中抽了一枝開的最好的紅梅,擎在手中,瞧着梅花在枝頭綻放的精神,笑着讚道,“果然不錯。”

“娘子,”絹兒不依道,“奴婢也不比綈兒差。”

阿顧笑道,“你也很好。”

絹兒這才方轉嗔作喜,笑着攏着懷中抱着的紅梅,“這些紅梅可真漂亮,待會兒回去插了瓶放在西次間和娘子的書房裡,一定很好看。”

阿顧身邊一片歡聲笑語,她坐在輪輿上,擡頭看着滿目的梅花聲色,只覺得空氣清朗,自己的心情也被空氣中漠漠浮動的清冽梅花香濾過的清明而乾淨。她看了看天色,笑着道,“時候不早了,再過一會兒可能要下雪了,咱們趕緊回去吧!”

絹兒和綈兒聞言都正了臉色,道,“娘子說的是。”

一行人急急返回於飛閣,天色變的極快,才走了一半,雪花便飄了下來,開始只是零零星星的一兩朵,不到片刻,便大了起來,飄飄灑灑的落下來,如同鵝毛。綈兒將大氅的風帽給阿顧戴起,急急道道,“咱們快些趕回去。”

“不成,”繡春沉聲道,“娘子底子弱,這麼淋一路雪回去,打溼了衣裳,只怕晚上就會病了,還是找個地方暫且避一避吧。”

“西海池邊上有一座淥山亭,”絹兒道,“咱們可以去避一避風雪,等到雪小了咱們再回去。”

繡春推着阿顧的輪輿往西走,“那就去淥山亭吧。”

幾個人急急的往淥山亭趕,因着雪大風急,走的急了些,直到離淥山亭只剩下十幾丈遠,才擡頭張望,見得風雪之中,亭中綽約有一個人影,不由都愣了一愣。

阿顧擡頭向淥山亭張望,天上的雪花像密密的珠子一樣的落下來,淥山亭的六角攢尖亭頂,已經被雪色覆蓋了薄薄的一層,亭中石桌旁紅泥小爐中火焰明亮炙人,一人身披蓑衣負手而立。背影看起來似乎有幾分寂寥之意。

“什麼人這個時候在這兒?”綈兒搭着涼棚,透過密集的風雪張望着,輕輕道。

阿顧瞧着這背影卻覺得有幾分像是姬澤。

怎麼可能?

她垂下眸,自嘲一笑,

在這漫天風雪的日子,年輕的皇帝怎麼會獨自一人身披蓑衣立於這偏遠的山亭?

“娘子,”繡春輕輕喚道,聲音中有問詢之意。

阿顧微微猶豫了一會兒,想來便算此人真是姬澤,他獨身一人在此地,想來也不希望被人打擾,便吩咐道,“咱們回去吧。”

“也好。”繡春推轉輪輿。

絹兒微微驚呼,“那邊有人過來了。”

阿顧回過頭,遠遠的見着一名朱袍宦者從淥山亭方向冒風雪而來,行到阿顧近前,對着阿顧拜了一拜,笑道,“奴婢陳孝,奉聖人命請顧娘子過去。”

阿顧按住了風帽,回頭吩咐道,“繡春,你帶她們先尋個地方避一避雪。我自去一趟。”

陳孝接手阿顧的輪輿,冒着風雪往淥山亭行去。阿顧問道,“這位先生我平日未曾見過。”

“奴婢爲甘露寺內侍,”陳孝笑道,“在聖人身邊隨從,娘子平日裡和樑七變、高無祿比較熟悉,大約沒有見過奴婢。”

“原來是陳內侍。”

到了淥山亭下,陳孝輕輕提醒道,“今兒聖人的心情不高,顧娘子待會兒注意些。”

阿顧點了點頭,“多謝陳內侍。”

淥山亭外風雪肆虐,亭中一架紅泥小爐炭火紅亮,燒的亭中並無寒涼之意。石桌上擺着一些酒食糕點。姬澤負手立於亭沿,身上玉針蓑衣光澤爍爍,反射雪光,耀起一片潔白光芒,。蓑衣千古以來式樣自貴族到平民一致,一般貴介公子穿在身上,和普通百姓並沒有太大區別。但穿在姬澤身上,竟不知如何,顯出十足的貴氣。

姬澤轉過頭來,吩咐她道,“坐。”

阿顧道了謝,坐在他對面的石凳上。

姬澤卻沒有理她,又轉回視線,看着亭外漫天風雪,幾片雪花打在姬澤左肩蓑衣上,迅速融化,姬澤卻恍若未覺。眸子漆黑,轉過頭來,望向阿顧一眼,似十分專注,又似散漫並不經心。

過了一會兒,姬澤將視線偏了過去,主動開口,“今兒,是我九妹的忌日。”聲音低沉。

阿顧“啊”的一聲,輕輕驚呼出聲。

神宗皇帝九公主爲貞順皇后所出,與姬澤一母同胞,只是很早以前便已去世了。阿顧進宮以後,很少聽過關於她的消息。一時有些無措,“對不起,我不知道。”

“這不怪你。”

姬澤挑了挑眉,淡淡道,“阿瑄過世已經有十年。你剛進宮,不知道也是正常。”

“我九妹名喚靈瓏,生於建興六年。因着與八公主年歲相近,從小便被八公主風頭壓着,並不受父皇重視,她只活了三歲,便在寒冬去了。她去之後,母后也因思女成疾,在第二年入夏的時候沒了。後來,母后被追封爲皇后,九妹也被封爲晉陽公主。”

亭外的雪花下的越發密了,打在姬澤半邊肩膀上,漸漸潤染一抹白霜。姬澤擡頭瞧了瞧漫天的雪色,“阿瑄去的那天,天上也下着這麼大的雪。”笑容漸漸轉爲諷刺,“這些年,太極宮中熱熱鬧鬧的。也有不少藉着阿瑄的名義要攀上來的,這些人只顧的掙自己的前程,又有哪個會記得故去的晉陽公主的忌辰?”

作者有話要說:女子想要看的懂政治,首先是要吃透史書的。江太妃教給阿顧的第一課歷史課,講的就是皇族姬氏的老祖宗。文王興周及武王伐紂這一段。

說歷史這段因爲有小說設定,加了點自己私貨,如果有說的大繆的地方,捂臉!輕吧輕吧在評論裡說吧。

伯邑考有遺腹子這個說法,並無信史爲證。小說家喜歡採用的就是這種野史。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爲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因當時有以職業爲姓氏的做法,就被後人稱爲史佚。一生爲人嚴正, 《桐葉封臣》裡“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後人把他作爲史官的楷模

《書訣》/明·豐坊中有一段話:史逸,字孟佚,伯邑考之子,文王之嫡長孫也。按照古人說法,名字中伯爲嫡長,孟爲庶長之意。因此伯邑考名中帶一個伯字,爲嫡長子。而史逸,字孟佚,多半是庶出長子。

文王、史逸、和武王姬發的關係,可以打個比方,康熙和雍正以及廢太子之子弘皙。弘皙不是廢太子嫡子,他是庶子,但是因爲廢太子乃康熙嫡子,所以他是康熙的嫡孫。所以很多人認爲弘皙應該爲康熙繼承人。雍正繼位之後,還有人舉着弘皙的名頭造反,就是因爲弘皙有着康熙嫡孫的名頭。

看文中雪都下了好幾場了。神熙元年馬上就要結束了,新年就要到來了。接下來的情節更精彩哦!

嗯,今天中秋,加個小半更吧!還有小半章奉上。大約要到晚上,今天被召要到奶奶家過節,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家。可能加更不會太早,大家可以看完月亮再來看,總歸會在凌晨12點前的,麼麼噠!

以及姐妹們中秋快樂,要吃月餅喲!

第210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隨欲)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姚良女)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丹園下)第67章第127章 朱夏花落去(之磨合)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面君)第55章 十:芳風散林花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面君)第43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賴姑姑)第93章第103章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遊園)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問心)第104章第154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交勾)第117章第148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菊花簪)第46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荔枝)第127章 朱夏花落去(之磨合)第111章第196章 二七:窈窕瑤臺女(之迴環)第45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驚鴻圖)第91章 十七:杜鵑竹裡鳴第127章 朱夏花落去(之磨合)第182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合像)第66章第85章第80章第220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秘聞)第45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驚鴻圖)第126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憐子)第122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紅玉)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上)第72章 十四:羅綺垂新風第232章 四十:持寄於行人(之出城)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中)第176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連環)第177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妄念)第125章 二一:初夏花落去(之東行)第46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荔枝)第92章第八章 :嘆音不覺響(之求情)第129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王氏玉樹)第179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坍塌)第120章第219章 企想遠風來(之謀算)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下)第218章 三三:疊扇放牀上(之親征)第139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婚嫁)第168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沈王妃)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前塵)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上)第54章第141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窈窈)第64章第71章第一章 :初花錦繡色(之三娘子)第43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賴姑姑)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十公主)第165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逼人)第74章第125章 二一:初夏花落去(之東行)第184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哥哥)第71章第212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郎心)第196章 二七:窈窕瑤臺女(之迴環)第210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隨欲)第62章第48章 八:嘆音不絕響(之再遇)第122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紅玉)第178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蘆花雪)第59章 十一:逢儂多欲擿第108章第210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隨欲)第182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合像)第81章第139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婚嫁)第111章第42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女子難爲)第161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靈犀)第232章 四十:持寄於行人(之出城)199二八:誰復相尋覓(之宜春郡主)第136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繼母女)第130章 朱夏花落去(之認命)第196章 二七:窈窕瑤臺女(之迴環)第150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書肆初遇)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姚良女)第164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咄咄)第157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傷逝)第41章 六:照灼蘭光在(之交心)第113章第一章 :初花錦繡色(之決絕)第一章 :初花錦繡色(之決絕)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兵事)第215章 三二:散思蓮子間(之匫情)第188章 二六:三春已復傾(之經年)第119章第52章第137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樑王)第132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百歲春案)
第210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隨欲)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姚良女)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丹園下)第67章第127章 朱夏花落去(之磨合)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面君)第55章 十:芳風散林花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面君)第43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賴姑姑)第93章第103章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遊園)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問心)第104章第154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交勾)第117章第148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菊花簪)第46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荔枝)第127章 朱夏花落去(之磨合)第111章第196章 二七:窈窕瑤臺女(之迴環)第45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驚鴻圖)第91章 十七:杜鵑竹裡鳴第127章 朱夏花落去(之磨合)第182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合像)第66章第85章第80章第220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秘聞)第45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驚鴻圖)第126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憐子)第122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紅玉)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上)第72章 十四:羅綺垂新風第232章 四十:持寄於行人(之出城)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中)第176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連環)第177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妄念)第125章 二一:初夏花落去(之東行)第46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荔枝)第92章第八章 :嘆音不覺響(之求情)第129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王氏玉樹)第179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坍塌)第120章第219章 企想遠風來(之謀算)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下)第218章 三三:疊扇放牀上(之親征)第139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婚嫁)第168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沈王妃)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前塵)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上)第54章第141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窈窈)第64章第71章第一章 :初花錦繡色(之三娘子)第43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賴姑姑)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十公主)第165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逼人)第74章第125章 二一:初夏花落去(之東行)第184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哥哥)第71章第212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郎心)第196章 二七:窈窕瑤臺女(之迴環)第210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隨欲)第62章第48章 八:嘆音不絕響(之再遇)第122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紅玉)第178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蘆花雪)第59章 十一:逢儂多欲擿第108章第210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隨欲)第182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合像)第81章第139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婚嫁)第111章第42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女子難爲)第161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靈犀)第232章 四十:持寄於行人(之出城)199二八:誰復相尋覓(之宜春郡主)第136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繼母女)第130章 朱夏花落去(之認命)第196章 二七:窈窕瑤臺女(之迴環)第150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書肆初遇)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姚良女)第164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咄咄)第157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傷逝)第41章 六:照灼蘭光在(之交心)第113章第一章 :初花錦繡色(之決絕)第一章 :初花錦繡色(之決絕)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兵事)第215章 三二:散思蓮子間(之匫情)第188章 二六:三春已復傾(之經年)第119章第52章第137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樑王)第132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百歲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