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兵事)

暖閣紫金嵌寶香爐吐着淡淡青煙,十公主手中捧着一個金黃的橘子,正自笑意燦燦,和阿顧說着閒話,忽的耳朵一凝,傾意傾聽西次間中太皇太后母女的話語。

“我果然不適合這事兒,”公主怔了怔,自嘲笑道,“這纔剛剛張了嘴,母后就猜到了這許多。”她擡眼望向殿中西部,自己失而復得的愛女阿顧正坐在暖閣中的羅漢榻大張朱錦袱上,和表妹十公主說笑着什麼,蒼白瘦削的臉上露出淡淡的紅暈,一雙琉璃眸子亦亮的驚人。

“其實,聖人說的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她斟酌道。

太皇太后伸手擺了擺,阻住了公主的話語,重聲道,“寧娘,這些國事你不懂,就不要多插手了!”她發出了一聲哼聲,聲音中明顯的帶了一絲惱怒,“聖人雖然天資聰穎,但少年登基,難免有些氣盛,他自以爲治國只需要憑着胸中的一腔血氣就夠了,卻哪裡知道,其中尚有着許多繁複勾當,如今大周新君剛剛繼位,時局不穩,一靜不如一動。何必在萬里之外妄動刀兵。”

公主沉吟了半會兒,擡起頭來,一雙和女兒阿顧一脈相承的眸子熠熠生輝,“母后說的這些動靜之道,女兒並不明白,但女兒卻十分明白一件事情:聖人血氣方剛,頗有重振大周百年興旺之心——”

那一廂,阿顧正興致勃勃的說起湖州北上一路見聞,不經意間擡頭,見姬紅萼手中捧着大橘子許久沒有剝的動作,心神不知飛馳何處,不由奇道,“阿鵠,你怎麼了?”

“哦,”姬紅萼回過神來,忙燦然一笑道,“沒什麼……”

公主的聲音嫋嫋在殿中繼續響下去,“這份雄心,母后可以壓制一時,但終究是壓制不住一世的。昔年西漢武帝自小有雄心壯志,竇太皇太后以黃老之道治國,認爲當以無爲清淨爲要,壓制住了武帝,待到竇氏去世,武帝很快興兵征伐匈奴,一切都按着自己的心意來,最終創下了不朽偉業,雖然晚年因自悔窮兵黷武在輪臺下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錯誤。但縱然是錯,也要年輕人撞個頭破血流,知道痛了,才能夠仔細悔改。寧娘倒是覺得,母后不妨允了聖人這一次,聖人年少氣盛,心中既有此念,終究是壓不住的。若他真的註定得跌這麼一跤,才能成長,那這一跤還不如在母后盯着的情況下讓他去跌,縱有錯漏,母后在一旁補救扶助,反能掌住大局,不至於最後真的誤了大事,也可在此事之中指點聖人,讓聖人心服口服。否則的話,等聖人真正掌了大權,定會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反而動靜更大。”

“這——”太皇太后皺起眉頭,公主雖平素沉靜不幹國事,這一段話就說的似有幾分道理,太皇太后眉目聳動,沉吟了半響,終於道,“讓我考慮一下。”

一輪紅日從東方高高升起,照在洛陽城巍峨的城牆上。大周首重關中,高祖姬宏攻下長安之後,便以長安爲都城,統治天下。應天女帝以女帝之身治國,爲避開關中地區關隴世族門閥林立之勢,常年居東都洛陽,女帝退位後,仁宗皇帝又將大周重心遷回長安。太初宮作爲洛陽曆史最悠久的宮殿,駐立於洛陽城西北部,歷經百年風雨,肅穆莊嚴,沉望天下。新帝此時登基未滿一年,本當固守關中,但大周承平百年,關中人口漸多,兼着漕運淤堵不暢之故,糧食壓力越來越大。去夏關中大旱,江南豐收糧食運不進去,帝都長安糧價陡漲,到了開春,已經到了一斗米三百餘文。新帝無奈便照着大周先前皇帝的舊例,率文武百官,奉太皇太后馮氏東行就食洛陽。

這一日乾元殿大朝結束,百官持着笏板陸續離開宮門,政事堂的兩位宰相卻留了下來,則穿過乾元門,向着乾元殿一旁的武陽殿緩緩而去。

大周百年慣例,政事堂宰相員額滿額爲三員。神宗皇帝晚年啓用奸相唐忠民,唐忠民乃唐貴妃堂兄,上臺之後,與唐貴妃一內一外把持住了神宗皇帝,做下了很多勞民傷財的事情,百姓對之深惡痛絕。待到先帝駕崩後,新帝繼位,立時黜了唐忠民,如今過去了小半年,依舊未提拔臣子入閣,政事堂如今便只剩下兩位宰相。

四十五歲的宰相朱潼腰懸金魚袋,腳踏黑皁靴,面上一片意氣風發。對於一個這個年紀就進入政事堂的大周官員而言,他着實是在最年富力強的時候,不免更躊躇滿志,想要按着自己的心意,雕琢這片宏大的大周江山。他擡起頭,將炯炯的目光投向走在自己身前的楊鈞和身上。

政事堂的宰相中有一人居首,稱之爲“執政事筆”,楊安時老成持重,資歷極深,便是如今大周的首輔。縱是在楊忠民叱吒朝堂的時候,政事堂的爲首之位依舊牢牢把在這位老者身上。此時,這位老者在宮道上緩緩行走,一身紫袍,鬚髮花白,背脊因着年紀的原因已經挺不直了。這個仕宦三十餘年,歷經五帝,曾經大起大落的大人物已經垂垂老矣,鬚髮花白,步如同日暮西山,即將離開這片錦繡斑斕舞臺了!

朱潼挺直胸膛一笑,伸手喚道,“安時兄(楊鈞和字安時),請留步。”

楊鈞和回過頭來,似乎是頓了片刻,方看清楚朱潼的眉目,笑着道,“懷梓(朱潼字懷梓)啊,你有何事?”

朱潼脣角翹出一絲笑意,只是似乎因爲心性進取的關係,怎麼作勢都沒有和藹的意思,反而看起來有幾分陰鷙,“……自聖人登基,以雷厲風行的架勢罷黜了楊忠民後,政事堂的三位閣臣便出缺了一位,不知安時公有何看法?”

“懷梓慎言,”楊鈞和聞言微微板起臉來,“罷黜楊忠民乃大周幸事。至於今後啓用何人爲相,當有太皇太后殿下和聖人乾綱獨斷,我等臣子不該多言。”語罷,拂袖進了武陽殿。

朱潼立在身後,冷笑片刻,也在殿外除了靴履,踏入武陽殿,二人在殿中分開站在原處。大約過了一盞茶聲音,聽得殿內宦官略帶尖柔的聲音傳來,“聖駕到,太皇太后鸞駕到。”一陣腳步聲從殿內簾子外傳來,不一會兒,馮太皇太后和皇帝從內而出。楊鈞和和朱潼都恭敬的跪了下去,再拜道,“臣等參見聖人,參見太皇太后殿下。”

年輕的皇帝奉着太皇太后在上首金絲迴文榻坐下,方回身道,“兩位愛卿請起吧!”

“謝聖人。”

年輕的皇帝回過頭來,掀開衣裳下襬在一旁的坐榻上跪坐下,楊鈞和和朱潼拱手謝恩之後,也掀開衣裳下襬在殿中下首清漆榻上坐下。皇帝擡頭,平望了兩位宰相一眼,在朱潼的身上落了一會兒,方優容道,“今次喚幾位卿家前來,依舊是爲了碎葉城之事。”

朱潼頓時皺了眉頭,碎葉城之事在朝堂上紛紛攘攘月餘,朱潼是最不贊成開戰的人選,此時不悅開口,“此事政事堂不是已經議論過多次了麼?先帝大行未久,關中又出現大旱,當此之時,最重要的還當是穩固腹心,相比之下,西域之患猶如芥蘚,不當過於看重。”他語重心長道,“聖人春秋年輕,怕是不知道,一旦開戰,糧食、馬匹花銷如流水,我大周尚有無數百姓尚未得以溫飽,又豈能爲了一小小的騰里斯而致這些子民於不顧?”

皇帝皺了皺眉,微微一笑,望向楊鈞和,“楊卿家覺得如何?”

楊鈞和打了個哈哈,捻了捻花白的鬍鬚,“此役朝堂上已經紛爭多日,老臣以爲,戰可揚我大周國威,爲騰里斯主持公道,不戰亦可收縮腹心國力,治理朝堂,戰與不戰俱有好處。或可遣朝中一使者前往碎葉城,譴責達奚部叛行,命其退讓出碎葉城,若不果行,則再發兵征討也就是了!”

太皇太后坐在上首金絲迴文榻上,冷眼旁觀着殿中君臣對問之景。西域達奚部叛起,年輕的皇帝一力主張征伐,自己以女子之身參政,政治主張慣來偏向保守,自是不希望在新君繼位之初在萬里之外擅起邊戰的。政事堂的兩位宰相,朱潼態度強硬的支持自己,首相楊鈞和卻是服從皇帝的意見的,只是態度頗爲溫和曖昧。

她一敲金絲楠鳳頭柺杖,喝道,“好了。”積威之下,整個武陽殿一時之間竟靜了一靜。

太皇太后摩挲着柺杖光錚錚的鳳頭,漫不經心說,“卿等都是大周國家柱石,言的都是老成持重之意。考慮國事只有偏重之分,並無對錯之別。不論定斷如何,此事之後,大夥兒心中都不許記着仇。”她轉頭看着年輕的皇帝,“聖人,你是否一意要發兵打這一場戰?”

皇帝鳳眸中閃過一絲微愕,起身肅手道,“皇祖母,孫兒只是不想辜負了碎葉子民和太宗皇帝的雄風。”

“好。”太皇太后昂聲道,“既如此,老身便同意西域都護府出兵。”

太皇太后一言既發,皇帝頓時大喜過望,朱潼則詫異非常,失聲喚道,“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伸手搖了搖,“不必再說了,老身已經想明白了。西域亦是我大周領土,碎葉城陷入叛逆之手,城中子民無不盼沐浴天恩,老身不忍逆其意,聖人這便命中書擬旨,命西域大都護張孝瓘即刻派兵討伐達奚叛部。”

皇帝主戰態度一貫以來十分鮮明,太皇太后如今妥協,首相楊鈞和態度曖昧,朱潼在武陽殿中獨木難支,只覺心中一口鬱氣,似乎要從胸膛噴涌而出,卻生生忍住。

他不得不忍。

政事堂是大周朝堂最重之地,他以這樣年輕的年紀和資歷能夠躋身進來,在先帝朝時能與唐忠民分庭抗禮,便是如今鋒芒亦直逼首輔楊鈞和,便是因爲身後有着太皇太后的支持。

太皇太后馮氏是個傳奇女性,自高宗年間入安王姬斂王府爲滕,一步步的走到了如今太皇太后的至尊位置,身雖女流,但溫柔*之外,亦有堅毅果敢。長安三年之時,當初宰相張闌之和右羽林大將軍李榮、太平公主姬寰逼宮,逼迫應天女皇退位,擁立安王姬斂繼位。應天女皇自高宗皇帝中晚年便主掌政權,在位多年內,大肆屠戮宗室,連親子英宗姬敬都流放在外,最終在流放地病死。安王自幼在其積威之下長大,一時竟不敢入宮,時爲孺人的馮氏在一旁勸道,“王爲女皇獨子,自當受命於天,何故辭也?”安王遂入宮,後繼位,奉應天女皇爲太上皇,君臨天下,便是後來的仁宗皇帝。

仁宗皇帝感念胞妹太平公主擁立之功,封爲鎮國太平公主。因元妃杜氏已亡,便立了馮孺人爲皇后,世子姬玢年前病逝,馮皇后所生的三皇子姬琮被冊爲皇太子。馮氏入主中宮之後,謙慧柔和,政令不出後宮。仁宗皇帝在位時,偶以政事諮詢,馮皇后答之,多中其妙。神宗皇帝繼位後亦多賴其母。神宗駕崩之前以新君託於母后,故太皇太后在新帝登基之後,雖託言以女子之身不願臨朝堂垂簾聽政,但時常出臨前朝武陽殿,對家國大事有決斷之權。

在這位歷經六朝經歷豐富的傳奇老婦人面前,朱潼低下頭去,應道,“臣遵旨。”生生吞下心口的一口血。

太皇太后轉過頭對皇帝道,“聖人。”

皇帝肅手站立在一旁,“孫兒在。”

太皇太后肅色道,“你是神宗皇帝親自擇出來的嗣皇帝,先帝對你寄予厚望。你如今君臨天下,當好好思索着怎麼爲國爲民。”

皇帝聞言肅然起敬。恭敬拱手拜道,“孫兒謹聽皇祖母教誨。”

太皇太后點了點頭,疲憊道,“此次出兵碎葉城,安西兵力空虛,就近從朔方軍裡調一些兵西上補上吧。”

“是。”皇帝躬身恭敬應了,想了想,開口道,“皇祖母,朔方軍本有守土之責,若將之抽調一空,似乎有不妥。不若從河東軍裡抽調一部分?”

“也好。”太皇太后沒有在意,隨口應了。“時候不早了,我老婆子先回去了。”

殿中臣子在她身後跪拜道,“臣等恭送太皇太后。”

第202章 二九:朝登涼臺上(之婚典)第154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交勾)第44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共進)第63章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爭執)第183章 二五:高堂不作壁(之恩義)第214章 三二:散思蓮子間(之燒牀)第231章 四十:持寄於行人(之弒弟)第44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共進)第173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事發)第149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後果)第86章 十六:調絃始終曲第222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雙子)第八章 :嘆音不覺響(之求情)162|二三:路遙日月促(之公道)第73章第59章 十一:逢儂多欲擿第226章 三五:當署理絺服(之傅氏)第216章 三三:疊扇放牀上(之孫反)第220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秘聞)第219章 企想遠風來(之謀算)第160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兒女)第116章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心事)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鳴岐軒)第231章 四十:持寄於行人(之弒弟)第56章第114章第157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傷逝)第204章 二九:朝登涼臺上(之遠行)第115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第55章 十:芳風散林花第100章第74章第220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秘聞)第182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合像)第222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雙子)第81章第185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下獄)第156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悔恨)第66章第168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沈王妃)第129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王氏玉樹)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審心下)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內情)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心事)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中)第95章第132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百歲春案)第220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秘聞)197二七:窈窕瑤臺女(之盛事)第113章第66章第100章第222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雙子)第103章第164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咄咄)第78章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離殤)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下)第159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風雲)第168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沈王妃)第149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後果)第182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合像)第181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歸始)第72章 十四:羅綺垂新風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遊園)第92章第124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夢示)第113章第168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沈王妃)第77章第153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豔遇)第211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寺遇)第43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賴姑姑)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中)第181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歸始)第124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夢示)第137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樑王)第68章 十三:翠衣發華洛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大字)第45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驚鴻圖)第183章 二五:高堂不作壁(之恩義)第84章第177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妄念)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萬福禮)第68章 十三:翠衣發華洛第80章第167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暗算)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鳴岐軒)第196章 二七:窈窕瑤臺女(之迴環)第71章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遊園)第71章第112章第154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交勾)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下)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心事)第147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攤牌)第122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紅玉)
第202章 二九:朝登涼臺上(之婚典)第154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交勾)第44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共進)第63章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爭執)第183章 二五:高堂不作壁(之恩義)第214章 三二:散思蓮子間(之燒牀)第231章 四十:持寄於行人(之弒弟)第44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共進)第173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事發)第149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後果)第86章 十六:調絃始終曲第222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雙子)第八章 :嘆音不覺響(之求情)162|二三:路遙日月促(之公道)第73章第59章 十一:逢儂多欲擿第226章 三五:當署理絺服(之傅氏)第216章 三三:疊扇放牀上(之孫反)第220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秘聞)第219章 企想遠風來(之謀算)第160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兒女)第116章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心事)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鳴岐軒)第231章 四十:持寄於行人(之弒弟)第56章第114章第157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傷逝)第204章 二九:朝登涼臺上(之遠行)第115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第55章 十:芳風散林花第100章第74章第220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秘聞)第182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合像)第222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雙子)第81章第185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下獄)第156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悔恨)第66章第168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沈王妃)第129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王氏玉樹)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審心下)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內情)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心事)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中)第95章第132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百歲春案)第220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秘聞)197二七:窈窕瑤臺女(之盛事)第113章第66章第100章第222章 三四:企想遠風來(之雙子)第103章第164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咄咄)第78章第四章 :光風流月初(之離殤)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下)第159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風雲)第168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沈王妃)第149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後果)第182章 二五:高堂不做壁(之合像)第181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歸始)第72章 十四:羅綺垂新風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遊園)第92章第124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夢示)第113章第168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沈王妃)第77章第153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豔遇)第211章 三一:百慮相纏綿(之寺遇)第43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賴姑姑)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中)第181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歸始)第124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夢示)第137章 二一:朱夏花落去(之樑王)第68章 十三:翠衣發華洛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大字)第45章 七:春風復多情(之驚鴻圖)第183章 二五:高堂不作壁(之恩義)第84章第177章 二四:非是我淹留(之妄念)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萬福禮)第68章 十三:翠衣發華洛第80章第167章 二三:路遙日月促(之暗算)第三章 :今還燕巢樑(之鳴岐軒)第196章 二七:窈窕瑤臺女(之迴環)第71章第六章 :照灼蘭光在(之遊園)第71章第112章第154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交勾)第二章 :敢辭歲月久(之入京下)第五章 :朱光照綠苑(之心事)第147章 二二:浮瓜沉朱李(之攤牌)第122章 二十:羅裳曳芳草(之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