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致命疏忽

太原城的戰役是在裴世清進入太原城三天後打響,但並沒有李元吉在給父親信中說得那樣慘烈,事實上他只是爲了催促父親趕緊派援兵而誇大了戰況,自從楊元慶率領近十萬大軍抵達了太原城以來,已經十天過去,這十天中只發生了一次戰役:楊元慶親自率軍再次攻佔晉陽宮,僅用半天時間,便擊潰了守晉陽宮的五千守軍,守將孫達陣亡。

或許在李元吉眼中,這場戰役便可稱爲慘烈。

拿下太原城是楊元慶整個河東棋局中的核心,其他太原以南各郡對他來說現在並不重要,他沒有這麼多兵力去分散爭奪,楊元慶收回了所有的兵力,除了蘇定方率五千騎兵留在河東郡牽制唐軍的第二路援軍,以及崔破軍率五千軍鎮守霍邑縣,其餘軍隊全部集中攻打太原城。

太原城在年初防禦劉武周時,在城下挖了兩道深深寬達一丈的壕溝,包括護城河,一共是三道防禦線,太原守軍在壕溝對面進行外圍防禦,但在劉武周軍隊近兩個月的進攻中,這些壕溝上都修建木橋,而東西兩側的護城河也被劉武周軍隊用泥土填平,但劉武周最終沒有能攻下太原城,而他所做的努力卻成全了楊元慶。

東西兩城外,軍旗遮天蔽日,營帳各延綿數裡,豐州大軍抵達太原已經是第十天,卻一直沒有發動對太原城的攻擊,或許是他們沒有攻城武器的緣故,劉武周留下的攻城武器都被太原守軍摧毀,而豐州隋軍似乎還沒有來得及製作雲梯、攻城槌等武器,他們是空手而來,這又給了太原守軍一線希望。

豐州隋軍似乎並不着急,他們不慌不忙進行着攻城的準備,一隊隊軍馬在城外奔馳,在遠處,一輛輛馬車運來了又長又直的巨木,這是從十幾裡外榆次縣運來的杉樹巨木。在那裡隋軍找到了一片茂密的杉樹林,採集到了數千根高達五六丈的巨木,利用這些長而筆直的巨木,豐州軍可以製造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攻城武器——排梯,那是突厥軍給們留下的深刻啓示,當這種寬達數丈的排梯鉤住城池,軍隊可以成羣結隊地衝上城頭。

城頭上,齊國公李元吉騎馬在東城牆上查看豐州隋軍的攻城準備。此時他已經沒有了平時的飛揚跋扈。也沒有了平時的傲慢,眼中帶着一絲難以掩飾的恐懼,尤其當他聽說支援他的兩萬精兵被楊元慶全殲時。他感到了孤立無援,彷彿整個河東都已失陷,只剩下太原一座孤城。

李元吉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一點守城的經驗,面對強勢而來的豐州隋軍,他心中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他不止一次寫信給他父親,請求父親准許他放棄太原城,請求父親更換守將,但他只等到了父親一次又一次的責罵。

在李元吉身後站着一班李淵留下來來輔佐他的幕僚和官員,副留守夏侯端,太原留守府長史竇誕、司馬劉德威。錄事參軍宇文歆,衛尉寺少卿劉政會、太原郡太守王緒,以及數十名大將。

面對豐州軍即將發動的攻勢,每個人的心中都心情複雜,他們都很清楚,豐州軍不是亂匪,楊元慶不是劉武周。他就是堅守城池而聞名於天下,擅於守城者又焉能不善攻城?

“齊公,楊元慶遠道而來,他們沒有準備攻城武器,他們現在在臨時製作武器。不足爲慮,而我們卻有充分的準備。僅投石機就有一百二十架,足以將楊元慶的軍隊砸成肉泥,齊公不必擔心,太原城我們一定守得住!”

勸說李元吉的人是副留守夏侯端,他是李淵好友,也是李元吉的長輩,他負責指揮整個城池的防禦,夏侯端也收到了李淵給他的信,信中命他看好李元吉,不準元吉棄城逃跑。

夏侯端很清楚李元吉的心思,他是被城中的各種謠言給嚇怕了,被楊元慶的十萬大軍嚇破了膽,元吉畢竟年輕,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一點經驗,突然讓他承擔鎮守太原的重任,他擔不起來。

夏侯端用馬鞭一指下面的隋軍,低聲安慰他道:“楊元慶其實只帶來三萬騎兵,其餘軍隊都是劉武周的降卒,訓練薄弱,齊公不足爲慮。”

李元吉已經厭煩了夏侯端老太婆似的叨唸,無非就是要自己守住城池,不要輕言放棄,他瞥夏侯端一眼,冷冷道:“還有李叔良的一萬五千降卒。”

說完,他催馬調頭而去,將夏侯端晾曬在一旁,夏侯端望着他的背影,忍不住嘆息一聲,哪有直呼自己叔父名諱的道理。

長史竇誕也搖了搖頭,對夏侯端道:“他畢竟才十六歲,還在孩子,夏侯將軍就不要太爲難他了。”

“孩子?”

夏侯端一肚子火向竇誕發作了,“我十四歲率軍打仗,十六歲積功封儀同,早已身經百戰,你十三歲爲朝請郎,便能上朝奏事,楊元慶十歲就戍邊打仗,可我們這位國公爺已經十六歲了,你還說他是孩子,他搶民女、玩女人時,你怎麼不說他是孩子,驕橫放縱,小事不爲,大事不能,他就是這種人,你別以爲自己是他姐夫就替他掩飾!”

竇誕年約二十七八歲,是竇抗之子,文才武略,弓馬嫺熟,他娶了李淵的次女爲妻,是李元吉的姐夫,李淵命他爲太原留守府長史,協助李元吉守城。

他也被夏侯端一通斥罵惹惱了,臉紅脖子粗地分辯道:“你以爲我願意這樣嗎?他是主公的兒子,就算再不濟我們也要輔佐他,除了說他是孩子,我還能怎麼給主公解釋,說他荒淫暴虐嗎?”

“你至少應該給主公說實話!”

兩人爭吵得面紅耳赤,就在這時,天空忽然傳來一聲蒼鷹的鳴叫,兩人擡頭,只見一隻蒼鷹從斜刺裡盤旋而來,夏侯端一眼看見鷹腿上系的一根紅色小管,他頓時驚喜道:“是信鷹!”

一名鷹奴早已奔上城頭,他大喊着向蒼鷹招手,雄鷹收翅,落在他的手上。鷹奴取下信管遞給一名士兵,自己則從袋子裡取出一塊鮮肉犒勞信鷹。

士兵奔上前單膝跪下,將信管呈給夏侯端,“啓稟大將軍,是河東城的鷹信。”

信管上刻着‘河東’二字,夏侯端有些手忙腳亂地抽出信,匆匆看了一遍,眼中露出了驚喜之色。回頭對一臉期望的竇誕道:“我們援軍來了。已經過了河東郡。”

竇誕大喜,連忙問:“是誰率領,多少軍隊?”

“是秦公率領。一共五萬軍隊!”

竇誕興奮得直拍額頭,秦王李世民來了,這是丞相英明的決定。不再像上次那樣,用一個畏手畏腳的人,結果還沒有北上便被滅了,使太原城被動之極。

竇誕迫使自己冷靜下來,又對夏侯端道:“既然我們知道這個情報,楊元慶也會知道,他必然會在這幾天發動攻擊,我們要加強戒備。”

“可是他拿什麼進攻?”

夏侯端的目光向豐州軍的大營望去,至今爲止。他沒有看到任何大型攻城器的出現,太原城這麼厚實的城牆,他們還想鑽城進來不成?

“夏侯將軍可不要輕視楊元慶,他極善奇謀。”竇誕有些擔憂道。

“我知道他善奇謀,也沒有輕視他,我只是就事論事,一個沒有攻城準備的人。跑到太原城下才四處找樹木造攻城器,這樣的大將能攻得下太原城,我把頭給他。”

夏侯端不屑地冷笑了一聲,轉身下城去給李元吉送信了,竇誕目光投向楊元慶大營。他眉頭皺成一團,直覺告訴他。這十天以來,楊元慶一定做了什麼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

如果竇誕出城,或者他再站高十丈,他便會發現楊元慶的秘密了,可惜在他站的角度,他發現不了,太原城任何一個人都發現不了。

在城外除了護城河外,太原守軍在百步外和兩百步外,各挖掘了兩條壕溝,壕溝寬達一丈,深六尺,兩條壕溝之間有通道連接,這是爲了將防禦線推到外圍,針對劉武周軍隊弓箭射程短以及沒有騎兵而設計,一萬唐軍弩手躲在壕溝內拒敵,這兩條壕溝發揮了巨大的防禦作用,曾射殺了三萬餘劉武周的攻城大軍。

但隨着豐州軍到來,這兩條壕溝便失去了防禦作用,豐州軍的騎兵快速,藏在壕溝裡的守軍跑不過騎兵的追殺,太原守軍便放棄了外圍防禦,兩條壕溝也就成爲擺設,隋軍可以輕易在上面鋪橋。

但就在此時,兩條壕溝裡卻有着一幕令竇誕、乃至太原守軍做夢也想不到的情形,北城外的兩條壕溝裡已坐滿了隋軍,足有數百人之多,這是隋軍的工事兵,數百隋軍士兵坐在壕溝內,背靠在溝壁上,手執鐵鏟,這十天時間裡,豐州隋軍只做了一件事:挖地道。

先從大營挖掘地道通向外圍第一條壕溝,然後,再在兩條壕溝之間挖掘另一條地道,這樣,大營內的隋軍便可以通過地道直接進入內側的第二條壕溝,而不會被城頭髮現,隋軍士兵便可以神不知鬼地出現在距離城牆百步外。

這應該是夏侯端的一個疏忽,在豐州大利城外也有這樣的壕溝,但壕溝是和護城河相連,一旦放棄,就立刻放水淹沒,就是防止壕溝反被敵軍利用。

但夏侯端卻沒有考慮到將壕溝和護城河連接,或許是他對太原的城牆太自信,也或許是他經驗不足,他想不到怎麼樣利用這個壕溝攻城,畢竟隋軍從壕溝裡出來,還是會暴露在箭雨下,最多是避開投石機的打擊。

每個人都會有疏忽,關鍵是在於能否抓住敵軍的疏忽,夏侯端的這個疏忽在不擅攻城的劉武周眼中不算什麼,但對擅長於城池攻防戰的豐州隋軍而言,這絕對是一個致命的疏忽。

........

【挖地道攻城是攻城戰很常見的辦法,安史之亂中,地道戰就在太原城外上演,另外,】

第35章 弓如霹靂第35章 爭奪人口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64章 趁火打劫第13章 戰爭來臨第29章 風過雁門第43章 西秦內訌第24章 臨戰增帥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15章 貌合神離第92章 李靖初戰第22章 收穫不菲第61章 南陽事件第108章 兩線反擊第33章 跨境剿匪第36章 走出迷惘第72章 隋唐大戰(二)第4章 以小欺老第46章 糧價危機第12章 兵部調令第34章 斷然拒絕第29章 出爾反爾第21章 內部生變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章 風雨前夜第11章 鐵腕奪位第69章 殺機四伏第24章 以信立身第40章 孤膽英雄第26章 初戰王薄第11章 合縱遇挫第58章 新婚回門第29章 回馬一槍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24章 聞喜裴氏第8章 合縱抗隋第12章 仁基北歸第11章 宇文新計第37章 士子云集第29章 太原王氏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0章 善度聖意第37章 凌晨偷襲第22章 獨孤暗線第10章 師傅是誰?第25章 寸步不讓第35章 鐵血柔情(上)第24章 安撫江南第28章 關鍵小人第14章 武周示弱第8章 臨戰前夜第24章 添把小亂第2章 計取飛狐第9章 應對危機第36章 屈突良言第87章 建成態度第97章 僞漢毒計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23章 唐廷決策第34章 泊舟九江第17章 參軍之謎第26章 嚴厲警告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71章 血色之夜第3章 雙瞳之將第51章 草原異變第71章 北市試錢第21章 長孫又至第17章 發現契苾第33章 棒打貴客第19章 東巡長城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24章 公主壽宴第16章 欲蓋彌彰第3章 情報暗戰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8章 欲速不達第30章 娶妻當慎第32章 壯士斷腕第53章 脣槍舌劍第7章 初遇敵情第12章 初到突厥第50章 縣衙對質第5章 深藏不露第67章 慷人之慨第15章 求賢若渴第140章 蕭樑烈女第47章 獨孤家將第49章 敦煌風動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42章 不臣之心第17章 李淵失言第23章 唐廷決策第25章 不速之客第12章 引君入甕第16章 內部決裂第48章 家族之弊第30章 丹陽來客第22章 遼東亂戰第16章 三股勢力
第35章 弓如霹靂第35章 爭奪人口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64章 趁火打劫第13章 戰爭來臨第29章 風過雁門第43章 西秦內訌第24章 臨戰增帥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15章 貌合神離第92章 李靖初戰第22章 收穫不菲第61章 南陽事件第108章 兩線反擊第33章 跨境剿匪第36章 走出迷惘第72章 隋唐大戰(二)第4章 以小欺老第46章 糧價危機第12章 兵部調令第34章 斷然拒絕第29章 出爾反爾第21章 內部生變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章 風雨前夜第11章 鐵腕奪位第69章 殺機四伏第24章 以信立身第40章 孤膽英雄第26章 初戰王薄第11章 合縱遇挫第58章 新婚回門第29章 回馬一槍第44章 血戰平壤(中)第24章 聞喜裴氏第8章 合縱抗隋第12章 仁基北歸第11章 宇文新計第37章 士子云集第29章 太原王氏第35章 再戰大利第10章 善度聖意第37章 凌晨偷襲第22章 獨孤暗線第10章 師傅是誰?第25章 寸步不讓第35章 鐵血柔情(上)第24章 安撫江南第28章 關鍵小人第14章 武周示弱第8章 臨戰前夜第24章 添把小亂第2章 計取飛狐第9章 應對危機第36章 屈突良言第87章 建成態度第97章 僞漢毒計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23章 唐廷決策第34章 泊舟九江第17章 參軍之謎第26章 嚴厲警告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71章 血色之夜第3章 雙瞳之將第51章 草原異變第71章 北市試錢第21章 長孫又至第17章 發現契苾第33章 棒打貴客第19章 東巡長城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24章 公主壽宴第16章 欲蓋彌彰第3章 情報暗戰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8章 欲速不達第30章 娶妻當慎第32章 壯士斷腕第53章 脣槍舌劍第7章 初遇敵情第12章 初到突厥第50章 縣衙對質第5章 深藏不露第67章 慷人之慨第15章 求賢若渴第140章 蕭樑烈女第47章 獨孤家將第49章 敦煌風動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42章 不臣之心第17章 李淵失言第23章 唐廷決策第25章 不速之客第12章 引君入甕第16章 內部決裂第48章 家族之弊第30章 丹陽來客第22章 遼東亂戰第16章 三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