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血戰沙場

在開皇年間和大業前期,突厥人的弓箭很弱,大多製造粗糙,而且多爲單弓,射程也就三四十步,有效殺傷距離也有二十餘步,因此弓箭一直是突厥人的軟肋。

但隋末大亂,大量漢人工匠逃入草原避難,帶去了先進的制弓技術,同時大量的弓箭也通過各種渠道流入突厥,使突厥人的弓箭水平突飛猛進。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傳統的戰術已經不太適合了,比如部署在第二位置的弓騎兵,從前突厥弓弱,弓騎兵還可以射出三輪箭,大量殺傷敵人。

但現在弓騎兵已經沒有一點優勢,甚至相對於高速奔跑中的突厥騎兵,還有一點成爲靜止靶的劣勢。

儘管如此,楊元慶在第二攻擊位置上還是派出了弓騎兵,他們的主要任務並不是殺傷敵軍,當然,殺傷敵軍也是他們的任務,但並不是唯一。

他們更大的任務是掩護和保護,掩護重弩軍的後撤,保護重甲陌刀軍的兩翼。

兩軍密集的箭矢在空中交織,一千餘名突厥騎兵人仰馬翻,滾翻在地,而隋軍弓騎兵也出現傷亡,弓騎兵隊伍中響起一片慘叫,四百餘名隋軍騎兵先後被射中倒地。

這是因爲突厥騎兵前後距離太大,只有近一半的騎兵能射到隋軍隊伍中,儘管如此,隋軍弓騎兵還是出現了接連不斷的傷亡。

突厥騎兵已經衝到五十步外,指揮塔上藍旗揮舞。命令弓騎兵向兩邊撤離。

弓騎兵迅速退下,護衛住陌刀軍的兩翼,他們掛上弓箭,手中武器變成了長矛和盾牌,排列成方陣,密集地列陣在陌刀軍兩側。

隨着弓騎兵如霧靄般散去,隋軍最鋒利的武器終於出現突厥人眼前。六千陌刀軍盔明甲亮,列陣緊密,儼如銅牆鐵壁。鋒利的陌刀霍然揮出,柄端深插於大地,刀尖密集匯攏。對準了呼嘯衝來的突厥騎兵。

突厥騎兵已經疾衝至十幾步外,前面的騎兵望着眼前密集的刀林,他們絕望地慘叫起來,連戰馬也跟着慘嘶悲鳴,他們已無法改變自己的悲慘的命運。

強勁的海潮終於撞上的堅硬的海礁,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海濤被拍打成碎片,突厥騎兵轟然撞上了密集的陌刀,瞬間血肉橫飛,肢體破碎,血霧瀰漫。。。。。

空氣中的土腥味變成刺鼻的血腥味。令人慾嘔吐,隨着衝擊波的散去,陌刀陣前頓時出現一道由屍骨堆成的肉牆,寬約三丈餘寬,長長足足有兩裡。馬屍和人屍混雜在一起,已經無法辨認。

在死亡的突厥騎兵中,一部分是被陌刀刺死,更多人的則是被後面的同伴撞擊踐踏而死,

但對於陌刀士兵而言,這是騎兵陣衝擊陌刀陣後的必然結果。他們已經熟視無睹,他們在亞將李重威的一聲喝令下,霍地起身,陌刀劈砍而出,踏着敵軍的屍體一步步向突厥騎兵殺去……指揮塔上,楊元慶並沒有關注第一波突厥騎兵的衝擊,那不過是突厥人問路而投出的一塊石頭,真正的敵人在後面,鋪天蓋地殺來的十九萬大軍。

這個時候任何奇謀妙策都顯得慘白無力,任何陣型都會淹沒在突厥大軍的人海之中,任何指揮都無法傳達出去,這個時候戰爭迴歸了原始,看誰的實力更強,看誰的軍隊訓練更加有素,看誰的士兵更加勇猛頑強。

這時,負責保護指揮中樞的大將楊巍意識到了不妙,指揮塔太醒目,必然會成爲突厥大軍進攻的重點,非常危險,他奔上前焦急地大喊:“殿下,指揮塔已經不安全,請下來吧!”

楊元慶彷彿沒有聽見喊聲,他扶着欄杆,凝望着三裡外黑壓壓殺上來的突厥大軍,此時他心中燃起一種已經很久未有的勇烈之火,他已經記不清楚自己有多久沒有親自上陣殺敵了,或許今天,他將再次大開殺戮。

“傳令給羅士信和裴行儼,命他們配合中軍作戰,左右翼由他們自己指揮。”

這個時候,統一指揮已經不現實,只能放權給各軍主將,命他們靈活作戰,楊元慶轉身下了指揮塔,對楊巍道:“保護住帥旗,若帥旗被奪,你提頭來見!”

“遵命!”

楊巍一振駱駝,提着大錘向帥旗奔去,他負責指揮四千由強弩軍轉變而來的長槍兵,長槍兵列成方陣,一手執盾牌,一手握長槍,將大隋金邊赤鷹旗團團圍在中間。

楊元慶從親兵手中接過了破天槊,他輕輕撫摸着這杆沉甸甸的馬槊,他彷彿又回到了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西突厥達頭可汗就是死在自己的槊下,他心中熱血開始沸騰起來。

他翻身上馬,疾奔至軍陣之前,在隊伍前縱馬飛奔,高舉長槊厲聲大喊:“三軍兒郎聽着,大隋王朝的命運就在此一戰,用你們的長矛和戰刀保衛自己的妻兒父母,保衛自己的家園,用熱血來捍衛我們尊嚴!”

楊元慶奔上一座土丘,他高舉長槊,用盡全身力氣嘶聲大喊:“絕不屈服的大隋勇士們,跟隨我血戰到底,直到最後一人!”

數萬將士們的熱血被點燃了,很多人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一種甘爲國家而死的勇氣在他們心中被緩緩激發,八萬大軍高舉長矛大喊:“血戰到底!血戰到底!”

楊元慶一揮長槊,指向兩裡外的突厥大軍,“殺啊!”他大吼一聲,縱馬疾奔,迎着十九萬突厥大軍義無反顧地殺去。

“殺啊!”

八萬隋軍將士的吼聲響徹大地,他們戰馬奔騰,奮勇爭先,跟隨着主帥殺向突厥大軍。。。。。。

兩支大軍在草原上越來越近,頡利可汗也同樣奔在隊伍的前面,他戰刀揮出,高聲大喊:“殺死楊元慶者,賞羊五十萬頭,封小可汗!”

十九萬突厥大軍也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兩支大軍近三十萬人越來越近,最後轟然相撞,令天地爲之變色,在武周山以北的茫茫草原上,展開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生死決戰……在武周山口東北方向約十幾裡外,靜靜地矗立着另外一支隋軍,約一萬五千人,這便是由李靖率領的側應隋軍,這是由楊元慶和李靖事先商量好的一步戰術。

這支生力軍將以重甲騎兵爲最犀利的戰刀,在兩軍最後皆疲憊不堪時,這支生力軍將從突厥軍後面突然殺出,成爲隋軍戰勝突厥大軍決定性的一步。

此時李靖立馬在一杆大旗之下,他在等待楊元慶的命令,李靖憂心忡忡地望着西南方向,此時已是下午,雙方交戰已經快三個時辰了,依然沒有分出勝負,他非常擔憂隋軍的處境。

在紫河河谷,他雖然將兩萬突厥騎兵全殲,成功地拖住了突厥軍主力南下,但同時也從另一面提醒了頡利可汗,不再分兵作戰,以免再次被隋軍各個擊破。

最終除了三萬南下偷襲的突厥軍外,頡利可汗便再也沒有分出一兵一卒,始終將二十萬大軍牢牢集結在一起,使隋軍主力不得不面臨集團式的決戰,這種決戰方式,即使隋軍最後能戰勝突厥軍,也要付出慘重的傷亡爲代價。

李靖很清楚,這是楊元慶絕對不願意選擇的一種戰爭方式,但是,突厥軍卻選擇這種方式,這就讓楊元慶只能無奈面對,但更讓李靖揪心的是,突厥軍人數是隋軍的兩倍有餘,且不說慘勝,能不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都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個時候,隋軍只能靠高昂的士氣和兩支重甲奇兵來贏得這場勝利,

這時,一隊騎兵飛馳而至,爲首校尉老遠便大喊:“李總管!”

李靖認出這是楊元慶的親兵校尉,他見對方神情焦急,心中頓時一驚,連忙催馬上前問道:“情況怎麼樣了?”

校尉搖搖頭,語氣十分沉重,“雙方都死傷慘重,重甲步兵體力消耗太大,支持不住,已經損失兩千餘人,弓騎兵也傷亡過半。”

李靖的心儼如沉下深淵,重甲步兵的防禦能力最強,居然也傷亡兩千餘人,那麼其他軍隊的傷亡可想而知,他又急問道:“那殿下的情況如何?”

“殿下的情況稍好一點,有一萬虎賁軍護衛,正和三萬突厥近衛軍鏖戰。”

說到這,親兵校尉取出一面金牌,遞給李靖,焦急道:“殿下命令李總管出兵,目標是東面的薛延陀軍,殿下說,只要薛延陀軍先潰敗,回紇軍也會撤軍,那麼最後取勝的希望就大了。”

李靖接過金牌,點了點頭,“我明白了。”

他立刻回頭大喊:“全軍出發!”

李靖率領一萬五千隋軍向西南方向奔去,剛奔出數裡,李靖忽然感到鼻子一涼,他心中若有所悟,急忙擡頭看了看天空,滾滾的烏雲已經到了頭頂,天空竟細細地飄起了雪花。

他又回頭向北方望去,二十里外,平時清晰可見的紇真山已經看不見了,它所處的位置已是白茫茫一片,這時風力陡然變強,寒風呼嘯,暴風雪終於來了……()

第14章 內部奸細第77章 楊氏希望第6章 玄感起事第154章 夫人鄭氏第8章 合縱抗隋第3章 盂蘭燈會第11章 雪後歸程第39章 妥協援兵第1章 狡雄尋窟第27章 金口已開第42章 是功是過第9章 生死之鬥第13章 引導消費第2章 先攻內部第4章 等待消息第35章 越境事件第33章 棒打貴客第45章 四面皆敵第56章 士信之擇第2章 一言九鼎第16章 月夜雙殺第1章 灞橋秋色第47章 匪亂再起第8章 天下十猛第2章 宇文義子第15章 貌合神離第13章 走私線索第34章 枕戈以待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85章 最大讓步第11章 家廟夜審第34章 楊諒投降第134章 發現真相第31章 船中飛箭第22章 獨孤暗線第22章 戰略撤退第51章 玄感之死第3章 神秘使臣第13章 城中暗流第133章 危險之物第8章 元慶抉擇第65章 蕭後心機第99章 意外收穫第5章 兩個使者第38章 拋出誘餌第24章 遼東反擊第12章 東都內亂第24章 略施小計第47章 獨孤家將第13章 世充評榜第26章 一條記錄第13章 齊王軍師第13章 仁壽宮變(五)第32章 道士軍師第36章 形勢嚴峻第36章 千里改錯第75章 謀主之策第19章 去功贖罪第15章 安撫江都第51章 范陽盧氏第33章 威震突厥(中)第33章 棒打貴客第6章 夜襲柔遠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32章 威震突厥(上)第46章 漸束袋口第108章 兩線反擊第127章 手足難續第13章 世充評榜第17章 勇闖縣獄第5章 元家造反第24章 聞喜裴氏第28章 關鍵小人第36章 太原之變第47章 匪亂再起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26章 離間之計第35章 激戰尉氏第38章 楊廣之怒第4章 利益之誘第16章 楊府爭權(下)第10章 一路追殺第24章 等待機會第24章 酒樓告別第57章 共飲合巹第91章 隋唐大戰(二十一)第62章 交換條件第17章 京城遊俠第12章 撲朔迷離第92章 李靖初戰第14章 引而不發第10章 一路追殺第37章 秦王求援第7章 初遇敵情第1章 初入楊府第6章 一劍之情第2章 一戰成名
第14章 內部奸細第77章 楊氏希望第6章 玄感起事第154章 夫人鄭氏第8章 合縱抗隋第3章 盂蘭燈會第11章 雪後歸程第39章 妥協援兵第1章 狡雄尋窟第27章 金口已開第42章 是功是過第9章 生死之鬥第13章 引導消費第2章 先攻內部第4章 等待消息第35章 越境事件第33章 棒打貴客第45章 四面皆敵第56章 士信之擇第2章 一言九鼎第16章 月夜雙殺第1章 灞橋秋色第47章 匪亂再起第8章 天下十猛第2章 宇文義子第15章 貌合神離第13章 走私線索第34章 枕戈以待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85章 最大讓步第11章 家廟夜審第34章 楊諒投降第134章 發現真相第31章 船中飛箭第22章 獨孤暗線第22章 戰略撤退第51章 玄感之死第3章 神秘使臣第13章 城中暗流第133章 危險之物第8章 元慶抉擇第65章 蕭後心機第99章 意外收穫第5章 兩個使者第38章 拋出誘餌第24章 遼東反擊第12章 東都內亂第24章 略施小計第47章 獨孤家將第13章 世充評榜第26章 一條記錄第13章 齊王軍師第13章 仁壽宮變(五)第32章 道士軍師第36章 形勢嚴峻第36章 千里改錯第75章 謀主之策第19章 去功贖罪第15章 安撫江都第51章 范陽盧氏第33章 威震突厥(中)第33章 棒打貴客第6章 夜襲柔遠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32章 威震突厥(上)第46章 漸束袋口第108章 兩線反擊第127章 手足難續第13章 世充評榜第17章 勇闖縣獄第5章 元家造反第24章 聞喜裴氏第28章 關鍵小人第36章 太原之變第47章 匪亂再起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26章 離間之計第35章 激戰尉氏第38章 楊廣之怒第4章 利益之誘第16章 楊府爭權(下)第10章 一路追殺第24章 等待機會第24章 酒樓告別第57章 共飲合巹第91章 隋唐大戰(二十一)第62章 交換條件第17章 京城遊俠第12章 撲朔迷離第92章 李靖初戰第14章 引而不發第10章 一路追殺第37章 秦王求援第7章 初遇敵情第1章 初入楊府第6章 一劍之情第2章 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