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烽火狼煙

楊巍初到大利城後,楊元慶便一直考慮給他找個師傅帶一帶,他自然從自己最信任的幾個人中考慮。

在楊元慶的幾個老部下中,混得最好的無疑是楊思恩,官任九原副城主、下鎮將,混得其次卻不是劉簡,也不是胖魚,而是馬紹,馬紹是他們所有人中最沉默寡言的一個,做事也是最踏實,極能吃苦,跟楊元慶幾年,已經升任到正七品的上戍主,大利城所轄的八個戍堡都是由他統領,深得楊元慶信任。

而且無論劉簡和胖魚,他們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點兵痞之氣,楊巍在京城本來就是一個紈絝子弟,更不能交給他們帶,

楊元慶便決定由馬紹來帶楊巍,去各個戍堡巡邏戍邊,掌握邊塞的實戰經驗。

馬紹是名羌人,從來都沉默寡言,他話不多,但都能說到點子上,一個多月來,劉簡一直跟他四處巡哨,收益頗多。

這天上午,馬紹帶着二十名弟兄和楊巍在黃河邊巡邏,大利城距離黃河還有二十里,並在河邊高地上修了一座戍堡和一座烽燧,時間已到了一月底,草原上積雪融化了大部分,厚不足半尺,可以縱馬在雪地中奔跑,他們催馬來到黃河邊,凝望着玉帶一般的冰面,馬紹忽然跳下馬,執刀向冰面跑去。

“馬大哥,去河上做什麼?”

楊巍也下馬很着跑了過去,馬紹一擺手止住了他,楊巍一動不敢動,發呆地望着馬紹。馬紹眯着眼在凝神靜聽。

他忽然從口袋裡取出一隻鐵碗,倒扣在冰面上。用耳朵趴在碗上聆聽,楊巍蹲下身問道:“有什麼?”

馬紹站起身指了指碗,意思是讓他趴上去,楊巍附耳在鐵碗上細聽,他也聽見河底有輕微的‘咔!咔!’,很低微,偶然纔出現一聲。

“這是什麼聲音,黃河要解凍了嗎?”楊巍聽馬紹說過,黃河解凍前。河底會有裂冰聲。

馬紹點了點頭,“最遲十天。黃河解凍!”

忽然,他臉上神情肅然,眯起眼向河對岸望去,楊巍奇怪,也跟着他向河對岸凝望,河對岸約兩裡外是一片森林,大羣鳥從森林驚飛,楊巍看到一羣鹿。這時鹿羣忽然受驚。四散奔逃,一隊胡人騎兵從森林裡衝出。

他驚得大喊一聲,“是薛延陀人!”

馬紹拉着他便跑。“快走!有三千人,我們對付不了。”

楊巍一邊向岸上奔跑,一邊回頭張望,他心中很奇怪,他只看見數十人,馬紹怎麼會看出有三千人,只見對岸樹林裡的敵軍越涌越多,足有數千人之衆,催動戰馬向河對岸奔來。

兩人衝上岸,翻身上馬,“去戍堡!”馬紹大喊一聲,策馬向東奔去。

只奔出七八里,一座二十餘丈的土丘山出現他們眼前,山頂上建有一座戍堡,這是豐州最北面的一座戍堡,緊靠黃河,所以叫做臨河堡,駐兵不多,只有二十名士兵。

馬紹奔上戍堡,一反常態地大喊:“點烽火,點三柱烽火!”

這時,當先五百餘名薛延陀遊哨已經奔過黃河,分成十隊,向四面八方分散而去,其餘數千薛延陀士兵浩浩蕩蕩向戍堡方向殺來,這是敵軍的先鋒,清除沿途的戍堡和烽燧。

馬紹注視着從遠處奔近的大隊騎兵,自言自語,“大戰馬上要來了!”

他見戍堡內的二十名隋軍已經騎馬衝出,便一揮手,“跟我撤走!”

數十騎兵催動戰馬,向大利城方向疾速撤退,戍堡頂上,三柱狼煙在戍堡頂上燃起,將敵軍入境的消息送往大利城。

..........

隨着時間漸漸到了月底,大戰的陰雲開始向大利城上空飄來,隋軍斥候已經陸陸續續發現了小股薛延陀遊哨,五人或者十人,在大利城四周勘察地形,收集情報,不斷和隋軍斥候發生激戰,這是個不祥的預兆。

前幾年也會有突厥遊哨越過邊境出現在大利城,但不會和隋軍交戰,只有隋軍一驅逐,他們便立刻離去,但薛延陀遊哨卻感和隋軍斥候交戰,這就意味着戰爭必將爆發。

大利城的備戰也在加速進行,內城牆已經修築完畢,萬名工匠轉戰巖壁,在巖壁開鑿山洞,上午開工,下午軍事訓練,但這幾天已經停工,全天進行強化訓練,隊列、刀法、長矛,五百隋軍殘酷地訓練着這萬民工匠。

兩天前,五原縣又運來大批軍事物資,弓矢兵甲,足以武裝兩萬人,同時運來了數百桶猛火油,這是南北朝時間被廣泛運用到軍事上的火油,所有軍事物資都被儲存到了石壁巖洞中。

不僅如此,魚俱羅還調來五千軍隊,供楊元慶統一指揮,這樣便使得大利城的正規軍到了八千人。

楊元慶和魚俱羅在外城牆上緩緩步行,商量最後的防禦,裴矩已經在前兩天去了五原縣,魚俱羅放心不下大利城的防禦,又晚了兩天。

在他們身旁,民夫川流不息,幾乎全城民衆都動員起來,男子搬運箭矢、滾木等軍用物資,從吊橋上搬運物資不便,他們就用吊塔,將各種物資從城下吊上來,衆人喊着口號,拉拽繩索,滾木礌石等守城物資被源源不斷地從城下運上來。

女人則燒水澆城,燒火做飯,雖然此時已不是滴水成冰的季節,但天氣還是寒冷,一夜之間,城上澆下的水還是會凍結成冰,大利城軍民已經在城上連續澆了三天水,使內外城牆都變成了冰牆,在陽光下雪亮耀眼。

“元慶,這次裴侍郎帶來了聖上的密諭,聖上要求這次對薛延陀的戰爭由你全權負責,我做副將配合。”

“這有點委屈師傅了。”

“別說這話!”

魚俱羅拍了拍他肩膀笑道:“我們師徒之間沒有什麼委屈不委屈,聖上如此看重你這個年輕將領,讓我也很欣慰,而且這次縣考的功勞不比對薛延陀的戰爭小。”

魚俱羅取下腰間的玉如意,遞給楊元慶笑道:“聖上居然賜如意給我,說明我老魚要升官了。”

楊元慶卻不接他的玉如意,笑了笑道:“一個縣考居然能讓師傅升官,早知道我去主持縣考,師傅來打仗。”

魚俱羅仰頭一笑,“我纔是總管,是刺史,你這個縣令再賣力,功勞還是我的,到時你一無所獲。”

“師傅,聽說靈州兩萬大軍已經到豐州了?”

魚俱羅點點頭,“已經到了,所以我急着趕回去,這次對薛延陀作戰,我會率二萬五千軍隊在八十里外等候配合你,等你令下,我們裡應外合,打一場痛快的戰役。”

“魚帥,時辰到了!”一名親兵在城下高喊。

魚俱羅再次拍了拍楊元慶的肩膀,凝視着他的眼睛道:“那我走了,希望大利城一戰能樹立起你楊元慶在大隋的赫赫威名。”

楊元慶默默點頭,魚俱羅轉身離去,飛快下了城牆,翻身上馬,他向楊元慶揮了揮手,催馬奔出城門,帶着數十名親兵向南方疾速奔去。

楊元慶站在城頭,目送魚俱羅向東而去,身影漸漸遠去,就在這時,一名士兵指着北方大喊:“楊將軍,三柱烽煙!”

楊元慶驀地回頭,只見北方二十里外的烽燧燃起了三柱烽煙,這意味着有三千人以上的敵軍入境,楊元慶立刻明白了,這是敵軍的先鋒來了,主力先鋒的到來,也就意味着薛延陀大軍正在向豐州開來的途中,大戰即將爆發。

楊元慶當即下令,“點燃三柱烽燧,向京城示警!”

大利城的烽燧點燃了,三條濃黑的狼煙直衝蔚藍色的天際,二十里外,另一座烽燧也點燃三柱狼煙,再向南,又是三柱狼煙沖天而起,從北到南,數千裡的道路上,一座接一座的烽燧相繼點燃,將胡人入侵的警報送往大隋京城。

魚俱羅神情擔憂地回望着大利城上的狼煙,他最終一咬牙,猛地一抽戰馬,向南方奔去,將決戰的指揮權交給了楊元慶。

.........

入夜,驪山頂上的烽燧點燃了,三團亮麗的火焰在夜空中格外刺眼,從塞北傳來的警報終於抵達了京城,城頭上響起了沉重的示警鐘聲,鐘聲在全城迴盪。

頓時大興城內笙笛音消、歌聲啞口,數十萬民衆衝到大街上,每個人的眼中都充滿了驚訝,議論聲紛紛響起,誰也不知道邊塞發生了什麼事,也只有這個時候,京城人才會想起邊塞,纔會想起戍邊衛國的邊塞將士。

二儀殿內,楊廣正在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大殿內絲竹聲聲,一隊舞姬舞動着曼妙的身姿,酒宴已入酣,座位上,大臣們前後觥籌交錯,談笑風生,這時,沉重的警鐘聲傳來,大殿內霎時間鴉雀無聲,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知原因。

坐在殿門邊的大臣忽然指着遠處夜空高喊:“快看,驪山烽火!”

數百名大臣紛紛涌向大殿門口,望着遠方夜空裡的烽煙,一時間議論紛紛,這是北方示警,難道北方又發生戰事了嗎?

“皇帝陛下駕到!”

侍衛一聲高喝,大臣們紛紛向兩邊閃開,楊廣快步走到殿門口,凝視着遠方的烽火。

他心裡明白,便緩緩點頭對衆大臣道:“各位愛卿,這是豐州示警,應該是薛延陀開始大舉進攻我大隋的邊塞重鎮大利城。”

他舉起酒樽,對衆大臣高聲道:“各位大臣,讓我們舉杯,遙祝我們的邊塞將士打出大隋的國威吧!”

第12章 誥命風波第93章 隋唐大戰(二十三)第43章 郢州祭母第46章 攻克平壤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99章 意外收穫第25章 悲情男人第9章 玄感之憂第30章 飲恨弘農第33章 兄弟生隙第2章 一言九鼎第149章 爭奪棋子第57章 兩個要求第12章 裴閥老謀第42章 被迫求援第7章 楊廣之憂第3章 黑臉魏刀第39章 雙女初見第86章 最後通牒第38章 八方酒肆第93章 隋唐大戰(二十三)第16章 三千奇兵第27章 奇貨可居第78章 戰略撤退第63章 北地迎歸第55章 江陵變天第34章 卿卿我我第39章 雙女初見第27章 逼出水面第4章 入伍斥候第26章 裴氏父子第19章 一封信件第11章 家廟夜審第19章 勢力擴張第15章 貌合神離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55章 借風夜襲第7章 智取伊吾第18章 舊情難動第39章 重要情報第69章 道高一丈第29章 風過雁門第52章 北平船所第9章 朝局悄變第54章 齊王之危第33章 收買人心第17章 路遇李淵第63章 北地迎歸第35章 計劃有變第28章 連環布套第32章 秀才造反第11章 月圓之夜第134章 發現真相第20章 月夜之戰第9章 臨危下船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28章 連環布套第38章 八方酒肆第38章 拋出誘餌第31章 被迫受命第25章 狹路相逢第66章 碎葉求救第23章 切斷退路第13章 世充評榜第40章 羅高離心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33章 緣定三生第13章 揚帆出海第84章 連夜出擊第27章 李淵抉擇第42章 要何封賞第26章 嚴厲警告第141章 聯姻條件第64章 宮外之音第26章 離間之計第27章 關中之變第4章 反客爲主第50章 縣衙對質第9章 舌燦蓮花第53章 臣的要求第30章 蘄縣奇案第20章 夜入武房第23章 都市賣豹第30章 關中應對第110章 頂住壓力第24章 草原天鵝第15章 強攻榆關第14章 臨榆關下第34章 楊諒投降第11章 家廟夜審第56章 雙相辭呈第30章 宮中毒蛇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30章 西路隋軍第46章 激戰碼頭第24章 真假使者第54章 西域戰略第8章 假途滅虢第7章 智取伊吾第21章 居安思危
第12章 誥命風波第93章 隋唐大戰(二十三)第43章 郢州祭母第46章 攻克平壤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99章 意外收穫第25章 悲情男人第9章 玄感之憂第30章 飲恨弘農第33章 兄弟生隙第2章 一言九鼎第149章 爭奪棋子第57章 兩個要求第12章 裴閥老謀第42章 被迫求援第7章 楊廣之憂第3章 黑臉魏刀第39章 雙女初見第86章 最後通牒第38章 八方酒肆第93章 隋唐大戰(二十三)第16章 三千奇兵第27章 奇貨可居第78章 戰略撤退第63章 北地迎歸第55章 江陵變天第34章 卿卿我我第39章 雙女初見第27章 逼出水面第4章 入伍斥候第26章 裴氏父子第19章 一封信件第11章 家廟夜審第19章 勢力擴張第15章 貌合神離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55章 借風夜襲第7章 智取伊吾第18章 舊情難動第39章 重要情報第69章 道高一丈第29章 風過雁門第52章 北平船所第9章 朝局悄變第54章 齊王之危第33章 收買人心第17章 路遇李淵第63章 北地迎歸第35章 計劃有變第28章 連環布套第32章 秀才造反第11章 月圓之夜第134章 發現真相第20章 月夜之戰第9章 臨危下船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28章 連環布套第38章 八方酒肆第38章 拋出誘餌第31章 被迫受命第25章 狹路相逢第66章 碎葉求救第23章 切斷退路第13章 世充評榜第40章 羅高離心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33章 緣定三生第13章 揚帆出海第84章 連夜出擊第27章 李淵抉擇第42章 要何封賞第26章 嚴厲警告第141章 聯姻條件第64章 宮外之音第26章 離間之計第27章 關中之變第4章 反客爲主第50章 縣衙對質第9章 舌燦蓮花第53章 臣的要求第30章 蘄縣奇案第20章 夜入武房第23章 都市賣豹第30章 關中應對第110章 頂住壓力第24章 草原天鵝第15章 強攻榆關第14章 臨榆關下第34章 楊諒投降第11章 家廟夜審第56章 雙相辭呈第30章 宮中毒蛇第16章 仁壽宮變(八)第30章 西路隋軍第46章 激戰碼頭第24章 真假使者第54章 西域戰略第8章 假途滅虢第7章 智取伊吾第21章 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