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汴京城,依舊被淡淡的灰霧籠罩,太陽方纔躍出地平線,城牆與屋檐在晨光裡呈現出斑駁的輪廓。
微風拂過,帶着一絲寒意,讓人恍惚不知是初夏還是殘冬。
守城兵士打着哈欠,卻不敢懈怠,畢竟這段日子來,外神勢力的陰影始終盤旋在邊境,無人知曉下一場災變何時會波及到這繁華都城。
一隊衣着華貴的轎輦自南門入城,隨行護衛皆披着玄青道袍,背脊筆挺,步履莊嚴。
他們所過之處,百姓紛紛側目,竊竊私語。
有識得的人驚訝喊道:
“看那飄揚的旗號,可是上界玉虛宮的神明?”
也有人低聲咒罵,聯想起當年玉虛宮神明背叛之事,一腔憤恨無處宣泄。
更有人倉皇避讓,似生怕惹上麻煩。
那道袍隊伍卻不理會衆人的反應,徑自往皇城方向而去。
轎中隱約傳來悠揚樂聲,如同檀木笛音,卻在這片燥熱的早晨裡透着涼意。
幾名半神侍從表情冷漠,彷彿已習慣凡人的側目與驚歎。
有人私下議論:
“玉虛宮不是被李青雲大人擊敗,退至神界了嗎?怎如今又敢堂而皇之現身?”
這番場景被不遠處的城防軍看在眼裡,心頭不免警覺。
早些天,宮廷下了密令,要嚴防自稱道門修士之人潛入,但皇帝陛下也暗示若見其高調進京,勿過度刁難。
此刻見對方旌旗招展、陣仗不小,守城的頭目只得先行放行,心裡卻琢磨:這些道人又要搞什麼名堂?
與此同時,宮殿大內,仁宗皇帝趙禎正坐在御案前,眉宇間盡是疲憊。
近來人間多事:外神侵襲頻仍,朝堂內外人心惶惶,李青雲也因封印體內異狀而氣勢大減,無法事事親力親爲。
趙禎不得不將大量軍務交予穆桂英等將領處理,可邊關危機依舊不見好轉。
更難堪的是,道門勢力似鬼魅回返,蠢蠢欲動之勢愈發明顯,令大宋本就風雨飄搖的局勢再陷漩渦。
一名內侍低聲稟報:
“陛下,玉虛宮使者已抵宮外,請求覲見。”
趙禎放下竹簡,心頭一跳。
片刻後,他沉聲道:
“請他們入殿。”
他曾與李青雲商議過,眼下外神兇險逼近,人間亟需各方之力。
他雖深知玉虛宮絕非善類,卻也不得不暫時周旋,用“緩兵之計”換得片刻喘息。
可他心底仍有一絲不安:玉虛宮這等昔日叛亂的宗門,怎會真心來援?
殿門大開時,殿中文武百官齊齊轉頭。
只見四名道袍修士並肩而入,爲首一人鬚髮皆白,卻面無皺紋,手持拂塵,氣度清雅。
他目不斜視地走到殿中央,面向皇帝拱手一禮,口中柔聲道:
“貧道黃龍真人,奉玉虛宮元始天尊之令,特來拜會大宋天子,攜手斬魔平亂。”
聲音不卑不亢,卻隱隱透出一絲睥睨,似乎這金鑾殿也不過是過眼雲煙。
在場大臣有人目露輕蔑,有人暗中忌憚。
皇帝不動聲色,微笑點頭:
“久聞玉虛宮仙法精深,能濟世度人。今邊境多故,朕亦正需高人相助,還請黃龍真人不吝出力。”
黃龍真人笑容慈和:
“陛下盛讚。只是最近外神侵逼,貧道不忍見凡人受災,遂主動前來相助,盼與貴國攜手,共護人間太平。”
文官裡有人冷笑道:
“真人此言倒是好聽。當年貴宮天師亦曾言護世,最終卻與靈界勢力暗通款曲,險些釀成無可挽回之禍。不知今日再臨,是否當真……”
話未說完,一名玉虛宮弟子已是怒目而視,喝道:
“住口!我玉虛宮那日之敗,乃因某些妖魔渾水摸魚,致使吾等被污名化,豈容汝等胡言!”
這弟子年紀不大,脾氣卻火爆,險些闖至殿中央理論。
黃龍真人趕忙微擡拂塵,示意他退下,但神色裡並無惶恐,只是淡淡說道:
“那舊事自有真相,他日自會水落石出。貧道此番前來,只爲解當下危局,若貴朝官員有疑,亦無妨。終究老朽自有法子證明赤誠。”
皇帝眯起眼,稍帶疑慮看着黃龍真人。
此時黃龍真人手中拂塵輕輕一揮,一道淡青氣息於殿中散開,宛如微風拂面,給人神清氣爽之感。
有人驚異感到肩頭舊傷似被撫平,彷彿真有仙力濟世。
黃龍真人含笑道:
“此乃小小調息術,讓諸位暫解勞頓。外神雖強,可只要道心不滅,終能與之周旋。”
百官面面相覷,心中各懷心思:這黃龍真人果有幾分真實力,不似普通江湖騙子。
皇帝也暗覺此人修爲不低,絕非泛泛之輩。
但越是如此,越要多幾分戒備。
恰在此時,有傳報軍士衝入,抱拳稟道:
“啓稟陛下,北面郊外再現異常黑霧,據斥候所言,有怪物形似人身卻具狼首,正在捕食村民!”
言下之意,外神軍團又有新變招。皇帝眉頭深鎖,心裡暗叫不妙。
黃龍真人立即接口:
“陛下,貧道可願前去一探,且看是否能驅除那股邪祟,以盡綿薄之力。”
朝堂上有些官員立刻附和,覺得此正好驗證玉虛宮的誠意。
皇帝也思忖片刻,方道:
“那便煩請真人走一遭。若真能擊退妖魔,朕自當感激。”
黃龍真人微微拱手:
“陛下放心。”
他回頭示意跟隨的弟子,衆人隨即轉身離殿,那拂塵隨其腳步輕擺,竟自帶幾分仙風道骨之姿。
皇帝默然不語,只在心頭警鐘長鳴:玉虛宮如此賣力,背後究竟謀什麼?
一旦讓他們收穫民心,恐怕又是一場大變。
這一幕被立在側殿的李青雲看得一清二楚。
他原本神色蒼白,如今更顯疲憊。
自“寂”封印後,他雖勉力支撐朝局,卻難以時刻露臉。
皇帝本打算與他商議該如何對付玉虛宮,但眼下局面瞬息萬變,他索性暫處於觀望,讓黃龍真人與外神小股怪物先對上一場,看看玉虛宮究竟打的什麼主意。
半日後,消息傳回:黃龍真人等四名道士果然在城外與狼首怪物接戰,並施展了一套玄妙道法,把那怪物驅逐或斬殺。
現場百姓目睹其神威,紛紛拜服,讚頌道門仙術。
短短几個時辰,“玉虛宮斬妖救民”的傳聞就在汴京傳開,市井中議論不絕,有人甚至跑去道門簡易祭壇上燒香,祈求護佑平安。
種種跡象讓李青雲心內戒備更深。他知道玉虛宮的修士絕不會只是如此簡單地“見義勇爲”。
多半是想以此立威,然後利用人們對外神恐懼的心理,逐步滲透人間。
再加上自己受“寂”折磨,修爲未能復原,若在此刻正面與玉虛宮撕破臉,無異於逼他們投向外神陣營,變成更可怕的隱患。
是夜,宮城深處。
仁宗皇帝趙禎在御花園裡悄悄設宴,邀請黃龍真人和幾名重臣密談,意在穩住玉虛宮的態度。
黃龍真人衣袂飄然,臉上掛着得體的微笑,言語中不乏謙虛,卻字裡行間暗示道門纔是正統護世之力。
皇帝表面笑容滿面,心頭卻凜然。
果然,黃龍真人遞上一條建議:請陛下下旨,在汴京及各州郡正式開設“道門法壇”,以便大規模施法驅魔,庇護百姓。
包拯聞言,忍不住質疑:
“若如此,天下百姓豈非都得依賴道門之力,日後朝廷威信何在?”
黃龍真人拂塵輕拂,緩聲笑道:
“包大人見諒,貧道等無意與朝廷相爭,只是體恤民生。何況外神衝擊日久,百姓迫切需要宗教庇護,若能借此救下千萬生靈,不也是功德一樁?”
趙禎默然飲下一杯御酒,含糊點頭:
“真人說得……亦有幾分道理。朕需與衆卿再議,不可倉促定奪。”
黃龍真人也不再逼迫,只優雅起身致禮,隨後告退。
等他走後,趙禎的臉色頓時陰沉下來。
隨行大臣們也在嘀咕:若真讓道門法壇遍佈大宋,那無疑給予玉虛宮廣泛的影響力,日後或許能撼動皇權。
可眼下外神壓境,人心浮動,朝廷若強行壓制道門,又難保百姓不會倒向對方,令局勢更加混亂。
這時,有人小聲建議:
“要不先請李真神出面,他終究震懾力更勝道門?”
皇帝輕輕搖頭:
“李愛卿如今尚未復原,任何與道門交鋒的戰事,都恐叫外神撿了便宜。唉,唯有暫且虛與委蛇,觀其後勢。”
於是約定,若玉虛宮能再度斬外神妖物立功,便允許他們在汴京開設臨時法壇,稍作權宜之計。
這樣一來,皇帝和李青雲皆能拖延片刻,使整座城局勢不至失控。
可誰都知道,這是權宜之策,說不定就是養虎爲患。
接下來數日,汴京街頭果然出現更多道袍修士。
他們有的行走巷陌,爲貧苦之人醫病祛邪;有的高坐簡易道壇,宣講“救贖之法”,自稱玉虛宮重塑道統,意在於人間傳道。
這般善舉贏得不少百姓擁躉,一些人雖記得道門往昔過錯,但如今懼怕外神,紛紛投入道門懷抱,只希望能得到仙術保護。
如此形勢讓皇帝與羣臣憂心如焚,但表面仍要迎合;李青雲卻在更焦躁的沉默裡觀察一切。
他數次派開封府的三俠五義和天罡榜上的陸地神仙們暗查道士行蹤,發現他們不但收羅民心,還在暗中搜尋某種遺物或地脈,似準備修建更大的祭陣。
這一日,果然王玄甫悄悄傳來消息:在城北某片廢墟中,夜半時常見十數名道士挖掘地下深坑,疑似佈陣。
更驚悚的是,還有黑霧不時冒出,彷彿有人在進行邪性祭祀。
這番消息一傳到李青雲耳中,他頓生警兆:玉虛宮恐怕並不只想在明面上收攏信衆,更想借黑暗獻祭或與外神勾結,獲取天人難測的力量。
一旦成功,人間恐面臨更大的災厄。
可當他欲親身前往查探,卻在施展神力時突感體內灰霧刺痛,封印“寂”未穩,險些在中途噴出血來。
不得已,只好讓何仙姑和韓湘子再度出動,帶着體內不周神山之中的傀儡夜襲那處廢墟。
但等一行人趕到,卻只見凌亂坑洞與殘留符文痕跡,早已人去樓空。
何仙姑撿起破碎石板,只見上面刻有詭異符號,暗含某種陰冷氣息,令她心頭髮麻。
等她回城覆命,李青雲也只是沉沉嘆息。
如今玉虛宮底細成謎,他自己乏力出手,一時既沒證據揭穿對方的暗謀,也難全然制止。
加之外神在邊境呼嘯多時,大軍持續往外調度,朝堂對內顧不暇,玉虛宮更得以趁機擴張勢力。
又過數日,汴京百姓開始出現異常恐慌:有人傳言某些道士居然能招來鬼兵懲戒凡人,也有人說半夜裡看見玄青長袍的神秘身影徘徊在巷尾,口中唸誦拗口古咒,似乎喚出一雙猩紅眼睛,從虛空窺伺。
再聯想近期小範圍瘟疫、洪水於近郊爆發,不少民衆隱約察覺,這些災禍背後似乎有人在操縱。
這時,黃龍真人又出面,擺出“道門神壇”替百姓施符佈陣,暫時遏止了幾處疫病蔓延,博得一片喝彩。
甚至城裡開始流傳“道門乃救世仙宗,而李青雲大人漸失神力,不足依賴”的風言。
某日深夜,一場大雨劈頭蓋臉砸下,夾帶夜雷閃電,照得宮殿檐角鬼影搖晃。
李青雲靜坐在行轅後堂,面前蠟燭燒得不甚明亮,映出他微顯蒼白的面龐。
何仙姑、王玄甫和穆桂英等人圍在一旁,神情憂鬱。
趙禎也派欽差來問計,希望能快些拆穿玉虛宮陰謀,或者直接端掉那幾處暗中作亂的道觀。
李青雲緩緩閉上眼睛,腦中浮現灰色宮殿的暗影。
他苦笑道:
“若非我神力未復,此事一刀可破,如今卻不得不忍耐。對方既能驅使外力,還會操縱災禍,一旦強攻,只怕玉虛宮反倒以民衆爲質,令朝廷進退兩難。”
穆桂英忍不住道:
“可若再放任下去,百姓便要被他們洗腦,日後更難收拾。”
李青雲緩緩點頭:
“我明白。所以我們需另尋他法,讓他們露出馬腳。或許,那秘密祭陣正是破綻。”
衆人聞言,彼此對視,似乎看到一絲希望:只要找到玉虛宮真正的陰毒祭壇,將其陰謀公之於世,借百姓之力即可瓦解道門勢力。
至於外神衝擊——那自有一直蓄勢的李青雲全力抵擋。
只是這一過程仍要冒極大風險。
夜雨變得更狂猛,彷彿鞭笞在屋瓦上。
遠處忽然一道紫色閃電劃過天際,讓人恍惚看見城外黑雲翻涌,如有巨大陰影蠢動。
李青雲看着那方向,心中莫名寒顫:似乎除了玉虛宮之外,還有一股更深的呼應,與自己體內“寂”的心跳隱隱產生共鳴。
說不定,道門已經與外神達成某種交易,等待的只是一舉吞噬大宋和人間界的機會。
果然,第二日清晨,宮中探子報稱:郊外傳來怪響,大地震動,似有法陣運轉。
可等禁軍趕到,只見滿目狼藉,一大片良田被挖成巨坑,中央殘留着邪異符文,散發詭譎光芒,像似通往黑暗深淵的召喚陣,令人不寒而慄。
沒有人或道士的身影,但地上有淤血痕跡,疑似有人做過活人獻祭。
Www ▲тt kān ▲¢〇
穆桂英跨下馬時,險些胃中翻江倒海,那血腥與符文交織的場景簡直就像最滲人的夢魘。
李青雲得到消息,拳頭緊了又鬆。
他強忍胸口悶痛,一邊安撫穆桂英,一邊向皇帝通報:玉虛宮絕非光明慈悲之流,他們已在多個地點進行暗祭,或許目的就是借外神之力,換取天人莫測的勢能,再於關鍵時刻對朝廷與自己發動沉重一擊。
可趙禎此時騎虎難下,百姓也不全信這番指控,畢竟玉虛宮當下於大白日殺妖救人,形象甚好;而這些血腥隱蔽的場景,除少數士卒與官員親眼得見,並無廣泛證人。若朝廷輕率發難,卻拿不出鐵證,恐怕反倒會給玉虛宮口實,說皇帝與李青雲排斥異己,導致朝堂內外更大混亂。
李青雲深深呼吸,囑咐部下先做事後收集與整理。
看似力量微弱,卻要留待關鍵時機一擊致命。
穆桂英等人領命而去。
此時李青雲目送他們離開,忽然覺得一股隱痛再次攀上腦中:體內灰霧翻騰,讓他腦海裡浮現黃龍真人等道士陰沉嘴臉,更浮現宮殿走廊裡那可怕的蠕動黑影。
他隱隱覺得,兩道黑暗力量在遙相呼應,要把這個世界撕裂成絕望的深淵。
夜半時分,皇帝派遣內侍前來,交給他一份密旨:暫時對玉虛宮姑且禮遇,但要嚴密監控其行動,若證據確鑿,立刻不惜代價剷除。
他捧着那密旨,沒有任何喜悅,只覺沉重如山。
眼下外神之危、道門野望與自己內部“寂”的暗潮三重迭加,簡直壓到他喘不過氣。
然而他終究是經歷過無數危難的真神強者,心中尚有一線不屈。
他合上密旨,咬牙對內侍說:
“回稟陛下,請他寬心。待我再收集些線索,定爲大宋拔出此毒瘤。”
內侍恭敬離去。李青雲獨自立在院中,看着天空那輪青灰色的殘月,似乎被無形陰影遮了半邊,光線晦暗。就在這淒冷月光下,他默默燃起一盞小小的油燈。
燈焰抖動,無聲抗爭夜風的拍擊,卻依舊頑強不滅。
“再險之境,也總要有人去闖。”
他想起道門修士那副假意慈悲的嘴臉、半夜血腥祭壇的殘酷,以及皇帝和百姓在重壓下的彷徨。
眼前困難重重,但縱然再大的陰謀也有破綻。
他必須抓住那根微弱線索,以期在黑暗將臨前,替蒼生點燃一線光亮。
院外風過竹林,沙沙作響,映着月光彷彿一羣人影在晃動。
若仔細看去,還能察覺隱約有幾道道袍身影立於遠處房頂,冷冷凝視着李青雲的府邸,似巨獸窺伺獵物。
然而他們並沒有貿然逼近,也許忌憚李青雲的實力,或許還待更完美的時機。
一場更深的風暴已在醞釀。
玉虛宮的野望絕不止於在汴京立教,如今他們在暗處勾連外神、煉製邪陣、籠絡朝堂,不但要顛覆李青雲真神威名,或許還想徹底掌握天下氣運。
想到此,李青雲手握刀柄,心頭浮現一絲凌厲殺機。
只要尚有一息刀光,他便不會坐視這邪影吞沒大宋。
宮殿裡的“寂”也許是壓在他心頭的毒刺,但他自信只要度過這段虛弱,終有機會再度破局。
既能斬外神,也能碎道門陰謀。
翌日清晨,整座汴京再度迎來忙碌。
街市上已有道門修士擺設攤點,替病患施術,賺取香火;各個城門前也見道士身影穿行,與外神餘孽糾葛的謠言更頻繁。
在這表面的秩序與暗涌交織下,誰也料不出下一刻,會是玉虛宮更進一步耀武,亦或朝廷密令出擊,一舉剿除道門。
可無論如何,那大幕已然拉開,時機一到,必是刀兵驟起,飛血滿天。
李青雲沉默行走於市井,看着衆生百態。有人向他行禮,仰慕依舊;也有人繞道退避,顯然對道門或謠言心存動搖。
他暗暗嘆息,卻沒有多言。
神力不復巔峰,但意志仍在,待那最終攤牌時,他自會再提刀起舞,斷盡這亂世毒根。
想起這些,他邁步逐漸遠去,消失在人羣熙攘裡,只留下一個略顯落寞但堅韌的背影。
四周空氣陰冷,似有暗流不斷呼嘯,奔赴一場更浩大的風波。
而在城外某處廢墟,黃龍真人與數名道士肅立祭壇前,旁邊符文閃爍不祥光澤,深坑中黑氣蒸騰,彷彿另一扇通往深淵的門。
黃龍真人嘴角噙着冷笑,低聲自語:
“李青雲,你傷勢難愈之時,便是我玉虛宮徹底復興之日。等外神之力爲我所用,這人間又豈容你再執牛耳?”
他話音落時,地面隱隱顫動,坑底閃爍怪誕紅芒,若有巨大觸鬚在裡頭翻滾。
一縷縷血色霧氣升騰而起,與上空烏雲悄然交匯。
羣山遠處,似有雷聲轟鳴。大宋朝野似將被更大的風雨籠罩。
而李青雲所處的庭院裡,燈火一明一滅,宛如風中搖擺的燭光,縱有萬般險阻,也要堅守至最後一刻。
再無退路,亦無後顧。玉虛宮的野望,外神的侵襲,與他體內“寂”的暗潮,終將在不久之後迎來一次天翻地覆的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