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援軍

石城援軍來得極快,五千騎兵先行,沿府河東岸南下,只用兩天時間,即渡過澴水河進入黃陂縣境,進擊在長軒嶺築壘的兵馬。

雖說五千敵騎,還不足以將淮東軍從黃陂城北的長軒嶺驅逐出去,甚至也不足以打亂淮東軍強攻黃陂的步伐,但足以叫叛將孫季常看到守住黃陂城的希望。

黃陂城週六裡,不算大也不算小,兩條長街分別與四座城門相接,一條大街通長六七百步,層層堆障,想要硬攻進去。

城內屋舍鱗次櫛比,雖說多爲磚木結構,但時人建築防火不容小窺,重檐歇山頂加馬頭高牆,無法突破進去,站在外圍縱火只能燒一段屋舍,而難以使火勢成片,將黃陂燒透。

事實上,守兵給從城頭逼退,甚至將易燃柴草梁木堆爲街壘,縱火阻礙淮東軍的進擊。

不是小院落,縱火就能燒透,進攻黃陂城,即使火攻也短時間能夠湊效,更何況石城敵援來得迅速,一點都不拖泥帶水,叫人無策可施。

除了先部進入黃陂相援的五千騎兵在外圍跟淮東軍捉迷藏外,還有兩萬以騎兵爲主的援兵正從石城方向趕來,而監視漢津城的兵馬,也看到漢津守軍這兩日有出東城的異動,很可能會配合着派一部兵馬與石城援兵匯合……

雖說淮東軍不畏與燕胡騎兵野戰,但趕來進援的兩萬餘敵騎,顯然無意與淮東軍在黃陂城外決一死戰,而是依仗其在丘陵地帶步卒難比的機動性進窺淮東軍的側翼,往復拉扯。黃陂城未下,淮東軍無法集陣將援騎往山川角落裡壓迫,就無法無後顧之憂的全力進攻黃陂城。

林縛在黃州戰區聚集的步騎名義上只有六萬,實際共有九萬。

除了留守大營外,還要派兵監視漢津及鐵門之敵,使其不得異動,因而在黃陂城前投入在兵馬以虞文澄、張苟兩部爲主力,加上配合作戰的騎營,名義兵馬總數爲四萬,實際兵力也就五萬。

“奢文莊這頭老狐狸率石城援兵主力,最遲明天午前會趕到石城外圍,”高宗庭指着地圖所標識的方位,介紹當前黃陂周圍的形勢,說道,“五千敵騎在與我長軒嶺兵馬接觸過之後,就往孝南退縮,可以預見,石城援軍主力,也要先進入孝南。”

“從石城而來的援兵有兩萬五千衆,兩萬騎兵爲燕北精銳,五千步卒以奢淵爲將,想必是奢家壓箱底的精銳,”趕回前壘大營來參加軍議的陳漬說道,“漢津與黃陂本來離得就近,孝南在漢津與黃陂的側後,要不能在石城援軍趕來之前,將黃陂城拿下,這戰就難打了……”

“你倒是站着不覺得腰疼,換你來打,能保證明天午前拿下黃陂?”張苟反駁陳漬,陳漬與張苟同出身流民軍,關係最是親密,說話也無遮攔,陳漬是好戰份子,換作他再有可能努力一把,趁夜強攻,趕在明天午前將守兵打潰,拿下黃陂,但這不是張苟的風格,他側過頭來,跟主持軍議的林縛、敖滄海建議道,“黃陂不能再打,先前刺入的兵馬,也應該從黃陂城裡撤退,應以照湖山、長軒壘兩處爲中心,收縮防陣……”

林縛看向敖滄海,問道:“你覺得呢?”

“殲敵不急於一時,再者我們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將石城的兵馬引過來,”敖滄海說道,“不過退得太乾脆也不好,我看這樣就好,張苟先率往長軒嶺收縮,警戒從北面過來的石城援兵,虞文澄照着原計劃打黃陂,但要多留幾分餘力……”

石城離黃陂有三百里,離樊城、棗陽只有兩百多里路,要是叫燕胡在石城有四萬多精銳,柴山兵馬就很難從隨州腹地穿過去——將石城的兵馬引出來,牽制在黃陂一帶進退不得,這纔是林縛一開始就猛打黃陂的目的。

奢文莊率援兵從石城趕來,給釘黃陂走不開,蘇庭瞻在石城只有萬餘兵馬,便是提前警覺到柴山奇兵的存在,也將束手無策。

“這麼安排便好,”林縛說道,“不過我們還要考慮鐵門山及漢津之敵往黃陂聚集的可能……”

“對,葉濟羅榮叫奢文莊趕到漢水東岸來,不可能只是叫他率援兵救黃陂。要是葉濟羅榮將鄂東的兵馬都交給奢文莊節制,他有可能將漢津、鐵門山的兵馬都調到黃陂來,趁機將我軍主力也牽制在黃陂動彈不得……”高宗庭說道。

“真要如此,那我們可以趁勢將監視漢津、鐵門山的兵馬,都集中到黃陂來,水營也可以上岸了,”敖滄海笑道,“這麼一來,蝦啊,蟹啊,都要集中到一個鍋裡燉熟了吃!”

林縛拿起手邊的炭筆,在黃陂城北、城西各畫了一道線,說道:“鐵門山之敵,給我們分隔在東邊,要援黃陂,只能從孝昌雙峰山繞,會晚來一些;奢文莊率石城援軍來黃陂之後,不會進城,我軍在長軒嶺築壘,張苟率部往長軒嶺收縮,那奢文莊就可能在這兩線挖長塹將我們擋在外面。一旦柴山兵馬襲得棗陽、樊城,斷其糧道,奢文莊第一反應,就是向漢水東岸撤退,依靠漢水北撤或渡過漢水與葉濟羅榮匯合後再北撤,將是他最好的選擇。所以,我們要在黃陂西側部署一路精銳,做好隨時切入、阻斷奢文莊往漢水東岸撤退的準備!”

“除了張苟,還有誰跟我爭?”陳漬撐着會議桌邊子,虎視眈眈的看向其他諸將問道。

“你真是沒出息,我要守長軒嶺,已經給隔着東邊,哪能跟你爭西邊的位置……”張苟無奈笑道。

林縛看向葛存信、粟品孝、胡臾兒等水營將領,說道:“陳漬、張季恆、張苟、虞文澄都要派上陣前廝殺,大營那邊除趙虎的一萬江寧禁營軍外,我手裡就沒有預備兵馬可用了,你們水營給調兩萬人上岸來!”

柴山兵馬一旦出動,猛擊襄隨腹地,便能動搖鄂東守兵的陣腳,淮東軍在黃陂正面的主力就要非常迅速的打進去,一點都耽擱不得、猶豫不得。

就算漢津守軍棄城而逃,水營也沒有時間去清理漢江汊口裡的障礙物再去追擊——清理寬達六七百步的江口障礙物,不是三五天能完成的事情——水營不是此戰的主力,水軍戰卒這時候必然也要上岸當成步營來用,以補彌兵力的不足。

雖說水營戰卒打陣地戰不擅長,但作爲預備兵馬,用於追擊戰,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林縛既然這麼吩咐,葛存信他們水營將領也沒有什麼好討價還價的餘地,一起答應下來,去做安排。

********************

奢文莊率援軍主力,於二十七日午時進入黃陂,使其孫奢淵率五千步卒在黃陂西北結陣,使孟安蟬遣部將率騎兵繞過黃陂城兩側出擊,衝擊淮東軍的側翼,迫使淮東軍從黃陂城退走。

步卒對抗騎兵,一是利用有利的地形,一是利用密集的陣形。

以騎兵爲主的石城援軍趕來,以步卒爲主的淮東軍自然就不能展開來盡情的圍攻黃陂,便從黃陂北城、西城、南城撤出,只留約五千兵馬在東城收縮結陣,咬在那裡,死也不退。

東護城河橋外,本身就是虞文澄所部用來主攻黃陂城的陣地,防護較強,周圍都用柵牆圍起來,又與照湖山前壘大營離得非常近,有五千兵馬收縮防守,就不懼敵軍從南北兩翼以及守軍從城內過護城河橋的三路夾擊。

奢文莊率援兵趕來,也是以解黃陂之危爲主,再者也要先站住腳,淮東軍在左右明面上就有四萬精銳兵馬,他想吃掉在東城外收縮防守的五千淮東甲卒,顯然也是不可能完全的任務。

“多謝閩王率兵相援!”孫季常重新派兵佔領四座已成廢墟的城樓,重新將黃陂城牆控制在手裡,這才安心一些。才五六天的工夫,就給淮東軍打得這麼狼狽,孫季常感覺很丟臉,但奢文莊率援兵及時趕來,他也不能爲了面子上好過,就一聲謝都不說。

奢文莊自然不會率兵進城,黃陂城有孫季常所部相守足夠了。

事實上,孫季常打得這麼狼狽,就緣於他將兵力都集中在城裡。

再多的兵力,叫淮東軍把四座城門一堵,給憋在城裡也發揮不出優勢來。

守城兵力部署,通常以一步城牆一卒一輔兵計,六裡之城約兩千步長,四千守軍便勉強夠守城了。

而孫季常往黃陂城裡堆了三萬兵馬,守兵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當守軍在淮東軍重弩的壓制下,不得不從城頭退下來,退到城內進行巷戰,東西南北四處大街,不拆屋破院的話,兩軍能夠接戰的戰線總寬度甚至不足一百步。

這麼短的戰線,守兵是根本無法將三萬人的優勢發揮出來的,戰線最前端頂天能塞兩百人進去——貌似淮東軍也無法發揮兵力的優勢,但守兵擠得越密集,守禦面越窄,淮東軍的火油罐以及隨軍進入城的蠍子弩、梢弩從陣後發出來的打擊力度就越強。

也是幸虧孫季常手裡的兵力足夠多,能輪流替換上肉搏,能夠承受很大的傷亡,能夠用血肉之軀擋住淮東軍的攻勢。

這也是接戰面窄的好處,統共前陣只能派三四百人接近廝殺,三萬兵馬輪流一遍,也只能打上一個月。

不過,一旦叫淮東軍將三萬守軍慢慢的壓縮到黃陂城中心更狹窄、更緊密的空間,再叫淮東軍將黃陂城靠近城牆的屋舍宅院拆除,將拋石弩等重弩搬進城裡來,到那時孫季常怕是想哭都來不及了……

奢文莊由孫季常陪着走過黃陂城內的每處接戰地步,越看越心驚,援軍要晚來兩三天,孫季常真未必能撐得住!就是這種情況下,守軍還積累了超過四千的傷亡。要是叫孫季常只率一萬兵馬守軍,以這麼高的傷亡數字,說不定早就叫淮東軍拿下黃陂了。

不想叫淮東軍的重弩、火油罐發揮威脅,兵馬集中是大忌,困守一座能容易給淮東軍堵門的城池,更是大忌。

要是守軍擠在一起連轉身都難,一塊重逾百斤的巨石砸過來,一下子要死多少人?要那時,軍心還能不崩潰,那已經堪稱天下少有的鐵軍了。

奢文莊也不怨孫季常,這些教訓都是浙閩軍付出幾萬條人命得來的經驗,孫季常除了當年圍攻陽信時給一起打得大敗之外,還沒有領教過淮東軍攻城的本事。

不過這一次,孫季常也是算得了教訓,奢文莊要他派兵出城立營,沒有應該猶豫,立即答應;嚐到淮東軍重弩的厲害,他寧可跟淮東軍在開闊地帶野戰,也不想給淮東軍逼到狹窄的區域用重弩猛打而不好還手。

眼下淮東軍有一支兵馬釘在東城外不走,孫季常即遣兩部兵馬,往西城、北城而出,在騎兵的掩護下,沿着出西城往漢津而去以及出北城往孝昌而去的驛道外側挖掘長塹,使守兵能出城,在城北及城西展開,避免再給淮東軍堵在城裡悶打的可能。

第70章 意外相逢第114章 殲滅第17章 山南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25章 陽信故人第21章 憂降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12章 津海號第52章 列裝第5章 治鹽第3章 寧王第67章 洪澤舊事第120章 降服第32章 父子相認第47章 偷營第11章 巢東第31章 淮陽初雪第23章 銀子第52章 棄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81章 暗子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15章 做賊心虛第4章 內府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79章 算計第33章 宗族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100章 迫其分兵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69章 渡口大潰第八十五章 山雨欲來第5章 兵甲第112章 謠言第56章 光復濟南第14章 立場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60章 噴焰弩第19章 巡政談馬戰第五十四章 隻手遮天第81章 暗子第一百零九章 冰釋(一)第30章 援兵渡海第96章 傳捷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56章 光復濟南第42章 五虎凋零第46章 不過空城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23章 南洋擴張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24章 禁絕第10章 入甕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67章 北地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6章 賞匠第12章 餌與陷阱第八十四章 夜黑風高第122章 浙南戰事尾聲第59章 援圍第90章 易幟第40章 岌岌可危第6章 私糧入京第45章 奢家獲捷第七十七章 如狼似虎第76章 藥材貿易第4章 江寧風潮(四)第18章 喝斥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41章 勤王北上第12章 大功將成第四章 夜寇爲佳人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第80章 風往南吹第78章 虎毒食子第52章 列裝第89章 鏖戰第27章 聯兵接觸第2章 夜觀軍營第13章 假冒特使第56章 光復濟南第111章 陳園心機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62章 遷島第96章 合議第38章 入冬第48章 花亭第60章 宮廷陰影第124章 北線第19章 大風迷眼第41章 海東行營第25章 官溪嶺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6章 重兵東移第127章 皇城第二十四章 秀手殺人刀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
第70章 意外相逢第114章 殲滅第17章 山南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25章 陽信故人第21章 憂降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12章 津海號第52章 列裝第5章 治鹽第3章 寧王第67章 洪澤舊事第120章 降服第32章 父子相認第47章 偷營第11章 巢東第31章 淮陽初雪第23章 銀子第52章 棄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81章 暗子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15章 做賊心虛第4章 內府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79章 算計第33章 宗族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100章 迫其分兵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69章 渡口大潰第八十五章 山雨欲來第5章 兵甲第112章 謠言第56章 光復濟南第14章 立場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60章 噴焰弩第19章 巡政談馬戰第五十四章 隻手遮天第81章 暗子第一百零九章 冰釋(一)第30章 援兵渡海第96章 傳捷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56章 光復濟南第42章 五虎凋零第46章 不過空城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23章 南洋擴張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24章 禁絕第10章 入甕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67章 北地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6章 賞匠第12章 餌與陷阱第八十四章 夜黑風高第122章 浙南戰事尾聲第59章 援圍第90章 易幟第40章 岌岌可危第6章 私糧入京第45章 奢家獲捷第七十七章 如狼似虎第76章 藥材貿易第4章 江寧風潮(四)第18章 喝斥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41章 勤王北上第12章 大功將成第四章 夜寇爲佳人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第80章 風往南吹第78章 虎毒食子第52章 列裝第89章 鏖戰第27章 聯兵接觸第2章 夜觀軍營第13章 假冒特使第56章 光復濟南第111章 陳園心機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62章 遷島第96章 合議第38章 入冬第48章 花亭第60章 宮廷陰影第124章 北線第19章 大風迷眼第41章 海東行營第25章 官溪嶺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6章 重兵東移第127章 皇城第二十四章 秀手殺人刀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