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丹陽募兵

就這樣一路訓練郭嘉,劉正三人在徐州境內轉了一個大圈,還拜訪了幾位廣陵名士,雙方就未來的天下局勢交換了看法,也對無力扭轉危局嘆息不已。

這一日,劉正三人進入了揚州境內的丹陽郡。

這丹陽郡的太守,不是別人,正是那聞名鄉里的陶謙陶恭祖。

劉正來到陶府之外,遞上名刺之後,等待着陶謙的召見。

令劉正沒有想到的是,作爲一郡主宰的陶大人,居然親自迎了出來,抓住劉正的手便說:“佑興來了,快進來,到了師兄家裡,又何必這樣客氣,直接進門不就行了!”

陶謙年近而立,臉上多有滄桑之感,那是多年邊軍生涯留下的印記。

劉正見陶謙熱情似火,又見陶謙一見面就以師兄自居,心中有些疑惑不解,於是就問他:“師兄?”

陶謙臉色一變:“佑興貴人多忘事,是陶某高攀了!”

劉正見勢不妙,忙請罪說:“師兄息怒,去年冬末,同村劉備索要族譜不成,便擊中正的腦部要害,醒來之後,只記得姓甚名誰,忠僕劉義,其餘的人和事情,一概不知。正所講的事情,句句屬實,師兄若是不原諒正,正這便離開。”

陶謙耿直,知道劉正的遭遇之後,當即便原諒了劉正的失禮。

陶謙得見同門,心中高興,便吩咐家人準備酒宴,替劉正三人接風洗塵。

隨後陶謙又談起劉正的遭遇,義憤填膺。

陶謙說:“原來那臭名昭著的劉玄德,竟然敢加害佑興,他日得見,謙必定替佑興報那一拳之仇。”

劉正說:“師兄大義,正愧受了。煩請師兄講明箇中緣由,以免他日面見家師的時候,做出什麼不孝的舉動來,正先行謝過。”

陶謙說:“當年三友,分別爲盧植,鄭玄,管寧。他們師出同門,各有偏好,其中盧師爲首,專注兵書謀略,行軍打仗,樣樣精通;鄭師次之,經史諸義,見解獨到;管師再次,有教無類,有聖人孔子之風。謙少年時,得入鄭師門下,學習經義,不過三年,便略有小成。也怪謙年輕氣盛,又見大漢常年邊患不斷,便打算棄文從武,投筆從戎。鄭師苦勸無果,便寫一封推薦信,令謙拜入盧師門下。謙入學五年,隨盧師南征北戰,略有功名,得授丹陽郡太守,如今五年有餘。”

劉正問:“師兄,正的家師是誰,煩請爲我解惑!”

陶謙說:“佑興的恩師,便是盧師。佑興當年,聞名涿縣,與盧師的經歷頗爲相似,深得盧師喜愛,得列入門牆,繼承衣鉢。授業五年,佑興盡得盧師真傳。後來盧師入朝爲官,亦不忘叮囑佑興自行鑽研。如今佑興行走大漢,九原一戰,刺史建陽公讚譽有加,盧師引以爲傲,常寫信訓誡弟子,當以佑興爲榜樣,爲大漢用武揚威!”

劉正聽了陶謙的話,才明白了自己和海內大儒,三師之一的盧師以及陶謙,公孫瓚等人的淵源。

劉正心想,看來那公孫瓚和劉備自稱盧師弟子,其實不然。想來那公孫瓚只不過是記名弟子,劉備更是旁聽而已,連入館資格都沒有,與劉正衣鉢傳人的身份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劉正又想,原來自己是海內名儒盧大家的衣鉢弟子,怪不得建陽公初見便起了招納之心,求之不得以後,也沒有生氣動怒,還願意引爲臂助。

再想到靈州城中,校尉張濟把愛侄的前程託付,姑臧賈府,不費吹灰之力便得以自保而聞名天下的賈詡依附,更是舉家相隨。

更有在鹿門書院中,僅憑龐德公的一句話,司馬徽便放棄了斬殺自己的計劃,還把王越相贈。

現在看來,並不是自己的王霸之氣懾服了他們,而是在自己的身上,有一道名儒傳人的護身符。

劉正想到這裡,對素未謀面的盧師心生感激,更是對陶謙大禮敬上:“涿縣劉正劉佑興,見過同門恭祖師兄!”

陶謙見劉正恢復了名士本色,忙以同等的禮儀回敬:“佑興賢弟客氣了,到了丹陽,便是回到了家中,千萬不要見外。”

劉正指着趙雲和郭嘉,對陶謙說:“這兩位也是人中之龍:河北常山趙雲趙子龍,另一位是風流倜儻小太公陽翟郭嘉郭奉孝。我等三人,討擾恭祖兄了!”

趙雲和郭嘉分別上前與陶謙見禮說:“趙雲、郭嘉拜見明公!”

陶謙見趙雲銀甲銀槍,威風凜凜;再看郭嘉,眉清目秀,聰敏伶俐,便讚道:“白馬銀槍趙子龍,石門障上逞威風。”

劉正不解,想當初趙雲箭射呼廚猛,並不爲世人所知,於是就問陶謙:“恭祖兄,當初在九原城中,不是那都尉穆順獻出呼廚猛的首級,積功升了幷州兵曹主事嗎?”

陶謙說:“佑興有所不知,那穆順不知賢弟身份,沽名釣譽,貪了子龍戰功。他又怎麼知道,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憑他的本事,怎麼殺得了呼廚猛。有人以子龍射出的那支箭作爲證據,揭穿了穆順冒領軍功的事情。建陽公覺得對不起佑興你,便修書一封給了盧師,說明了其中的緣由。更是恨穆順貪心,日漸疏遠,穆順久不得志,便起了二心。建陽公爲了顧全抗胡大局,不能輕易的處罰穆順,只得束之高閣,棄而不用。想來那穆順機關算盡,反誤了前程。”

劉正也是不勝感慨,對那穆順的遭遇猶爲嘆息,便問陶謙:“恭祖兄可知,這出首之人必定是軍中同僚,以穆順在幷州鐵騎中的威望,又怎麼可能被人出賣?”

陶謙說:“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那穆順得了首功,官升兵曹主事,得賞錢千貫。在太原廣置豪宅,購買土地。一同出戰的幷州鐵騎將士,分毫未得。這才激起了老部下的不滿,最終壞了前程。”

劉正說:“本以爲那穆順是可以造就的將才,卻做出那般不明智舉動,可惜了!感謝建陽公替子龍正名,常山趙子龍,當爲天下猛士之一。”

陶謙說:“佑興不知過往,也是怕那建陽公強取豪奪,這才雪藏子龍。說起這郭奉孝,可比趙子龍的名號響亮多了,荀氏八龍之首曾贊他爲: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羣英。想那荀氏學館,人才輩出,奉孝得此讚譽,當得起同輩之中第一人的稱謂,佑興真是好福氣,文有郭嘉,武有趙雲,建功立業,如探囊取物。”

劉正說:“正不過與他二人義氣相交,比不得恭祖兄牧守一方,教化萬民,政績無數,功德無量。”

說話的功夫,便有家中僕人準備好了酒宴,幾人分主賓入座,邊吃邊聊。

酒足飯飽之後,陶謙便問起了劉正的來意。

劉正說:“久聞丹陽兒郎,人人都是敢戰之士。正有意討伐烏桓不臣的部落,慕名而來,打算聚一干行伍,替漢家戍邊。”

陶謙說:“佑興何必麻煩,丹陽城中郡兵三千,都是本地兒郎,訓練日久,不如佑興擇其精銳,以充作部衆。”

劉正婉拒說:“恭祖兄的丹陽郡兵,訓練有成,更是肩負重任,正怎敢以一己之私,壞了朝廷法度。這丹陽精兵,可是恭祖兄安身立命的本錢。常言道:君子不奪人所愛,正怎麼可能做出這等不明智的舉動,贈兵一事,莫要再提!”

陶謙深知,將兵之法因人而異,自己麾下的郡兵,早已成型,不符合劉正的需求。

陶謙想了想,便說:“佑興既然有了主意,爲兄也不好強求,若是佑興有什麼需要,爲兄必定全力以赴。”

劉正說:“但求恭祖兄賜公函一份,准予正在郡中各地募兵。”

陶謙說:“這個好說!”

當即便擬了公函,用了太守大印,傳檄各縣,言明劉正募兵事項。

當時便有豪傑揚州下蔡人周泰周幼平和壽春人蔣欽蔣公奕約爲兄弟,聚丹陽鄉勇三百,打算到附近的江面上做那沒有本錢的買賣。

得知劉正募兵抗胡之後,便打算先到丹陽城中看一看,再決定去留。

三日之後,劉正在丹陽城南市集樹旗招兵。

不過兩日,得五千餘人,入丹陽城西校場。

劉正說:“丹陽兒郎們,你們都是好樣的。正感激大家的熱情,先行拜謝諸位的勇氣,。然而戰場之上,刀槍無眼,號令既出,莫敢不從。諸位良萎不齊,強行成軍,便會壞了丹陽精兵的名聲。抗胡義卒,只收精銳。”

五千丹陽鄉勇,公推周泰和蔣欽爲首。

周泰說:“明公此言大謬,我等俱是精銳!”

劉正說:“是不是精銳,我說了不算,你等自己說了也不算,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遛遛!”

蔣欽說:“我等願意一試!”

劉正說:“城西校場,長八百米,寬七百米,繞行一圈,便是三千米。諸位從校場外圍繞着跑,率先完成十圈的三千人,就可以列入抗胡義卒軍的預備役編制。”

劉正喚過趙雲,讓他主持考覈。

趙雲舞動龍膽槍,在校場外圍的街道上劃出了一條淺溝,作爲起始之地。

經過一番激烈的拼搏之後,周泰第一個越過了終點,蔣欽緊隨其後。

又過了一刻鐘,第三千名丹陽鄉勇越過了終點線。其後兩千人,都處在他身後的三百米範圍之內。

劉正望着列好陣勢的兩個方陣,對於丹陽精銳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郭嘉也是面色蒼白,對劉正說:“團長,這丹陽精兵,果然名不虛傳,僅憑這長途跋涉的本領,便冠絕天下!那兩千名失敗者,難道就放棄了?”

劉正說:“令出如山!”

趙雲也說:“團長,要不就收下吧,幽州缺兵,更缺民!”

劉正搖了搖頭,失敗者便是失敗者,若是同情心氾濫,就會令優勝者心存懈怠。

劉正來到兩千人的方陣前,高聲說:“懦者棄,勇者留!很遺憾,你們被淘汰了,抗胡義卒軍中,將不會有你們的名字。”

劉正又走到優勝者方陣前:“恭喜你們,可以成爲抗胡義卒軍的預備成員。我身邊的這位,便是趙雲趙子龍。任命:趙雲爲丹陽團的團長,負責這支部隊的一切事務,周泰和蔣欽爲副,共同把丹陽團帶好。丹陽團的第一個訓練任務:北上涿縣,具體路線,子龍自行安排,解散!”

趙雲問:“團長,你不和我們一起走嗎?”

劉正說:“遊歷即將結束,你也是時候獨擋一面了。子龍,不要讓我失望,丹陽勁旅,應該由你來發揚光大。”

陶謙見劉正募兵結束的次日,便令趙雲帶兵北上,挽留無果,便贈送糧草無數,調撥三千軍械,以壯征程,算是替抗胡大業盡一份力。

劉正考慮到未來的風雲變幻,就接受了陶謙的饋贈,再三道謝,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趙雲帶着丹陽團,押着軍械糧草,先行出發。劉正則與陶謙盤恆數日,盡敘別情。

想到風雨飄搖的大漢,兩人約定肝膽相照,永不背盟。

拜別陶謙之後,劉正帶着郭嘉,望泰山而去。

第2149章 討伐不臣第1069章 力量疏導第476章 酸棗練兵第743章 荊州局勢第2192章 清平夜話第866章 經濟戰爭第1447章 生命平等第773章 冀州大旱第718章 禹村會議第1941章 荀攸論戰第1696章 休兵罷戰第2022章 楊夏之死第2227章 番外篇:戰海守關人(1)第2168章 大戰蕭山第994章 神座姐妹第2183章 兄妹反目第152章 興漢雄師第1438章 尋門之路第1574章 聞道之爭第1111章 黑暗龍宮第480章 徐庶出山第2174章 雛鳳輕啼第72章 拜見朱雋第256章 悍勇鮮卑第499章 圍而不攻第1433章 道元鑄魂第540章 軍魂刑天第2189章 釣魚戰法第137章 徵北定製第2229章 番外篇:戰海守關人(3)第1463章 萬物皆刀第620章 守護之利第1325章 尋求突破第1178章 禍國男顏第109章 張角之死第1408章 活間之威第445章 廬江首戰第561章 九州神鼎第1250章 十面埋伏第1888章 幼麟姜維第892章 勿言放棄第1871章 汜水殘陽第461章 曹仁撤兵第101章 頓丘之戰第592章 曹操自省第693章 專項計劃第2119章 靖武揚威第101章 頓丘之戰第2023章 空餉內幕第229章 劉正開元第1876章 關南亂戰第1857章 解放認知第1417章 岳飛斬虎第1149章 清水風雲第33章 新年演武第1293章 劉想被抓第1996章 圈地運動第278章 初哥龐統第1231章 蛇帥之死第798章 伏鳳之戰第525章 曹操論戰第1565章 重寶鐵玉第596章 老將退隱第5章 九原逐胡第157章 劉備攻關第419章 尊師重道第296章 盧秀回家第1662章 吳盟掙扎第2061章 鞭長莫及第829章 治政艱辛【謝謝(一人1978)書友的月票】第1073章 香醉兔尊第1083章 梅花戰隊第199章 李傕興師第745章 帳議撤軍第1690章 龍城定計第1211章 代理合作第556章 有如夫人第273章 槍騎之威第205章 管承造反第279章 賈珍初謀第308章 徐庶歸曹第1983章 兩家分代第1627章 欺軟怕硬第2203章 小站風雲第682章 廣陵新政第423章 試航籌備第1308章 漢將雄風第665章 徐州大亂第1336章 新秀大會第823章 陣前對峙第1708章 事故調查第1020章 黎平格局第9章 北地殺胡第918章 獨孤刀陣第1092章 鬥牛大會第999章 白羊之威第565章 陳年舊事第1844章 時空摺疊第2136章 武松歸隱第1082章 行宮探險
第2149章 討伐不臣第1069章 力量疏導第476章 酸棗練兵第743章 荊州局勢第2192章 清平夜話第866章 經濟戰爭第1447章 生命平等第773章 冀州大旱第718章 禹村會議第1941章 荀攸論戰第1696章 休兵罷戰第2022章 楊夏之死第2227章 番外篇:戰海守關人(1)第2168章 大戰蕭山第994章 神座姐妹第2183章 兄妹反目第152章 興漢雄師第1438章 尋門之路第1574章 聞道之爭第1111章 黑暗龍宮第480章 徐庶出山第2174章 雛鳳輕啼第72章 拜見朱雋第256章 悍勇鮮卑第499章 圍而不攻第1433章 道元鑄魂第540章 軍魂刑天第2189章 釣魚戰法第137章 徵北定製第2229章 番外篇:戰海守關人(3)第1463章 萬物皆刀第620章 守護之利第1325章 尋求突破第1178章 禍國男顏第109章 張角之死第1408章 活間之威第445章 廬江首戰第561章 九州神鼎第1250章 十面埋伏第1888章 幼麟姜維第892章 勿言放棄第1871章 汜水殘陽第461章 曹仁撤兵第101章 頓丘之戰第592章 曹操自省第693章 專項計劃第2119章 靖武揚威第101章 頓丘之戰第2023章 空餉內幕第229章 劉正開元第1876章 關南亂戰第1857章 解放認知第1417章 岳飛斬虎第1149章 清水風雲第33章 新年演武第1293章 劉想被抓第1996章 圈地運動第278章 初哥龐統第1231章 蛇帥之死第798章 伏鳳之戰第525章 曹操論戰第1565章 重寶鐵玉第596章 老將退隱第5章 九原逐胡第157章 劉備攻關第419章 尊師重道第296章 盧秀回家第1662章 吳盟掙扎第2061章 鞭長莫及第829章 治政艱辛【謝謝(一人1978)書友的月票】第1073章 香醉兔尊第1083章 梅花戰隊第199章 李傕興師第745章 帳議撤軍第1690章 龍城定計第1211章 代理合作第556章 有如夫人第273章 槍騎之威第205章 管承造反第279章 賈珍初謀第308章 徐庶歸曹第1983章 兩家分代第1627章 欺軟怕硬第2203章 小站風雲第682章 廣陵新政第423章 試航籌備第1308章 漢將雄風第665章 徐州大亂第1336章 新秀大會第823章 陣前對峙第1708章 事故調查第1020章 黎平格局第9章 北地殺胡第918章 獨孤刀陣第1092章 鬥牛大會第999章 白羊之威第565章 陳年舊事第1844章 時空摺疊第2136章 武松歸隱第1082章 行宮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