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林陳坤的重新的崛起

“哼,這些日本人難道還沒有看清楚形勢不成?竟然還想讓我們退出朝鮮,也不看看他們自己是什麼貨色,憑什麼要求我們退出朝鮮,我們不讓他們割讓其他地方就算給他們面子了!”參謀部內,馬成正在和沈綱等幾個軍方高層將領一起,這會說的不是朝鮮的戰事,說的乃是和日`本和談的事情。

中日之間的和談並沒有公開,這前期乃是秘密接觸,兩國之間只有少數高層才知道,中國這邊除了外交部的少數人員外還有幾個總長次長之類的高層,而軍方那邊也只有幾個高層將領知道而已。

“按照我說啊,日本人是覺得釜山還在他們手裡,所以纔拿捏住了這一點,要不然的話他們豈會如此囂張!”李繼民也是口氣不善。

“沈兄,以你看來,我們拿下釜山要需要多久?”馬成隨即轉頭問沈綱。

沈綱並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擡頭看了看在場的這些人,在座的都是陸軍里名副其實的高層,馬成、李繼民這兩個地位不遜於他的國家軍事委員會成員,另外還有幾個陸軍的實權中將,比如南京衛戍區司令俞若飛,上海警備區司令林成坤等人。這些人往日是很少走在一起的,因爲陸軍中派系之爭絲毫不弱於三大軍種之爭以及政務院裡的那些文官之爭,說是派系林立也不爲過。

就和海軍中有舊閩系和新南京系之分,有戰列艦派和航空派之分一樣,陸軍中的派系也是衆多,而且其中的派系相互糾纏根本就理不清楚,以出身劃分的話大體可以分爲國內派,也就是清末時期國內軍校出身的人,以馬成、李連陽爲首,此外還有留學派,以國內統一戰爭時期的留日士官生、留美、留德等留學生爲主,以沈綱、李繼民爲首,然後還有福州軍校派系,這些人就是辛亥革命後出身福州軍校、後來福州軍校遷往武漢,但都是一脈相傳,這些人以徐離善等人爲首,這羣人也都較爲年輕,然而福州軍校出身的將領雖然年輕,而且目前軍銜普遍不高,但是中將、少將一大票,比如這場戰爭中大放異彩的唐強,現在中國的一千多名將官中,辛亥革命後福州軍校(武漢軍校)出身的將官佔據了60%以上。

不過話又說回來,出身並不代表他們的派系,其中摻雜了諸多利益糾纏後,這些派系之間的痕跡並不明顯。

如此情況下陸軍的那些將領們明爭暗鬥是少不了的,所以平常都很難看見這些不同派系的將領們齊坐一堂。

今天這種非正式會議的場合下,能夠有這麼多的陸軍實權將領參加,是比較難得的了,沈綱看了這些人一眼,然後道:“釜山那邊的日軍還是比較難啃的,不過我們的兵力佔據了絕對優勢,加上有空軍封鎖,日`本的補充也比較困難,預計半個月內拿下來是不成問題的!”

沈綱說罷後又道:“不過釜山局勢也不是我們陸軍一方能夠決定的,還得有空軍和海軍的航空兵配合!”

“昨天我去見總統的時候,他說爲了和談大局,釜山是需要儘快拿下的!”旁邊的林成坤此時也開口道。

此時李繼民看向林成坤道:“聽說總統有意讓林兄去釜山前線?”

林成坤一聽,心裡暗道:“你這消息可夠靈通的!”這事昨天陳敬雲剛對他說起呢,這外人今天就知道消息了。

wWW•тTk an•¢ o

“嗯,總統是有這個意思,屆時也會讓我帶一個警衛團過去!”林成坤也沒打算隱瞞,這消息想要隱瞞也隱瞞不了,預計這兩天就會下達正式調令了。

旁人一聽這話,一個個心理都暗思:“看來這警衛師的人又要去前線撈功勞了!”

警衛師這支部隊在中國軍方體系裡一直都是極爲特殊的,自打建立那天開始就一直是作爲陳敬雲的近衛部隊存在,裡頭的軍官清一色是陳敬雲的親朋故舊,俞若飛這個陳敬雲母親的侄子更是長期任職警衛師的師長,和其他師的主官一年到兩年就輪換一次不同,俞若飛可是任職警衛師師長一職長達十年之久,後來成立了南京衛戍區後,他才調任衛戍區司令把警衛師的位置給讓了出來。

從俞若飛這裡就已經可以看出來警衛師和陸軍的其他野戰部隊是兩個體系,警衛師內的軍官晉升的途徑也極爲有限,並且軍銜普遍偏高,師長就是中將,而幾個團長更是少將的軍銜,連長就是少校,可比陸軍的其他部隊的軍官普遍高一級。

不但軍官體系特殊,而且警衛師的裝備也是陸軍所有部隊裡最好的一支部隊,目前只有裝甲部隊裝備的衝鋒槍也大規模裝備了警衛師,此外警衛師還轄有一個混成裝甲團,幾個步兵團和師屬炮兵團也是摩托化,裝備了大量的汽車。這乃是一個轄有三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摩托化炮兵團以及一個裝甲團的混成機械化部隊,總兵力比那些摩托化師或者裝甲師的人數多一些。

同時警衛師也是國內爲數不多的一直保持戰備狀態的部隊。

造成警衛師這種特殊性的原因也很簡單,陳敬雲怕死。

不過由於警衛師長期駐紮南京,爲了讓部隊保持戰鬥力,也爲讓部隊裡的軍官獲得軍功,所以每逢戰爭的時候都會抽調一部分警衛師的部隊前往前線作戰。而且每次參戰都是大局已定之後,苦戰等陸軍的其他野戰部隊打完了後,警衛師的部隊纔會去前線收尾。

陳敬雲要派一警衛師混成團前往朝鮮參加釜山戰役,擺明是要給警衛師的一票軍官升遷積累軍功,而於此同時調任林成坤去朝鮮擔任第六軍軍長,同樣也可以認爲是爲了給林成坤積累軍功。

說起來,林成坤這十幾年一直都是比較低調的,作爲一個國民軍早期的重要將領,最早期的中將軍長之一,按照道理來說他應該早就能夠晉升上將的了。但是因爲他和陳敬雲的私人關係以及他自身的年齡太輕,所以一直都是停留在中將這個位置上,這些年做過了好幾任的軍長,也在參謀部任職過,也任職過兵器總監等職位,南京陸軍大學校長,上海警備區司令,基本上中將能待的位置他都坐了一遍。

熬了十多年後,陳敬雲終於是覺得時間差不多了,這才準備把林成坤提起來用,這要提起裡自然也是需要相應的資歷和軍功的,這派到朝鮮去就是最關鍵的一步了。

儘管被刻意壓制了十幾年,但是林成坤在陸軍內的地位並不弱於那幾個上將,他這十幾年裡呆的職位絕大部分也都是實權位置,就算俞若飛和他比起來也是略有不如。

“雖然總統說過不太可能會登陸日`本本土,不過我們陸軍也得做好相關的準備,等拿下釜山後,下一步的方向就放在對馬島和琉球諸島上面了。”李繼民開口道:“現在東北那邊的第四十七師已經正在進行渡海登陸作戰的相關訓練,駐紮寧波的二十一師也已經是開始進行適應性準備,如果海軍那邊能夠掩護渡海登陸部隊的安全,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攻略了!”

目前中國能夠進行兩棲登陸作戰的,實際上只有海軍的兩個陸戰旅,陸軍中並無專門的登陸作戰部隊,現在的第四十七師和第二十一師進行的適應性訓練也只是訓練而已,並沒有裝備專門的登陸裝備。海軍的那兩個陸戰旅自然是專門的渡海登陸作戰部隊,不過兵力太小,加起來也只有一萬人左右,可打不了一場大規模的登陸作戰。

“我們陸軍的準備是充分的,不過海軍那邊卻是遲遲無法保證啊!”沈綱道:“海軍方面無法徹底控制海權,這渡海作戰的風險就太大!”

中國海軍雖然在上一次的海空大戰中勝利並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但是距離徹底控制海權還是有着較大的距離,在海軍無法徹底掌控制海權的情況下,要進行渡海作戰的風險太大。

“不管如何,該做的準備還得準備,至少也要拿出相應的態勢來爲談判增加籌碼!”沈綱的這話算是給陸軍未來行動定下了基調,那就是爲中日之間的停戰談判增加籌碼。

當中國陸軍籌備着下一步行動時,陳敬雲也是指示外交部加快和日本方面的談判,不過談判的並不順利。

其中最大的分歧就是朝鮮了,日`本要求恢復戰前的局面,也就是說讓中國退出朝鮮,而這樣的話,中國的這場戰爭就白打了,所以說什麼也是不可能的。然而要想讓日`本主動放棄朝鮮的話,也是很困難的事情,浜口雄幸要是敢答應,不用兩天就會被日`本國內的激進人士給天誅掉。

這初步的談判接觸後,談判就是僵持了下來,雙方再一次把希望寄於軍事手段,中國開始加快了對釜山的進攻,林成坤抵達朝鮮後任職第六軍軍長,隨即第六軍和第十八軍聯合對釜山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空軍和海軍方面也是進行了配合作戰。

日`本爲了守住釜山,源源不斷的從國內抽調兵力和物資進行增援,然而這種增援並沒有能夠挽回日本所面臨的劣勢,步兵方面還好,但是炮兵和空軍的作戰飛機就是遜色許多,日`本陸軍的陸軍航空兵在前面的朝鮮作戰中損失重大,在元山戰役裡幾乎把日`本大部分91式戰鬥機給拼掉了,以至於現在在釜山只能夠籌集數十架的老式飛機而已。面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聯合打擊,日`本在釜山上空的制空權幾乎是徹底喪失。

此外對馬海峽雖然還被日`本海軍所掌控,但是中國部隊已經推進到了朝鮮南部,依靠朝鮮南部建立的前進機場,中國海軍航空兵開始巡航對馬海峽,並掩護小股的海軍部隊進入對馬海峽襲擊日`本的運輸船隊,取得了豐富的戰果。

種種情況相結合起來,就讓釜山內的日軍打的極爲艱苦,根本無法抵擋中國優勢兵力的進攻。

等到了三月二十六號的時候,釜山內的日軍已經進入了最後的崩潰階段。

三月二十九號,面對釜山即將被攻克的事實,日`本軍方大本營哪怕是不願意,但是也是被迫選擇了放棄釜山進行撤退。

四月二號,中國的第一集團軍下屬的第六軍和第十八軍攻克釜山。

釜山一下,國內掀起了一片歡慶的熱潮,衆多人主動上街遊行歡慶,而街頭巷尾,更是有衆多人已經翹首以盼什麼時候登陸日`本本土了。

釜山失陷,終於是讓日`本正視了和中國方面的談判。

四月五號,日本外相幣原喜重朗秘密抵達上海,這個時候,雙方的談判纔算是進入了實際階段!

第896章 血戰琉球第639章 第一裝甲軍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37章 擁袁通電第74章 冬衣風波(一)第952章 波斯灣的第六機動艦隊(一)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841章 太平洋作戰方案(一)第677章 二月南京第1020章 爲了德國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877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二)第698章 進軍琉球(一)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530章 新技術涌噴第206章 妻妾諸事第64章 悅己者容第250章 第二次轟炸(一)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334章 上海事第189章 黃興的選擇(二)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97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283章 風雨欲來(一)第765章 緬甸動亂第569章 上野貞浩(一)第1020章 爲了德國第793章 中蘇協議(二)第32章 陳府景象第352章 蔡凝(三)第158章 中秋軍議第370章 黎明捷報第988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二)第629章 挽救危局(一)第631章 大興土木第653章 潛艇破交戰(一)第379章 休閒日第955章 繼承人(一)第610章 下一代戰機第10章 密議(二)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582章 第二軍的覆滅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356章 第五混成旅(二)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539章 卡拉欽斯克之戰第983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二)第398章 合肥捷電第124章 浙江之未來(二)第364章 救援通道(二)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133章 籌餉處第558章 空襲旅順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709章 瘋狂時代的開始第125章 浙江財政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632章 朝鮮事變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466章 段芝貴入川第1014章 第十集團軍第305章 入役儀式(二)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864章 慘烈(一)第424章 第一大軍閥第196章 鎮江之戰(五)第290章 戰略安排第767 東南亞戰爭(二)第319章 南北,戰!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768章 進軍東南亞(一)第892章 新加坡戰役(一)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759章 噴氣時代(二)第246章 英日謀劃第227章 泰山鎮(一)第1049章 坦克對決(四)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1042章 克查赫衝突(二)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201章 沈綱計劃(二)第215章 陳俞氏的決斷第776章 國強民富第238章 授勳升職第546章 伯爵夫人(二)第125章 浙江財政第140章 酷熱難擋第644章 海空大戰(三)第751章 越來越近第479章 左玉剛的勇猛第279章 各方拉攏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825章 伊朗和中東局勢第806章 李玉挺的運氣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
第896章 血戰琉球第639章 第一裝甲軍第418章 各軍調整第37章 擁袁通電第74章 冬衣風波(一)第952章 波斯灣的第六機動艦隊(一)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841章 太平洋作戰方案(一)第677章 二月南京第1020章 爲了德國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877章 太平洋上的炮聲(二)第698章 進軍琉球(一)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530章 新技術涌噴第206章 妻妾諸事第64章 悅己者容第250章 第二次轟炸(一)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334章 上海事第189章 黃興的選擇(二)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720章 T11重型坦克第97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283章 風雨欲來(一)第765章 緬甸動亂第569章 上野貞浩(一)第1020章 爲了德國第793章 中蘇協議(二)第32章 陳府景象第352章 蔡凝(三)第158章 中秋軍議第370章 黎明捷報第988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二)第629章 挽救危局(一)第631章 大興土木第653章 潛艇破交戰(一)第379章 休閒日第955章 繼承人(一)第610章 下一代戰機第10章 密議(二)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582章 第二軍的覆滅第520章 府院之爭(二)第356章 第五混成旅(二)第165章 溫庭和的決定第521章 核物理實驗室第539章 卡拉欽斯克之戰第983章 地中海我們來了(二)第398章 合肥捷電第124章 浙江之未來(二)第364章 救援通道(二)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615章 林家的意第133章 籌餉處第558章 空襲旅順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709章 瘋狂時代的開始第125章 浙江財政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632章 朝鮮事變第867章 第二輪大戰起第466章 段芝貴入川第1014章 第十集團軍第305章 入役儀式(二)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864章 慘烈(一)第424章 第一大軍閥第196章 鎮江之戰(五)第290章 戰略安排第767 東南亞戰爭(二)第319章 南北,戰!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768章 進軍東南亞(一)第892章 新加坡戰役(一)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759章 噴氣時代(二)第246章 英日謀劃第227章 泰山鎮(一)第1049章 坦克對決(四)第794章 太平洋上的煙火第1042章 克查赫衝突(二)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201章 沈綱計劃(二)第215章 陳俞氏的決斷第776章 國強民富第238章 授勳升職第546章 伯爵夫人(二)第125章 浙江財政第140章 酷熱難擋第644章 海空大戰(三)第751章 越來越近第479章 左玉剛的勇猛第279章 各方拉攏第716章 越南獨立陣線第825章 伊朗和中東局勢第806章 李玉挺的運氣第975章 中美聯合公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