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

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

因爲他們手裡肯定也有一大批“非法”的草蕩。

不過他們也沒有問的太過直接,而是迂迴着問了一個看似好像無關的問題,來旁敲側擊。

“國公,之前我們也都說了,天子聖明,國公目遠,解決了諸多水患。但此之外,這裡的水患還有兩個問題。”

“一個呢,就是朝廷之前爲了稽查私鹽,在一些河口處築壩巡查,防止船私。”

“再一個,就是河流入海,總有些人堵塞河口,圍出圩田。”

“此二者,秋水若至,圩田阻塞,河壩擋格,水泄不出,總有澇災。”

“日後那些墾荒公司若興水利,也需定出個章程,以免阻塞河流。國公也該定個規矩,若是上游大水,他們不可藉此灌田。”

姓姜的本地大族旁敲側擊了一下,說的倒是也有道理。

關於如何墾荒、去鹽鹼的小冊子,他們也看過。對一些鹽鹼非常嚴重的地,還是要在下面修水壩,靠着淡水浸泡來解決。

但這麼問,並不是真心想和劉鈺探討技術問題、或者民間始終無法解決的爭水或者泄洪的死結,而是想看看劉鈺對廢墾一事的態度到底有多堅決。

劉鈺倒是混不在意,隨口道:“這你們放心,到時候由墾荒公司和上游定規矩。這邊也會出臺製度,不該放水的時候強行給人放水要抓、該放水的時候爲一己私利不放也要抓。”

“今日來瞻仰范文正公,也是想着當年范公堤之事。如今要修,若是墾荒公司肯出錢,也正減輕了諸多民力,於你們也是好事。”

這幾個陪同的士紳忙道:“是,是。正因如此,本縣立祠,不敢忘范文正公之德。”

說完,幾名士紳互望一眼,顯然劉鈺這意思,墾荒是墾定了,都已經在考慮修新的海堤了。

“國公,前幾日本縣毆鬥之事,國公料來也知曉。那麼……卻不知國公對草蕩一事,怎麼看?”

劉鈺笑了笑,並沒有立刻說話。

而是又看了一陣祠內的對聯文章,故意晾了這些人一陣後才道:“怎麼看……這也不好說。雖說國有國法,但有時候也真行不得法。”

“前些日子,不是很多鹽戶,說那些墾荒公司冤枉嗎?”

士紳忙道:“節度使大人又以爲此事非小,又涉及到制民恆產、與民爭利事。而且,國公有所不知,此地百姓,多有刁蠻之輩。”

“爲防意外,國公還是應該讓軍隊提早準備。”

這一次劉鈺是帶着兵來的。雖然江蘇省駐紮着一支兩萬人的野戰部隊,但是皇帝還是從北方調撥了爲防意外的軍隊,根本不可能給劉鈺開一個可以調動哪怕小規模部隊的口子。

皇帝是心裡很清楚,這一次改革不只牽扯到鹽商、士紳,也還有許多底層百姓。多半是要出事的,真要出事了,沒有軍隊,肯定不行。

一般來說,士紳是反對士兵入城的,更不可能主動邀請軍隊進駐。

劉鈺心知肚明,這些大族,自己或許可能沒有直接的控制草蕩,但他們家族、分支、手底下人,肯定也霸佔了不少的草蕩。

顯然,這些人是希望草蕩問題用有利於他們的辦法解決。

這些士紳見劉鈺並沒有什麼表示,又道:“國公可知前朝時候,陽明之學興盛,這裡更有王心齋在此開宗。陽明學問雖已式微,泰州之學亦似絕跡,但實則民間流傳極盛。”

“尤其是其大成學問,在鄉野村夫之間,流傳甚廣。後人亦無他們的才能,便逐漸愚鈍如邪。只恐到時候,鬧出許多事端。”

對這裡的情況,劉鈺也有所瞭解。

這些士紳說的這個事,不能簡單的說是好還是壞,只能說算是儒學的一種嘗試吧。

這裡面涉及到的,還是當初泰州學派興盛時候,興起的“均草蕩”的設想。

這裡面的情況,稍微有點複雜。

歷史上的泰州學派,在明末就已經基本沒啥影響力了,因爲學派裡成名的、有理論的那幾個,在萬曆年間基本就都沒了。

而後續,而明末差點亡天下的背景之下,是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乃至於他們之後的顏元、李塨等人,全面批判反思新學、理學的自發行爲,泰州學派本身又頗爲出格,整體輿論上更是受到了嚴重的批判。

而當年王艮的一些話,也最終讓泰州學派成爲了一個徹底的歷史名詞。

就是王艮當年議論“武王伐紂”這件事。

大體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武王伐紂,對不對?對,也不對。

救世之仁,當然對。

但,武王伐紂之後,微子尚在,你不應該以周代商,而是應該扶保微子做天子,你們這羣人就該退回陝西。

支持救世之仁、反對周武革了天命。

大順打下天下之後,王艮都已經不知道死多少年了。但架不住有前朝遺民把這些言論翻出來。

這些理論,是非常好用的,而且簡直是爲大順和大明的關係“量身定製”的。

地理定製,退回陝西;行爲定製,救世之仁可以做,但順代明興不可取,其時朱家尚有後人呢。

大順的天下之後,這既視感過強,也真的是渾身刺撓。但也不好說一個當時都死了幾十年的人,未卜先知,就預先有懷念前朝、影射本朝之想。

但架不住一些前朝遺民拿着這個說法,搞惡政隱。

大順這邊還是比較聰明的,因爲這玩意兒就是個馬肝之論,一千多年前就玩出花來的東西。

而政治合法性問題,本來就不是個應該被討論的東西。一旦辯論,一旦討論,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多,不爭論、不在意纔是最好的辦法。

哪怕專門找出來大儒辯經,辯出結果來了,那也只是書面上的勝利,實則是在助長這些說法的傳播。

只是,這件事被翻出來之後,伴隨着大順統治的逐漸穩固,泰州學派就真的在名義上徹底消亡了,因爲沒有哪個傻呵呵的士紳士大夫公開說自己是泰州學派的了。

但是,人可以死、名可以滅,思想卻不會死亡。

泰州學派在名義上消亡了,可伴隨着大順鼎定天下,諸多的歷史遺留問題之下,在這邊還是很多人受到了泰州學派的影響。

應該說,影響非常深刻。

只不過,是不是正面的就不好說了。

一方面承受着大明差點亡天下的大黑鍋,首當其衝。顧炎武直接把王陽明和王安石相提並論,希望“撥亂世反諸正”;黃宗羲更說“益啓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爲禪矣”。

另一方面,又因爲“武王伐紂,應該保微子做天下,自己退回陝西”的說法。

這兩方面原因,使得這個學派不在討論政治、道理,而是退化成有點像是個宗教的玩意兒了。

或許,這也算是一種絕路下的嘗試?

王艮以前就編造過,說夢到天塌了,萬民呼號,自己伸手劈開了塌天,拯救了萬民。

顏鈞更是直接朝着把孔子造成神,搞大中垂象、設壇做法之類的活動。

應該說,走到明朝中期那一步的時候,所有明白人都覺得,真的是不能再按照過去的舊辦法統治了,嘗試了種種奇怪的、奇葩的改良儒學的手段。

這種把儒學迷信宗教化,不管好壞,都是嘗試。

本來嘛,王艮就覺得,老百姓怎麼能懂什麼之乎者也、仁義、太極這些東西?

既然人人都能成聖,何不採取這種更接近百姓的方式,把精髓的道德傳播出去?

萬曆之後,伴隨着泰州學派的幾個大手子紛紛去世去世,剩餘的泰州學派的殘餘,一轉過去作爲異端激進,轉而認爲大明開國之初的體制纔是適合的體制,到處宣講各安生理、無作非爲那一套。

一方面,是前朝開國之初定下的一整套體制,真的已經完全不適應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了。

另一方面,社會矛盾開始激發、到萬曆之後開始總爆發。

在這種現實之下,這些舊讀書人無法根本社會的發展提出一個新的、相適應的理論;另一方面,一些開宗立派的人物紛紛死掉。

剩餘的人自然轉向了反動,試圖以反動改革的方式穩固社會。

這與後世給泰州學派安的思想啓蒙之類的說法,一點都不矛盾。

反動倒退,本來就是思想啓蒙的伴生品。

到了大順這時候,因爲那兩個緣故,泰州學派作爲一個學派,實際上已經死了。

但這種深入民間、傳播道德的想法,卻流傳下來。且因爲他們不再談那些道理、辯論,反倒是逐漸換髮了第二春。

靠着通俗易懂的諸如《大成歌》那種。

“隨得斯人得斯道,太平萬世還多多;我說道心中和,原來個個都中和;我說道心中正,原來個個人心自中正……”

以這種詩歌、打油詩、佈道的方式,迅速在民間傳播開來。或是試圖搞鄉民自治的鄉約;或是到處傳播一些道德孝悌之類的東西。

要說他們幻想的美好社會,其實還是大明開國之初那種,帶有一絲理想化的完美社會。

基本上,有點像是鄉村自治、道德建設派。

這些算是拿了泰州學派“糟粕”的後繼者們,在民間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走了封建迷信的親民路線之後,更是得到了底層的廣泛認可。

比如在鹽政這件事上,他們在鹽戶那裡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秉持的想法,也還是當初那種均分草蕩、千萬年不亂的設想,設置鄉約,鄉紳負責教化道德,搞出來一個完美的半封閉社會。

當然和劉鈺說這個問題的士紳,手裡都拿着草蕩,肯定是不想均分的。

他們之所以希望劉鈺早做準備,準備好軍隊,主要是擔心到時候真要是強行判決,導致底層大規模的反抗。

這就不只是鹽戶了,還有受那些學派殘餘影響的廣大百姓,他們真的是恨透了這些士紳、豪商,是渴望平均的。

廣大市民,以及如今大量的處在黃金時代的紡織業之類的小生產者,哪裡算是真正的社的底層呢。

相對於現實的士紳豪商強取豪奪、未來的劉鈺要讓資本喝血,對最最底層的老百姓來說,確實,被加了濾鏡後理想化的明朝開國之初,再配上這些嘗試宗教化的完美鄉約加儒生傳道的狀態,似乎纔是最有利於他們的。

對那些小生產者來說,鹽戶是個圖騰柱,契約要被遵守更是重要。可對那些最底層的百姓來說,理想化的均草蕩的鹽戶,不也是個圖騰柱嗎。

(本章完)

第597章 下西洋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246章 探險隊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663章 推諉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991章 煙幕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922章 歸來第1278章 夷丁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470章 試錯第986章 止步(上)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499章 洗頭第84章 請別死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886章 恐嚇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636章 雞肋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680章 隱喻(上)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000章 扶植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423章 勸說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248章 鎖鏈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735章 咱們(下)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464章 立碑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23章 小團體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233章 壟斷權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941章 自覺(三)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256章 優劣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256章 優劣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597章 下西洋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423章 勸說
第597章 下西洋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246章 探險隊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663章 推諉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991章 煙幕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922章 歸來第1278章 夷丁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470章 試錯第986章 止步(上)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499章 洗頭第84章 請別死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886章 恐嚇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636章 雞肋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514章 漢時黃瓜順時槍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680章 隱喻(上)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1000章 扶植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423章 勸說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248章 鎖鏈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735章 咱們(下)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464章 立碑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23章 小團體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233章 壟斷權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941章 自覺(三)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256章 優劣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256章 優劣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597章 下西洋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423章 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