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

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

這種事,皇帝不可能直接和劉鈺說。說自己要留什麼遺產。

在皇帝看來,劉鈺這個“忠臣”,應該能夠理解皇帝的意思。

鐵路問題,是印度問題的延伸。

而印度問題,皇帝選擇了再等等。

也在牛二的上疏中,表達了一下會考慮不會過於壓榨印度、會給大順的工商業留一個在印度擴張的機會。

既然要等,那麼等多久?打多久?多久能收上稅?

這都難說。

但既然皇帝選擇第一條鐵路是貫穿中原,並且很明顯地避開了可能的黃泛區,那麼這件事在劉鈺看來,就是皇帝在給太子、或者此時還不是太子的某個皇子,留一些遺產。

這些遺產,包括一個可攻可守、可改革可鎮壓、可賑濟可屠殺的中原和黃泛區。

一支艦隊。

一條鐵路。

良好的內帑財政。

以及孱弱的朝鮮國、分裂的日本國、亂七八糟的緬甸越南,這些都是新君繼位之後,很容易刷到威望、把握軍隊、提升新的軍隊親信的地方。

而如印度、歐洲問題,皇帝選擇在他死前解決掉,並不會在死前去完成傳統天下勢力範圍內的大整合。

щщщ▪ тTkan▪ c ○

傳統的天下勢力範圍內,刷威望,還是很容易刷的。

尤其是強盛的海軍已經讓那些之前難打的狹長半島型、或者島嶼型的國家,成爲了非常簡單的威望自助提取機。

威望,軍隊,白銀,交通。

這些東西,將給繼承者一個完美的開局。

這樣的繼承開局,於皇帝視角,簡直天胡局。

至少,不比前朝仁宣之治後留給朱祁鎮的差。

並且一般來說,大順要留的這個底子,不管是去幹涉朝鮮,還是鼓搗越南,樞密院定下來計劃,皇帝派個隨便劃拉出來的小舅子當統帥,估計都不會被人搞出來個土木堡。

皇帝明知道黃河可能決口,但皇帝沒有選擇面對這個問題,也沒有想着以舉國之力來搞一場未雨綢繆。

所以,這就是皇帝的態度。

而讓太子來問劉鈺,則是皇帝很明確地通過太子,傳達給劉鈺一些東西。

策略、道路,你可以和太子講。

太子可能不會用。

但當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或許會想到你的話。

有些東西,也不必說的太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有些話,現在和他講講吧。

話題既以鐵路而起,那也就是說,不要再提黃河。

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去提可能因黃河決口蔓延十餘年、在衝出固定河道之前可能會死的幾百萬人。

現在劉鈺也算是和太子講的很明白了。

如果不想得過且過,能走的路,就那麼兩三條。

劉鈺也壓根沒把希望寄託在聖明天子的身上,愛怎麼樣怎麼樣吧。

但同樣還是遺產問題。

皇帝想給太子留遺產。

那劉鈺還盼着大順死前,給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留點遺產呢。

所以要是太子能做點什麼,當然最好。

真要是一點不做,那也無所謂。

太子既然提《管子》、提《鹽鐵》、提《平準》,那劉鈺也就不得不和太子說清楚,刻舟求劍、知形知意的問題。

《管子》是以齊國爲模板的,齊國有魚鹽之利。

現實的大順,本身就有茶、絲、鋅、瓷、棉布、香料之利了。但大多數人,把魚鹽,換成瓷茶,就看不懂了。朝中不少人,只會算3乘以5,一旦變成5乘以3,他們就懵了。

真要是能讀明白管子,讀明白鹽鐵論,知其意而不是拘於形,肯定還是有效果的。

至於說什麼師夷長技……說實在的,就現在的歐洲君主制國家,能師的壓根沒有。

別的不說,要是大順有個倫敦東印度公司那樣的買辦集團,劉鈺能一天罵八十遍。

或者說,就英國那50%的財政總收入,要支付國債利息的財政體系?就算沒有大順出手摻和,最終也是把北美直接丟了?

還是學法國,搞貴族特權,教會在財政問題上偷稅、逃稅,詭寄,把稅都壓在自耕農小地主身上?這……這個倒是其實也壓根兒不用學,大順這羣人比法國還擅長呢。

至於英國的航海條例的均輸專營手段,形不同,而意同。

高額的茶稅糖稅棉布稅等進口關稅?大順想學,奈何實力不允許啊,大順的白銀,能買啥?是真花不出去。

別說免關稅了,現在就是買辦當道,給英國棉布隨意進口,還跪着給獎勵30%補貼,就算舔到這種程度,這要是能在大順賣出去,那都要把小學數學書全都燒了——大順的棉布頂着72%的關稅一樣可以賣到英國,反推一下英國布在大順賣出去得補貼多少?

而至於糧食、棉花等問題,大順的鬆蘇地區,早就到了要免原材料進口稅、甚至也早已經鬧完了“穀賤傷農的《穀物法》”問題了。

所以事已至此,大順沒啥可學的了。

而中國,就不得不自己嘗試着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並且在未來的“國際法”、“近代社會的普遍共識”的塑造中,留下屬於自己的話語。

大順已經錯過了一個時代,所以航海術語只能是北偏東、南偏西,而不能是東北、西南這種更符合這邊的用法。

但現在,最起碼一點,本初子午線在哪,總要爭一爭吧?紅十字會這樣的救死扶傷組織叫啥名、用啥旗,得爭一爭吧?國際法的創立,新世界秩序與格局的體系,也得爭一爭吧?

這都是最起碼的東西。

也註定,會和歷史上的近現代的很多東西,完全不同了。

故而劉鈺再一次提醒了太子,師夷長技,可以。但你得明白,其中的緣由、深層次原因,到底是啥。

抱着個圈地運動,就擔心中原出現圈地運動,劉鈺就必須得給太子講清楚,圈地運動和土地兼併的區別。

以及大順有了遼東、南洋、印度這三個原材料產地之後,中原核心區的圈地運動已經根本不可能出現了。

以及蒙古、東北的棉布市場被鬆蘇棉布提前佔據之後,就算修了鐵路,歷史上鐵路修好之後,河北地區,尤其是保定、高陽的棉紡織業發展,也絕不可能出現了。

高陽棉紡織業的發展,和闖關東、走西口、墾蒙,關係巨大。但與現在,他起步晚了,鬆蘇集團已經佔據了市場。

河北地區的棉花種植產業發展,和印度是英國殖民地有直接關係,導致棉花價格一升再升,拿不到印度的棉花,但是大量的廉價傾銷的棉紗促進了織布業的發展。

顯然,這一切,都改變了。

以及伴隨着東北大豆種植業的發展,和與沿海華東地區的深度綁定。就算修了鐵路,歷史上的河南地區的油料作物發展,也不可能出現了。

因爲原本歷史上河南的油料作物發展,源於歐洲對油料的需求,包括頭油,以及戰爭工業所需要的油脂。而且那時候東北的大豆產業還沒有全面發展起來。

但現在,顯然也不同了。

唯一可能產生巨大影響的,也就是江漢平原的紡織業,可以快速發展起來。因爲印度和爪哇的棉花質量好、大順完全控制,價格便宜,以輸入棉花和棉紗的方式,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和與東亞土地制度相配套的家庭型鐵輪飛梭織布機,會讓江漢地區有一波早期工業化的機會。

而面向的市場,則是很早之前劉鈺鹽政改革時候就已經打好的基礎。

鹽政改革重新劃分了鹽區,川南工業的發展,使得湖北地區用的是川鹽。

也就是川鹽入楚問題。

川鹽入楚,回去不能空船,那麼江漢棉布即可入川。

川鹽資本,是大順當年西征時候發了財的陝西資本集團爲主,那麼江漢的棉布也一樣可以入陝甘。

四川不怎麼產棉。

陝甘也不怎麼產棉。

西域可以產棉,但是基建太差,道路不行,運河更不用提根本沒水,運出來能把褲衩賠進去。

故而,江漢平原,算是這一次蒸汽機進步、鐵路、以及應該不遠的蒸汽船連同長江水道的最大受益者。

至於別的……說真的,在劉鈺看來,以大順的視角,過了信陽往北,只怕鐵路的出現,也就是個方便逃荒、賑濟的工具。

除了煤炭開採、沿線車站的工商業能有所發展外,真正巨大的影響,基本看不着。可能養雞的能多點,方便在火車站賣茶葉蛋、賣燒雞。

哦,可能能對鹽政產生點影響。

長蘆鹽、山西鹽,能把淮鹽徹底趕出河南、安徽西北部了。這個,就看長蘆鹽和山西鹽,誰的背景大、誰的門子硬了。

所以,皇帝也好、太子也罷,其實無需擔心太多。他們擔心的很多事,是不必擔心也不太可能出現的。

當然,以另一種視角來看,那就不一樣了。

京漢鐵路的鐵路工人、沿途的礦工;如果再配上紗廠女工、印刷廠的識字的印刷工人,基本上這個時代最有天然組織力的一羣人,就可以踏上歷史舞臺了。有些小冊子,也就真能有人讀懂了。

顯然,劉鈺不會和太子講這個視角。

於是也就破天荒地,劉鈺第一次講一件事,竟然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了。

太子聽劉鈺說完這些全部的好處,只覺得聽的頭皮發麻、渾身顫抖。

他是萬萬沒想到,一條鐵路,裡面的門道竟有這麼多,以及會產生這麼多的影響。

本來,在他爹那,他聽到關於鎮壓、統治、分割的東西后,已經是震驚不已了。

今日再聽劉鈺從經濟、工商、農業、鹽政的視角來談,更是覺得自己所慮所知,着實太少。

本來他還有點擔心“賢良文學”當初在鹽鐵論裡爭論的一些事,現在聽來,似乎連這些也不用擔心了。

而且,劉鈺講的和賢良文學說的那些,從道理上聽,倒是覺得劉鈺的這些更有道理。非常順滑,自己按照劉鈺引導的思路反推,也是一樣的結果,倒是真有點由道衍術的意思。

至於說,沿途佔地、拆墳之類的事……在太子看來,肯定不算事。

而諸如鐵軌生產、煤炭挖掘、道路測繪這些東西,也自有部門負責。之前那條不長的從門頭溝到京城的鐵路,已然鍛煉出來了一個簡陋的班子。

太子心想,既是父皇叫我來詢問興國公、請教其中所以然。那總不能是叫我只是聽聽的。

且父皇叫我日後要去督辦鐵路這件事,那這是父皇要我辦的。而我自己,也不能做個那種不戳不蹦躂的蛤蟆。

那我要向父皇主動提出來“一併順便辦了”的事,應該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顯然不能問劉鈺。且不說本身就不該問,問了麻煩多,就算不怕麻煩,父皇說的可是讓自己聽“所以然”,不要“聽其然”,那顯然是要我在請教完興國公後,自己拿個主意的。

(本章完)

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45章 冰牆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1002章 獻禮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30章 立信第464章 立碑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1394章 優勢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419章 絕望第1077章 爭功(二)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204章 投名狀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809章 閹黨(下)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59章 四兄弟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969章 舊怨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117章 天誅!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704章 海戰(二)第346章 埋雷第1224章 開戰(三)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1026章 割裂(四)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55章 說服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426章 錯覺第252章 特許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439章 分歧(五)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572章 藍狗子第51章 小小批評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320章 榮譽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234章 打小抄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625章 手段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780章 抓與放
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45章 冰牆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253章 復辟的代價(下)第1002章 獻禮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30章 立信第464章 立碑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1394章 優勢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419章 絕望第1077章 爭功(二)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204章 投名狀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809章 閹黨(下)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59章 四兄弟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969章 舊怨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117章 天誅!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704章 海戰(二)第346章 埋雷第1224章 開戰(三)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1026章 割裂(四)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55章 說服第1322章 符合現狀的上層建築第426章 錯覺第252章 特許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439章 分歧(五)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572章 藍狗子第51章 小小批評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320章 榮譽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234章 打小抄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625章 手段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780章 抓與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