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絕纓

第112章 絕纓

四個條件一開,廷議菜市場就變成了不再深究的絕纓之會。

大順沒有一個擰成一股繩、似乎都有了獨立意志的、人格實體化的文官集團,明朝也沒有。

甚至歷朝歷代都沒有這麼一個看似無所不能的實體,而是分成各自小塊有着完全不同利益訴求的羣體。

本身大順的朝中就有西法黨、守舊黨、北派、南派等等諸多不同的集團。儒家有三不朽,也真的有人想要立德立言立功,不惜背叛自己的經濟利益的。

只是劉鈺往糞坑裡扔爆竹,這爆竹真要是炸了,對誰都沒有好處。

老成謀國的,不想國內出大的變亂,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上。

西法黨不希望真的完全禁教,斷絕和西方的往來。

代表江南士紳利益的,既不希望完全閉關,也不希望優免和士紳納糧改革。

本就對南方舉人和進士多而不滿的北派,也不想武德宮這羣科舉之外的人再佔更多的名額和權力。

最關鍵的兩條優免政策和武德宮出官的問題,更是讓這些不同利益的小集團產生了一種危機感。

明末的情況,那是大順荊襄之戰後,跪求士紳們不要當漢奸。把順天倡義的口號都換成了保天下,爲此妥協了很多。只要你不當漢奸,很多事都是可以談的。

現在的情況,是即便想當漢奸都沒門路,皇權自然準備磨刀霍霍了。明末是此處不優免爺,爺剃髮當漢奸;現在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別無分號,你不幹有的是人搶着幹。

種種不同的原因,在今天這件事上讓他們第一次產生了一種共識,那就是各讓一步。

結社議政之風日盛,朝中所有的小團體都有自己發生控制輿情的社團。

這個共識一旦達成,各個不同的小集團就要各自約束自己手下的人,在這四條底線之內不要再搞事。

出面和稀泥的未必心懷鬼胎、順風牆頭草的未必不是英雄。

廷議開到這一步已經成了絕纓之會。

到底誰是忠的、誰是奸的、誰有私心、誰真爲國、誰在幕後、誰在臺前,已經徹底分不清了。

皇帝不深究,大臣們也不想皇帝追究。

所有變法的條目,非是所有人都反對,也非是所有人都支持。

但一旦討論任何一條具體的條款,今天這件事就沒法收場了。

若爭辯,黨爭必起。

很多人不想看到黨爭的局面,因爲大順已經面臨着一條守舊黨和西法黨之爭了,這時候再出事就徹底亂套了。

不管是反對的還是支持的,此時都只能出面和皇帝打配合,把這件事壓住。

皇帝是鐵了心要辦這四件事,再不同意,皇帝就只能分化瓦解搞大案了。

真要搞出個大順的烏臺詩案,那就是有資格參與廷議的朝臣都不想看到的景象了。

條件已經開出,而且是廷議中各個不同的利益集團妥協後的共識:此時不揭爛傷疤,日後再提。

這個共識已經不只是皇帝和所謂的一股繩的文臣,而是各個不同小集團之間的共識。

誰越了界,其餘團體就會猛而攻之。

互相制衡,互相提醒。

也算是皇帝提前點醒了一下還在明末夢中沒醒來的諸臣:時代變了。以前怕士紳當漢奸,現在不用怕了。

變革肯定是要變的,支持變革的抓緊時間造勢、討論變革的具體條目;反對變革的,也請抓緊時間造勢,討論反對變革的大義。

今日和稀泥風平浪靜,不過是爲日後私下裡的翻江覆海做個體面的掩蓋。還不是時候罷了。

朝會到了這裡,皇帝便不再提關於那封奏疏的任何事,而是終於問到了一些實際的問題。

比如出使羅剎的使節團該派誰去。

比如朝鮮內亂問題該怎麼解決。

比如改四夷館爲翻譯館,各部已經挑選一些年輕的幹吏送來。

這些平日裡會爭論是否“合於義”的實際問題,這時候再也沒有了“義”的爭論,而是一個個勤勉認真地討論起了細節。

那封奏疏似乎徹底被人遺忘了。

又似乎從未出現過、存在過。

今天這場朝會簡直是李淦從北疆歸來後開的最順心的一場朝會,屁話沒有,衆臣都凸顯了工作能力和實踐水平。

朝會散後,翼國公劉盛被留下來,皇帝單獨召見。

順便一起吃飯。

不同的身份等級,與皇帝一起吃飯的感覺完全不同。劉盛還不至於捧着個碗小心翼翼,但吃起來也還是少了幾分滋味。

“上一次劉守常搞出了熱氣球,朕應該比你先知道吧?”

劉盛回道:“是。不只是上次一陛下比臣先知道,這一次陛下也是比臣先知道。”

這個答案,意料之內,情理之中。果然,劉鈺這一次鬧事,又是沒和劉盛商量,和上次一樣。

李淦心想有這麼個兒子,你也是夠擔心的了。只是他那些變革的想法,難不成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轉念又想,這想法雖然新奇,但朝中未必就沒有人能想到,只是不想想、不敢想罷了。

“劉守常如今在忙什麼?”

“回陛下,在忙着學習書寫策論。”

劉盛在策論二字上加了個重音。

“哦。策論!”

李淦也加了個重音,又道:“嗯,這是正途,當該好好練練。他如今還未及冠吧?”

“是,尚差一些年紀。”

“既未及冠,那就是孩子。待若及冠,那就不是孩子了。這麼胡鬧下去可不行。他既這麼愛胡鬧,只怕也少敢有放心把女兒嫁過去的。”

劉盛心裡明白這是皇帝在提點自己,劉鈺是要被重用的,這婚事就不要先急着定了。

日後怎麼樣還難說,畢竟你們家已經是世襲公爵了,若再重用他,這婚事就要緩一緩,不要琢磨着用來聯姻結親了。

“犬子自小便有些異常,小時曾見西洋鐘錶,大爲驚詫,後就多學西洋學問。這幾年更是多做一些乖張之事,也有一些‘匈奴未滅不言家’之語。臣壯其志,也恐日後連累他人,故而也一直沒有安排婚事。”

皇帝也不挑刺找茬,笑道:“連累他人,這話說的是有理的。當日我看到熱氣球飛到半空,便知你翼國公府定是雞犬不寧。只是他既一心爲國,便是再乖張十倍,朕也容得下。論及慧眼,朕與卿都不如齊國公,他是看出來子侄輩裡可堪用的就這麼一個。”

劉盛道:“齊國公當年去過福建,見識過西洋大船、火器之利。所以他以爲將來必是要變革的,不過犬子恰好學西洋學問而已。齊國公又不言語,那日卻把犬子騙去。也是陛下慧眼識珠,讓犬子北行,方有尺寸之功。”

“哦,聽卿之意,卿也認爲西洋兵制是正途?”

“臣不懂西洋學問。既不懂,又怎麼敢說是正途邪途呢?齊國公也未必懂,只是被西洋艦船震撼,心中覺得大約是正途。至於是否是,尚且難說。犬子也說過,北疆的羅剎人,非是羅剎京營,戰力不強。”

李淦點點頭,認可必須真的懂了才能說正途邪途的說法。

“齊國公奏書,說是羅剎國使團意圖演練西洋陣法、炮術。朕覺得,此意在於示威演武。不過亦可一看。前朝澳門的葡萄牙人曾來京城演炮,結果炸膛了,那是爲了賣炮。羅剎人此番自然不是爲了賣槍賣炮,而是爲了彰顯武力。朕準備擬定一些人去觀其演練。卿以爲如何?”

劉盛笑道:“臣倒是想起來個笑話。一牛,拴在牡丹園、四月,正綻。三日後問之,牡丹若何?其曰:味苦且澀,弗如麥草遠甚。”

李淦也笑了,劉盛又道:“如陛下真想改革軍制,變革即可。若陛下希望羣臣支持,不過一次演練,又能看出多少妙處?況且,朝中知兵者幾人?戲林有云,臺上一刻,臺下十年。縱然觀摩了羅剎軍陣炮術,若不知其如何訓練,也是無用。”

“古人云,舉賢不避親。若陛下有變革軍陣之心,不妨以犬子一試。至於讓羅剎示威演武,大可不必。至於我朝大閱以威懾,亦可不必。京營雖可戰,但犬子說,京營戰法若是大閱,反倒讓羅剎輕視。”

他雖平日裡不問政事,但真正關係到自己家人和對外交涉的時候,還是要說一句的。

李淦失笑道:“在他看來,國朝軍陣已經落後許多。說起這個,朕心甚慰,前些日子他一直往羅剎俘虜那走動,多詢問一些軍陣細節。羅剎俘虜在那數月,除他之外,竟再無別人去。至於法蘭西國、英圭黎國,涉及太多,諸如海關、關稅、貿易等等事。若想學一學西洋戰法,似也只能從羅剎那裡入手了。”

“他既爲勳衛,本該入殿前輪值。朕放他回去,不過是讓他準備武德宮的夏考。但朕見他整日胡鬧,看來是志在必得了,這免值之事也可免了。”

“正好,羅剎使團要了,他便在朕身邊,做通譯之事。一來朝中傳教士所信天主而非東正,恐有私心;二來朕也正要知道更多的羅剎國事,也好做談判之用,用以震懾。”

“自明日起,他就不要在家裡無事生非胡鬧了,就去殿前執勤吧。”

劉盛心頭大喜,能夠在皇帝身邊做近身勳衛,那正是將來重用的一個表現。和襲爵的勳衛一樣,做勳衛,那是做皇帝的身邊人,讓皇帝對你有所瞭解,日後纔敢用。畢竟親近。

這樣一個機會,當真求之不得。這頓飯雖然吃起來沒什麼滋味,可卻大值。

飯畢臨行,李淦又笑道:“他帶頭胡鬧,朕罰了一起胡鬧的人銀錢。這錢,總不好叫別人出吧?人家幫着你兒子去鬧事,你可別連這千百兩銀子都捨不得,日後面上也不好看。還有,那陳震的事,就到此爲止吧。熱血少年胡鬧而已,並無深意。”

“是。臣記下了。”

劉盛當然不信沒有人背後指使挑唆,但皇帝都這樣說了,就算有也是沒有了。

(本章完)

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97章 活路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249章 暫借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1169章 備戰(八)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320章 榮譽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91章 提點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1000章 扶植第1230章 開戰(九)第251章 壓力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82章 賣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390章 清華園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012章 圈地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18章 歸化第1029章 不公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055章 小麻煩第1193章 皇帝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91章 預想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1324章 冒犯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204章 投名狀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414章 找出路第1028章 割裂(六)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1229章 開戰(八)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331章 雷罰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
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516章 終章 九三年(卅四)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197章 活路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249章 暫借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1169章 備戰(八)第485章 大封建套小封建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320章 榮譽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91章 提點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1000章 扶植第1230章 開戰(九)第251章 壓力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82章 賣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390章 清華園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012章 圈地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18章 歸化第1029章 不公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055章 小麻煩第1193章 皇帝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91章 預想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1324章 冒犯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204章 投名狀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414章 找出路第1028章 割裂(六)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829章 海牙慘案(六)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1229章 開戰(八)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39章 心思不純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331章 雷罰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