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

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

趙立本倒是沒想什麼“不慮而知”之類的東西。

只是這些年的生活,拓展了他的視野,使得過去圍繞在他身邊的百里世界,拓展了五千裡。

錫蘭國的高浪埠,他自是沒去過的。

但評書裡的黃龍府,雖然此黃龍府非彼黃龍府,終究自己是去過一個很遠很遠的、氣候截然不同的、甚至在金礦裡還見到了朝鮮國逃亡者的黃龍府。

至於錫蘭國的高浪埠,想來也差不多。

總歸,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自己當初就是被所謂的勞務派遣的人販子騙了,去了那邊差點死了,也不知道三弟能否活下來。

至於這裡的一切,已經沒有太多可以留戀的東西了。

他並不能用很宏觀的視角去感受這個世界,但從他自己這些年的感受,和從父母朋友那裡聽到的過去的故事相比,也隱隱感覺到,這世道要變了。

在這個和過去不同的、在江蘇關東南洋登州府等幾處已經取消了嚴格身份控制的時代,有了一筆錢,意味着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了。

或是買地、或是開個小燒鍋、或是辦個小油坊,甚至辦上二三臺織機自己一家人歇機器不歇,縱然沒有奴僕可用,可頓頓吃饃,總應是可以做到的。

相較於江蘇省從淮南到淮南廣闊地區的、數百萬被動捲入時代大潮中,全無選擇只能被迫接受改革一切的人來說,趙立本無疑算是因禍得福的幸運者。

只是,個人有這樣的運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弟弟也可以跟着他離開鄉社。

然而,對這裡鄉社的人來說,並沒有自己的選擇。

離開鄉社,意味着失去了“授田”的資格,失去了祖祖輩輩最爲重視的土地夢想。

況且,離開之後,一無所有,過的也未必比現在好。

可週邊的故事,越來越多的傳到這裡,人心終是散了,宗教化的聖堂聖學,似也無法凝聚了。

而對鄉社的組織者而言,他們想要躲開江蘇的改革,最終只是拖延了五年,五年之後,伴隨着運河修通,他們也不得不考慮鄉社的未來了。

幾日後,孟鬆麓領着權哲身來到了鄉社。

鄉社裡學農學的儒生,正在各個保甲間,分發一些樹苗。

年紀已老的程廷祚也在那裡,孟鬆麓急忙帶着權哲身趕過去,略說了一下權哲身的來歷和此番借款之行的諸多問題後,看着那些樹苗,奇道:“先生,這是?”

“興國公撥錢,在淮南墾區發放的,要求不管是墾荒公司,還是咱麼鄉社,都要種植一批楝樹,有苗圃提供樹苗。還發了一些蘋果之類的苗木,但這些不強制。唯獨楝樹,種籽可榨油,樹皮可防釘螺蛔蟲之害,要求各處必須種植一定的數量,取代榨油率更高的桐桕,爲其藥用,之後去除釘螺蛔蟲之害。”

看着遠處正在領取樹苗的百姓,孟鬆麓還是忍不住爲劉鈺的改革說了一句好話。

“自古云,朝廷之權,不下於縣。興國公於淮南改革,別的不說,棉種改良、推廣楝樹除蟲,推行下來,比起過去鄉村,着實便捷百倍不止。若能將墨西哥棉推廣至全國、略遏釘螺蛔蟲之害,僅此一事,興國公可謂賢矣。”

程廷祚也是讚許了嗯了一聲,也只是嗯了一聲,隨後從袖中掏出了一封書信,遞給了孟鬆麓道:“這是興國公這次派人來發樹苗時,傳給我的一封信。你且看看吧。”

說罷,趁着孟鬆麓看信的光景,和權哲身聊了幾句。

他年紀既大,名聲這幾年也高,自是站在一個和李瀷平輩的角度,對李瀷學問中的基督教思想提出了一些批評,又很專業地從儒生的角度指出李瀷的本性之說,有告子之論,恐非正途。

程廷祚既是專業人士,指出的問題也確實存在,權哲身雖非國人,但是儒生,自是小輩。雖說弟子不聞師過,但終究學問尚淺,被程廷祚幾句話,便說的心神動搖,覺得大國之儒果然不同,確實非東藩小地之能比。

另一旁在那看信的孟鬆麓,逐字逐句地將劉鈺給他們學派的信看完。

看完之後,深深地嘆了口氣。

信上的內容挺多,但總結起來也就那麼一些內容。

但顏李學派本身作爲廣義上的《周禮》政派,而非經書教派,和劉鈺這種官僚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還是能互相講通的。

縱然有爭執,但是一些討論的底層邏輯是基本一致的,倒不至於全然出現你說成門樓子、我說胯骨軸子的情況。

“先生,興國公的信,其餘人也看了嗎?”

程廷祚點點頭道:“看了。霸術太重,可陽謀既行,叫人無可奈何。”

孟鬆麓聽到霸術二字,也只能苦笑。一旁的權哲身完全不懂二人在說什麼,但他也自守禮,並不去問,雖然他對這個鄉社的感覺非常好,覺得這就是他理想中的未來,但似乎好像現在並不是問這個的時候,大概是鄉社出了什麼問題。

劉鈺的信上,確實是把一些東西寫的昭然若揭。

開頭就先講了當初移民錫蘭的故事。

說,當初他逼着荷蘭人,不得不解決爪哇唐人,因爲蔗糖過剩加勒比蔗糖崛起導致單一的種植業出現了危機。

又使武力壓迫,使得荷蘭人不敢屠戮。

遂只能接受移唐人於錫蘭的做法。

移去之後,整修水利,消耗民力,民皆苦怨。

待到水利基本完成、稻田基本自足、唐人怨氣滔天之時,中荷開戰。

遂得數萬歸義軍。

以荷蘭人爲暴政;以朝廷爲德政。

如今呢,這裡的情況是類似的,運河、海堤、基本水利這幾項大基建已經基本完成。

可你們鄉社也已經到了極限,但最基本的基礎建設也已經完成。

運河修通、棉產地、小麥輪作糧產地,以及逐漸發展的海外市場,此等巨大優勢下,只要資本注入,完成轉型,以紡織爲主、種植爲副,則鄉社即可富裕。

也就是說,此時正是鄉社改革的最佳時機。繼續拖下去,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錢,不是問題。

劉鈺在信上表示,借,肯定是可以借的。

甚至於,他又不是專門放貸的,也未必非要以利益爲導向。

但現在這種情況,肯定是不能借的,因爲鄉社的情況讓他很不滿意,他也不覺得這算是什麼好的方向。

固有問題,諸如全國去哪找這麼多理想主義的儒生、去哪再出找這種根本不需要解決地主土地矛盾的鄉社等等,這都不提。

只說,既說你們是《周禮》一派的,周禮到底是不是僞書、是不是王莽爲了改制而故意擡高的,這都不提。

但周禮裡,可不是隻有農業,還有工商業。

當然,過去那種專門的匠籍制度是不行的,紡織業的發展下,新時代的工場制下,你們應該針對時代的發展,搞出一套東西來。

如果可行,他倒是可以提供一筆資金支持。

而且,趁着這個基建完成、棉產業發展的機會,改革可以說立竿見影。只要資金到位、新織機或者紡車到位,最多兩年,又有政策扶植的棉紗,最多兩年,即可發展起來。

改革的阻力也會減輕許多,因爲畢竟百姓也弄不懂之前和現在的區別、更別提弄懂修通了運河開拓了市場和修與開拓的過程的區別。

只要撐個一二年,就能讓百姓認可,樹立起來一個樣板。

一個農業和工商業結合發展的農村樣板。

當然,信裡面,劉鈺也對自己的改革進行了一些批評,表示不管怎麼說,他們學派在鄉社裡搞教育、使得百姓皆有其田而不至兼併的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劉鈺自己也說,自己這一套改革,塑造了一些新興的大城市。

但鄉村問題,他確實是走的消滅佃戶而不是解決鄉村問題的道路。將來什麼樣,誰也說不準,但可以確定,江蘇改革後的諸多優勢,或許可以在鄉村問題上找到一條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至於這個樣板立成什麼樣,那是他們學派的選擇和探索,但總歸現在這種肯定是不行。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搭上江蘇棉紡織業發展的順風車,是唯一正確的路。

否則這個機遇期一旦錯過,日後就會越來越難看。

至於他們能不能在所有制問題上突破過去的窠臼,哪怕是搞成空想的那一套,也算是爲將來點亮了一點希望。

信如果只是寫這些東西,也就還好,至少給了鄉社一個解決現有問題的可能。

但顯然,劉鈺的信不可能只寫了這些內容。

例行的嘲諷之後,又提到了過去劉鈺和他們學派之間的一些爭執,而這裡面也不免對程廷祚有些人身攻擊和嘲諷。

說程廷祚當初就作詩,提防西洋島夷之禍。

也知道呂宋的事,西洋人在那邊實行了西洋的制度,顛倒了倫常云云。

那麼,你們這些儒生,爲什麼不走出去呢?世界那麼大,古人云,寇可往,吾亦可往,你們爲啥就沒有傳播聖道於天下的志氣呢?

天下尚且還有一些“茹毛飲血”的蠻夷,你們何不去哪裡傳播聖道?若能成,其功亦百倍於在一個村社折騰。因爲你們折騰來折騰去,最後發現,只能從屬於我的改革,並且一切以已成功的改革爲前提進行來進行從屬,包括你們如果發展鄉社的紡織業的話。

當然,如果你們真有傳播聖道之心,現在正有一個現成的機會。

雖然我不是很相信你們的力量,但這個事兒,資本的力量不太好辦。而且涉及到一些日後的問題,所以你們若有這樣的心思,那是最好的。

(本章完)

第497章 急躁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974章 照舊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055章 小麻煩第156章 新思維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1450章 “帝”(二)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027章 割裂(五)第1116章 脈絡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430章 權謀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736章 機遇(上)第142章 曙光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986章 止步(上)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331章 雷罰第32章 佈置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935章 綁定(上)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545章 難題第954章 釣魚第703章 海戰(一)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642章 逃避第1449章 “帝”(一)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314章 綁定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987章 止步(下)第59章 四兄弟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248章 鎖鏈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314章 綁定第642章 逃避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195章 過時了第993章 直鉤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464章 立碑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455章 賣舊貨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970章 給錢第256章 優劣
第497章 急躁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974章 照舊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055章 小麻煩第156章 新思維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1450章 “帝”(二)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543章 萌芽?萌個屁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027章 割裂(五)第1116章 脈絡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430章 權謀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434章 “太空歌劇”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736章 機遇(上)第142章 曙光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986章 止步(上)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331章 雷罰第32章 佈置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935章 綁定(上)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545章 難題第954章 釣魚第703章 海戰(一)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642章 逃避第1449章 “帝”(一)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314章 綁定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987章 止步(下)第59章 四兄弟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248章 鎖鏈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314章 綁定第642章 逃避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195章 過時了第993章 直鉤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464章 立碑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455章 賣舊貨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970章 給錢第256章 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