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

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

殖民主義的首要目的,是獲取高額利潤。這一點中外都是一樣的。

朝廷不是公司,但南洋既不歸六政府管,至少暫時不歸六政府管,那麼下南洋就不得不考慮賺錢。不賺錢的話,朝廷是否會爲了更長久的利益、解決人多地少這個矛盾而下南洋?

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至少朝中一些人對此並不熱衷,覺得守着已有的一畝三分地就夠了。百姓下南洋求活可以,但讓朝廷爲南洋出錢、鼓勵百姓移民、支持百姓移民,這就有些難。

大臣都是聰明人,這不是腦子聰不聰明連這點事都想不明白的問題,而是三觀問題。

康不怠總說劉鈺不是大順人,其中的原因就是劉鈺的思維方式和此時並不一致。

就如所謂大明“得國最正”這四個字,按照劉鈺的理解,是出於階級出身,朱元璋窮苦出身、底層起義、驅逐韃虜的正義性;而按照大明文人自己的說法,這個“得國最正”的緣由,是“臣殺君爲弒、臣反君爲叛、臣逆取君位爲篡”,這三件事朱元璋都沒沾,沒當過蒙元的臣,所以得國最正。而剩下的……司馬家、楊家、李家、趙家,還有那些亂世中五代十國之類,“弒、叛、篡”,這三字必然能沾上一個。

同樣認可的“得國最正”,但認可的內核和邏輯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劉鈺從外面看怎麼看都是個大順人,但骨子裡根本不是大順人一樣的道理。

放在南洋問題,也是一樣的。

以劉鈺的三觀來看,下南洋,實在是對的不能再對的決定,這還用去討論、去考慮嗎?哪怕暫時不賺錢,下南洋也絕對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可以朝中的觀點來看,那就又不一樣。

包括皇帝,雖然支持下南洋,但與其說是被“長久之利,可解人多地少之矛盾”說服的,不如說是因着“每年弄個三五個河南的賦稅不成問題”。

如今把這個難題拋給了牛二等人,他們頗受劉鈺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更清楚其中的難點在哪。

要說朝廷的態度,首先要考慮皇帝的態度。

牛二等人終究不是大順的高層、親佞,並不能從更大的全局去考慮皇帝的想法。

劉鈺倒是明白,但他不想和他們說。

皇帝的邏輯看上去是沒有問題的。

皇帝的邏輯,以史爲鑑,以前朝爲鑑,一個基本的出發點不能說錯:那便是天朝這麼遼闊廣大,只要內部不出問題,外面一時間是殺不死的。能改朝換代的,只能是天朝內部,暫時還輪不到外部勢力。

以此出發點,下南洋的意義,其實還有一個。

那就是廢漕改海。

南洋有西洋人,大順拿不到絕對的制海權、西洋人的堡壘基地在距離大順很近的地方,那麼大順是沒辦法廢漕改海的。

廢漕改海,能否海運,從來不是問題。

倘若海軍沒有證明自己“可以鎮着整個南洋”;倘若沒有完成下南洋、徹底驅逐西洋勢力……那麼,廢漕改海就是一句空話。

今兒把運河廢了,明兒西洋人的艦隊直接攔斷了長江流域到京城的海路,南方來一場叛亂,西洋人稍微一支持,效劉鈺在日本土佐之事,則恐天下大亂。

是以下南洋,意味着廢漕改海最大的擔憂也消散了。

隨之而來的,就是錢的問題。

南洋也好、貿易也罷,是爲了掙錢。

掙錢,是爲了花,尤其是對皇帝而言,皇帝沒必要當守財奴,弄到錢是爲了花出去。

在皇帝看來,若下南洋成功、若壟斷香料貿易成功、若壟斷東西方貿易成功、若全面接盤VOC在亞洲的商館市場……多出來的這筆錢,優先往哪花?

這些問題,牛二等人沒資格考慮,也不可能考慮。

但這個問題很現實。

當年江蘇節度使提議廢漕改海,劉鈺悶着頭不說話,也不表態。皇帝也是一種和稀泥的態度。

但實際上,皇帝是認可江蘇節度使的考量的。

運河、黃淮,自送宋代以水代兵之後,已然成爲了帝國之癌。曾經最爲富庶的黃淮,如今成了大片的貧困區。很多明末發生的奇幻故事,諸如除夜權、比如佃戶要爲主家避諱等等,都是發生在黃淮地區。

而且大順的天下取自大明,大明從哪起家的?這一點沒有王朝比大順更在意黃淮地區。

這裡不能席捲天下,但很容易“爲王前驅”,地處帝國的腹心之地,亂起來就是縱橫數省、隔斷南北。

雖然因着運河、淮河、黃河的分割、阻隔,使得這裡即便爆發起義,也容易被困死。

但若是這裡持續糜爛,消耗帝國的軍力財力,就很容易爲王前驅,其餘更適合的地方就可能出現一股勢力。

站在皇帝的角度,整個邏輯是這樣的:

要廢漕改海,首先要確保南洋的安穩,沒有強大的海軍勢力可以威脅到海運,保證京城的糧食。

要保證南洋的安穩,就需要一支艦隊。所以爲了這支艦隊,要投錢。

要廢漕改海的同時,還能安置黃淮運河地區的百姓,這就需要錢。

原本的賦稅和支持,基本平衡,捉襟見肘。需要新的財源,來保證廢漕改海的費用。

新的錢從哪裡來?

南洋。

至於說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

百姓活不下去,纔會下南洋。只要讓朝廷在南洋有一定的勢力,政策上允許百姓下南洋,但並不是如同內地省份一樣管轄,這不也可以解決嗎?

朝廷每年收的稅,除了打仗、官員開銷、軍費等,很多都要用在賑災、救濟這些事上。

因爲大順得天下的過程,使得大順對於賑濟和救災相當在意。畢竟太祖皇帝怎麼起家的,也怕後人有學有樣。正所謂你李自成幹得,我等便幹不得?

但皇帝覺得,既然朝廷有了一支海軍,海軍又特麼的簡直是個吞金巨獸,尋常割據勢力可是絕無能力搞起來的。便是有人在南洋作亂,難不成能一葦渡海,去京城奪了鳥位?

若是如內地省份一般,改土歸流、賑災救濟、郡縣同化,一年往裡面得扔多少錢?

可要是按照西洋人的思維,把南洋做殖民地,這不就省錢了嗎?百姓活不下去了,願意下南洋,且下,但朝廷也不會如同安置東北、西北移民一般,多花好多錢。

這樣一來,不但省錢,還能賺錢。

若能有錢把黃淮、運河問題解決了;若能弄到錢,將來科學院的鐵軌路計劃成功,穿過鬆遼分水嶺、穿過河西走廊……皇帝還覺得大順說不定真要追趕商周,搞出八百年基業哩。

當初劉鈺嚇唬皇帝,說南洋若有強勢的海軍,切斷漕運、支持叛亂,我看着大順要完吶。

現在,海軍有了、南洋奪了。東北、西北可能出現一個能問鼎中原的政權,可南洋怕個毬?難不成一葦渡海?

這就導致皇帝對待南洋,與對待東北西北等故土新歸之地、以及天朝內部的基本盤的漢地諸省,心態上就完全不同。

在下南洋的問題上,劉鈺和皇帝是同路人。別管目的是啥、別管內核是啥,總之下南洋這個過程是一致的。

但在下南洋之後,兩個人其實有相當大的分歧。

而這,也將直接關係到南洋將來的政策。

牛二等人的屁股決定腦袋,他們覺得荷蘭人的強迫種植制、拉攏鄉紳村長的政策,確實不錯。

站在皇帝對南洋的態度上,也確實對的不能再對。

十畝地,六畝歸己、四畝要強迫種植經濟作物做土地稅。在歐洲賣10銀幣的咖啡,強迫種植做土地稅、或者壟斷收購,可能也就花個1銀幣。

十倍的利潤,而且幾年之內就能見效。

咖啡樹宜生長在高海拔、火山或石灰岩或花崗岩土質,高溫時多雲或有廕庇樹,晝夜溫差大,乾溼季明顯,土壤肥沃的地方。

錫蘭或者爪哇,有山區、有高海拔、有火山,最是適合種植這東西的。而且爪哇的咖啡,因着很適合,質量確實好。

一般來說,咖啡從種到收,只要四年時間。而且現在咖啡在歐洲的價格很高,利潤比起因爲“人體四液”學說退潮的香料,利潤要高。

藍葉藤作爲提煉靛藍染料的作物,爪哇也非常適合種植。伴隨着棉紡織業的發展、英國開始逐步放寬棉布管制、《曼徹斯特法案》開始打破棉布禁穿的壁壘等,靛草的價格也在節節攀升。

當初荷蘭人想要把在糖廠和甘蔗園的華人屠殺乾淨,爲產業轉型設想的路線,就是搞咖啡和靛草。

所以纔在萬隆地區,試行了勃良安制度,也就是強迫種植制度。

在華人起義之前,勃良安地區的強迫種植制度,一度讓公司董事會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利潤增長點。

站在良心的角度,這個政策對嗎?簡直錯的離譜,完全就是變種的農奴制。

站在長久的角度,這個政策對嗎?也是錯的離譜,推廣的三十年內,要不爆發大規模起義,那就見了鬼了。

但站在短期的、利潤的角度,這個政策對嗎?簡直是對的不能再對了。幾乎零成本的收購價、本地村長當二鬼子來壓制強迫村社百姓。

咖啡四年、藍葉藤三年,最多五年,只要保證能賣到歐洲、打開染色棉布的走私銷路,爪哇一年至少貢獻三五百萬兩白銀。

而且,短期見效。

對於官員來說,這當然是功績。二三十年後可能的大起義,關我吊事?哪個王八蛋能當二三十年的爪哇都督?當二三十年都督,朝廷這是準備封爪哇王了呢?還是準備搞出個爪哇土司?顯然不用考慮二三十年後的事嘛。

(本章完)

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625章 手段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862章 好事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247章 海參崴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46章 哈士奇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030章 氛圍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95章 任俠士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863章 妄想第127章 必拿下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29章 雪盲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203章 奇襲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862章 好事第91章 提點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89章 條約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312章 偶然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685章 試試看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222章 開戰(一)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
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625章 手段第711章 悄然改變的心態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1174章 備戰(十三)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862章 好事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247章 海參崴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46章 哈士奇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658章 光榮復辟(下)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1030章 氛圍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95章 任俠士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863章 妄想第127章 必拿下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29章 雪盲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203章 奇襲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624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862章 好事第91章 提點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89章 條約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199章 木牛流馬(六)第312章 偶然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411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二)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685章 試試看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222章 開戰(一)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