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兩全其美

第383章 兩全其美

劉鈺既節度鯨海,駐地卻在威海,這些年一直在蒐集朝鮮、日本的情報,對朝鮮發生的事當然是知之甚詳。

對倭開戰,開戰不是目的,戰後的東亞新秩序、新格局纔是目的。

東亞新秩序,總要把朝鮮搞進去。

今日這話題的引子,他也沒先說“借地”的事,而是先說起來“送錢”的事。

朝鮮沒錢,也不用錢,現在還是實物稅。大順沒有遷界禁海,而且一直主導着對日貿易,導致朝鮮到現在也沒攢夠發行貨幣的貴金屬。

小國不大。但正所謂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兩晉門閥、宋的冗官冗員、明的士紳招納良民爲奴免稅、唐之黨爭等等毛病,幾乎全了。

能把諸夏這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好壞精確的“去取精華、取其糟粕”,當真是舍朝鮮其誰。

“亂黨”事件後,朝鮮自然想要改革兵役制度,想要擁有一支能打仗的禁軍,想要改變一下兵役制度,這都可以理解。

但是,沒錢。

按朝鮮自己往臉上貼金的說法,他們行的是府兵制。

軍戶從軍,鄰人二十戶作保,幫這一戶種地、勞役、支付財物等等。

理論上,只有分工不同。

實際上,很快軍人就成了有“二十戶農奴”的農奴主。

最後搞不下去了,只好由國家代收,逐漸演化成了人頭稅。朝鮮沒錢,自然也不收錢,而是收布,可能布匹承載了貨幣的功能,也可想象此時的朝鮮生產力是什麼水平,居然還能維持這種狀態。

問題是,奴隸不用納稅,大族也不用納這個稅。很多良民都主動當奴隸,投效大族。

能收錢的越來越少,三千里江山、近千萬人口,摺合下來歲入二十萬。

亂黨起事之後,朝鮮有意改革,朝鮮王李昑就想搞“士紳一體納糧”,想要不論貴賤,都繳納這個稅。

大宋自有“與士大夫治天下、不與百姓治天下”;朝鮮也有那句很出名的“國家寧失小民之心,不可失士夫之心”。

學完了大宋變法,又學了學崇禎籌錢:李昑說,勳貴大臣、封君王族,何不帶頭交錢?

結果不問可知,崇禎籌錢是什麼結果,李昑籌錢就是什麼結果,各個清廉如水,衣着補丁。

大臣們還不算完,見你不是要變革嗎?好啊,不就是要錢嗎?那王上你的“內帑”、“內司”一併罷了,這不就有錢了嗎?還有冗官,合併州縣,裁撤冗官,這不也有錢了嗎?

兩個辦法一說,李昑立刻消停了,屁也不敢再放一個了。剛經歷完李麟佐三軍縞素的叛亂,就來個裁撤冗官,給他十個膽子也不敢,那是生怕位子坐穩了。

劉鈺所說的“送錢”,正是因這件事而起,於是道:“我有一策,可既不傷士大夫之利、又不給小民增困,國不加賦而軍費足。”

朝鮮使臣有些好奇,雖明知道劉鈺不安好心,可還是忍不住好奇問道:“不知鷹娑伯有何良策?”

“開關,貿易。徵收關稅,貨值二十取一,如此一來,豈不國不加賦而軍費足?所謂稅收,就像是拔鵝毛,要讓鵝不叫而把毛都拔了,那纔是好稅。如同天朝鹽稅,這便是叫鵝不叫而收之。”

“朝鮮國百姓也得用鐵器、農具、布匹、瓷器等等,朝鮮國又產紙張、牛馬、糧食等等。設置海關,徵收關稅,此充盈府庫之良策啊。你看啊,百姓用的貨物,若都用大順的,這每年關稅不就是很大一筆錢嗎?”

“你看啊,好比說,天朝的玻璃。此物入朝,士人大族兩班必多用,如此一來,士人兩班得到了玻璃,心情喜悅;朝鮮的府庫,得到了二十取一的稅賦,日益充足。”

“哎,要不是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西洋諸國貨物難以售賣,我真是恨不得天朝也行這樣的政策啊!可惜,可惜……”

說完,還面露惋惜之色地搖搖頭,忍不住時時嘆息。

“這……”

朝鮮使臣實在沒想到劉鈺會出這麼一個王八蛋主意。

開關、貿易?

那朝貢貿易怎麼辦?每次朝貢貿易,朝鮮大族都有參與,藉着朝貢之名在京城買貨,然後回去出售。

可君子不言利,朝鮮使臣也不能直接說出這可能會招致極大的反對,因爲這會損害兩班貴族的利益。

天朝冊封的使臣去朝鮮,定例也就是摳個幾萬兩銀子;朝鮮貢使來京城,那可是來搞壟斷貿易的,這裡面的利益大了去了。

然而不等他說,劉鈺先道:“我知朝鮮窮苦,於是進言陛下,若如楚貢苞茅,苞茅不貴,重在禮儀。是以日後朝鮮的朝貢八包貿易就停了吧,”

“一則天朝一些官吏多有索賄之陋規,這有損天子顏面,也叫爾國多有困擾。天子仁慈,故而杜絕,正是治本之舉。”

“二則天子考慮到朝鮮貧瘠,也實無徵兵之錢,府庫空虛,不若就把這關稅之利交給朝鮮王。”

“三則朝鮮官員隨行攜帶銀兩貿易,倒叫京城百姓誤以爲朝鮮竟無君子、官員如同商人賤民,竟然開市買賣,實在不成體統。長此以往,風氣難收,是以聖天子也是爲了告誡朝鮮國官商之別。”

“最後嘛……”

說到這,劉鈺的語氣頓時變得陰森起來。

“我聽聞,朝鮮國爲了朝貢貿易八包之銀,竟將人蔘售往倭國以求白銀。或有人言:一等好參賣日本、二等好參貢天子;又或有人言:日本國不產人蔘,天朝遼東卻產人蔘,是以人蔘賣向日本,所得銀錢是賣向天朝的數倍?”

一句話,嚇得朝鮮使臣一下子跪倒在地,面向紫禁城方向哭道:“冤枉啊!冤枉啊!願聖天子明察,絕無此事!絕無此事啊!朝鮮恭順不二,豈能好參售給倭國而次參貢給天子?還請朝廷勿要聽此謠言!臣指天發誓,絕無此事,絕無此事啊!”

劉鈺哼了一聲,冷聲問道:“絕無此事?我前些年去過倭國,見倭國聖堂,多有朝鮮通信使之題詩。倭國幕府將軍德川吉宗上位時候,朝鮮國以‘日本國大君’稱之,此事也是假的?”

“我讀書少,可讀書再少,卻也讀過《易》。”

“【師卦: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卻不知除天子外,誰有資格分封開國、承家?大君即天子、天子即大君。莫非你不曾讀過《易》?”

朝鮮使臣的臉色變得煞白,後背已經汗溼,忙道:“鷹娑伯,若中原稱虎、楚稱於菟。這大君,在倭人語中,非……非……非是此意。本國也稱之爲‘大君殿下’。是殿下啊,殿下!”

“況且,這大君之名,朝鮮國亦有別意,是本邦封君的一種。其實也是本國視之爲蠻夷,降其身份而其不自知。絕非‘大君有命、開國承家’之大君。”

殿下不是陛下,此大君非彼大君,劉鈺笑道:“那你們交往用的莫非不是漢字?”

“呃……”

好在他不想在這件事上糾結,只是嚇唬嚇唬朝鮮使臣,遂笑道:“罷了,我聽說,當年箕子建朝鮮,本以爲朝鮮必通《易》,想不到連‘大君’這種封號都敢取。”

羞辱之後,劉鈺也不做聲,只叫朝鮮使臣無法回答。

說是不行,說不是也不行,只是冷汗直流。

劉鈺也就是嚇唬嚇唬他們,這事就看怎麼說。那你要非說大君是朝鮮方言,皇帝可以選擇相信,叫其改了名目就是;也可以選擇不相信,詢問你一朝鮮王,法理上的郡王級別,就敢封天子爲下屬封君?

反正真要是想找茬,稱日本爲“大君”這事兒,可嚴重多了。

考慮到朝鮮太窮,佔領的成本太高,朝中也沒有開戰的想法。打日本還能榨出金銀銅,朝鮮有啥?

又叫朝鮮使臣在那緊張了一陣,劉鈺才笑着將其扶起道:“此事或真是虎與於菟之別?”

“但暫時不提此事,與倭國貿易人蔘可不是假的吧?你們爲啥要和倭國貿易呢?”

朝鮮使臣心想,你們在長崎不也貿易的不亦樂乎?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鷹娑伯說笑了。天朝既與倭國貿易,本國也只是跟隨天朝腳步。若天朝禁止與倭國貿易,本邦自然禁止。本邦與倭國貿易貨物,都是遵守天朝禁令的,絕無違禁之物。”

劉鈺勃然作色,大怒道:“你怎麼能說這等混賬話?縱當年有倭寇之亂,可倭人沒說燒了天朝宗廟吧?萬曆二十年,倭國可是佔了朝鮮王京、焚燒朝鮮宗廟的。正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宗廟被隳,其仇與殺父何異?天朝可以去長崎貿易,你們怎麼能去貿易?”

“莫說金銀,就是能得到長生不死藥,那也不能去啊。毀宗廟之仇啊!”

“都說朝鮮國向來守禮,我看這是狗屁。且不說不知《易》而胡亂用詞,連九世之仇都可以一笑泯之?自萬曆二十年至今,可歷九世了?”

朝鮮使臣頓時又沒有話說了,雖然劉鈺侮辱的極爲嚴重,可他能說什麼?

說朝鮮很懂《易》,那你很懂《易》,泰然處之叫日本爲大君?

說朝鮮很懂禮法,那你很懂禮法,把你宗廟燒了還沒到九世,就去和人做生意?

好半天,朝鮮使臣哭訴道:“鷹娑伯,朝鮮國小而民窮,只有人蔘特產,又不產金銀。朝貢天子,這總不能沒錢……”

劉鈺大罵道:“放屁!聖天子難道不知朝鮮所產何物?朝鮮朝貢,無非貂皮、人蔘、紙張,難道聖天子叫朝鮮朝貢金銀了?譬如楚產苞茅而貢之,你可曾聽天子叫楚國進貢肅慎貂皮了?你這不是胡扯嗎?這話說出,就該割舌,聖天子何時要朝鮮進貢不產的金銀了?”

使臣忙道:“聖天子自是聖明的。可是往來行程,衣食花費,加之總有小吏索賄,豈可無錢?”

剛剛還義憤填膺的劉鈺,此時臉色頓時變成了笑意,讚道:“着啊!所以聖天子仁慈,知道朝鮮不產金銀,也知道小吏索賄、沿途花費。若是不體恤藩屬,只怕叫人嚼舌頭。這不又說回剛纔的話了嗎?”

“日後朝貢,一切從簡。八包貿易,徹底取締。如此,於朝鮮,則不必與焚宗廟之仇的日本貿易;於天朝,亦可全天子仁德體惜之仁聲。”

“兩全其美,兩全其美啊!”

(本章完)

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509章 回報率第57章 開戰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846章 雙贏(上)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93章 破題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65章 報捷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93章 破題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939章 自覺(一)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808章 閹黨(中)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56章 新思維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734章 咱們(上)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685章 試試看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394章 軍費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930章 覺醒(二)第337章 見過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206章 狠話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221章 先知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1231章 開戰(十)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382章 春秋大夢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464章 立碑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414章 找出路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138章 良家子
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509章 回報率第57章 開戰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846章 雙贏(上)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93章 破題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65章 報捷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105章 正義使者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93章 破題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939章 自覺(一)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808章 閹黨(中)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56章 新思維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734章 咱們(上)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685章 試試看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394章 軍費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930章 覺醒(二)第337章 見過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206章 狠話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221章 先知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上)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1231章 開戰(十)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382章 春秋大夢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464章 立碑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414章 找出路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138章 良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