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文名大起

人們對周遠山還敢不敢作詩,已經不關心了。孫曉君也不窮追猛打,而是聆聽從樓船那邊傳過來的詩評。

對於楊繼業在詩中連用了九個一的寫法,大佬們都贊同,認定這樣的詩傳出垣武城,也絕對是名篇的。傳往今後,在歷史上肯定有這首詩的一席地位,爲人所傳誦。

學政吳金保看到楊繼業這詩,又與先前的《竹石》提了一下,結合樓船這邊也能夠看到遠處江邊垂釣的孤舟。便用心地對詩進行評說:

“這詩完全是即景而作,這是無可爭議之事,完全可得出是楊詠石有感而發。看到垂釣漁翁,便有此詩,這就是楊詠石在詩詞上的才華。”吳金保侃侃而談,對這個年輕人的喜愛,也是因爲當初親眼看到他繞石而走,即興出詩。今天,再次看到楊繼業即景寫詩,依舊寫出傳頌千古的詩篇。

“全詩寫了一個漁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釣的情形。”吳金保站起來,手遙指遠處,那漁翁和扁舟還在,其他人看了,自然點頭。吳金保也是會心一笑,“一蓑衣、一斗笠、一輕舟、一釣竿,垂釣老翁長唱、豪飲,垂釣者何等灑脫,被楊詠石信手拈來、活靈活現。

前兩句完全實景,不增一字,後兩句卻是楊詠石爲漁翁所引發的,雖看不見,但唯有如此,纔是楊詠石的情懷,有着無窮意味。虛與實,捏拿得何等精妙!

最後一句‘一人獨釣一江秋’似是迴歸實景,但此‘釣’已非彼‘釣’了,賞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詩情散開去,那是一種感懷,一種深悟,虛實相映,何等美妙!此詩當得魁首。”

吳金保品鑑之後,其他人對他所說,倒是贊同。哪怕將這首詩作爲今天文會所有詩中的第一,也沒什麼反對意見。

在大佬之中,有與周家關心好、甚至拿了周家好處的人,但在詩的實力面前,他們也不敢顛倒黑白,強行將周家的詩詞放到第一去。

對楊繼業的詩評,傳揚開,他的文名頓時烘托起來。對這首即景而作出的詩,也被人們繪聲繪色地傳開了。

人們的情緒,也受到楊繼業的詩所感染,對於這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秋景,在議論中不斷地深化,楊繼業的詩也在不停的人羣被進行解讀。

文會結束,但對這首詩的議論纔開始。

楊繼業與華新社的核心成員一起,從城南露洲撤回。孫曉君將楊繼業拉住,要他一起到榮盛酒樓去慶祝。

巫素貞在家裡等這,楊繼業本想先回去。但孫曉君、錢儒龍等人熱情,秦浩然也得知發生在文會上的事情。過來與華新社的人匯合,見到楊繼業後,秦浩然便向他祝賀。

一起到榮盛酒樓去,路上,讓巫小陸安排人,告訴巫素貞他們這邊的情況。到榮盛酒樓,已經定好桌在三樓。酒樓這邊得知是楊繼業過來,便給他們安排好。

一行人到三樓,隨後再次提到徵聯的事情。到目前,雖說對出下聯的文士確實不少,但每一個人也知道,自己的下聯沒能比肩上聯,使得這上聯依舊是絕聯。

孫曉君、錢儒龍等人情緒都還在激動。華新社多年來與文峰社爭鋒,沒有一次像今天這樣贏得乾脆。孫曉君大聲說,“秦兄,可惜你沒看到啊。周遠山詩才平素也不差吧。但今天等楊詠石的詩出來,我看到他好幾次想走出來,腳步都動了,然後還站在原地。

爲什麼這樣?那是周遠山知道,自己就算出來作詩,那也是自找沒趣。與其丟臉,還不如藏拙。不說周遠山,換一個人面對楊詠石這樣的詩,又有誰敢說自己還能把詩作好?”

其他人紛紛表示,孫曉君所說,周遠山今天這樣子,很可能以後都不敢作詩了。楊繼業也明白,自己這完全是取巧,對於作詩的話題,他自己就不參與。

吃過飯,喝了不少酒。孫曉君準備邀楊繼業去春樓坐一坐,見識一番,也是文人們最喜歡的雅事。楊繼業卻很肯定地拒絕了,返回家去。

秦浩然見他如此,肯定地說,“過兩天是秋試,科考之後,華新社再聚一聚。”

榮盛體系的人,對於楊繼業在文會上的成績,本身體會不深,但楊忠與垣武城方方面面接觸比較多,卻有不同的感受。於是,當天就找到說書人,這種專業級別的,讓他們講榮盛酒樓的徵聯和文會上的即景寫出傳世名篇,編撰成說書段子,對楊繼業的文名進行傳揚。

當然,這時候還僅僅是準備工作,等秋試結束,楊繼業科考如果順利通過,哪怕不是解元頭銜,說書人也會將段子編撰得很好。

楊忠將這個事情跟楊繼業彙報的,楊繼業不置可否,由着楊忠他們去做。在文朝,名聲的作用有時候非常大,實際上這次文會抄詩也是楊繼業特意的安排,爲今後去京都打基礎的。說書段子,也不過是一種方法而已。

只要自己明白,自己的詩才平庸,不爲詩名而失去本心,楊繼業覺得這都沒什麼。畢竟,文名總歸是虛妄的存在,要想在文朝做出一些什麼事情,要想將楊家在即將到來的亂世中保存更好,就必須儘快積攢實力。

在後世,楊繼業知道蒙匈族在中原一統,如今岔出一個文朝來,是不是前宋的翻版?文朝外列強虎視眈眈,隨時都有突破邊關的可能。內部卻是爭權奪利、腐敗叢生,軍士毫無戰力,更沒有戰鬥意志。

看起來文朝強大,確實一個內中空虛之大漢,一推即倒的存在。很多人都明瞭文朝目前的現狀,有心想挽救大廈之將傾倒,卻根本找不到辦法。

當年楊盛文在右相位子十年,雖說做了很多,可最終也沒辦法扭轉頹敗之勢。朱子善爲左相這五年間,實際上也是在努力,但大族自重,文士自重,國內之力不僅沒有糅合在一處,反而讓這些勢力的實力擴張,再想糅合已經不可能了。

第280章 百十斤第433章 三段式第565章 不能避戰第190章 精銳之基第474章 少爺少爺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122章 兄弟父子第58章 真面目第551章 纏 鬥第34章 《勸學詩》第456章 追與逃第123章 讀與考第164章 先走一步第19章 三個問題第412章 山裡潛伏第673章 初訪太子府第542章 親自下場第298章 夜裡出貨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260章 再找恆源商貿第303章 報 官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第388章 見湖鎮外第411章 王府軍開拔第506章 途知幽燕破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182章 第一親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459章 大將軍指揮不動第489章 手腳乾淨點第80章 單 挑第276章 舊詩鋪墊第289章 擡價與競爭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706章 要見太子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56章 各方反應第448章 去皇宮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510章 孺慕心第81章 攢 刺第164章 先走一步第22章 刺 殺第630章 有喜啦第626章 徐金勝運氣差第646章 三部表態第428章 各方反響第286章 周家行動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261章 還是談不攏第407章 標靶五十步第527章 文朝周邊外族第148章 第一戰第88章 洗 臉第638章 楊韓相見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403章 三件寶第524章 同一天第110章 生蠻五支第212章 各支態度第521章 託 付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563章 城外逃命第368章 張濤到杭第551章 纏 鬥第658章 陳老頭第657章 女兒心思第270章 離家赴考第609章 田雄邦的圍困計第445章 可曾懺悔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62章 殺匪虎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4章 詭 異第347章 芒勁角第373章 真要拿我?第21章 再抄詩第185章 同行同吃同睡第298章 夜裡出貨第568章 軍營破第257章 輕鬆勝出第680章 陳條之辯第411章 王府軍開拔第522章 郊迎二十里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8章 闖王府第621章 撫卹其家第634章 老餘找上門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501章 殿試中榜第248章 暗 謀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316章 大喜大喜第285章 趕時機第241章 見學政第507章 歡喜的巫小陸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489章 手腳乾淨點第112章 土茯苓
第280章 百十斤第433章 三段式第565章 不能避戰第190章 精銳之基第474章 少爺少爺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122章 兄弟父子第58章 真面目第551章 纏 鬥第34章 《勸學詩》第456章 追與逃第123章 讀與考第164章 先走一步第19章 三個問題第412章 山裡潛伏第673章 初訪太子府第542章 親自下場第298章 夜裡出貨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260章 再找恆源商貿第303章 報 官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第388章 見湖鎮外第411章 王府軍開拔第506章 途知幽燕破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182章 第一親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459章 大將軍指揮不動第489章 手腳乾淨點第80章 單 挑第276章 舊詩鋪墊第289章 擡價與競爭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706章 要見太子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56章 各方反應第448章 去皇宮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510章 孺慕心第81章 攢 刺第164章 先走一步第22章 刺 殺第630章 有喜啦第626章 徐金勝運氣差第646章 三部表態第428章 各方反響第286章 周家行動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261章 還是談不攏第407章 標靶五十步第527章 文朝周邊外族第148章 第一戰第88章 洗 臉第638章 楊韓相見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403章 三件寶第524章 同一天第110章 生蠻五支第212章 各支態度第521章 託 付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563章 城外逃命第368章 張濤到杭第551章 纏 鬥第658章 陳老頭第657章 女兒心思第270章 離家赴考第609章 田雄邦的圍困計第445章 可曾懺悔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62章 殺匪虎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4章 詭 異第347章 芒勁角第373章 真要拿我?第21章 再抄詩第185章 同行同吃同睡第298章 夜裡出貨第568章 軍營破第257章 輕鬆勝出第680章 陳條之辯第411章 王府軍開拔第522章 郊迎二十里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8章 闖王府第621章 撫卹其家第634章 老餘找上門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501章 殿試中榜第248章 暗 謀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316章 大喜大喜第285章 趕時機第241章 見學政第507章 歡喜的巫小陸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489章 手腳乾淨點第112章 土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