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見學政

楊詠石這個名號的來有,當初府城學政吳金保是全程見證的,對楊繼業有這樣的才學和志向,當天就給了點贊。

到垣武城來,楊繼業自然要拜見這一位大人。另外,酒樓求聯的事情,如果請動學政大人過來,那些學子即使想鬧事、不服,也不敢發作了。

先一天就投了拜帖,這些規矩,到垣武城來就更講究一些。何況,自己與學政之間的關係並不深,唯有按照文朝的做法,加深對方對自己的好感,纔可能贏得對方的幫助。

還是帶了楊忠、楊猛一起走,等到學政下班了,直接去家裡拜見。輕叩大門,過一陣纔有反應,門開了,見裡面是一個四五十歲的老人。楊繼業忙作揖,說,“老丈好,學生楊繼業,前來拜訪學政大人,煩請通報。”

那人看了楊繼業,年少英俊,一表人才,又穿了秀才服,自然不會懷疑是壞人。身後跟着的楊猛雖說高大,異於常人,但也看得出是少年。楊忠年齡大一些,三十多,也是精明靈活的人。

“楊秀才請吧,大人在會客廳等了。請跟我來。”

“謝謝老丈。”楊繼業說着話,楊忠很有眼色,上前到老者身邊,悄悄地塞一塊碎銀給對方,老者不動聲色地收了。

同柳河縣城那邊不同的是,文朝上下,對於來客給紅包的事情是比較普遍的。在柳河縣城,楊繼業去賈縣尊那裡,主要是給縣尊大人送禮物,對衙役這些人就不直接送了。甚至去王府,還敢打上門,都是因爲在縣裡而已,大家平時碰面,楊繼業作爲秀才,自然要確保自身的地位與威嚴。

到垣武城來,即使你是秀才,對周邊的人而言,你依舊是邊遠蠻地之人,不會被人看得起的。門房沒有收到好處,下次想要拜訪,說不定就見不到學政大人。

老者得了好處,態度明顯好多了。目前對與錢財什麼的,楊繼業這邊不短缺,出手大方。

進客廳,見學政吳金保端坐在小桌邊,楊繼業趨步而上,邊走邊作揖,行禮。說,“吳老大人金安,學生楊繼業有禮了。”

等楊繼業禮畢,吳金保也站起來。面帶微笑,說,“楊詠石來了,好好好,俗禮就免了。”

“謝謝吳大人,吳大人上次到柳河縣對學生的栽培,學生終身受益,感念尤深。”楊繼業很誠懇地說,對方能夠將自己詩名掛在嘴邊,那是幫自己傳揚名聲,是真正地幫自己。

吳金保昨天見到拜帖,對面前這個少年,也是有很不錯的印象。主要是見證到《詠石》一詩的全過程,再加上對方年幼,還有一個更爲重要的是,楊繼業是右丞相楊盛文之幼子。

右丞相府這些年不在京都,但楊盛文在士林的影響力縱然減弱一些,卻依舊有很大影響,畢竟是士林一派之魁首,這幾年這一流派也有幾個人冒出頭,依舊無法超越楊盛文。

吳金保作爲士林一員,對這些情況熟知,楊繼業作爲楊盛文之子,受到一些必要的關照,在他範圍之內,吳金保是樂意的。

目前,京都是左丞相府朱子善位高權重,但只要的人也不可能一直在高位,而士林中的聲望、地位,那是士林人心智展現,就爲一個較長的時段,除非士林中有人在儒學上超越楊盛文,纔可能讓楊盛文的地位下落。

初見面的客氣過後,楊繼業見學政態度好,一揮手,楊猛和楊忠分別上前。楊猛端着兩罈子,那是高度酒,可不容易得到;楊忠所帶則是用彩布遮住,看不出裡面是何物。

吳金保矜持一下,說,“楊詠石,這是何意?”

“學政大人,”楊繼業面帶微笑說,“兩壇酒水,表達學生對大人栽培的感恩之情長長久久。還請大人不嫌棄纔好。”

吳金保聽了,倒是覺得不錯,笑着說,“楊詠石,你這話說出來,可不像讀書人了。”

“大人,文士高雅,自然少不了酒和茶相佐。”楊繼業繼續說,“我聽到一句話:詩酒傳千古。唐朝大詩家詩仙李白,哪一首傳誦千古的名篇,不是在飲酒之後所得?大人,您說呢。”

吳金保對於楊繼業送兩壇高度酒,自然明白這是珍稀之物,心裡高興。當下呵呵呵地笑一聲,手虛指着楊繼業,說,“好,我就謝楊詠石一番詩心。”

隨後又指了楊忠放下的東西,不說話。楊繼業也明白,吳金保這也是因爲給自己臉面,不然,假裝不知送這些禮,陪着說一陣話,然後端起茶杯送客,那天也不能不走。

楊繼業站起來,先對吳金保告一個罪,才走到桌邊,將紅布遮掩的物件打開。是一有三個寶砂的硃砂石,這樣是一個稀罕物,價值不好論高低。

這種東西,遇上不識貨的,那就是一塊石頭。遇上識貨爭購的,價格就可能給得很高。

楊繼業將紅綢子拿走,硃砂石顯露出來。特別是三顆寶砂有機地組成一個圖案,非常吸引眼目,明白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東西。

“大人,這件物品是受人之託,帶到大人面前。想請大人幫一次忙。”楊繼業邊將榮盛酒樓要徵聯的事情說了,酒樓那邊對於對聯不懂,想託請學政幫忙評判下聯是不是比肩上聯,這也是一件雅事。

“萬兩銀徵下聯?”吳金保說。

“大人,這個事情在垣武城已經傳開。榮盛酒樓是柳河縣城那邊一家人開的,我與他們也是有些往來。他們不敢親自來請大人,學生厚顏相請,望大人成全這一雅事。”

“這會是什麼樣的一聯?莫非找到千古絕聯?”吳金保作爲士林一員,對這種絕聯是非常有興趣的。

楊繼業搖搖頭,說,“大人,榮盛酒樓已經將上聯封存,不肯透露。我想,到明天他們會掛出來的。”

對於酒樓的運作手法,吳金保不會看不出,但徵聯的做法,也不是第一家。

見學政應下來,楊繼業表達了感謝。說好明天過來接人,隨後談一些讀書、科考的事情,就告辭走了。

第17章 夜校之議第401章 大儒登門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415章 文武孰弱第192章 挨家擒拿第597章 朱成章的心願第322章 邊走邊練第359章 此路不通第223章 攤子大第299章 進伏擊圈第199章 關巖山寨第338章 追 擊第235章 亂了分寸第194章 小六出戰第277章 誦詩揚名第545章 情況有異第264章 邀女進家第260章 再找恆源商貿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601章 蠻族軍三分第503章 朱子善三策第525章 怒氣難平第112章 土茯苓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692章 說服張新遠第110章 生蠻五支第483章 全 滅第332章 自我介紹第285章 趕時機第183章 議定攻山第454章 韓新勇新崗位第598章 右相返京第119章 高福高壽第518章 美人恩第234章 碎馬腳第344章 此計可行第296章 孫家助力第369章 招人手第268章 大婦風範第502章 後金破關第533章 多高士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409章 沱田坳第692章 說服張新遠第536章 北地多豪俠第204章 賺大了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272章 九天七夜第86章 裝傻啊第609章 田雄邦的圍困計第546章 是走還是打第429章 句句屬實第697章 欽差到第117章 搭搭手第491章 進 城第406章 祥山鎮第611章 絕巔蘇子第6章 過 關第33章 看夜校第14章 巫 家第364章 倭寇來源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446章 籌劃新粥場第104章 汗如雨第667章 北地耕織第571章 苦口勸說第400章 天不負第480章 死亡線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322章 邊走邊練第290章 五家齊聚第589章 韓家論說楊繼業第335章 倭寇來襲第142章 代邊蠻寨古尚坪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587章 知與行第621章 撫卹其家第371章 解愁一席話第138章 仿製成功第702章 佳人有染第589章 韓家論說楊繼業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251章 證據齊全第81章 攢 刺第577章 少爺秘事第42章 太子劉靜第226章 太子太保第254章 行有行規第643章 尚書秦鍾彬第632章 幫妹妹第42章 太子劉靜第347章 芒勁角第255章 客人稀少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第431章 有刺客第514章 一起嫁
第17章 夜校之議第401章 大儒登門第176章 暗器撲面第415章 文武孰弱第192章 挨家擒拿第597章 朱成章的心願第322章 邊走邊練第359章 此路不通第223章 攤子大第299章 進伏擊圈第199章 關巖山寨第338章 追 擊第235章 亂了分寸第194章 小六出戰第277章 誦詩揚名第545章 情況有異第264章 邀女進家第260章 再找恆源商貿第475章 逃跑或迷惑第601章 蠻族軍三分第503章 朱子善三策第525章 怒氣難平第112章 土茯苓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692章 說服張新遠第110章 生蠻五支第483章 全 滅第332章 自我介紹第285章 趕時機第183章 議定攻山第454章 韓新勇新崗位第598章 右相返京第119章 高福高壽第518章 美人恩第234章 碎馬腳第344章 此計可行第296章 孫家助力第369章 招人手第268章 大婦風範第502章 後金破關第533章 多高士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409章 沱田坳第692章 說服張新遠第536章 北地多豪俠第204章 賺大了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272章 九天七夜第86章 裝傻啊第609章 田雄邦的圍困計第546章 是走還是打第429章 句句屬實第697章 欽差到第117章 搭搭手第491章 進 城第406章 祥山鎮第611章 絕巔蘇子第6章 過 關第33章 看夜校第14章 巫 家第364章 倭寇來源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446章 籌劃新粥場第104章 汗如雨第667章 北地耕織第571章 苦口勸說第400章 天不負第480章 死亡線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322章 邊走邊練第290章 五家齊聚第589章 韓家論說楊繼業第335章 倭寇來襲第142章 代邊蠻寨古尚坪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587章 知與行第621章 撫卹其家第371章 解愁一席話第138章 仿製成功第702章 佳人有染第589章 韓家論說楊繼業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251章 證據齊全第81章 攢 刺第577章 少爺秘事第42章 太子劉靜第226章 太子太保第254章 行有行規第643章 尚書秦鍾彬第632章 幫妹妹第42章 太子劉靜第347章 芒勁角第255章 客人稀少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第431章 有刺客第514章 一起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