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進場與考試

鄉試的第一場是在八月九日進行,這天大早,天還沒亮,幾千考生就趕着時間過來,如同搬家一般。

一個提籃作爲考籃,另一個是揹包,也有背了揹簍的。楊繼業進如排隊人羣,然後有不少人同他招呼。孫曉君、錢儒龍等人不在他們這邊排隊。進考場的排隊,是按照區域來劃分的,這樣,纔有本地學政或士林前輩認識考生,防止有人代考。

荊蠻楚地這邊的人,見楊繼業到來,自然很熱情的。作爲在文會上拿到第一的生員,那也是荊蠻楚地的榮耀,大家榮辱與共的。

楊猛不能跟進考場,帶着東西在門口處,等輪到楊繼業被搜檢,纔將物品遞給楊繼業,讓軍士們進行搜檢。

平時,軍士的地位遠遠低於文士,不敢得罪任何一個文人。可在科考前的搜檢,軍士的態度就比較粗暴,也是文士唯一一次被軍士可以無禮的機會。

明白這些,楊繼業一直微笑着主動配合搜檢,也將自己多餘的食物,放到搜檢存物籃。這些軍士就明白楊繼業的意思,兩隻多餘的烤鴨、一塊幾斤中的熟牛肉,直接放在籃中,也不說話。倒是讓軍士對他有不少好感。

這天是八月九日,早上進場。找到自己號位之後,可以稍做休息。幾個平米寬、半封閉的所在,對楊繼業而言先有思想準備,倒是很容易接受這樣的場合。比較幸運的是,楊繼業的位號距離公廁比較遠,聞不到臭味。

把物品擺好,坐在橫板子上稍微休息,也平靜一番自己的心緒。有些號子的考生在生火,要熱一熱飯食。乘着這時候還沒髮捲下來,將早餐吃了,然後纔有足夠的時間來答題。

第一場考生的內容是《四書》內容三道,每一道題答案必須在二百字以上;《五經》內容四道,每一道題答案字數在三百以上。這些答題有比較規範的答案,主要是考考生對經義的記憶和理解。

這裡的理解不是考生本人的理解,而是有標準的內容。能夠準確答出來,然後適當地將自己的理解、闡釋、引論等發揮出來,對經典的自身理解上,如果吻合標準答案,價值觀、是非觀、認識觀等與文朝大衆的價值相符合,就會得到高分、評出甲等、甲上等等,不同的閱卷老師給出評語後,最後看誰得到的甲上多。

如果被評爲甲,或乙等、乙上、丙等,那麼最終的成績肯定差多了。

楊繼業最不擔心的就是第一場,覺得自己在記憶力上有絕對優勢,對於各種標準答案的版本經典,都有過一遍的,不會出現錯誤。

第二場是在三天後,也就是八月十二日進場,十四日離場,第三場則是十五日進場,同樣三天離場,完成全部的鄉試考生程序。

每一場考試,是有其側重面的,也是在考察一個學子某一方面的能力。第一場是考學生讀書多少、讀書的效果如何,這是最爲關鍵的場次;那麼,第二場在八月十二日,內容是“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任選一道。這一場主要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做官的基本條件。第三場在八月十五日,考經、史、時務策五道,可視爲考安邦定國的見解。

楊繼業研究過之前成功的範文,知道文朝的科考與明朝後期的八股文是兩回事。考生在答卷上有更多的靈活性,但評卷時,老師們的分歧也會更大。

對於同一份答卷,有人給甲上很可能有人給丙等,這樣的差距引發的爭論和不公平,顯然是存在也是非常現實的。明朝後期和清朝期間的科舉,之所以要搞成八股文,最初的起因就是減少閱卷中的作弊。但後來的演化,使得八股文變成束縛生員讀書的鏈條。

真正成長爲大儒、大學生級別的存在,自然不同。這些人對經典研學大到一定的深度、廣度,對聖人之言,聖人的情懷不僅僅是學習,而是用畢生的精力去踐行。

就像後世的讀書人,大多數人從小學、中學、大學,然後畢業上班,他們所看的書就是課本、課外幾乎沒什麼閱讀量,哪怕有一些閱讀,也是由教師制定的統一洗腦所用的材料,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反思。這樣的人稱爲社會主體後,可想而知,會有什麼樣的社會現狀。

又紅又專時代,最爲明顯,而知新人長大、變中年、然後成爲老年,幾十年的觀念從初中就固定下來了。因爲,他們接受的教育、接受的灌輸,就是那麼些東西。對於與灌輸相左的任何東西,那絕對是錯誤的。

任何時代,作爲緊緊抓住掌控權的級層、作爲操控其他人命運的級層,他們需要什麼?

正如在歷史上有名的句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同的人在理解這句話上,是有完全相反的意義。可以這樣說,愚民者看到的自然是民可愚,尊重民者自然看到民重君輕。

對於這次科考,從楊繼業自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試但又不是決定性的考試。鄉試對於楊繼業,只是讓文朝士林認可他,對以後自己要做什麼,少一些阻力罷了。

有這樣的心態,對楊繼業而言,只要求考試通過,自然不存在多大壓力。早早起來,也沒吃東西,做幾下小動作的身體活動,將早餐也拿出來。生火,點燃煤爐子,之後每天只要記住加煤,就不會熄火。

優質煤點燃之後,非常便利的。楊繼業在想,以後到京城去會試,那時候正是春季二月天,真正大冷之日。要參與這樣的考試,就必須多帶一些優質煤,才保障自己不被冷着。

吃過早餐,雖看不到外面同次考試的其他人,但聽聲響,就明白,大家都做好迎考的準備。在一聲鑼響之後,考官宣佈下發試卷。這一次柳省的秋闈,正式開始。

看到考題後,楊繼業不由地笑起來。之前複習不算百分百猜中題,但都是自己熟悉的內容,靜心下來,提筆作答。

第47章 低級粗糙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219章 雲長坪寨第165章 竹 石第280章 百十斤第162章 楊猛拼命第582章 各方得失第393章 奇襲見湖鎮(五)第426章 莫名其妙王柏樑第228章 鍾御醫的手第584章 皇孫見右相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362章 想不透第238章 絕聯求對第574章 太子行跡第429章 句句屬實第324章 能做到嗎第161章 楊猛出戰第641章 開早朝第71章 刺殺技之威第480章 死亡線第251章 證據齊全第12章 討價還價第492章 生祠與奉供第328章 知兵張濤第553章 邀入夥第128章 聖學教化第714章 不經打第447章 發酵與演變第190章 精銳之基第225章 看不透第79章 磨刀石第221章 沒找到第377章 潰 逃第618章 山坳敵蹤第3章 老 媽第420章 不缺膽氣第383章 逼 問第179章 討要戰馬第169章 交戰規則第316章 大喜大喜第632章 幫妹妹第435章 殺場逞威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678章 爭欽差大臣第89章 一屋不掃第197章 破關卡第650章 互相揭短第171章 對 衝第122章 兄弟父子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505章 韓立仁隨行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417章 你在逼我第682章 利好消息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92章 族羣分別第482章 前無路第119章 高福高壽第529章 一口老血第32章 蘿蔔乾第11章 一拳之威第207章 年少英傑第274章 身子麻第630章 有喜啦第19章 三個問題第49章 鷹巢山匪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178章 勝 出第61章 豹虎鬥第311章 左丞相府選兵第409章 沱田坳第579章 挖 坑第113章 產業規劃第53章 混亂起第338章 追 擊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183章 議定攻山第616章 太子也煎熬第521章 託 付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530章 新婚了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389章 奇襲見湖鎮(一)第350章 粥場鄭明亮第512章 見老爸第663章 楊媽的歡與樂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407章 標靶五十步第462章 楊家粥場第198章 降不降第42章 太子劉靜第711章 三天後動手第34章 《勸學詩》第396章 奇襲見湖鎮(八)第567章 韃子增兵第313章 明天發榜第362章 想不透第493章 返回杭城
第47章 低級粗糙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219章 雲長坪寨第165章 竹 石第280章 百十斤第162章 楊猛拼命第582章 各方得失第393章 奇襲見湖鎮(五)第426章 莫名其妙王柏樑第228章 鍾御醫的手第584章 皇孫見右相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362章 想不透第238章 絕聯求對第574章 太子行跡第429章 句句屬實第324章 能做到嗎第161章 楊猛出戰第641章 開早朝第71章 刺殺技之威第480章 死亡線第251章 證據齊全第12章 討價還價第492章 生祠與奉供第328章 知兵張濤第553章 邀入夥第128章 聖學教化第714章 不經打第447章 發酵與演變第190章 精銳之基第225章 看不透第79章 磨刀石第221章 沒找到第377章 潰 逃第618章 山坳敵蹤第3章 老 媽第420章 不缺膽氣第383章 逼 問第179章 討要戰馬第169章 交戰規則第316章 大喜大喜第632章 幫妹妹第435章 殺場逞威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678章 爭欽差大臣第89章 一屋不掃第197章 破關卡第650章 互相揭短第171章 對 衝第122章 兄弟父子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505章 韓立仁隨行第715章 碟血街頭第417章 你在逼我第682章 利好消息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92章 族羣分別第482章 前無路第119章 高福高壽第529章 一口老血第32章 蘿蔔乾第11章 一拳之威第207章 年少英傑第274章 身子麻第630章 有喜啦第19章 三個問題第49章 鷹巢山匪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178章 勝 出第61章 豹虎鬥第311章 左丞相府選兵第409章 沱田坳第579章 挖 坑第113章 產業規劃第53章 混亂起第338章 追 擊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183章 議定攻山第616章 太子也煎熬第521章 託 付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530章 新婚了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389章 奇襲見湖鎮(一)第350章 粥場鄭明亮第512章 見老爸第663章 楊媽的歡與樂第497章 誰來主持第407章 標靶五十步第462章 楊家粥場第198章 降不降第42章 太子劉靜第711章 三天後動手第34章 《勸學詩》第396章 奇襲見湖鎮(八)第567章 韃子增兵第313章 明天發榜第362章 想不透第493章 返回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