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3章 頭疼
女王維多利亞回到了自己的房間,阿爾伯特親王只瞟了一眼就知道大事不妙。
“怎麼了,親愛的?”
阿爾伯特親王輕聲問道。
“還能怎麼樣?那些愚蠢的政客,整天只會勾心鬥角。看看他們都做了些什麼!
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愛爾蘭人起義、憲章派,不停地捲入歐洲戰爭之中,艦隊失蹤,陸軍又遭遇慘敗,我看繼續支持奧斯曼人早晚會引發軍事危機!”
維多利亞抱怨道,她真是受夠了這些政客。維多利亞還記得自己當年的承諾:
“麪包會有的!黃油也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感謝你們,是你們造就了英國的強大,沒有你們,就沒有英國的今天。我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在此宣誓我會保護你們應有的權利,財產”
但現實是她必須忘記這些,因爲她的承諾對於國家政府來說是一種負擔。至少那些首相們是這樣說的。
與維多利亞不同,阿爾伯特親王更清楚近東的重要性,易地而處他也會支持奧斯曼帝國對抗神聖同盟。
只不過要是因此將整個英國都搭進去就是愚蠢至極了。
此時英國國內的局勢阿爾伯特親王十分清楚,愛爾蘭島上的局勢已經失控。
游擊隊的規模到底有多大,現在沒人說得清楚。好在此時英國地主的武德還算充沛,他們組建了大量民兵組織來保衛自己的農場。
英國陸軍則是負責保衛城鎮和港口。
那些游擊隊的人數和裝備都處於劣勢,畢竟絕大多數愛爾蘭人到此時依然不敢反抗,英國對愛爾蘭島數百年的殖民統治還是很有成效的。
但這種曾經絕對的統治已經鬆動了,動搖它的並不是近乎種族屠殺式的冷漠,而是有人在鬥爭中吃飽了飯,甚至獲得招安搖身一變成了英國憲兵。
這就好比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愛爾蘭人心中的漣漪。頗有一種“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的感覺,語出《紫柏尊者全集》。
雖然這樣改變命運的手段會被有些人評價爲極端或者野蠻,但在十九世紀這也許就是他們唯一可行的手段。
當然將愛爾蘭人引入歧途的弗蘭茨也付出了代價,在之後幾十年間不斷有人爲了公義和死難者向弗蘭茨尋仇,畢竟如果不是他的所作所爲愛爾蘭島上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慘死。
但弗蘭茨並不後悔,一方面他的根本目的始終是爲了奧地利帝國的利益,他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標;另一方面如果他不這麼做死的人只會更多,所以他問心無愧。
阿爾伯特親王嘆了一口氣,輕聲安慰道。
“親愛的,那些政客雖然無恥,但現在的輿論對我們很不利,你如果這個時候出面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讓人把髒水潑在你的身上。”
帕麥斯頓事件完全刷新了維多利亞對於政客品德的認知,在她眼中政客們就算是幹出再卑鄙無恥的事情好像也不稀奇。
“那怎麼辦?”
“好辦。這件事就讓約翰·羅素那些人繼續做,我們就表個態表示自己是和公衆站在一方的,這樣就不怕他們反咬一口了。”
阿爾伯特親王是想將責任推給政府,然後表現出一個親民的態度,這樣更容易受到民衆的諒解。
在光榮革命之後英國王室就一直很在意公衆的態度,畢竟誰也不想再當下一個查理一世。
英格蘭國王查爾斯一世,英國曆史上唯一被公開處死的國王,歐洲史上第一個被公開處死的君主。
但阿爾伯特親王還是太天真了。
“餿主意。”
維多利亞用扇子敲了阿爾伯特親王的頭一下,嬌嗔道。
“你這樣做,這個國家纔是真完了。我如果真的公開和那些民衆站在一起譴責首相的過失,那些政客會怎麼解讀?
他們會認爲我在捍衛國家和民衆的利益嗎?
並不會。他們只會認爲我是在挑戰議會的權威。”
阿爾伯特親王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沒什麼不可能的,那些傢伙最在乎的是自己手中的權力,國家利益什麼的,並不能影響他們的判斷。
我敢保證只要我今天公開批評了約翰·羅素的政策,那麼第二天報紙上便全是我違憲的新聞。
到時候議會一定會逼着約翰·羅素做出選擇,他是個聰明人,到時候一定會把皮球再踢給我。
他大概會向我遞交辭呈吧。
如果我沒有接受,就會被視爲軟弱和僞善,如果我接受了,那就做實了我違憲的言論。”
維多利亞漫不經心地說着,但阿爾伯特親王已經是滿頭大汗了,他沒想到自己的自作聰明差點害了整個王室,更沒想到維多利亞將這一切看的這麼透徹。
這還是平日裡那個不問世事的女王嗎?
“那我們該怎麼辦?”
“簡單,明天我們可以把首相大人請過來。然後就看我的吧。讓約翰·羅素和內閣成員們也好好看看那些所謂的藝術品。”
第二天,約翰·羅素被罵了個狗血淋頭。
俄國,聖彼得堡。
喬治·維利爾斯不得不承認,他真的很討厭聖彼得堡這座城市。
冬天冰雪覆蓋,走在地裡深一腳,淺一腳的。夏天河水氾濫,道路泥濘不堪,依然是寸步難行。
城市的基礎建設奇差無比,只有部分主幹道鋪設了鵝卵石和木板,絕大多數道路依然是夯土地面。
再加上臨近海邊,春秋兩季的大風會讓人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飛沙走石”。
沒有鐵路、沒有路燈、沒有公共馬車,乞丐、盜匪在城內橫行無忌,無論什麼時候到這座城市都讓喬治·維利爾斯感到頭疼。
不過最讓他頭疼的還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沙皇尼古拉一世本人。
此時尼古拉一世也很頭疼,自從北保加利亞戰役取得勝利之後,神聖同盟的軍隊就再也無法前進分毫。
俄國一方自己的三十萬大軍變成了十萬大軍瞬間讓俄軍在北保加利亞地區的兵力變得捉襟見肘。
至於奧地利人則是毫無進取心,整天縮在俄軍後面。不過話又說回來,奧地利人能履行盟約來幫忙已經是仁至義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