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爲難

“陛下,興瑞年間戶部統計人丁時,老臣正在戶部任職。那時的情況並非全然如此。人丁是由郡縣的衙門去統計的,然後呈報到州府,再由州府覈查後上報到戶部。各府縣衙門辦事效率不同,有的地方又遭了災,人手不夠,就更慢了。所以一次統計前前後後差不多要花三年時間,有的地方的人丁數量,統計的是三年前的,到了皇帝面前下去調查時,可能已經隔了四年,所以難免會有差入。”陳遠思沒有問話林聿修,而是直接對葉傾懷解釋道。

葉傾懷點點頭,道:“陳閣老所言確是實情。興瑞帝的手札中也曾寫到過此事,他總結說,調查一次人口耗時費力,且並無成效。但是,林聿修說的情況,也確實存在,而且不是個例。”

“林生,你既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可有應對之策?”葉傾懷問道。

“丁銀和田賦由來已久,且是國庫基石,縱然改制,也不宜大刀闊斧。學生拙見,可逐步縮減丁銀在賦稅中的佔比,同時提高田賦,最終形成以田契爲主要衡量依據的稅收體系。”林聿修答道。

陳遠思轉向了林聿修,道:“丁銀併入田賦的國策在興瑞年間曾經推行過一陣,但是由於田賦提高,當時引發了一陣退耕潮,進而導致了興瑞十八年的饑荒,國庫也因此一度告急過。”

林聿修道:“學生以爲,興瑞年間的改革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並非是政策之過。取消丁銀的國策之所以推行不下去,究其根源,其實是中央與州府之間的事權關係嚴重不對等。大景除了藩屬地外,各州府每年收上來的賦稅有七成要上呈京師,只有三成可以留作州府自用。但州府要做的事卻很多,除了開山修路、屯田兵防的支出由工部和兵部直接承擔,其他的科教文衛等等事宜都要由州府自行承擔。”

“我朝的官府模式和賦收體制大多是從睿朝延續下來的。但是,我朝與睿朝有一個本質區別,那就是國土面積。睿朝只有五州,面積上只有大景的三分之一。睿朝可以採用這種模式,是因爲人少,面積小,所以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成本小,州府承擔的事情也少。但是這一套體制到我朝卻不適用,因爲大景太大了。州府要管理的土地和人口都遠遠超過睿朝,人多地廣,要開設的醫館、學堂數量,配備的衙司人員都數倍於前朝。”

“錢少事多,上面交代下來的事情卻不能不辦,州府就要想法子從其他地方開源。”林聿修有些無奈地苦笑了一下,道,“州府有什麼地方開源呢?只有從老百姓身上下手了。於是就有了各地花樣頻出的搜刮民財的手法。勾結富紳,巧立名目,層出不窮。對於朝廷推行的新政,他們眼裡看到的不是朝廷改革求新的良苦用心,而是一個用來搜刮民財的噱頭和理由。這樣的州府,又如何能讓新政順利地推行下去呢?”

林聿修的話讓在場衆人陷入了沉默。

陳遠思那雙總是半睜半閉的眼睛漸漸睜開了來,他緊緊盯着林聿修,像在看着一個危險的對手。

林聿修卻未曾看他,他直視着葉傾懷繼續道:“故而要想朝廷的政策能夠行之有效地推行落地,首先是要從本質上改變朝廷和州府的關係,由全盤託管變爲以監代管。下調州府的賦稅上繳比例,還政於地方,另在各州設立州御史臺,負責監管和彈劾州府官員。州御史臺不受州府管制,直接由京城御史臺管轄,京城御史臺也不再由內閣任命,而由陛下直接負責。”

他此言一出,不僅讓幾位內閣大學士倒抽冷氣,連葉傾懷心中也是一驚。

林聿修雖尚未入朝爲官,但是所言皆是朝廷積弊,鞭辟入裡。而他的政見,更是要徹底顛覆朝堂現有的格局。若是當真如他所言,只怕整個大景的官場都要地震了。

“古之建事宣政,有處爲難者,莫過於法之必行、言之必信。建事不果,政必荒怠,任仕不考,官必庸惰。學生查見,當今爲官者,有失者衆,若要政策推行得當,當對在任爲官者立限考事,由內閣、御史臺及六部共同監察事成與否,做到以事責人。如此,方能確保朝廷宣政可由上而下,一以貫之。”

說完,林聿修對着葉傾懷行了一個標準的推手禮。

他的陳詞結束了。

幾名內閣大學士神色嚴峻地交換着眼神。

葉傾懷也下意識地蹙了蹙眉。

林聿修家世清白,才學淵博,胸懷大志,爲人清正,葉傾懷正在用人之際,此次春闈她本有意將他提拔上來委以重任,但他殿試上如此作答,卻讓葉傾懷多少有些難辦。

並不是說他答得不好。相反,林聿修的策論引經據典,入木三分,不同於那些辭藻浮華的文章流於表面,而是可以落在實處甚至直接拿來執行的,這讓葉傾懷深受啓發,獲益良多。

但是,他在殿試上提出如此驚世駭俗鋒芒畢露的政論,卻相當於是把難題交到了葉傾懷的手裡。

若是葉傾懷重用他,相當於是昭告朝野自己認可了他的這種政論,並要將其推行下去。如此高調行事,只怕還不等林聿修穿上官服,就會有各種彈劾反對他的言論冒出來了。

但若是不重用他,以後再想推行這些政策,只怕是無人可用,難上加難了。

林聿修在殿試上交的這份答卷,可以說是逼着葉傾懷不得不提前作決策。

“林生,老朽有一事不解。”陳遠思慢悠悠地問道。

“閣老請問。”林聿修的姿態十分謙卑。

“我看你的履歷中寫着幼失所怙,且家中無人在朝爲官,但你對朝堂中事卻洞若觀火,甚至連朝廷與州府如何分稅這樣的中樞機密都知之甚詳。老朽想知道,你是從何得知的這些呢?”

葉傾懷心中一頓。

(本章完)

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五十六章 短兵第187章 生死第136章 決意第137章 極刑第十一章 秦陽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182章 夢魘224.第224章 佈局第六十六章 慎刑司第107章 結餘第六十一章 爭論第200章 鏡子第104章 百姓第132章 殿試第四十七章 京畿衛第四十九章 還畫第197章 萬壽節第三十四張 對峙214.第214章 戰略231.第231章 賀庭泉第五十一章 危機第161章 碩鼠第171章 醉酒第89章 利刃第241章 夢魘第202章 月季第112章 夜飲第153章 蕭索第105章 師生第194章 過招第75章 月夜第162章 血光第169章 生辰第十八章 奔逃第四十二章 爲難第116章 迷局第五章 稱病第87章 甦醒第188章 要求218.第218章 阻力第94章 死水第九章 真相218.第218章 阻力226.第226章 寒暄第75章 月夜第十一章 秦陽第184章 淵源第104章 百姓第五十二章 困局第160章 無眠第254章 戰略第243章 衝突第十六章 鬼市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九章 還畫第100章 非人第76章 陸宅第236章 潁州第六十四章 刀傷第二十章 早朝第70章 番外——秦寶珠2第四十五章 夜談223.第223章 驚雷第十六章 鬼市第六十五章 蘭貴人第二十九章 復課第六十七章 血仇第136章 決意第185章 高熱225.第225章 武將第207章 長夜第83章 楚定國第126章 狂言第151章 兵糧232.第232章 舅甥第251章 初衷第160章 無眠第三十章 尋人第197章 萬壽節第72章 番外——秦寶珠4第三章 畫像226.第226章 寒暄第72章 番外——秦寶珠4第96章 較勁210.第210章 返京第160章 無眠第146章 爭執第165章 珍惜第249章 爭吵第95章 進退第207章 長夜231.第231章 賀庭泉第五章 稱病第二章 重生第157章 濁水第180章 不仁第77章 困獸第101章 出殯第二十九章 復課
第二十五章 除夕第五十六章 短兵第187章 生死第136章 決意第137章 極刑第十一章 秦陽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182章 夢魘224.第224章 佈局第六十六章 慎刑司第107章 結餘第六十一章 爭論第200章 鏡子第104章 百姓第132章 殿試第四十七章 京畿衛第四十九章 還畫第197章 萬壽節第三十四張 對峙214.第214章 戰略231.第231章 賀庭泉第五十一章 危機第161章 碩鼠第171章 醉酒第89章 利刃第241章 夢魘第202章 月季第112章 夜飲第153章 蕭索第105章 師生第194章 過招第75章 月夜第162章 血光第169章 生辰第十八章 奔逃第四十二章 爲難第116章 迷局第五章 稱病第87章 甦醒第188章 要求218.第218章 阻力第94章 死水第九章 真相218.第218章 阻力226.第226章 寒暄第75章 月夜第十一章 秦陽第184章 淵源第104章 百姓第五十二章 困局第160章 無眠第254章 戰略第243章 衝突第十六章 鬼市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九章 還畫第100章 非人第76章 陸宅第236章 潁州第六十四章 刀傷第二十章 早朝第70章 番外——秦寶珠2第四十五章 夜談223.第223章 驚雷第十六章 鬼市第六十五章 蘭貴人第二十九章 復課第六十七章 血仇第136章 決意第185章 高熱225.第225章 武將第207章 長夜第83章 楚定國第126章 狂言第151章 兵糧232.第232章 舅甥第251章 初衷第160章 無眠第三十章 尋人第197章 萬壽節第72章 番外——秦寶珠4第三章 畫像226.第226章 寒暄第72章 番外——秦寶珠4第96章 較勁210.第210章 返京第160章 無眠第146章 爭執第165章 珍惜第249章 爭吵第95章 進退第207章 長夜231.第231章 賀庭泉第五章 稱病第二章 重生第157章 濁水第180章 不仁第77章 困獸第101章 出殯第二十九章 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