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脫身之策(2)

而且經過一路重重廝殺,幷州軍早已成了疲憊之師,到了青州也會被以逸待勞的黃巾軍給吃掉了,還談什麼援救,豈非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更爲關鍵的一點是,丁原平定太原的白波起義,用了數月之久,兵士死傷無數,錢糧耗費更是不計其數,已經使得幷州元氣大傷,實在沒有餘力去援救北海。

無奈之下,嚴氏便想到了身在洛陽的外甥楊奉,希望他有辦法救救自己的舅父,於是嚴氏便寫了一封信,讓快馬送到洛陽楊奉手中。

楊奉接到嚴氏的書信,大喜,雖說孔融並非是楊奉的親舅舅,但也畢竟對楊奉姨母嚴氏有恩,要說孔融面臨生命危險,楊奉應該是焦急萬分纔是,至少也應該是惶惶不安纔對,可爲何見信後大喜呢。

原來,楊奉因爲張讓的進言被靈帝一道聖旨調到洛陽,一待便是半年,其間,洛陽根本就沒有遭受到黃巾軍的一次攻擊,而且各地風雲再起的黃巾叛亂也都正在各地的守軍以及地主豪強招募的自衛軍進行着相持,只是遍佈太廣,加之規模都不如張角那一次大,所以靈帝並沒有從中央派兵清剿。

前面也曾提到楊奉現在每日只是和曹操、袁紹、何進等人賦詩、飲酒、打獵,更是由於楊奉和袁氏兄弟的矛盾越來越深,唯恐二人加害,楊奉已是久思脫身之計,如今丁夫人的這封書信正好能夠成爲自己離開洛陽的理由,漢朝以孝爲先,去救自己的舅父的理由應該是十分充分的。

另外楊奉也有自己的野心,並且楊奉的野心也隨着他一步步的成功而變得越來越大,因爲這個野心也越來越有可能了。既然已經身處在三國亂世之中,又機緣巧合,學得一身本領,楊奉自然就要改變三國的歷史,由自己來一統全國。

但是,古往今來,凡是成大事者身旁都有衆多文臣武將輔佐,而目下楊奉的身邊雖然有龐德、高順、張任這樣的大將,但是謀士卻是少得可憐。並且日後若是楊奉的疆土越來越大,只靠這手下幾個人是萬萬不夠的。

並且,青州也是楊奉早就饞涎的一個州,漢中、武都只是自己在南方的基地,也是爲了以後攻益州、取荊州,北上雍州方便,說到建立自己真正的基地,楊奉還是想在北方,因爲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是由北向南統一全國的。

更何況三國的很多名將謀臣大都是北方人,現在時間距離他們出士已經不遠了,自己也該在北方建立一個根據地了,青州最合適不過了。青州民風彪悍,崇尚武力,而且青州獨特的地理位置不但方便防守,而且更有利於以後的擴展。

如果自己一直在洛陽或漢中坐等,到頭來,手下還是隻有張任、高順、閻圃等數人相助,連個軍師也沒有,想要成就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大事,需要大量的武藝高強、衝鋒陷陣的大將和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軍師。

這次的青州黃巾之亂正好是一個機會,自己可以趁這個機會,一方面脫離何進的掌控,擺脫袁氏兄弟的暗算,一方面可以幫舅父孔融解北海之危,另一方面還能招攬一些人才爲自己所用,最爲重要的一方面是現在正是自己在青州立足的大好時機。

對於人才方面,在楊奉心中,趙雲是首屈一指的大將人才,想當年常山趙子龍,長阪坡幾進幾齣,槍挑曹操戰將數十人,威震天下,最主要的是趙雲此人忠義雙全,雖然之前曾經跟隨過袁紹和公孫瓚,只能說明珠暗投,因爲當時的人尋找主公大都是先看對方的名聲,袁紹和公孫瓚正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

還有一個是東萊太史慈,太史慈雖然不及趙雲武勇,但畢竟曾和小霸王孫策鬥了個平手,在三國名將之中,武力也是絕對數得着的,單是其箭法除了黃忠之外再無人能夠與之匹敵。而且太史慈不僅武藝超羣,而且還頗有智謀,不失爲一名大將之才,只是性格不如趙雲沉穩。

現在自己手下張任、高順、徐榮、嚴顏、閻圃五人必須暫時留在漢中、武都,如在青州立足,只靠龐德、成廉二人卻是不行的。若能得到趙雲、太史慈,二人將來定會是自己的得力助手。既然想到就要去做,一旦錯失良機,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就像華雄一樣,不但失去如此英傑實在可惜,還有可能將來成爲自己的心腹大患。

當下楊奉便拿着嚴氏的書信去見何進。一見到何進,楊奉還沒開口,眼淚便“撲打撲打”直向下掉,心裡更是有了上次的想法,三國中自己最討厭的就是劉備,原因就是動不動就眼淚流個不停,沒想到自己也快變成劉備了。

楊奉這一流淚,把何進弄得不知所措,昨天剛喝過酒,大家還是興高采烈的,怎麼這才過了幾個時辰,便成了這個樣子了,難不成是出了什麼事情了嗎?於是,何進連忙問道:“賢侄這卻是爲何如此傷心?”

何進的話音剛落,楊奉便“撲通”一聲跪在何進跟前,一邊將手中的書信遞給何進,一邊泣聲道:“還望叔父能夠救我舅父性命。”楊奉猛一下跪,把何進嚇了一大跳,待到楊奉遞上書信的時候才反應過來,木木地接過書信,打開就看。

看過之後,何進明白了楊奉爲何會如此傷心了,但是這件事情卻是也很難辦,單不說朝廷現在沒有兵馬去救援北海,就算是有這個兵力,靈帝也不會因爲楊奉的原因命令大軍去援救北海國,否則的話,難向其他州郡交代。

見到何進沉默不語,楊奉心中竊喜,知道何進在這件事情上必然會很爲難,只有這樣,自己說出由自己去北海救援才能得到他的同意。

楊奉故意放聲大哭道:“小侄母親死得早,小侄在世上也只有姨母和舅父兩個親人,若是舅父真有什麼三長兩短,姨母必然會心痛成疾,萬一姨母再有什麼事情,小侄豈能再有臉面苟活在這人世間,還請叔父可憐小侄的一片孝心,答允出兵相助。”

看着楊奉類似嚎啕般的大哭,何進雖然有心相助,但是確實不敢點頭應允,只得諾諾道:“賢侄……賢侄先起來,此事……哦,此事還得從長計議,叔父也十分理解賢侄的心情,只是……只是這洛陽的兵力你也是知道的,陛下定然……定然不會同意,這個……這個……”

說到這裡,何進實在是說不下去了,因爲這樣的事情任誰都不好勸撫,畢竟大漢朝數百年來都是以孝治國,單從漢朝皇帝的懿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就可見一斑,如孝武帝、孝靈帝、孝桓帝、孝獻帝等等,再說何進也不知道嚴氏不姓孔卻姓嚴,與孔融之間並非親兄妹的事情。

楊奉見何進尷尬、侷促的神態,心中不由好笑,口中卻接着何進的話道:“小侄也知道朝廷的難處,但是大漢以孝治國,舅父有難,小侄豈能不爲之分憂,還請叔父允許小侄一人前往北海相助舅父,小侄的一萬人馬以及大將龐德、成廉仍舊留在洛陽以防萬一,還請叔父應允。”

何進沒想到楊奉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愣在了那裡。楊奉見狀,便又故意號啕大哭道:“叔父,若是舅父身死,姨母再出意外,小侄也定會無顏留在人世,只有以死謝罪了,還望叔父可憐小侄的一片孝心。”

何進張了張嘴,想到楊奉既然將自己的一萬精兵盡數留在洛陽,看來並不是對自己有二心,並且自己也能給皇上一個交代,便終於沒有再說不同意的話,只是搖了搖手道:“賢侄莫要再傷心,此事叔父應允就是,只是你一人孤身上路,甚是危險,叔父不太放心,還是稍微帶些兵馬前去吧。”

楊奉大喜,連忙向何進磕頭道:“多謝叔父體諒小侄。小侄只需帶領自己手下的三百騎兵前去即可,其餘兵馬留在洛陽聽候叔父號令。”

何進不禁有點不放心道:“賢侄只帶這少許兵馬,豈可抵擋青州數萬黃巾?”

楊奉道:“兵貴在精而不在多,小侄手下這三百多騎都是久經戰陣,均能以一擋百,請叔父放心。”

從何進府中出來之後,楊奉馬上命人將龐德、成廉二將召來,秘密命令了一番。

三天後,楊奉便告別了何進、曹操、袁紹等人,帶着自己的三百五十八名旋風騎踏上了青州之路。楊奉率領的旋風騎都是騎兵,所以只用了十天的時間便到達了青州北海,見到了傳說中的三歲能讓梨的孔融。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一下孔融爲何現在會是北海相,因爲在三國曆史上孔融任北海相乃是因爲得罪了董卓,在這之前孔融曾是虎賁中郎將。因爲楊奉的到來,歷史發生了很多變化,孔融之事便是其一,孔融乃是“清流”人物,素與大將軍何進不和。

前面已經講過,朝廷有三派勢力: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和清流派,宦官集團以張讓爲首,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宦官,外戚集團則以何進爲首,手下一幫文武有袁紹、曹操、何苗,趙融,淳于瓊,許涼,陳琳,王允,逢紀、何J、荀攸,袁術,盧植、皇甫嵩等,實力最爲強大,而清流一派則由於楊賜的倒臺而處於最末,卻也有楊彪、孔融、鄧盛、蔡邕、馬日禪等人。

本來孔融曾爲中郎將,因爲大將軍何進借其妹之勢一步登天,孔融甚是看不起,曾說道:“吾豈能與一隻懂殺豬之屠夫同殿爲官。”於是,便自請爲北海太守,所以後人常稱孔融爲孔北海。孔融此人極好賓客,常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之願也。”

孔融愛民如子,政令清明,在北海擔任太守之職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孔融雖無太大功績,卻也是深得民心。且其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漢獻帝建都許昌後,本已隱居的孔融再度出山,擔任少府一職,後被封爲太中大夫。此認爲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a

第一百四十章三人謀劃第一百六十七章陶家滅門第一百六十九章長安交兵第九十六章 貪心不足(1)第一百八十七章弄巧成拙第一百九十章辰國政變第一百零四章諸侯討董(1)第一百一十章 冀州求救(1)第一百零三章 欲再討董(2)第一百五十章後院起火第一百二十九章 盡釋前嫌第二百七十一章橋玄死因第四十四章四路討伐(1)第一百九十六章滅辰之謀第二百八十九章 攻陷洛陽第一百四十四章 陶應陰謀第二百零二章再失徐州第二百三十章同化政策第五十章 皇甫義真(2)第二百零八章鳳雛龐統第一百三十七章郭沮之爭第一百二十四章 新連環計(2)第二百一十四章四國大戰第九十章曹操夫人(1)第一百八十九章祭奠黃忠第三十一章 巧得智將(1)第二百九十八章 袁術起兵第二百二十一章喜得驕子第五十章 皇甫義真(2)第八十章 威震北海(2)第一百一十章 冀州求救(1)第六十二章四面攻城(2)第一百八十九章祭奠黃忠第一百四十四章 陶應陰謀第二百二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一百六十章使者周瑜第二百二十四章 再收猛將第一百一十四章 洛神甄宓第二百六十一章 涼州雙雄第一百五十四章 望城興嘆第二百六十四章 城破之前第一百四十八章 夏侯兵敗第一百零五章 想哭就哭(2)第一百四十一章陳宮上當第二百零四章兩個信使第一百八十二章退兵藉口第六十七章卑劣手段(1)第九十章曹操夫人(1)第一百五十五章 田氏詐降第九十章曹操夫人(1)第四十一章起義之前(1)第一百八十章決意出兵第十八章 表姐嚴馨(3)第一百二十六章 袁紹吃虧(1)第二百零四章兩個信使第一百八十四章出使壺關第二百四十九章楊彪弒君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1)第五十一章一死一俘(2)第六十九章急功近利(2)第一百五十四章 望城興嘆第五十七章誘敵劫營(1)第二百七十九章韓氏三姝第一百一十五章救孫一命第一百七十章賈詡毒計第一百七十五章進退兩難第十章成了楊奉(2)第一百四十六章 陶應喪命序章第二百四十三章大殿密議第六章殺雞駭猴(1)第三十四章啤酒問世(2)第三十三章 朱門酒肉(1)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1)第三百章 程普兵敗第一百一十四章 洛神甄宓第三十一章 巧得智將(1)第四十六章失之交臂(1)第二百九十七章 雍州攻略第十二章進山報仇(3)第一百七十二章遊說徐晃第一百二十二章 紅顏禍水(2)第二百六十章密謀涼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詐降之計第六十九章急功近利(1)第四十四章四路討伐(2)第一百九十八章兵分三路第六十四章犯言直諫(1)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3)第三十八章開始剿匪(1)第一百七十九章幷州劇變第二十九章冷宮變故(3)第二百七十一章橋玄死因第二百九十九章 荊吳告急第二百九十四章 反地道戰第六十二章四面攻城(2)第二百三十九章成立遼州第九十一章 蹇碩之亂(1)第二百五十八章 徐庶破案第三十八章開始剿匪(1)
第一百四十章三人謀劃第一百六十七章陶家滅門第一百六十九章長安交兵第九十六章 貪心不足(1)第一百八十七章弄巧成拙第一百九十章辰國政變第一百零四章諸侯討董(1)第一百一十章 冀州求救(1)第一百零三章 欲再討董(2)第一百五十章後院起火第一百二十九章 盡釋前嫌第二百七十一章橋玄死因第四十四章四路討伐(1)第一百九十六章滅辰之謀第二百八十九章 攻陷洛陽第一百四十四章 陶應陰謀第二百零二章再失徐州第二百三十章同化政策第五十章 皇甫義真(2)第二百零八章鳳雛龐統第一百三十七章郭沮之爭第一百二十四章 新連環計(2)第二百一十四章四國大戰第九十章曹操夫人(1)第一百八十九章祭奠黃忠第三十一章 巧得智將(1)第二百九十八章 袁術起兵第二百二十一章喜得驕子第五十章 皇甫義真(2)第八十章 威震北海(2)第一百一十章 冀州求救(1)第六十二章四面攻城(2)第一百八十九章祭奠黃忠第一百四十四章 陶應陰謀第二百二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一百六十章使者周瑜第二百二十四章 再收猛將第一百一十四章 洛神甄宓第二百六十一章 涼州雙雄第一百五十四章 望城興嘆第二百六十四章 城破之前第一百四十八章 夏侯兵敗第一百零五章 想哭就哭(2)第一百四十一章陳宮上當第二百零四章兩個信使第一百八十二章退兵藉口第六十七章卑劣手段(1)第九十章曹操夫人(1)第一百五十五章 田氏詐降第九十章曹操夫人(1)第四十一章起義之前(1)第一百八十章決意出兵第十八章 表姐嚴馨(3)第一百二十六章 袁紹吃虧(1)第二百零四章兩個信使第一百八十四章出使壺關第二百四十九章楊彪弒君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1)第五十一章一死一俘(2)第六十九章急功近利(2)第一百五十四章 望城興嘆第五十七章誘敵劫營(1)第二百七十九章韓氏三姝第一百一十五章救孫一命第一百七十章賈詡毒計第一百七十五章進退兩難第十章成了楊奉(2)第一百四十六章 陶應喪命序章第二百四十三章大殿密議第六章殺雞駭猴(1)第三十四章啤酒問世(2)第三十三章 朱門酒肉(1)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1)第三百章 程普兵敗第一百一十四章 洛神甄宓第三十一章 巧得智將(1)第四十六章失之交臂(1)第二百九十七章 雍州攻略第十二章進山報仇(3)第一百七十二章遊說徐晃第一百二十二章 紅顏禍水(2)第二百六十章密謀涼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詐降之計第六十九章急功近利(1)第四十四章四路討伐(2)第一百九十八章兵分三路第六十四章犯言直諫(1)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3)第三十八章開始剿匪(1)第一百七十九章幷州劇變第二十九章冷宮變故(3)第二百七十一章橋玄死因第二百九十九章 荊吳告急第二百九十四章 反地道戰第六十二章四面攻城(2)第二百三十九章成立遼州第九十一章 蹇碩之亂(1)第二百五十八章 徐庶破案第三十八章開始剿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