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暗殺威懾,立憲嘴臉

刺殺是小道,雖然不是革命成功的手段,但卻不失爲一個輔助措施。

接連兩任廣州將軍被刺殺,復興會宣佈對此負責,並聲稱會中第一高手陳勝率殺手隊已經開始新一輪的懲奸除惡行動,膽敢阻撓復興會革命大計的清廷官員將是以後重點打擊的對象。

言出必行,向來是復興會的特點。就在景澧被刺的當天,廣州很多衙門都收到了包裝精美的禮盒,上面寫着“某某拜上,某某拜上”,誰又會想到這是一顆顆要人性命的炸彈呢?

水師行臺被炸,總督衙門被炸,巡警教練所被炸,警察署被炸……這一輪炸彈襲擊的方式因爲是首次使用,官府衙門中人全無防備,成功率奇高。打開包裝、掀蓋、冒煙、爆炸,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出人意料。

總督衙門被炸、衛兵管帶金振邦被炸死;警察署被炸、署長被炸死;巡警教練所被炸、數名官員非死即傷;水師行臺門房被炸塌、衛兵死傷多名……

而就在廣州官府陷入恐慌,大小官員驚惶失措,全城風聲鶴唳的時候,殺手隊已經撤到香港,一半人員前往南洋,隨行保護大革命家宋復華的安全;一半人員靜觀其變,等待命令。

巧妙的襲擊,威力巨大的炸彈,驚人的成功率,以及復興會殺氣騰騰的宣告,立時打亂了廣東官府正在籌劃準備的剿殺瓊州“賊匪”的計劃。原定向瓊州調動的中路所五個巡防營有三個調至廣州城內外,加強警備,保護城內各位官員的安全。

而李準的四面合擊計劃也出師不利,西路據點感恩縣被革命軍襲取,三個巡防營被擊敗潰散,大批物資爲革命軍所繳獲,網未織成,已經破了洞,魚卻氣勢更盛。

再者,復興會的這波刺殺浪潮。也讓李準犯起了嘀咕。炸彈加冷槍,策劃周密,行動專業,防不勝防啊!況且。如果真與復興會結上怨仇,接連不斷的刺殺誰吃得消,搞不好就會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

李準心中害怕,便開始注意有關復興會的消息,研究復興會的情況。

“自是而後。我輩將無安枕日矣。”李準只是得出自己的籠統判斷,卻一語道出了在暗殺這種恐怖行爲對滿清高官所造成的普遍心態。

這並不是李準在盲目恐懼,而是他在分析了最近幾年刺殺事件後得出的結論。吳樾刺殺出洋考察五大臣,王漢刺殺鐵良,史堅如謀刺廣東巡撫德壽,這固然是比較轟動的事件,但結果卻顯然不如計劃那樣成功。勇氣可嘉而技藝不熟,魯莽壞事或臨陣失驚,這是李準的結論。

反觀復興會的幾次刺殺,從鐵良開始。誠勳、景澧兩位廣州將軍,再加上名聲不太大、官位不太高的幾個犧牲品,不僅成功率極高,而且是全身而退。從策劃到實施,從炸彈到狙擊,都顯示出了極強的專業素質和狠辣風格。如果再加上革命黨人在刺殺中所表現出的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精神意志,在李準眼中那就簡直太可怕了。

怎麼辦呢?李準不想成爲復興會必欲除之的目標,前仆後繼的刺殺令人膽寒,誰也沒有千日防賊的心理承受力。可瓊州現屬廣東,鎮壓起義是他份內之事。雖然因爲要加強廣州治安、保護衆多官員而使三個巡防營暫時無法增兵瓊州。但總得使瓊州形勢不能再進一步惡化,也總有他出兵作戰,結怨復興會的那一天吧?

“大人——”衛隊長敲門而入,打斷了李準在室內徘徊的腳步。衛隊長的神態有些猶豫,手中拿着一封信,象是要遞給李準,又遲疑不決。

“什麼事?”李準皺起了眉頭,將目光移到衛隊長手上。

“門房收到給大人的一封信——”衛隊長停頓了一下,囁嚅着說道:“這信卑職不敢擅閱。但信封裡面另有異物……”

“異物?”李準眉頭皺得更緊,疑惑地說道:“信封這麼小,若說是炸彈,本官是無論如何也不信的。”

“不是炸彈。”衛隊長苦笑了一下,用手捏了捏信中的異物,說道:“卑職覺得應該是一枚子彈。”

李準悚然動容,復興會要對自己下手了?等等,這似乎還留有餘地,警告、恐嚇?如果真是復興會的投書,且先看過,看復興會將要如何,再做打算吧!

思慮已定,李準讓衛隊長打開信封,果然倒出了一顆子彈。李準輕輕搖了搖頭,伸手接過信柬,展開閱讀。

果然是復興會送來的恐嚇信,警告李準不要替滿清這個腐敗到極點的政權賣命,繼續鎮壓瓊州革命軍,做遺臭萬年的好奴才。否則,復興會將以炸彈、子彈奉上,絕不留情,不死不休。

李準臉色變幻,忽驚忽怒。信中不僅措辭嚴厲,更在後面附有其家眷的詳細資料,連他送到美國留學的兒子李國慶也在其列,並且用紅線標註醒目。

底線和原則,這是陳文強一直堅持的信條。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如果你不擇手段,那敵人對付你也會無所不用其極。誰沒有家人,誰沒有親戚朋友,爲了不牽連他們,陳文強定下的底線便是不株連,不對其家人下手。

刺殺雖然是一種非常態的革命方式,是一種恐怖主義,但其行動的目的不在於造成直接受害者,而在於對更多的人施加影響。或是振奮民心,予人一種“一個階層反對一個階層”或“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印象,即轉化成爲民衆反對滿清統治者的戰爭;或是通過輿論宣傳,使暗殺成爲“心理影響的工具”。

李準當然不知道復興會刺殺的底線和原則,警告信中沒加闡述,也沒有說明要對其家人下手。但附着的名單和資料,卻給他一種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復興會已經將他和家人都列爲了暗殺的目標,毫無顧忌,狠辣無情。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株連還是很平常的事情,李準對此不表懷疑,也根本不敢寄希望於革命黨在仇恨之下會對他的家人網開一面。所以。本着自己的思維和判斷,這封警告信可以說是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如果說他對自己的安危還能暫時不予考慮的話,那對他家人的切實威脅,就是他所不能忽視。且必須正視的嚴重問題。

“大人——”衛隊長見李準臉色變幻,久久不語,不由得開口喚了一聲,等李準擡頭看他,便試探着說道:“亂黨躬行荊聶之事。且悍不畏死,大人不可不慮。”

李準嘆了口氣,緩緩說道:“可慮歸可慮,然吾等爲朝廷命官,剿匪平亂乃份內之事,又如何不與亂黨結怨?倘縱容姑息,朝廷亦要降罪。這左右爲難,如之奈何?”

衛隊長想了想,委婉地建議道:“大人可還記得崖州之行,那陳大人既能花錢買平安。保住產業不受損失,您是否也——”

李準陷入了沉思,半晌無力地擺了擺手,說道:“此事萬不可行,陳大人亦官亦商,商人倒是佔了多半;本官卻是責任所在,與亂黨豈能勾連?嗯,你且退下,容本官細思,細思。”

其實。不是李準沒這個想法,而是他還不想輕率地在衛隊長面前承認。畢竟人心隔肚皮,這通匪的罪名非同小可,他要慎重。要想出一個既穩妥又保密的辦法。

……

同樣是刺殺,卻又有不同之處。

復興會的行動有其深意,恐嚇廣東官員,打亂其剿亂計劃,從側面支援瓊州革命軍。同時,也在官員中造成心理陰影。爲以後的工作提供方便條件。

而吳樾之謀刺出洋五大臣,雖然轟動,雖然勇烈,但當時的主流報刊輿對這次暗殺事件的評價卻不高。相反,他們大都認爲五大臣出洋考察是爲立憲作預備,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凡稍具愛國心者應鄭重其事以祝其行,因而對吳樾的暗殺恐怖活動一般都持譴責態度。

不僅如此,輿論還深恐這次炸彈事件會影響到大臣出洋考察,進而影響到憲政的實施。於是,他們紛紛在報紙上撰文敦促清廷要不畏艱難,奮勇前行。民間對於出洋考察大臣挨炸一事也大都表示同情,他們紛紛發來慰問電,如上海復旦、南洋等三十二所學校就聯合發了慰問電。

這就是體制內外的差別,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自然不同。在當時那個大轉型的時代,自然也事屬平常。

朝廷希望維持君權至上之現狀;民意(準確而言,是士意)大多數則已傾向於立憲,要求限制君權,造就責任政府;而迫使朝廷接受民意的“砍價”手段,則是革命與暗殺——古語所說“矯枉必須過正”,今人所謂“改革是倒逼出來的”,正是這個意思。

而革命黨人熱衷於刺殺體制內改革派官吏,其目的,正在於要摧毀一切有可能延長滿清統治的補救措施;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讓革命早日到來,讓革命“早產”。說白了,他們認爲不管清廷推出的新政是好是壞,不管清廷的改良是否有益於民、有益於國,甚至越好的政策就越要加以阻撓,加以反對,以免清廷爭得人心,使革命更加艱難。

章太炎曾激烈地說過:“但願滿人多桀紂,不願見堯舜。滿洲果有聖人,革命難矣。”可謂是一語道破了當時革命者的心態。於是,越是提倡新政、改良的清廷官吏,就越會成爲他們暗殺的目標。

顯然,如果從後世的思維來看,這些革命黨人把革命定義得過於狹隘了,還停留在排滿殺滿的階段。如果從長遠看,清廷的改革派官吏所做的種種改革(興學、練兵、巡警、實業),對國家、民族是有益的。

甚至於,象選派大批學生出洋留學,放寬言論拑制,成立各省諮議局,各省編練新軍,都是在培養腐朽體制的推翻者、反對者,而清廷並不自知,那些革命黨也沒有意識到。

這就是大多革命黨人的認識誤區:革命盛,則改良衰,反之亦然;但實情是:革命每高漲一次,則改良亦高漲一次,反之亦然。因爲革命黨的每一次舉事,都是體制內改革派推進改革的動力,是立憲派聲勢高漲的根據。

而復興會的暗殺行動是由陳文強一手操控的,也就相對冷靜、理智,目標指向也多是頑固、腐敗、兇惡的滿酋惡吏,以及對復興會的行動有阻礙的傢伙。其實,這對陳文強來說,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理論,只要知道滿清必亡,也就足夠了。

因爲,在改良、新政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必然有着新思想,在陳舊體制下必然會不適應,也就會心生不滿,成爲潛在的破壞者。一旦時機到來,他們倒向革命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

同時,陳文強早已經意識到潛伏在體制內搞革命是多麼得心應手,多麼方便自如。有寬鬆的話語權,這是朝廷給立憲派人士的,目的是爲了從道義上否定革命黨;優禮相待立憲派,也就是體制內的改革派,也是朝廷的一貫方針,從經濟、政治,再到軍事(商團、民團),立憲派正在合法地壯大勢力。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從立憲派的政治主張來看,與革命黨的差不了多少,都是要求愛新覺羅皇氏無條件出讓股權,強大國家。但立憲派人士是體制內的,革命黨人是體制外的,雖然大家的政治主張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可立憲派人士幹了革命黨人的活兒,屬於國家立憲範疇,是朝廷允許的;而革命黨人幹了立憲派人士的活兒,卻屬於亂黨,是要殺頭的。

шшш¸тTk ān¸¢Ο

兩相比較之下,陳文強自然願意以立憲派的身份去幹革命的工作,幹得光明正大,幹得沒有阻礙,幹得風生水起。

“只須速行立憲,風潮自然平息。出洋學生其中多可用之材,總宜破格錄用。至於孫文在海外,並無魄力,平日虛張聲勢,全是臣工自相驚擾,務請明降恩旨,大赦黨人,不準任意株連。以後地方鬧事,須認明民變與匪亂,不得概以革命黨奏報。”

“派五大臣出洋,不知考察何事,試問言語不通,匆匆一過,能考察何內容?不過將來抄許多憲法書回來塞責,徒靡多金,有何用處?現在日日言立憲,然遙遙無期,恐革命黨爲患更烈。現在日法協約,日俄協約,大局甚是可危。各國均視中國之能否實行立憲,以定政策。愚以爲,萬萬不能不速立憲者此也。”

身爲立憲派新秀的陳文強開始在報紙上大鳴大放,把君憲“嘴臉”暴露無遺,接下來又有江蘇省立憲派頭子張謇、湖北省立憲派頭子湯化龍、湖南的立憲派頭子譚延闓等搖旗呼應,吶喊助威,由此逐漸形成了第一次立憲請願運動。

……(。)

第107章 競賽選拔,弟兄第129章 身處其境的改變,籌款競爭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94章 瓊州之基第182章 同盟會的孤注一擲第59章 檳城立足第223章 退位第231章 東北局勢第206章 人心恐慌,大戰難免第170章 入川之議第252章 避責巡海第219章 撒手不管,討價還價第57章 瓊州戰略第32章 小題大作的刺殺第142章 再回上海,見妹,會友第79章 朋友?第266章 談判,拖延第202章 無題第194章 財政困難是關鍵第222章 聯合陣線,兵痞鬧事第144章 內部支持,德國外債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43章 意外,混血兒第160章 起事推後,初識黎元洪第33章 遠方客商第205章 清廷應對,排兵佈陣第54章 一切順遂第57章 辣手摧磨第13章 樂極生悲第201章 爭高下,中國紅龍第37章 無題第41章 親熱第25章 勒索投資,強買強賣第54章 一切順遂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87章 覲見,新政之弊利第152章 先機,北辰的設想第108章 毛娃娃,山谷基地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157章 殺伐果決,栽贓陷害第123章 大革命家,刺殺,伏擊第164章 越南基地,考察歸國第56章 急切,原則第235章 無題第175章 激勵的目標,在人不在槍第192章 歸途雜想,不可避免的革命第38章 立威,鴉*片第46章 茶館較量第53章 一箭三雕第200章 印象,國路第201章 驚雷,風起雲涌第177章 生不逢時,西南劇變第230章 東北形勢第23章 禮字輩大佬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44章 復興會會議第28章 無題第82章 各有感慨第49章 茶樓比試第73章 佈局,人販第12章 夜市第220章 出離憤怒,外交突圍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250章 總統入京,國會多數第272章 加冕校閱第21章 現實,人脈第208章 經濟、金融戰爭第178章 將以有爲?當頭棒喝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174章 感同身受的龍濟光第70章 雙花洪棍第52章 內應外合第241章 狠辣絕決,袁氏之難第169章 戰略戰術的改變第27章 身跨青紅第148章 喧賓奪主,袁大頭爽約第232章 剿匪清鄉,新督似不滿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242章 威脅、末落之勢難挽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35章 意見,三點會第38章 立威,鴉*片第25章 綁架第123章 大革命家,刺殺,伏擊第72章 準備第199章 陳袁會第92章 天涯海角第80章 徐錫麟的見聞第266章 談判,拖延第286章 戰前大借款第228章 掃蕩無遺類第83章 人生轉折,操練第231章 風風火火來改革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8章 商機,愁怨第56章 急切,原則第44章 復興會會議第11章 出頭解圍,同坐?第170章 入川之議
第107章 競賽選拔,弟兄第129章 身處其境的改變,籌款競爭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94章 瓊州之基第182章 同盟會的孤注一擲第59章 檳城立足第223章 退位第231章 東北局勢第206章 人心恐慌,大戰難免第170章 入川之議第252章 避責巡海第219章 撒手不管,討價還價第57章 瓊州戰略第32章 小題大作的刺殺第142章 再回上海,見妹,會友第79章 朋友?第266章 談判,拖延第202章 無題第194章 財政困難是關鍵第222章 聯合陣線,兵痞鬧事第144章 內部支持,德國外債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43章 意外,混血兒第160章 起事推後,初識黎元洪第33章 遠方客商第205章 清廷應對,排兵佈陣第54章 一切順遂第57章 辣手摧磨第13章 樂極生悲第201章 爭高下,中國紅龍第37章 無題第41章 親熱第25章 勒索投資,強買強賣第54章 一切順遂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87章 覲見,新政之弊利第152章 先機,北辰的設想第108章 毛娃娃,山谷基地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157章 殺伐果決,栽贓陷害第123章 大革命家,刺殺,伏擊第164章 越南基地,考察歸國第56章 急切,原則第235章 無題第175章 激勵的目標,在人不在槍第192章 歸途雜想,不可避免的革命第38章 立威,鴉*片第46章 茶館較量第53章 一箭三雕第200章 印象,國路第201章 驚雷,風起雲涌第177章 生不逢時,西南劇變第230章 東北形勢第23章 禮字輩大佬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44章 復興會會議第28章 無題第82章 各有感慨第49章 茶樓比試第73章 佈局,人販第12章 夜市第220章 出離憤怒,外交突圍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250章 總統入京,國會多數第272章 加冕校閱第21章 現實,人脈第208章 經濟、金融戰爭第178章 將以有爲?當頭棒喝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174章 感同身受的龍濟光第70章 雙花洪棍第52章 內應外合第241章 狠辣絕決,袁氏之難第169章 戰略戰術的改變第27章 身跨青紅第148章 喧賓奪主,袁大頭爽約第232章 剿匪清鄉,新督似不滿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242章 威脅、末落之勢難挽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35章 意見,三點會第38章 立威,鴉*片第25章 綁架第123章 大革命家,刺殺,伏擊第72章 準備第199章 陳袁會第92章 天涯海角第80章 徐錫麟的見聞第266章 談判,拖延第286章 戰前大借款第228章 掃蕩無遺類第83章 人生轉折,操練第231章 風風火火來改革第254章 公路發展,溫存第18章 商機,愁怨第56章 急切,原則第44章 復興會會議第11章 出頭解圍,同坐?第170章 入川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