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風風火火來改革

清鄉委員會總辦,廣東省警察總辦,粵漢鐵路總辦兼鐵路巡警總辦,廣東新軍督辦,廣東鹽運使,釐物局總辦、鑄錢局總辦,廣東製造局會辦(廣東兵工廠),布政使司左參政(從三品),廣東省肅政廉訪使,黃埔總辦(主管黃埔水、魚雷局、船局和廣東水師學堂)。

身兼十數職,或者還不止,還沒有算上在湖廣兼任的職務。陳文強對此並不是如何喜悅,有賺錢的差事,花錢的差事卻是更多。新軍編練是大頭,製造局、機器局的改造、擴建也是吞錢的窟窿,還有清鄉剿匪、擴充警察、巡視海疆等花費,以及對西南戰事的物資、軍餉的部分供應。

雖然在外人看起來繁複而耗資巨大,但陳文強還是充滿了信心。特別是對革命軍的這次巨量補給後,短期內不會再有沉重負擔,工廠的三分之二產能也轉爲民用生產製造,更大地創造效益。

而陳文強的產業之所以能夠興旺發展,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科學管理、人盡其才、效率高、獎懲分明。不用和那些官辦或官督商辦的工廠企業比,就是國內的民營企業,也沒有哪個能把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運用得如此嫺熟和全面。

所謂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從陳文強的官職來看,兼有布政使衙門和臬司衙門的差使,雖然不是一把手,但依陳文強的實力,即便他擅權獨攬,也幾乎無人制得住他。儘管他處事圓滑,並不輕易開罪所謂的上官,可不表示他會象張人駿所建議的那樣隱忍窩屈。

清末,中央威權不斷削弱,地方督撫的權力很大,但握有兵權的將領更令督撫看重且不敢開罪。比如歷史上的水師提督李準,握有二十個巡防營的兵力,竟敢與總督張鳴歧分庭抗禮,直到張鳴歧調來龍濟光。分了李準的兵權。

雖然陳文強手中的武力現在只有警察,但擴充和裝備後實力也不可低估,而且陸路提督吳祿貞是他的死黨,在廣東還真沒什麼人能夠撼動他。如果真的需要。陳文強也不憚於露出強霸的面目。

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招攬,陳文強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很多事情都不用他親歷親爲,只要安排下去,差不多就能辦得妥當。

首先是廣東製造局(石井兵工廠)的搬遷。陳文強借口廣東無鐵礦、無鍊鋼廠,把機器、設備和工人技師都遷往瓊州,與崖州兵工廠合併。

廣東兵工廠建於1874年,後改名廣東槍彈局,又稱石井兵工廠。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後,該批機器遂運往湖北漢陽, 成爲湖北槍炮廠。1896年槍彈廠改稱廣東製造西局,又稱稱槍彈廠石井新廠,下設槍廠。

到了1905年,因爲原廠只能仿造單響毛瑟。半用人工,每日僅出槍五枝,岑春煊遂奏請擴充製造,移建新廠於清遠縣大有村。並向德商信義、禮和兩洋行新購機器,其中有可造六密裡五口徑1898式5響毛瑟無煙快槍二十五枝之新式造槍機,及每日能造無煙彈25,000顆之造彈機,大小共計四百餘具,共六十七萬餘兩。又訂克虜伯格魯森廠每日出藥三百磅之製造棉花葯,轉造無煙藥各種機件共十四萬兩,已訂合同簽字。

這是外藩先斬後奏。突然想到要和朝廷提一下,不料卻碰了個大釘子。因前四川,湖南兩省上年均奏請購機建廠,由政務處駁令緩辦。練兵處正在計劃於全國兵隊所需之處,建北,中,南三廠,不再由各省自行其事,由陸軍部統一辦理。

一九零六年。岑春煊請以新機擴充舊廠。因新機已付款購定,並陸續運到。朝廷經過商議,由練兵處擬準廣東以新機擴充舊廠。

隨後,在廣東番禺石井製造西局旁購地, 擴充舊廠成立製造軍械廠,後改名廣東兵工廠。以舊制造西局之槍彈廠改建爲黑藥廠,炮械廠改建爲機器廠,復建立槍廠及無煙彈廠。並在南海縣屬濱江口地方,另建無煙火藥廠。

雖然幾經波折,廣東兵工廠的經營卻並不見大的起色。起初,不僅設備購自德國,甚至連彈頭、彈殼銅坯均需進口;步槍的槍管,也是從外國買回毛坯,再行鑽孔加工膛線。到了後期,雖然停止進口槍管毛坯,但仍需進口制槍鋼材。因爲廣東省內一直沒有鋼鐵工業,如果買不到外國原料,就只能停產。

而且,廣東兵工廠雖然仿造成功德國1904年式毛瑟步槍, 稱之爲光緒三十三年六米釐八新式五響無煙快槍。但手工化程度嚴重,每日只能出槍二十餘枝。再者,兵工廠的規模尚稱齊整,然而住屋多廠房少,槍彈兩廠空氣不甚流通,夏間暑氣蒸灼,各匠之病不到工者十之四五。製造軍械的原料,也大多來自外洋,因此產品價格昂貴,造不如買倒是很契合。

改造、整合,陳文強對廣東兵工廠的機器設備還算滿意,畢竟是新購置的,沒有什麼大毛病。而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兵工廠的匠目,也就是技術骨幹。其中曾赴德見習製造工藝三個月(這三個月的見習是以購買德國機器爲條件的)的留洋技工更是爲陳文強所看重,不惜重金予以挽留。

把廣東兵工廠搬遷至瓊州,無疑使陳文強完全控制了軍火的生產和供給,而輔以科學管理後,創造效益也將是很快便能見到的事實。

搬遷兵工廠的同時,陳文強將兵工廠的數處土地發賣,又籌資兩萬元,投入黃埔船局,除剛剛大修並建成的三座石船塢外,再新建兩座大型水泥船塢,並擴建碼頭;又整修機械,聘請技師,重開維修、造船等業務。

其實,陳文強接手黃埔船局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柯拜、錄順兩座石船塢經修理後可供兩艘千噸級輪船同時入塢,也可合供一艘五千噸的輪船進塢修理,但隨着輪船尺度和噸位的迅速增大,三百英尺以下的船塢,已不能滿足需要。所以,陳文強與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合作。對船廠進行改建、擴建,並從香港招收華籍技工,首先開始製造兩艘三千噸級商用輪船。

爲什麼不造軍艦而是商用輪船,而且擴建船塢以修船爲要。自然是關係到錢的問題。商用輪船是聯合航運公司下的定單,修船也是馬上能見到收益的,造軍艦那就是白扔給廣東水師了,官府哪有錢給陳文強。

現在陳文強把黃埔船局、水雷局、魚雷局全部收到手中,兩艘三千噸級的商用輪船也出廠一艘。另一艘再有月餘也能下水試航,賺到的錢已經夠這三個局一年的維持費用。

兵工廠、製造局這兩個產業安排完畢,陳文強又把鹽運使的職權充分使用。派人巡視廣東各鹽場,裁撤冗員,實行現代化的生產和管理辦法,提高產量和質量,降低成本。同時,陳文強開始在智囊團的策劃下,改革廣東鹽政。

說到鹽政,在整個清朝時期也進行過數次改革。但官場的腐敗,監管的缺失,朝廷對利益的追求,使鹽政由綱法而變爲票法,經過數十年的流變,卻重新迴歸到綱法的舊路上。

而通常來講,制度變遷有兩種類型:誘導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綱法在實施過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對現存制度有強烈的需求,這是制度的鎖定效應,即制度的路徑依賴模型。在這種情況下。靠自發的需求誘導制度變遷,是不能夠實現轉變的,這種鎖定狀態的打破必然要依靠引進政府的強制性行爲。

陳文強有勇氣,有魄力。但對改革也慎之又慎,只是在廣東試行鹽政改革。

首先是廢鹽引而行鹽票,使鹽業向更多商人開放。只要到鹽政衙門領票就能經營,鹽業行銷的地界大大拓展,來去自由。官府按票加稅,持有鹽票越多的商人。稅負越高。

其次是官運商銷,利用廣東的沿海優勢,僱用聯合公司的輪船,將鹽批量運至各沿海港口,各鹽商可憑票在就近港口倉庫領鹽。

再有一項則是官督商銷:由鹽運使衙門主持,召集各地鹽商抽籤選出鹽商協會,與鹽運使衙門確定加價額度,大致以二成爲最高限價,以鹽場出鹽成本爲最低限價,儘量避免惡性競爭,形成大商吞小商的壟斷局面。

最後一項改革措施則是廢釐爲稅,有票運鹽,在廣東境內各厘金局不再收費,減少運鹽成本和盤剝環節。

縱觀有清一代的鹽法變革,無非是在綱法(鹽引)與票法之間遊走。票法之精髓,當在商人持票運鹽,自由競爭,不得世專其利。故票法之利,利在小商小販,小商多則大商不能壟斷,商無壟斷權力,惡習必少,官場積弊亦少,浮費得以減輕,本輕利厚,因而運銷兩旺,官府、商人與民衆各得其所。

事實上,陳文強的改革措施有創造,卻也有抄襲。但他和智囊團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革除了綱法的積弊,也彌補了票法本身的致命缺陷,更使官商勾結的機會大大減少。

不管你是大商人,還是小民販,只要在各地鹽運使衙門持銀領票,領到的鹽的價格幾乎是相同的。規模化的運輸和就近取鹽減少了個人運輸的成本,廢釐爲稅減少了盤剝環節,限價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惡性競爭……

總之,改革的措施是相對周全的,作爲暫行辦法也不是不能進行調整和完善的。當然,這些改革肯定會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詆譭和反對,陳文強對此是有心理和防範措施的。

沒辦法,改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利益重新分配與調整的過程。特殊羣體的利益受到損害,他們必然紛起而攻之。而這些人,自然是鹽引制度的“時窟穴鹽利之官胥吏”。

但陳文強決心已定,雷厲風行地開始實施這項遲到的改革。從而,那張充滿魔力的紙片變成了廢品,使靠鹽引賺取壟斷利潤的鹽商失去了特權,使普通百姓感到了鹽價大降的政策紅利。

接二連三的舉措令人瞠目結舌,厘金局與巡警總局合併辦公,各地的厘金所該撤的撤,該合的合,各所領導也重新委派。厘金重新確定,按照不同商品有免有減,也有增加的。

比如憑票領取的食鹽,厘金全免;本省農產品,厘金豁減大半;本省工廠企業製造之產品,厘金減半;洋貨,厘金加倍……

從以上也可以看出陳文強的思路,那就是變相地扶持民族工商業,打壓洋貨的銷售,涉及到民生方面的更是予以優惠。既然他無法在關稅上進行保護,對於洋貨在銷售渠道和終端予以遏制,也就是唯一的辦法。畢竟洋貨也多是要靠國內的商人經銷,只要他們覺得經營成本提高,自然也就會喪失販賣洋貨的積極性。

新任兩廣總督袁樹勳尚在路上,張人駿是胡混等待,廣東就只剩下陳文強在上躥下跳,揮舞着各種權力大棒,颳起了改革的旋風。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廣東風氣開放得早,幾任總督都重視教育,這也爲陳文強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廣東法政學堂、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兩廣方言學堂的大批優秀畢業生被陳文強招攬聘任,還有警察隊伍中抽調的精幹者,將被委以鹽運、厘金、製造局、地方警察局等各機構的官職,分赴廣東各地,將陳文強的改革措施落實到位。

從表象上看,陳文強幹得風風火火,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改革。而他自己把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哪裡了呢?答案或許會讓人吃驚,其實陳文強一直關注着清鄉剿匪,一直在招募擴充警察隊伍,一直要徹底扭轉廣東的治安。

其實道理並不難理解,陳文強想革除弊政,想鼓勵扶持民族工商,想把廣東這個蛋糕做大,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就是根本。(。)

第65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第69章 工會設想第121章 切身經驗第136章 招安,青島之行第226章 狂風暴雨的清鄉第47章 混血兒——雜種第22章 停不下來呀第209章 戰局變換,再會張之洞第132章 暗殺威懾,立憲嘴臉第158章 縱橫捭闔,新的革命基地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268章 重創,英法的態度第280章 無題第286章 戰前大借款第94章 瓊州之基第35章 意見,三點會第282章 提前準備的中日戰事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64章 生日邀約第71章 互動,造勢第177章 生不逢時,西南劇變第85章 熟人再遇第196章 政壇地震,發動在即第145章 低估,再加條件第241章 狠辣絕決,袁氏之難第42章 陰謀論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227章 南澳海盜,轉守爲攻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137章 正當防衛,雷厲風行第144章 內部支持,德國外債第80章 徐錫麟的見聞第117章 義軍第35章 酒宴第132章 暗殺威懾,立憲嘴臉第251章 招商引資,軍人責任第26章 第一桶金第188章 滇省震動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91章 官屠接見,投其所好第46章 味素問世第138章 遲來的拜見第17章 吃講茶第207章 憲政會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8章 遭罪,青樓第14章 衝突起第68章 謹慎應對,取巧之法第214章 粵漢鐵路攻堅,革命大不易第17章 觸痛,招聘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185章 對憲政派的引導第2章 一個洞一毛錢第285章 飛機、坦克、青黴素第169章 革命領袖的選擇,反攻在即第89章 少年,去東京戰鬥吧!第149章 長遠結交,舞會?第172章 援越之議第30章 捱打緣由,經歷第101章 馬上見分曉第71章 互動,造勢第33章 遠方客商第91章 官屠接見,投其所好第72章 南洋,軍火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274章 中德會談一第47章 利劍閃電第163章 威壓,賑濟第249章 迅猛的抵日運動第151章 大家來跳舞,新藥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177章 潛伏,裡挑外掘第216章 北辰歸來,同盟會決議第276章 訪德成功,抵美晉見第42章 家事第231章 東北局勢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204章 滇西南新佈置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170章 入川之議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200章 印象,國路第226章 狂風暴雨的清鄉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4章 破家、苦日子第97章 同性*愛,抵美風潮第15章 隨走有感第203章 形勢難測,別號“光漢子”第259章 戰端開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69章 工會設想第67章 革命黨?第239章 編練新軍,惠州清鄉第41章 親熱第179章 展望:既艱苦又樂觀第224章 錢,都緊張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170章 入川之議
第65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第69章 工會設想第121章 切身經驗第136章 招安,青島之行第226章 狂風暴雨的清鄉第47章 混血兒——雜種第22章 停不下來呀第209章 戰局變換,再會張之洞第132章 暗殺威懾,立憲嘴臉第158章 縱橫捭闔,新的革命基地第260章 奇襲勝利第268章 重創,英法的態度第280章 無題第286章 戰前大借款第94章 瓊州之基第35章 意見,三點會第282章 提前準備的中日戰事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64章 生日邀約第71章 互動,造勢第177章 生不逢時,西南劇變第85章 熟人再遇第196章 政壇地震,發動在即第145章 低估,再加條件第241章 狠辣絕決,袁氏之難第42章 陰謀論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227章 南澳海盜,轉守爲攻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137章 正當防衛,雷厲風行第144章 內部支持,德國外債第80章 徐錫麟的見聞第117章 義軍第35章 酒宴第132章 暗殺威懾,立憲嘴臉第251章 招商引資,軍人責任第26章 第一桶金第188章 滇省震動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91章 官屠接見,投其所好第46章 味素問世第138章 遲來的拜見第17章 吃講茶第207章 憲政會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8章 遭罪,青樓第14章 衝突起第68章 謹慎應對,取巧之法第214章 粵漢鐵路攻堅,革命大不易第17章 觸痛,招聘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185章 對憲政派的引導第2章 一個洞一毛錢第285章 飛機、坦克、青黴素第169章 革命領袖的選擇,反攻在即第89章 少年,去東京戰鬥吧!第149章 長遠結交,舞會?第172章 援越之議第30章 捱打緣由,經歷第101章 馬上見分曉第71章 互動,造勢第33章 遠方客商第91章 官屠接見,投其所好第72章 南洋,軍火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274章 中德會談一第47章 利劍閃電第163章 威壓,賑濟第249章 迅猛的抵日運動第151章 大家來跳舞,新藥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177章 潛伏,裡挑外掘第216章 北辰歸來,同盟會決議第276章 訪德成功,抵美晉見第42章 家事第231章 東北局勢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204章 滇西南新佈置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170章 入川之議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200章 印象,國路第226章 狂風暴雨的清鄉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4章 破家、苦日子第97章 同性*愛,抵美風潮第15章 隨走有感第203章 形勢難測,別號“光漢子”第259章 戰端開第176章 強硬不退,踏足上海第69章 工會設想第67章 革命黨?第239章 編練新軍,惠州清鄉第41章 親熱第179章 展望:既艱苦又樂觀第224章 錢,都緊張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170章 入川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