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借力打力

垂簾聽政是基於國主缺失或是幼小、有疾而不能管理國家,而由女主掌管政權。它具有過渡性,是即令其掌握實際權力,卻也不被承認具有正式的身份,“裁製於內”與“權處分軍國事”正式道出其的地位。

宋一代,有真宗章獻劉皇后,仁宗慈聖光獻曹皇后,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后,神宗欽聖憲肅向皇后向皇后,哲宗昭慈聖獻孟皇后,高宗憲聖慈烈吳皇后,寧宗恭聖仁烈楊皇后,理宗謝皇后臨朝聽政或者垂簾聽政。其中向氏立徽宗,吳氏立寧宗,可見皇后(太后)權力之大,但宋代又少有如東漢一樣外戚專權的局面出現。

不得不說,康王府和秦王府的兵將謀士的實力,僅僅是雙方力量對比之一。還有另一種就是後宮的力量。在這方面趙構完全不是趙檉的對手。這和他們各自生母的身份密切相關。趙佶雖然有衆多妃嬪美女,也有幾個寵妃,但是其中長久不衰的就是鄭紅梅。

鄭太后不顯赫的家世並未使其才能減色,鄭氏少年入宮,聰明伶俐,她生性機靈聰穎,通書史,處理宮內事物都適當的引經據典,向太后總是令鄭氏侍候端王趙佶。趙佶即位後,向太后便把鄭氏賜給趙佶。

鄭氏不但儒雅秀麗,能鑑賞其的書畫詞章和幫助處理奏章,也賞賜她一些詩畫詞作。因此趙佶總是要她陪着批閱奏摺、商討國事,她的周謹恭密,使趙佶非常信任她,而正太也因此發展出處理政務的長才。鄭氏被冊封爲皇后。她仍然節儉,連皇后冠服都用貴妃服改制。她當皇后期間。鄭氏一門從不幹政,因此頗爲朝中大臣稱道。

趙檉在宮中生活的日子很短,從襄邑回京後便已在外開府另行居住,比不了對趙構對宮中妃嬪的熟悉。但是趙檉的孝順是出了名的,他雖不對宮中妃嬪們刻意奉承。三節四禮從沒有少過,即使對曾經暗中謀害過他,起過沖突的王貴妃和崔德妃也是同樣。兄弟姊妹間除了高傲的趙楷其他人都能和諧相處,而且是其樂融融,讓趙檉在宮中有了個好名聲和好人緣。

但是趙構差了很多,他母親韋氏曾是鄭後身邊的普通侍女。即使鄭氏沒有當了皇后,她曾經的經歷也讓其沒說話就先矮了半截,可以說是先天不足,在鄭後面前根本挺不起腰桿子來。至於和宮內的關係,在勢利眼集中爆發地的大內之中,更沒有人會去和一個地位低微。家事平平的人去結交,要不是爲了讓趙構安心出質,韋氏恐怕一輩子就是個婉容。

哲宗皇后孟相系孟子四十世孫之女,孟氏十六歲時,與世家女百餘人同被選入宮,深得垂簾聽政之宣仁高太后和欽聖太后之喜愛。因此,元佑七年二十歲時被冊封爲哲宗之皇后。宣仁高太后在孟後受冊封爲哲宗皇后之初曾言“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家有事,必此女當之!”

此言真可謂料事如神,似乎也爲先天註定,其個人一生的遭遇來說,孟後在後宮的爭鬥中敗北被廢黜,而正因爲其被廢黜又免於被女真人擄走,倖免於難,這真是世事難料。回顧哲宗之冊封孟後,本是其皇祖母宣仁高太后等出於政治需要。看重的是她的“德”,而孟後稟性善良,嚴於律己,德行很高。

對於孟後被張邦昌請出垂簾聽政,後又急於讓趙構即位。趙檉倒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在當時趙氏宗室盡數被擄走的情況下,立趙構爲嗣延續趙氏國脈是唯一正確的選擇,而自己的突然出現對她來說只是個意外。

當年自己在孟後人生最黯淡的時刻曾經不顧政敵的打擊而給予幫助,想來其不會忘記,以其德行即使不給自己幫助也不會從中作梗,這又可給自己加上幾分。現在情況又大不同,親王、郡王被救出來十多個,趙構也不是唯一的選擇,有了挑挑揀揀的餘地啦…

五馬山寨是附近十幾個山寨的統稱,這裡是山寨的總舵,這下突然來了這麼多貴客,親王、郡王都有十多個,過去他們哪裡見過這麼多貴人,山寨本來條件就很簡陋,哪裡能安置的下。

只有總舵條件尚好,有幾十間石頭砌的房屋,當下趙邦傑便都讓了出來由這些貴人們居住,其他人只能將就住帳篷了,好在現在已經是晚春時節,天氣轉暖不至於挨凍了。

“母后,昨夜歇的可好!”一早趙檉便到後山的一處院落給母親請安,屋中擺設極爲簡陋,只有一盤土炕,一張方桌,幾個杌子,別無長物,炕上的被褥卻是新的,大紅的被面俗得耀眼,可能是情急之下不知把誰家準備娶媳婦的被褥給搬來了。

“檉兒,快起!”鄭紅梅連忙令身邊的人將趙檉扶起讓他挨着自己坐下道,“這裡比之在金營之中強了百倍,心裡也踏實多了,睡得還好!”

“是孩兒不孝,讓母后受苦了!”趙檉嘆口氣說道。

“此乃是天數,怨不得你,看到你好好的,母親便放心了!”鄭紅梅拉着兒子的手笑笑說道,目光中滿是慈愛和滿足。

“檉兒讓母親擔心了!”趙檉鼻子一酸,母親脫險後首先想到的還是自己。

“當日乍聞你得道而去,真是讓我傷心欲絕,你卻不肯給我通個音訊,讓我難過了這麼長時間!”鄭紅梅眼睛不離兒子,嗔怪地說道。

“當時皇兄幾欲制我於死地,兒子哪敢泄露半句,瞞着母后了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只是讓母后擔心了!”趙檉苦笑着說道。

“這也是因禍得福,否則也要陷在京中,你先逃了出去也是好的!”鄭紅梅眉頭皺了一下,想是心中也怪趙桓如此逼迫自己的兄弟,但是轉眼即逝,並沒有說出半句埋怨的話,“檉兒你離開京城。這兩年去了哪裡,又何來這麼多的兵馬?”

“母后,我當年離開後,便輾轉前往西北,召集舊部前往大同在那裡打下了一片土地。原想等穩定後接母后去享福,沒想到金軍南下京城失陷,我得知消息時正與犯境的韃靼人激戰,便急忙引軍來援,行到中山才知父皇和母后被金軍擄走,只能設法半途解救。誰知其中有變,還是未能救出父皇!”趙檉簡要的介紹了情況,嘆口氣說道。

“檉兒,這些年你征戰四方,必定受了很多苦,是母親未能護住你啊!”想到自己身爲太后居然不能庇護自己的兒子。而讓他在外打生打死,過着刀頭舔血的日子,心中難過,眼淚不禁落下。

“母后不要難過,兒子現在不是很好嘛,如今也是一地的霸主!”趙檉爲母親拭去眼淚安慰道。

“呵呵,我家二哥兒已經長大了。可以開疆立國了!”鄭紅梅聽罷笑了,伸手已經摸不到兒子的頭了,“你接到父皇的詔書了嗎?”她又問道。

“接到了,我從曹大人那裡才知道母后被囚禁在趙州的!”趙檉回答道。

“嗯,那就好,下來你打算如何?”鄭紅梅問道。

“呵呵,現在事情很複雜,張邦昌已經退位,以先帝孟後聽政,先以發佈詔書昭告天下。讓康王繼承大統,張邦昌率衆臣也上了勸進表,送還了大宋傳國玉璽,我還能如何呢?”趙檉苦笑道。

“嗯!”鄭紅梅點點頭,此時有人送上早飯來。山寨之中一下多了幾千張嘴,飯食上自然也好不了哪去,不過太后吃得自然是小竈,也不過是碗肉粥,兩塊烤餅,幾碟小菜,但是比之在金營要好得多了,起碼能吃飽啊!

見有人來了,鄭紅梅沒有再問,只是留了趙檉一同用膳,可她心中卻有了計較,待用完飯,鄭紅梅將人屋裡人都打發出去,只留趙檉一人說話。

“檉兒,現在汴京形勢如何?”鄭紅梅問道。

“當時爲救汴京,我分兵兩路出援,一路走得西京洛陽,他們擊退了完顏兀朮部,奪佔洛陽後到了汴京,可張邦昌不肯獻城,兒臣便命人圍城,收到父皇詔書後,孟後命人開城才得以進駐汴京,現在形勢已經趨於穩定!”趙檉說道,“現在翰離不得知趙州被襲,已經調動大軍前來圍剿五馬山,大戰一觸即發,兒臣打算趁其未能完成合圍先行送母后回汴京,那裡宗澤已經沿黃河重新佈置了防線,比之這裡要安全。”

“哦,這麼說檉兒你部已經控制了汴京?”鄭紅梅略感驚訝地說道。

“是的,現在河中、河南、河北、河東各處義軍都尊兒臣號令,河南基本全部收復!”趙檉說道。

“康王那裡你聯絡過了嗎?”鄭紅梅沒想到兒子這麼厲害,幾乎已經控制了整個中原地區,可她還不知兒子的想法,不露聲色地問道。

“我接到父皇的詔書後,便命曹勳帶着信物轉赴濟州康王處,但是日前收到康王的回書,卻隻字未提曹勳之事,想來是沒有見到他,只是封我爲天下兵馬副元帥,燕京宣撫使!”趙檉笑笑說道。

“哼,無恥小兒,手中握有兵馬不肯遣一兵一卒前往汴京勤王,得知二帝北行也不肯出兵營救,卻遠避山東,現在卻想着來撿便宜!”鄭紅梅冷哼一聲道,她已經猜到趙構不肯奉詔,絕不是因爲他沒有見到曹勳,而正是因爲他見到曹勳纔會急於表明自己的態度,“檉兒,你準備聽從康王之命嗎?”

“母后,那又能如何,兄弟自相殘殺,是古今大惡!其封我爲燕京宣撫使,那裡還爲金人佔領,其意就是逼我走,大不了我救出父皇后便迴轉大同,我不想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趙檉知道戲肉來了,自己的一番話已經激起了母親的舐犢之情,他故作悽慘地說道。

“檉兒,你可知堯舜禹傳位的故事?”鄭紅梅見兒子如此說,知道他的態度就是不表態,兒子還在猶豫,顧忌兄弟之情和悠悠衆口,想等康王方面先發動,以贏得道義上的支持,可歷經宮中爭鬥的鄭紅梅卻知道先發制人後發制餘人的道理。一旦康王搶先即位,事情將更加複雜,若想翻盤難上加難。

“是三位先賢禪讓的故事嗎,這個故事早已聽過!”趙檉說道。

“那只是書上的故事,今日我講的是書外的故事。你可願意聽?”鄭紅梅說道。

“當然,孩兒很多年未聽母后的教誨了!”趙檉恭順地回答道。

“《史記》裡有這樣的記載:舜登上帝位後,曾對朝臣進行了調整…”鄭紅梅點點頭給兒子講起了故事。

舜在得到堯的傳位後,其還活着,在朝中還有很大的話語權。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舜起用了堯在位時長期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的“八愷”、“八元”。歷史上美其名曰叫做‘舉十六相’。可其真實的意圖顯然是扶植親信。

與此同時,舜除掉了堯重用、信任的姒鯀、共工、三苗、驩兜,歷史上叫做‘去四凶’。舜賜給四凶的醜惡的綽號和不同的罪狀,其實事情明白得很,他們的罪名不值一提,只不過是舜排除異己的藉口而已。

經人事重新安排之後。已被架空了的堯,其結局就可想而知了。他本以爲讓位後可以安享天年,因爲他畢竟是舜的岳父。但當他交出權力後,舜並沒有放過他,而是將他放逐到堯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兒子隔絕,最後死在那裡。後來。舜還把堯的兒子流放到了丹水。

因此,以其說當時大家擁戴舜即位,不如說舜是直截了當地從堯的人手中奪了權,根本不存在禪讓一說。那篡奪成立的話,堯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死於謀殺的帝王,而且沉冤千古。

“因此《韓非子?說疑》篇裡有這樣的感嘆:“古之所謂聖君明王,都不過是構黨羽,聚巷族,逼上弒君,以求其利也。”鄭紅梅說道。“有人問其原因,韓非子言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都是人臣弒君也!”

“唉,一個逼字足以道出堯舜禪讓的真相,聖明君王也逃不過此啊!”趙檉‘感慨’地說道,心中卻笑母親這是在教自己爲君之道,可是說的卻是拉幫結派,謀殺君主,明明是教唆自己‘犯罪’啊!

“天道輪迴,舜的結果比堯要慘得多。舜晚年也學堯將政權禪讓給禹,然後起程南巡,那時候他已是近百歲高齡了,最後死於蒼梧之野,埋葬在九嶷山。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得知這個消息後追到湘地,兩姐妹不願苟活在這個世上,相繼投湘水自盡。”

“舜的結局看起來跟堯如出一轍,卻經不起推敲。試想,數千年前的蒼梧乃是人煙稀少的蠻荒之地,交出權力的舜實在沒有南巡的理由。而舜都在蒲阪,與蒼梧相距數千裡,需數年纔可往返,對於百歲之人來說即使有心恐也力不足。因此,只有一個解釋…”

“他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的!”趙檉說道,他也懵了,這是千古流傳的堯舜禪讓的真相嗎?

“檉兒,如今正是國家危難之時,如果能有像你這樣的人君,金人還敢欺負我們嗎?眼下正是力圖中興,大丈夫建功立業之時,你又何苦甘心自棄呢?”鄭紅梅說道。

“多謝母后教誨,兒臣明白了,國之大義重於虛名!”趙檉趕緊起身施禮道。

“嗯,你明日便安排人送我回汴京避難!”鄭紅梅欣慰地點頭說道,她明白作爲一個帝王‘虛名’也是十分重要的,那就讓自己這個當母親的爲兒子鋪平一條成爲仁君之路吧!

“是,兒臣這就去安排!”趙檉答道,可心中卻有些自責,他依然看出鄭紅梅的決心,而自己似乎正是利用了她的一片愛子之心去對抗自己的敵人,這是不是很卑鄙!

………

得知鄭太后及諸多宗室、大臣在趙州脫難,正回返汴京之時,被禁足府中的張邦昌是如坐鍼氈,惶惶不可終日。

在金軍撤離後,張邦昌就如喪家之犬,他知道金人靠不住,也有心作出不忘舊朝的姿態。將大宋受命之寶的玉璽呈送趙構,催促康王儘早即帝位。同時還在相國寺前的小巷中,奇蹟般地找到哲宗時被廢的皇后孟氏,迎入皇宮,上了元佑皇后的尊號。

若按常人看,他乾的活主要就是爲金兵打工,但站在宋的角度,說他是個叛臣完全不錯。因此,不管他當上這個傀儡皇帝心裡其實願還是不願,即便用紙條寫了“臣邦昌謹封”貼宮門和龍椅、慟哭請死是真心還是做樣子,都是犯下了大罪!

這是僭逆,在古代,這是抄家滅九族的大罪。就算趙宋一朝確實有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這個罪名也是不能免死的,而且已經夠剮了。而他迎奉康王就是想借此脫罪,可康王沒到,秦王的兵先到了,現在正牌太后回來了,她能饒得了自己嗎…(未完待續。。。)

第71章 沒想到第165章 反應第347章 權衡第178章 彼此彼此第104章 亂局第38章 拉他一把第42章 揭秘第62章 經濟戰第2章 前生今世第153章 波折第330章 漢夷相爭第12章 闖宮第151章 大練兵(三)第274章 原來如此第402章 林中伏擊第437章 金赫之死第88章 屈辱的開端第135章 難題第92章 激發第151章 教訓第85章 獵騎兵第123章 隱蔽待機第210章 炮火焚營第28章 凡心第33章 有錢也不給他們第95章 感情第223章 一箭雙鵰第480章 如其所願第34章 相契第97章 仇恨第221章 不可避免第21章 應戰第303章 連馬破敵第124章 敲山震虎第108章 瘦驢拉硬屎第159章 步步爲營第262章 情殤第109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5章 招惹第107章 謀劃第157章 保障有力第488章 授首第194章 退敵第303章 連馬破敵第225章 車陣第158章 危城第483章 萬炮如雷(一)第159章 步步爲營第74章 金使來訪第20章 插曲第179章 羣狼嘯月第101章 破敵第146章 勝利後的隱憂第33章 有錢也不給他們第464章 何去何從第130章 離奇第453章 沒事找事第2章 不由不信第66章 操心命第147章 決心已下第80章 計較第6章 倒打一耙第115章 夜談第62章 怎麼辦第468章 弄假成真第11章 絕望中的轉機第254章 顯示肌肉第258章 ‘強盜’理論第193章 兩強對撞第156章 海陸齊進第431章 尾大不掉第170章 傲慢與偏見第67章 冬雷行動(三)第62章 聯夏第208章 趙仁的‘預感’第108章 插曲第142章 籌備第103章 誰懂我的心第113章 智取第258章 風中之竹第214章 寶座難移第117章 突擊第220章 段譽第42章 掃黃第241章 此消彼長第162章 貨幣改革第168章 嚴峻第171章 關防重地第62章 經濟戰第227章 都不提第一百二十八章 易守難攻第23章 共商第180章 間離第419章 解讀第235章 有計劃有預謀第119章 文重武輕第17章 必殺令第160章 威嚇第253章 摸不清
第71章 沒想到第165章 反應第347章 權衡第178章 彼此彼此第104章 亂局第38章 拉他一把第42章 揭秘第62章 經濟戰第2章 前生今世第153章 波折第330章 漢夷相爭第12章 闖宮第151章 大練兵(三)第274章 原來如此第402章 林中伏擊第437章 金赫之死第88章 屈辱的開端第135章 難題第92章 激發第151章 教訓第85章 獵騎兵第123章 隱蔽待機第210章 炮火焚營第28章 凡心第33章 有錢也不給他們第95章 感情第223章 一箭雙鵰第480章 如其所願第34章 相契第97章 仇恨第221章 不可避免第21章 應戰第303章 連馬破敵第124章 敲山震虎第108章 瘦驢拉硬屎第159章 步步爲營第262章 情殤第109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25章 招惹第107章 謀劃第157章 保障有力第488章 授首第194章 退敵第303章 連馬破敵第225章 車陣第158章 危城第483章 萬炮如雷(一)第159章 步步爲營第74章 金使來訪第20章 插曲第179章 羣狼嘯月第101章 破敵第146章 勝利後的隱憂第33章 有錢也不給他們第464章 何去何從第130章 離奇第453章 沒事找事第2章 不由不信第66章 操心命第147章 決心已下第80章 計較第6章 倒打一耙第115章 夜談第62章 怎麼辦第468章 弄假成真第11章 絕望中的轉機第254章 顯示肌肉第258章 ‘強盜’理論第193章 兩強對撞第156章 海陸齊進第431章 尾大不掉第170章 傲慢與偏見第67章 冬雷行動(三)第62章 聯夏第208章 趙仁的‘預感’第108章 插曲第142章 籌備第103章 誰懂我的心第113章 智取第258章 風中之竹第214章 寶座難移第117章 突擊第220章 段譽第42章 掃黃第241章 此消彼長第162章 貨幣改革第168章 嚴峻第171章 關防重地第62章 經濟戰第227章 都不提第一百二十八章 易守難攻第23章 共商第180章 間離第419章 解讀第235章 有計劃有預謀第119章 文重武輕第17章 必殺令第160章 威嚇第253章 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