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植物拓染,火了!
九萬隻羊和六千頭牛,還在路上呢。
朱大管事催貨的書信,已經先一步讓小金送了回來。
他在信裡頭一句就喊:
“不夠賣!根本不夠賣!九百匹布,都沒撐過半天。
賣完棉布的次日,牧場裡來了好多牧民,都在問這種有花、有葉子的棉布能在哪裡買到。
大將軍,你是沒看見,闔薩部落的女人們爲了搶一塊花布都打起來了。
還有些人用一兩銀子買到的,沒禁得住別人的誘惑,又以二兩銀子的高價輕鬆轉賣了。
就問大將軍,還能上貨否?三千匹不嫌多,八百匹也不嫌少”
甘明蘭:“.”
伊裡河谷牧民們都稀罕的花棉布,關西的小娘子和小媳婦兒同樣喜歡。
據知情人透露。
發明這種花布的,是鎮西大將軍家還不滿五歲的小娘子。
消息越傳越玄乎。
就差沒把小姑娘聰明的腦袋瓜,給神話了。
這事說來,話不長。
自從甘明蘭在西南戰場上回來後,圓圓小朋友粘人的程度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她在將軍府坐班,人家就在辦公室門口不遠處守着。
和小丫頭們玩一會,就會跑到門口瞅一眼。
她出府檢驗士兵們的常訓,小傢伙就帶着幾個小丫頭,不遠不近的跟在後面當她的小尾巴。
甘明蘭知道,小孩子的這種行爲,在心理學上叫做分離焦慮症。
缺乏安全感。
爲了不讓娃焦慮,得了空就會陪她玩。
母女倆都是木系異能者,喜歡親近大自然。
東雪山,被倆人當成了自家的後花園。
小傢伙有低階晶核的持續加持,現在已經摸到了二級異能的邊緣。
具體表現在,她可以在十幾息內催開一枝頭花骨朵。
催花的遊戲,是她的最愛。
每回上山,都會從自己的勞動成果裡,挑枝最好看的回家。
前不久,帶回家的是枝桃花。
回家後,小傢伙突發奇想。
要求府上的繡娘把她帶回去的桃花,縫在她的小裙子上。
真真是爲難壞了,府上的繡娘們。
嬌嫩的桃花花瓣,縫是縫不的。
刺繡的桃花,人家壓根不稀罕。
爲了滿足閨女想要把真桃花,縫在裙子上的願望,甘明蘭就想到了植物拓染。
這活兒,以前她幹過。
弄成窗簾,美得很!
起了興致的她,帶着閨女用小鐵錘,敲了一下午。
結果,拓染出來的桃花比她想象中的還要漂亮。
圓圓小朋友美滋滋的穿着她的桃花裙,出去轉了一圈,惹哭了一羣同齡的小姑娘。
甘明蘭:“.”
她哥當年最愛在同齡人中炫耀的是鼠大王,好不容易被拴在了青山書院。現在,又換成了親妹妹!
真真是一母同胞,基因裡帶來的。
惹哭小朋友的後果是,甘明蘭這個家長被織棉坊的管事找上門來。
還以爲被惹哭的小孩是管事家的。
結果人家是來求植物拓染技術的。
甘大將軍不以爲意: “沒什麼技術含量,只要處理好固色問題,半大的孩子都能幹!”
普通人哪懂,什麼是固色!
管事很有信心的表示:這門手藝,最少可以穩賺兩年。
唯一的缺點,是費人工。
兩人商量後,決定把這個活兒交給女校高年級的女生們來幹。
“不能讓女學生們白乾,每拓染一匹布,最少要給一百文工錢。那些想象力豐富的,可以再適當漲價。”
事實證明,這活計高年級的女學生們都很樂意幹。
十歲出頭的少女們,正是天真爛漫的年齡,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有人喜歡比較大片的蕨類植物,只需利用幾片葉子就能敲出幾尺的景來。
有人醉心於敲打草原上採回來的各色野花,花與葉子搭配,甚美。
每匹拓染出來的圖案,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普通的白棉布因爲這些圖得以昇華,身價倍增。
因爲這些都是人工捶出來的。
手腳麻利的,要用兩天時間。
動手能力差的,五天才能拓染完一匹。
然後。
這種美得像工藝品的拓染花布,尚未在關西敞開賣,就在千多裡之外的伊裡河谷先火了起來。
織棉紡管事對朱管事飛來的高價訂單,無可奈何。
不是不想掙銀子。
實在是沒有貨。
帶去牧場的那九百匹,還是她頂着被催單的壓力,從牙縫裡擠出來的。
新棉收穫前,是半年不敢馬虎的。
被告知產能跟不上後,朱大管事徒留遺憾。
沒有東西可賣,那就繼續買買買!
在他持續大半個月的牛羊收購中,闔薩族各部落牧民們的錢包都鼓了起來。
兜裡有錢了。
八里城卻沒有豐富的商品,任這些牧民們選購。
有錢有花不出去,只能去其他城郭轉一轉。
八里城一個行商見到此景,終於坐不住了。
專程跑來牧場,想從朱管事這裡打聽關西商品的進貨渠道。
朱管事一生要強,怎會在胡人面前露出沒貨可賣的慘狀?
他雙手一攤:
“你們汗國並未正式與雍泰朝建交,沒有通關憑證的話,你東去最遠只能到委魯母。”
行商跑商多年,還去過東京數次,他對這些情況表示理解,然後謙虛道:
“去關西是不敢想的,如果能從大管事手裡採買也是好的。”
朱大管事勉強維持面上的鎮定:
“那你說的具體一點,到底想採買些什麼?”
行商目光灼灼的盯着他:
“不拘什麼,只要是你們漢人覺得好用的、好吃的、好看的,都行!在價格上一定不讓大管事吃虧!”
該行商過去在兩國間往返了十幾年,他在販賣商品的過程中得出了一個定論。
那就是:
漢人經常用的,就是好的。
漢人追求的,就是流行的!
只需在買回來的商品前,加上漢人推薦幾個字,牧民們就會盲目跟風!
朱管事:大國風範,具象化了!
送走什麼都想要的胡人行商,旁聽了一耳朵的曲大仙等人,搓手:
“那在這裡釀出來的燒酒,算那裡的特產?”
朱管事振振有詞:
“釀酒的師傅是漢人,裝酒的罈子來自關西,釀出來的酒,當然還是咱關西的特產!”
曲大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