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

蔡陽城喊殺震天,破城半個時辰便煙塵滾滾,負隅頑抗的荊州兵躲入宅院、屋舍之中,以短刀弓弩相抗,令度遼軍左支右絀,好不一番手忙腳亂。雖明知荊州兵非度遼之敵,街巷戰卻着實給他們帶來莫大傷亡。以至於在攻陷半座城後,姜晉便下令但凡有荊州兵據守的屋舍便以火把投之,柴薪薰之。

這種蠻幹的辦法,成效卻立竿見影。不論屋舍宅院中藏着的是百姓還是敵軍,煙熏火燎之下都被嗆得喘不過氣,只能狼狽至極地逃出屋舍,將自己暴於強弓勁弩之下,要麼大喊一聲丟下性命,要麼跪地討饒投降俘虜。

甘寧走後,不願隨他南走的兩個校尉,一個於街道上死在百矢穿身之下、一個則領十數軍卒於宅院中閉門死守,最後度遼軍只找到鐵鎧下被燒的不成樣子的骨架,小得像個孩子,讓人不敢相信這本屬於那個在深牆起火後兀自高呼引弓而發的猛士。

再好的猛士,歷經大火也只能化作一副焦黑枯骨,只有活下來的纔是猛士。

姜晉在戰事結束後自北門上的中軍直直地朝南門邁開步伐,他走的很慢,以至於前方三四里區域早已被軍士淨空,他這才毫無遮掩地走在蔡陽城中主街上,即使這樣,在他左右仍舊有披着大鎧持盾負戈的將軍衛隊爲之預防隱蔽在暗處的敵人。度遼將軍很享受這種感覺,每當他的腳步向南走一步,趙國的疆域便要向南多一步。

前方的將士用命與敵軍廝殺,後方的姜晉用腳來丈量土地。

在他身後,丈量過的土地自有軍吏重新分配,並未逃出城池的百姓被驅趕到城東北角與西北角,那裡過去是城中兩座屯兵大營,現在空曠的校場已有輜重軍收拾了甲冑武備,留下營帳來暫時安置城中婦孺。至於爲數不多的青壯,則被軍隊徵做民夫,去做最勞累的活計——收集屍首,用小車推到十幾裡外的山谷裡。

度遼軍的屍首則在早前收拾甲冑時依靠章幡收集起來,堆放在城外。晚些時候當蔡陽城被淨空,將由姜晉親自主持點燃火架,將他們燒成灰,送回北方。

他們活着的時候同袍而戰至死方休,死去骨灰也攪在一起,收入匣中,入土爲安。

重新分配土地,這都是起源於幽州的田策,自燕氏席捲幽州風塵而下,轉眼便分了半個天下的田。這毫無疑問會加深南方抵抗之心,這也是造成先前荊州百姓北逃的原因……至少在度遼軍徵荊州的戰役中,最奇怪的事無疑是百姓往北跑、大族向南逃或站在原地不動彈。

大族豪族都是想跑的,但他們僅僅掌握着本地的土地,向南跑是一無所有,留在南陽,一樣一無所有。

燕氏田策早就昭告天下,北方掌握田地的不再是大族而是官僚,六百石軍侯與縣令才能分給三頃田地,而且至多能有十八頃。燕氏田策並不嚴苛,卻給所有人定下了上限,轉而讓北方豪族將目光轉向貨通南北或投身匠藝來增加收入……過去兼併田地,行不通了。

這也是姜晉窮的只剩錢的原因,即便是他,受限於兩千石的官職,也僅僅有百頃田地而已,還是北方諸將中名下田產最多的。他曾獲得過的田地自然不會僅僅百頃,但都只能轉手賣掉,留下黃河北岸最豐腴的百頃田地,一年也能收上幾萬石糧食。

“將軍,城南開戰了。”

正當姜晉在城中官寺翻看着蔡陽以往書簡,等待部下完全肅清城池時,有軍卒自城上傳報,城南的張繡與逃出城去的三千餘荊州兵打起來了,兩個龐大軍陣幾乎佔住城南整片田野。

轉眼城中南部的戰事也進入尾聲,整座城池只有零星的喊殺聲提醒着人們這座城還陷於戰火之中。姜晉登上南城牆,立在城門樓前向南望去,便能將兩個軍陣盡收眼底。

“荊州兵離河岸不遠了。”

從他這個方向,甚至能看出荊州兵一路南行的軌跡,在他們自城南直直越過田野向南推進的路上,留下遍地屍首,有荊州兵也有涼州兵,原野中失去主人的戰馬在城南遍地奔逃,荊州軍死傷慘重,涼州兵也沒好到哪裡去。

姜晉暗自搖頭,對左右道:“告知城東城西步騎前去支援張將軍,一同擊潰敵軍。傳信告知城西的伯兄,請他帶兵與輜重軍前往沔水下寨,待戰事結束派出騎手沿河岸徵用民船趕走河道的百姓,自上游丟下浮木,把下游的敵船全都撞沉。”

“對了!”說罷,就在傳令兵抱拳拱手要離開時,姜晉又叫住他們,指着城外遊蕩的戰馬道:“別忘了派人把戰馬牽回來,到時交給張將軍。”

身旁賈詡拱手道:“將軍明智!”

張繡這一仗可是爲燕氏出了死力氣,原本麾下萬衆之兵只怕打過這一仗要折損大半。姜晉不知道燕北對張繡的想法,但他覺得張繡投燕氏是真心的,這一仗涼州兵死在城南、死在城北數不勝數,他都沒有絲毫怨言。

姜晉很欣賞這一點,他決定要去信給張繡說些好話。想着這些,他便回過頭對賈詡道:“文和將軍,勞煩你隨後告訴張將軍,此戰涼州兵損失頗大,戰死戰殘,趙國自有傷兵陣亡撫卹,必不讓張將軍憂心。至於部下,姜某幫他派人在南陽募兵,卻多少人姜某便爲他募多少,直至足數;缺失的兵甲戰馬,姜某派人去信司州沮公,一樣直至足數!”

在南陽募兵?姜晉當然要在南陽爲張繡募兵,但南陽也一定募不到這麼多的兵員。只要姜晉不想,那麼能也不能。最終,將要從司隸調撥一部分將校與下級軍官,司州的都是老兵老將,對於打仗絕對沒有一點問題。無獨有偶,姜晉這種想法並非偶然,事實上這種節制將校的想法貫穿燕北的統治始終。

就在此時,突然有軍士指着河道上大叫道:“將軍,船隊,敵軍船隊!”

第四十四章 伯圭北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記下來第三十四章 燕潘決鬥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二白七十二章 怕不怕第九十八章 還師遼東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七十一章 天下紛亂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二百零七章 依靠第二百二十章 寶珠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一百零六章 漢室興第二百五十二章 雪山旅行團第二百二十四章 地道第五十三章 蒲陰休整第二十章 懾人心魄第三十八章 平鄉圍城第四十九章 燕公之名第三百三十三章 體面第四十三章 突入遼山第七十章 狼窩虎穴第十二章 西遷東奔第六十章 主公原話第一百七十七章 伏波將軍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不速降第八十五章 雨季到來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二百六十一章 出其不意第二百五十九章 慰藉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一點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一百零九章 三足鼎立第一百九十三章 踹營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二十五章 逃卒顏良第一百章 艦隊回還第五十三章 拔奇繼位第一百章 先鋒血戰第一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五章 酒解千愁第八十七章 田產變法第五十八章 兵進皇宮第三十章 如坐鍼氈第九十九章 兵形勢家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變第八十五章 北守南攻第九十七章 謀千里者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五十七章 渡河爲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向大王賀喜第三十八章 驕陽正烈第三十七章 劍指黑山第一百零六章 戰則必勝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五十六章 燒殺搶掠第三十五章 洛陽大火第五十六章 鮑信被俘第九十九章 善用勢者第五章 明珠蒙塵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與力第三百三十五章 感同身受第一百二十章 隨我衝鋒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思飛轉第十一章 且戰且退第七十一章 一飲一啄第八十章 白馬之士第四十八章 來將通名第十五章 惡性循環第一百零八章 開城迎人第三百零四章 曠日持久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十九章 烏桓骨進第一百一十三章 假節三錫第五十章 切莫負我第三百零七章 兩封信第八十六章 人心思變第九十七章 西州泯滅第三百零三章 四面混戰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九十九章 汶縣夜戰第十章 渤海水戰 先別訂閱,明天修改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三十九章 發兵幷州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一百一十三章 假節三錫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七十八章 鳴鏑刺耳第五章 馬騰出隴關第八十三章 羨高皇帝第二十八章 引軍北指第五十五章 麴義來襲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四十一章 初平二年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
第四十四章 伯圭北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記下來第三十四章 燕潘決鬥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二白七十二章 怕不怕第九十八章 還師遼東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七十一章 天下紛亂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二百零七章 依靠第二百二十章 寶珠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一百零六章 漢室興第二百五十二章 雪山旅行團第二百二十四章 地道第五十三章 蒲陰休整第二十章 懾人心魄第三十八章 平鄉圍城第四十九章 燕公之名第三百三十三章 體面第四十三章 突入遼山第七十章 狼窩虎穴第十二章 西遷東奔第六十章 主公原話第一百七十七章 伏波將軍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不速降第八十五章 雨季到來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二百六十一章 出其不意第二百五十九章 慰藉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一點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一百零九章 三足鼎立第一百九十三章 踹營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二十五章 逃卒顏良第一百章 艦隊回還第五十三章 拔奇繼位第一百章 先鋒血戰第一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五章 酒解千愁第八十七章 田產變法第五十八章 兵進皇宮第三十章 如坐鍼氈第九十九章 兵形勢家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變第八十五章 北守南攻第九十七章 謀千里者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五十七章 渡河爲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向大王賀喜第三十八章 驕陽正烈第三十七章 劍指黑山第一百零六章 戰則必勝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五十六章 燒殺搶掠第三十五章 洛陽大火第五十六章 鮑信被俘第九十九章 善用勢者第五章 明珠蒙塵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與力第三百三十五章 感同身受第一百二十章 隨我衝鋒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思飛轉第十一章 且戰且退第七十一章 一飲一啄第八十章 白馬之士第四十八章 來將通名第十五章 惡性循環第一百零八章 開城迎人第三百零四章 曠日持久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十九章 烏桓骨進第一百一十三章 假節三錫第五十章 切莫負我第三百零七章 兩封信第八十六章 人心思變第九十七章 西州泯滅第三百零三章 四面混戰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九十九章 汶縣夜戰第十章 渤海水戰 先別訂閱,明天修改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三十九章 發兵幷州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一百一十三章 假節三錫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七十八章 鳴鏑刺耳第五章 馬騰出隴關第八十三章 羨高皇帝第二十八章 引軍北指第五十五章 麴義來襲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四十一章 初平二年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