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體面

曹操襲擊交州,這是出征在外的士燮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的事情,士燮不怪曹操,卻從心底對張遼有些怨懟。張遼跟曹操打了快八百年,從兗州打到交州戰場都他孃的遍佈半個天下,硬是沒把曹操打死,張將軍和曹操是一夥兒的吧?

當然了,這種事士燮就是點怨念在心裡想想,說到底還是怪自己,沒能力趁早將武力遍佈整個交州,唯獨那一個荔浦的缺口,被曹操抓住,從荊州打了進來誰都沒有辦法。

單單這點上,士燮是很佩服曹操膽魄的。

交州,不是誰都有底氣敢貿貿然攻打進來,如果說是個愣頭青,可能會不管不顧地打進交州,但同樣瘴氣也會登時令其吃夠苦頭把他嚇走。曹操不但沒有被嚇走,還留在交州,東面與南海郡士武交戰、南面與合浦太守士壹相抗衡。

身處益州前線,剛剛趁劉備對益州南部掌握不足的機會策動益州郡豪族起兵反叛,屯兵滇池頂盔摜甲的士燮擲下書簡,冷哼一聲,“跑到別人家人龍行虎步,這曹孟德真懂爲客之道啊!”

冷嘲熱諷並不能起到實際效果,事情真正還是要依靠人力來做出。此時後方有警,士燮也顧不得北面的劉備,當即下令讓他兩個兒子率領幾名部將留在益州刺史部最南端與交州接壤的益州郡,親自領兵返回交趾,作爲封死曹氏西攻的屏障。

他交給兒子士祗與士徽的使命,便是以益州郡爲根基,招納西面永昌郡、東面牂柯郡不服劉備的豪強大族以及當地蠻王,以此來抵禦劉備接下來的進攻。如果不能擊敗劉備向北繼續侵佔土地,那便鞏固以及取得的二郡之地,以待今後北方燕氏南征將來的時局變化。

士燮很清楚,北方屬於益州刺史部的土地無論攻下攻不下,是否屬於他都還在兩可之間,如果燕北不同意由他治理這些土地,恐怕他也只能將土地交還,所以益州與他而言意義不大。他之所以興兵進攻劉備,是因爲劉備在與他接壤的諸郡土地都沒有什麼威望,反之士家在那些郡縣久負盛名,不少郡中豪族在劉備進駐益州後都向他傳信詢問應當如何應對。

如果沒有曹操帶兵南下這件事,他發兵攻打劉備是有多重好處的。不過現在曹操在交州興風作浪,曹氏便成爲他的心腹大患,當務之急必然是回去抵禦曹氏的進攻。

不過這也同樣能達成士燮進攻劉備最重要的目的,曹氏、劉氏,打誰都一樣,許勝不許敗——向燕氏炫耀武力,纔是真正的目的。

士燮最擔心的不是曹氏也不是劉氏,他擔心將來燕北一統天下之後傳書一封便要將自己召至邯鄲,許個什麼九卿之類的官職,這纔是他最怕的。

真發生這種事,讓他去邯鄲,誰能甘心?

可如果真發生了,他還有不去的餘地麼?

士燮從不認爲同樣掌握一州之地的曹操、劉備這樣的諸侯能勝過他,但他同樣也不會頭腦發昏地自大到認爲他能夠擊敗燕北。

他可能會因機緣巧合而輸給劉備曹操,但卻無可能依靠運氣勝過燕北。

幾個小孩子在泥地裡打滾搏鬥,突然衝進來個八尺魁梧大漢手上還提着個大鐵錘,這多嚇人啊!

曹操劉備士燮就是泥地裡打滾的小孩子,但燕北不是這個八尺大漢,大漢是朝廷,彪形大漢又怎麼會欺負小孩子呢?大漢不會,但鐵錘會。

燕北,燕北就是朝廷手裡的大鐵錘。

只不過如今壯漢是被大鐵錘拽着四處敲打。

僅僅一郡之隔的劉備心裡比士燮更加慌張,北面的戰事讓他的部下損兵折將,數月以來他們丟失了前線兩座雄關七處城磐,而劉備卻沒有辦法扭轉敗勢。不是前方將領沒有指揮才華,而是馬超與趙雲自後方掀翻了他們的糧道,甚至順路佔據輜重線上幾座城池。

儘管那些城池不大,但卻足夠給燕軍足夠的機會襲擊沿線大多數糧隊,沒有糧道的軍隊還如何打仗?

在關羽軍中,斷糧半月已經成爲常態,而他們偏偏束手無策,除了早先襲擊馬超部下羌氐武士搶掠一些糧草之外,似乎只能指望蒼天開眼才能在斷斷續續中使他們得到微薄的糧草供給。

這糟糕透了。

天底下沒人能在這種情況下打勝仗。

不過似乎是蒼天真的開眼,臨近秋月,來自趙王宮的一封書信穿越大山大河抵達劉備守備的成都,不出半月,雙方大將關羽與馬超在梓潼縣南短暫議和,以廣漢郡梓潼縣爲界,不再相互進攻。同時劉備也不能再進攻防備曹操的士燮,對於這件事,劉備當然點頭應下……燕仲卿這是說的什麼鬼話啊,劉某進攻士燮!

坐在成都城治所的劉備想在只想把眼前這幅蜀中地形圖狠狠拍在狡詐且厚臉皮的燕北臉上,讓他瞪大眼睛看看到底是誰打誰!

想我劉玄德去歲立益州基業,十郡收得八郡,擁萬衆雄兵與諸侯並立於世,這纔多長時間吶,啊?益南三郡被士燮啃去,益北亦被馬超趙雲奪取巴郡、屬國再加半個廣漢,現在燕北反倒先咬人讓他不要再進攻士燮?

士燮帶着交州行慣山路的蠻兵以日行六十里的速度翻山越嶺衝進益州,打下益州郡煽動臨近二郡豪族蠻族起兵,居然還說是劉某打他?

天底下難道還有這樣的道理嗎?

現在好啦,雖然不知道燕仲卿爲什麼突然傳信停戰,但別管他有什麼陰謀詭計,至少能消停一段時間。再打下去,恐怕他就剩一座成都了,蜀郡都保不全!

“兄長,實在不行就給趙王上個表,反正也打不過去了,就讓他當趙王唄。”張飛作戰時兇猛無比,但雙方一停戰,張飛倒還真不想繼續打下去,屁顛兒顛地跑回成都,“兄長要實在想爲快速加入燕氏找個體面的辦法,不行咱就再跟趙國宣戰——”

第一百零八章 烏桓退走第五十章 傷敵無數第八十一章 水能載舟第二百八十八章 守第七十八章 三家抗袁第四十四章 挫敵銳氣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一百一四章 不是伯圭第二百七十一章 睚眥必報第一百七十七章 伏波將軍第四十五章 祖宗的血第三十一章 大河水戰第二百九十二章 圍攻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二十九章 西兵渡河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四十三章 圍困邯鄲第一百章 改良弓弩第三十四章 燕潘決鬥第三十四章 旋門之戰第五十六章 鮑信被俘第一百零三章 汶縣大敗第三十二章 一箭生死第六章 鎮關中第四十三章 突入遼山第八十六章 以命換命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劍下留人第二百八十一章 衝撞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縣之戰 二第二十七章 調離蒲陰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六章 真正威脅第五十六章 言盡於此第九章 野蠻衝撞第一百三十章 夜長夢多第八十一章 徐庶石韜第一百二十三章 以武立命第七十五章 塞翁失馬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五十三章 將帥成長第一百零一章 觀津偶遇第八十一章 水能載舟第十章 酸棗會盟第一百五十三章 寨門廝殺第一百零八章 整軍修路第五十五章 後路未知第三十九章 平鄉之戰第二章 籌備兵馬第二百一十五章 勞軍第二十五章 短兵相接第四章 大河滔滔第三十五章 洛陽大火第六十四章 唯死而已第十四章 特來相助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一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一百七十八章 代天行事第十三章 收刀下馬第二百二十六章 內亂第九章 袁術病故第七十八章 陳明厲害第十五章 分軍渡河第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四十章 瘋犬與狼第一百零四章 議定遷都第一百零六章 姜晉在此第六十章 主公原話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十二章 漢軍武備第四十三章 望彼思己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二十五章 短兵相接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六十六章 袁紹出奔第三章 刺殺陶謙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則無敵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一百三十五章 優柔寡斷第四十七章 平漢將軍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九章 知己知彼第八十八章 溫婉美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寺衆郎第九十五章 馳北道第三百零七章 兩封信第二十四章 子夜亂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譙縣之戰 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谷中舞第十四章 遼東遇襲第十七章 重操舊業第五十二章 敗軍斬將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二百五十八章 攻守勢易第五十八章 兵進皇宮第三百二十三章 王朝第六十五章 渡河夜戰
第一百零八章 烏桓退走第五十章 傷敵無數第八十一章 水能載舟第二百八十八章 守第七十八章 三家抗袁第四十四章 挫敵銳氣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一百一四章 不是伯圭第二百七十一章 睚眥必報第一百七十七章 伏波將軍第四十五章 祖宗的血第三十一章 大河水戰第二百九十二章 圍攻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二十九章 西兵渡河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四十三章 圍困邯鄲第一百章 改良弓弩第三十四章 燕潘決鬥第三十四章 旋門之戰第五十六章 鮑信被俘第一百零三章 汶縣大敗第三十二章 一箭生死第六章 鎮關中第四十三章 突入遼山第八十六章 以命換命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劍下留人第二百八十一章 衝撞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一百三十九章 譙縣之戰 二第二十七章 調離蒲陰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六章 真正威脅第五十六章 言盡於此第九章 野蠻衝撞第一百三十章 夜長夢多第八十一章 徐庶石韜第一百二十三章 以武立命第七十五章 塞翁失馬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五十三章 將帥成長第一百零一章 觀津偶遇第八十一章 水能載舟第十章 酸棗會盟第一百五十三章 寨門廝殺第一百零八章 整軍修路第五十五章 後路未知第三十九章 平鄉之戰第二章 籌備兵馬第二百一十五章 勞軍第二十五章 短兵相接第四章 大河滔滔第三十五章 洛陽大火第六十四章 唯死而已第十四章 特來相助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一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一百七十八章 代天行事第十三章 收刀下馬第二百二十六章 內亂第九章 袁術病故第七十八章 陳明厲害第十五章 分軍渡河第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四十章 瘋犬與狼第一百零四章 議定遷都第一百零六章 姜晉在此第六十章 主公原話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十二章 漢軍武備第四十三章 望彼思己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二十五章 短兵相接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六十六章 袁紹出奔第三章 刺殺陶謙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則無敵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一百三十五章 優柔寡斷第四十七章 平漢將軍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九章 知己知彼第八十八章 溫婉美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寺衆郎第九十五章 馳北道第三百零七章 兩封信第二十四章 子夜亂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譙縣之戰 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谷中舞第十四章 遼東遇襲第十七章 重操舊業第五十二章 敗軍斬將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二百五十八章 攻守勢易第五十八章 兵進皇宮第三百二十三章 王朝第六十五章 渡河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