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二年,一場淅瀝瀝的春雨肆意灌溉着農田。
讓人喜悅的春雨讓人們忘卻了大唐締造者的離別。
死的人已經死了,活着的人還要繼續生活。
再者,百姓們哭過一次後,便也不覺得這事與自己的關係有多大。
比起他們的肚子,好似天子的生死也成了微不足道的事。
在廣袤且荒蕪的江南,一塊塊荒地被開墾了出來。
在唐時,全國的經濟政z中心都在北方。這時候的江南只有少數地方還算得上繁華,大多的地方還是荒蕪地。再順着地圖往下看,在後世廣州一帶,那裡更是荒涼到鬼都沒幾個,嶺南一帶自古就是流放之地。
被流放到此的崔家與鄭家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好在家大業大,雖然家產被抄沒,但總算還是夾帶了一些細軟,而李世民留着他們還有用,也沒趕盡殺絕。甚至還送了一些農具,種子過來。
顯是想讓這羣養尊處優的世家子們也嚐嚐當農夫的滋味,誰讓他們以前總是兼併農人土地?
崔夫人把魚苗放到稻田裡,起身捶了捶自己的腰,擦了擦頭上的汗,瓊州(海南)這塊鬼地方一年到頭都是火.熱熱的天氣,讓人很不舒服。
可人在生存跟前卻又不得不低頭,若是不辛勤勞作,他們就會被餓死。
隨着農具一起被賞賜下來得還有各種關於種田養殖的書籍以及一些米糧錢帛。可惜的是,這個地方能花錢的地方基本沒有,所謂的縣城的圍牆看着還不如家裡以前圍牆,破爛地簡直超出人的想象。
不過……
想到陛下賞賜的東西,崔鄭兩家的人心裡又生出了希望。
也許用心把這裡經營好,將功補過,陛下還能讓他們回去?
帶着這樣的期望,他們用心地勞作了起來。
虛心地向當地的老農請教,更是認真研究農學書上的各種知識。
這本書好似是特意爲他們寫得,居然還提到了如何打海魚以及如何在海里搞養殖。
崔家人不明白天子的心意,但寫這本冊子的楊曉然卻知道,在掃除了薛延陀後的李世民已把目光放到了澳洲。大船的已漸漸有了眉目,而想要拓展海外貿易,就必須把沿海的優良港口打造好,作爲補充基地。
所以在江南的明州(寧波),嶺南的廣州,海南島上需要人來建設,以便唐軍以後的出海。
而江南與嶺南的開發也是迫在眉睫之事。
因着高產良種的逐漸普及,先進的種田技術與農具,生產力的提高,吃飽肚子的百姓們開始有閒心做其他事了,比如生孩子。
因着政府這兩年鼓勵大家生孩子,出條了不少相關的優惠政策,幾年的修生養息,使得人口開始出現井噴式的增長。
從貞觀二年全國一千多萬人口,到了貞觀十一年,已有了三千萬人口,這還不算新佔領的地盤上的人口以及俘虜和老外。
當然,就這點人,在楊曉然看來簡直少得可憐。
沒有先進的生產力,這大的地方算上所有的少數民族和來化務工經商的老外以及隱瞞人丁戶口得,滿打滿算撐死了四千萬人,這點人在農耕文明的時代簡直少得可憐,和後面的大宋根本沒法比。
所以大家還是得用力生孩子才行!
小青莊第一批學生中已有人能當助手了,現在他們奉天子的命令,幫着孫思邈一起編寫各種醫學常識,其中孕婦養生與生產成了重頭。李世民需要人,所以這冊子裡的內容就得以此爲重。
貞觀十二年清明後,京城官府掛出了牌子,牛痘接種已被孫思邈反覆試驗,終於證明這種法子的確可以抵禦天花。這對古人來說簡直像神話一般,但卻又真真實實地發生了。
天花,是摧毀人類生命的第一殺手,在古代。
不過爲了防止民衆出現牴觸情緒,所以這項措施在經過大臣們激烈的討論後,最終還是以自願形勢進行。
說是自願,可他們卻拉來一羣俘虜,在俘虜們哭爹喊孃的叫罵聲中,這些俘虜成了大唐低層第一批接種牛痘者。
在躺了幾天,爆了幾個痘痘,發了幾天低熱後,這些人活蹦亂跳,高高興興地拿着朝廷給得****令成了第一批歸化民。
長安的圍觀羣衆驚愕地望着那羣歡天喜地的俘虜,隨後官方掛出的接牛痘賞錢的牌子立刻令他們瘋狂了。
孫思邈帶着一羣學徒助手,一羣早就被選出得了牛痘的牛兒們可憐兮兮的被關在籠子裡,忍受着一羣人類在它們身上撫來弄去,差點沒崩潰。
這羣人類到底想做什麼?
接牛痘的站點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後面的火爆,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爲此,朝廷不得不派出太醫署學過接痘的人也出來服務普通百姓,站點從一個開到了二十幾個,結果還是來不及。每天開街鐘聲一響後,便有大批百姓趕過來,也就喝口茶的功夫,就排起了條條長龍。爲此免不了又得加強治安管理,各個坊裡的武侯都被調來維護秩序,免得這多人聚在一起,最後鬧出什麼事來。
接過牛痘的老百姓高高興興地領上幾百錢,還有朝廷發得營養補品:兩個雞子,一條豬肉,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隨着越來越多的百姓在接過牛痘後仍安然無恙後,消息漸漸輻射到長安周邊,於是朝廷又派人手,前去各地開設接牛痘的醫療站。不過後面的人可就沒賞錢和補品了。
而當地的大夫也被集中了起來先學習接種牛痘。不然朝廷可沒這麼多醫生可用。
而從這件事上,李二也看到了開設醫學院的必要性。
在楊曉然當年寫得條陳上,就明確指出過民間大夫不夠專業,導致人均壽命過短的問題。另外,應該廣招女子爲女醫,女子看病難於男子,專門學習婦科醫術,從女子不便明說的疾病到生產,從而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
人口短缺像一把刀一樣橫在這個新生帝國的頭上。隨着家業越來越大,人口不足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到處都要人,人口短缺已很明顯地在制約着大唐的發展,爲此李二很愁。
雖然已做了不少工作,可卻是杯水車薪,這種事似乎也愁不來。而且孩子生下來容易,雖然政府有獎勵,可把孩子撫養大卻要不少的花費。百姓們要承擔勞役與賦稅,大唐雖然如今強盛地很,可還遠沒到免去農業稅的地步。
而對此,一羣大臣也只能望洋興嘆,他們唯一能作得就是等待。
李二對於免除農業稅這事很心動,因爲這可以證明他的偉大。開始也是反對得,可在看完楊曉然的條陳後,琢磨了好幾年,覺得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如果一味重科學,提高生產力,解放人力,不以農爲本,他又怕遭來儒家學派的反彈。
一時間,在各地開設學館的想法在他心裡萌生了。
沒了世家,沒了阻撓的人,抱團的羣臣絕不是一個帝王想看到得。
或許新立一個學派是不錯的做法?
楊曉然不知李二已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只是聽李承乾說,朝廷準備開設一個醫學院,不但招收男學生,還招收女學生,模仿小青莊的學制,把孫思邈請來當山長,分成女子醫學院和男子醫學院兩個部分。另外奉御,太醫署的醫正也會去輪流上課。
生源是不用擔心得。這裡的一切都是模仿的小青山得,雖然未必有小青山吃得好,但吃飽總沒問題。而朝廷也覺得這醫護兵也十分重要,不應該每次都從民間徵大夫。一來水平各有不同,二來也容易引起百姓的怨言。
大夫都弄走了,誰給百姓看病?
所以這醫護兵似乎也很重要。經過兩年的摸索,孫思邈的外科手術的水平已不錯了,這人真得不愧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美名的醫生,醫學天賦十分高超,教學水平也厲害,帶出的徒弟現在也有模有樣地了。
唯一讓他感到遺憾的是,青黴素的依然沒什麼進展,還得繼續尋找合適的菌種。
而醫護兵男女不限,只要家世清白就好,待遇之高,讓人簡直咂舌。享有跟軍人一樣的待遇。若是女子願意報名參加,一樣有榮譽頭銜,這就等於是吃上皇糧了。
聽到李承乾說這羣朝臣居然同意讓女子入伍,雖然是後勤醫護兵,可着實把楊曉然震撼的不輕。
這羣唐人未免也太開放了吧?
不過等李承乾把話說清楚後,她又窘了。
必須長得醜……
這是什麼鬼邏輯?!!
還得長得壯!
擦!
這分明是要找母夜叉啊!
李承乾見她吃驚,便笑着道:“每次隨軍的婦人也不少,都是做雜活的。所以朝臣反應也不大……”
這話一出口,楊曉然也就明白了。
感情這羣人覺得女子爲醫護兵根本就是跟那些做雜役的婦人一樣,頂多多發倆工錢,給個什麼女醫官的頭銜,沒有品級,所以也是無傷大雅的事。
而且這些唐人到底不是明清的士大夫,心裡也明白,有些事上女子是比較細心得。
不過饒是如此,還是把楊曉然震撼的不輕,隨即便與武元華二人偷偷激動了起來。
不管是不是正式編制,起碼女子能學醫,能入軍隊做後勤已是很大的進步了啊!